关于粘着短语向自由短语转化的问题
余年寄山水
667次浏览
2020年07月28日 15:5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直线与平面的夹角-宸怎么读
试论语义上的转化条件
董晓英,黄红日
(丽水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浙江丽水323000)
摘要:近年来语法学界对短语的动态研究,即把短语放入语法的层级链中考察短语与词、句子的
关系,大都没有真正着眼于短语自身,而只是把它当作一种工具,借以论说词,特别是句子的有关内
容。“自由”、“粘着”概念的引入,使短语真正获得了动态平面的主体地位。在初步认定粘着短语各种
类型的基础上,进一步从三个平面(语义、语法和语用)角度考察粘着短语向自由短语转化的问题,其
目的亦在于此。 .
关键词:短语;自由短语;粘着短语;三个平面;语义;语用;完句成分
中图分类号:H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49(2003)01—0029—05
一
、完句成分的讨论与转化问题的研究
粘着短语与自由短语可以相互转化是显而易见的。这
种转化的实质是通过改变短语不同层面的存在环境,使其
完成动静性质的转变。这一目标大都可以通过设置或取消
语境、增加或删减语词、语段来实现。转化条件的探讨与完
句成分的考察有联系又有区别。
(一)“完句成分”是胡明扬、劲松(1989)最早提出来的。
他们在比较了独立句段(如“天气很热”)与非独立句段(如
“天气热”)的差别后指出,后者之所以不能单独成句,是缺
了一点东西,即所谓“完句成分”,包括:助词、语序、后续成
分、相应的否定式和疑问、祈使语调。
黄南松(1993)列举了“时、体”成分、述语动词的重叠
式、补语等七种成句成分,但没有示例展开阐述。在之后的
文章中(1994),他详细地论及句子的成句条件:首先讨论的
是在疑问、反问、祈使、感叹等语气和判断、否定等情况下短
语成句的表现,然后着重论述了在陈述语气下主谓短语成
为肯定的相对完整的句子应具备的语法范畴,最后归纳出
五大范畴的完句成分,即语气、时体、数量、趋向、情状。
孔令达(1994)选取了主谓句的六种基本格式,针对谓
语部分,采用类似自然科学实验控制的方法验明了表示动
作的方式、情态的词语、介词词组“比? ? ”、表示时量的词
语、动态助词“过2”、语气词“了”等13种“足句”形式。
贺阳(1994)明确指出:完句成分是一个不依赖语境或
上下文支撑的句子通常必须具有的结构成分,它具有使语
言表达式独立成句的完句功能,是句法结构上的成句条件。
在完句分析之前,他首先区分了独立句与语境句、陈述句与
非陈述句两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选取五种基本的主谓结
构来考察完句成分对各式的选择性影响。文中把完句成分
概括为语调、否定范畴、时体范畴、数量范畴等十大方面。
(- )以上这些关于“完句成分”的探讨,与我们的研究
有一定的关联。从大处讲,它们都指向短语怎样获得表述
性成为交际实体这个关键问题。但由于立足于“粘着短语”
这类特殊的短语,我们的问题就会增加一些新的内容。
1.由于“粘着短语”本身的特殊性(在任何语境下都不
能独立成句),我们对成句环境的要求就相对宽松一些,除
了要考虑陈述形式。更多地要涉及语调和特殊语境:祈使、
收稿日期:2002—10—16
作者简介:董晓英(1971一 ),女,浙江丽水人,讲师,硕士。
维普资讯
30 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笠
省略、感叹以及疑问。而这些在“完句成分”的探讨中,都事
先被排除在外。上面提及的各家论述,无一例外的在文章
中明确了这一条。胡明扬、劲松(1989)指出区分“独立”和
“非独立”要看在没有特定的上下文和语境的支撑下能不能
独立成句,特别是构成陈述句。黄南松(1993)也提出要排
除“答语”情况。黄南松(1994)更是强调了这一点,认为对
完句成分范畴的讨论应严格限定在句法结构层面而尽量不
考虑具体语境。贺阳(1994)也明显倾向于独立句和陈述句
的完句分析,他认为独立句和陈述句是比语境句和非陈述
句更为基本的形式,因为语境句可看作是独立句的变通形
式,非独立句可看作独立句的转化形式。
2.“完句成分”与“粘着短语”在考察中设定的对象是
不同的。前者基本上是通过“主谓结构”来验证影响短语成
句的诸多因素。如胡明扬、劲松的<流水句初探>,组成“流
水句”的各个小句独立地看都是主谓形式,而“独立句段”与
“非独立句段”的探讨,也以此为基础展开。又如黄南松
(1993),虽然文中没有明确提出从主谓形式探究完句成分,
但他举的例子全是主谓句。之后,黄南松、孔令达、贺阳的
完句文章都在表述中明确限定了“主谓结构”这一讨论范
围。
而“粘着短语”的具体形式则要丰富得多。其中有与
“主谓形式”关系密切的,如“X是X”(如“好是好,就是太贵
了”中的“好是好”)、“X 的X”(如“跳的跳,唱的唱”中的“跳
的跳”)等,所以,在完句的讨论中,有的因素与以往的研究
相符,也有与“主谓形式”关系不大的,如“副+v”(如“顶多
再过两天就结束”中的“顶多”),这时,结构助词“的”也成了
成句形式(“新买的”);甚至有缺失动词论元的,完句中需加
“宾语”补齐。如“v+单趋C”(?C’为补语的省写)和“V+
单结C”。
另外。由于没有语境的限制,我们在检验一类短语
是否
可以单独成句时,往往选择最简便的方式:可否代入祈使
句、可否构成应答句(省略形式)、可否用于感叹句等等。可
见,语用因素在我们的考虑中占了较大的比重。
由此可见。两方面对完句的研究并不完全相同,我们可
以用两个圆来代表立足于“粘着短语”的“转化条件”的研究
(A)和立足于“主谓结构”的“完句成分”的研究(B)。很明
显。它们之间存在着交叉关系。
(A) (B)
3.纵观以往的完句考察,可以发现它们在以下几方面
还存在着不足:
(1)对于各种“完句成分”,它们大多只是作了简单的陈
述和笼统的概括,没有进一步地阐释以及提供尽可能详实
而合理的成因分析。
(2)正如黄南松(1994)所说,类似的讨论多严格限定在
句法层面而尽量不考虑具体语境。可见语用在成句过程中
的意义往往被忽视了,而排除语用影响去研究短语成句过
程,势必失之片面,从而削弱了它对言语交际的指导作用。
又由于研究范围的规定,完句研究多着眼于主谓结构的成
句情况,舍弃了动核结构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人为地缩小
了研究面,使成句研究在广度上得不到进一步拓展。
(3)以往的研究在具体的完句成分的运用上发掘得不
够深入与细致:没有探究格式本身对成句因素的选择性;没
有进一步讨论相同的成句因素对不同格式的不同层面上的
影响,如“后续语段”,对于粘着短语“N的v”来说,它是结
构层面上的有关动核的问题;对于“v了N”,它又是语义层
面上与时间有关的内容,而对于“X是X”,它作为另一并列
句,使短语有了字面之外的深层含义.从而增添了语用上的
色彩。
随着“三个平面”理论的提出、探讨与发展,语法研究越
来越离不开句法、语义、语用相结合的分析路子。而事实
上,少了任何一方面,结论都是有欠缺的。以下先着重来谈
谈粘着短语向自由短语转化的语义上的条件。
二、时间副词、情态状语、部分介宾状语
(一)众所周知,句子是表述事件的,而事件的发生与存
在又必然地要同时间发生联系,从语义层面说,时间方面的
特征往往会集中地体现在动词上面。戴耀晶(1997)在时体
系统研究中明确地谈到,体是观察时间进程中的事件构成
的方式? ?动词是体意义的集中体现者。张伯江(1993)也
指出。动词最主要的性质是那些表现动作乃至全句时间特
征的语法手段。
一个句子中承载时间特征的语法手段很多,其中时间
副词是最显而易见的一类。“曾经、马上、刚、才、正在、将
要”等等,它们在句法结构中常常从属于动词,是动词的附
属物,但是在言语交际中却具有相当重要的意
义,它们有时
是新信息的载体,是句子的表达重点,起着促使短语成句的
最关键的作用。例如“v了N”,下列形式是不自足的:
(1)他看了电影
(2)妈妈洗了衣服
(3)他吃了饭
竟成(1993)将“了1”与“过”作了比较之后得出这样一
个结论:“了1”表“实现—— 延续”,并且认为在句子中,凡
使用动态助词“了”的地方常常可以找到一个“时间支点”。
以上这三个句子是以前面已出现的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实
现时间为支点,指向后一个未出现动作实现的时间。由于
维普资讯
第1期 董晓英,黄红日:关于粘着短语向自由短语转化的问题—— 试论语义上的转化条件 31
第二个动作的缺失。这类句子常让我们觉得话还没说完,应
该还有下文。而时间副词却可以改变这种期待下文的心
理.把听话者的注意力转移到“v 了N”这一事件发生的时
间上去。因此.以下的句子就拥有了完整的表述。
(4)他刚看了电影。
(5)妈妈刚洗了衣服。
(6)他才吃了饭。
加上语境因素。对以上说法的理解可能会更透彻一些。
例(4):“他”看完电影回到宿舍。意犹未尽。喜形于色。室友不
知情。觉得“他”有些反常。知情者就说:“他刚看了电影。”
例(5):儿子玩得满身满脸的泥。回家后把脏衣服一扔。爸爸
责备道:“妈妈刚洗了衣服。”例(6):“他”同妻去朋友家玩。碰
巧这家还在吃饭。人家请“他”再喝两盅。吃点菜。妻在一边
解围道:“他才吃了饭。”
(二)大部分“介宾状语”都只是对动词作一些辅助性
的说明:或者引进与事,如“她给弟弟买了书”。或者交代“事
件”发生的处所,如“孩子们在操场上跑来跑去”等等。在
“V了N”和“v来v去”中,“介宾状语”是句子不可缺少的
构成部分,当“V了N”表示经常性的、具体的动作。如“她买
了书”、“他洗了衣服”“他拍了照”等,它们提供给听话一方
的信息量往往不能满足需要,从而使人期待着下文。而与
事的介入,扩充了信息量。使话语有了可以成为对方关注重
心的部分,满足了其心理需求。
“V来V去”是一个连动的特例。格式较为固定。本身只
构成一个句子的动核部分。它不具备表述性。这时。需要有
环境部分参与其中。使其获得表述性。完成句子。表处所的
“介宾状语”正好满足了这一格式的完句要求,使它与现实
情景产生了关联。如:“孩子们在操场上跑来跑去”。
(三)“情态状语”主要是对动作进行具体的、生动的描
摹。它们大都是句子非强制性的、非必选的成分。但是它们
都能够使动核结构因与外部世界发生联系而获得表述性。
或
者可以说。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短语的信息量。使之
成为信息的焦点。如“他们高高兴兴地拍了照”、“她默默地
吃着饭”、“她伤心地哭起来”和“云彩悠闲地飘来飘去”等。
其中的“情态状语”都赋予了句子丰富的语义。
三、N前限制成分
“N前限制成分”的成句作用。简单地说,是因为增强了
短语的信息量。而在不同的格式里。它还会有一些新的内
容。
如“V着N”。当其构成存现句(“墙上挂着一幅画”、“马
路上走着一群人”等),其话语功能是说话人为听话人引介
出一定的人或事物。从说话人的角度看。引介的对象应该
是有定的。大部分句子都以数量短语(“一幅”、“一群”等)标
识出这一点。也有的句子通过专有名词提供确定的信息。如
“墙上挂着毕加索的画”中的“毕加索”。而对于听话人.“v
着N”中的N是他要了解的新信息。如果信息量太少,就满
足不了需要,句子将失去存在的基础。
又如“V了N”。当“V着N”中的V为状态动词,且具
有“附着”和“遗留状态”两种语义特征时,其中的“着”可以
改为“了”。两种句式语义相当,如:
(1)墙上挂了一幅画。
(2)门外站了一帮人。
(3)床上躺了一个人。
N前限制成分补足句子的原因同“v着N”。但是“v
了N”的这种用法在实际语言中的适应面也是很小的。另
外一些句式。如:
(4)他吃了两小时的饭。
(5)他看了三本书。
(6)他排了好几次队。
(7)他买了几何书。
对于(4)一(6)来说,所加的限制语都是表时间、数量和
频率的量词短语。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了,”表“延续”一
说,并且其中要有一个“时间支点”。加上这些限制成分之
后,“时间支点”就从“v”指向了“N”,“了”表明“v”在完成量
词短语所标明的数目上所消耗的时间:(4)明确指示了动作
延续的时间;(5)和(6)分别指“看三本书”和“排好几次队”
所花的时间;(7)的限制成分表明了事物的类别.是话语中
新信息停留之处。其实。用新旧信息和信息量是否足够同
样也可以为(4)一(6)成句原因提供一种说法。<现代汉语
八百词)(317页)认为“V了N”(N前有数量限制)表动作或
变化从开始到完成时的量。这个“量”所在之处很容易成为
语义重心。完成表述内容。
四、了】、部分了2
4.1关于“了l”给句子带来的语义变化。较普遍的说法
是标明动作或整事的“完成”与“实现”。关于“ ,”本身的
语法意义。各家的具体解释不同:
<现代汉语八百词)认为它主要表示动作的完成。
竟成(1993)经过论证得出“了,”表“实现—— 延续”。
另外。<现代汉语虚词例释)以及龚千炎(1995)
说法类
似,都认为“了l”是指动作行为变化在此之前已经发生、进
行、完成了。或情况状态在此之前已经存在、实现了。这种
提法不太令人满意:表述中的“此”多半指说话当时。而很多
句子都不像所说的那样— — “在此之前已经发生”,如“吃了
饭就走”。是事先的安排。“万一他知道了这件事该怎么办”。
是一种假设。这两个句子的“了”所说明的动作都没有成为
现实。其实。“了l”的语法意义以及它是否可以作为粘着向
自由的转化条件。不可一概而论,而必须在不同的格式中多
方对比后再下断语。
一方面。对于粘着短语“v+单趋C”、“V+起来”与“v
+单结C”,“了l”的加入促成了短语的转化。不过它在各
维普资讯
32 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正
式中表现出来的语义重点和语义指向却有一些差别:
(1)他送来了被子。
(2)他们吵了起来。
(3)他救活了老张。
“了”在三个句子中都有表明动作“完成”或“实现”之
义。但例(1)单纯表示“送”这一动作的完成;例(2)有表动
作开始的趋向动词“起来”,“了”如果解释为“完成”就与之
相矛盾了。所以,“实现”更合理一些,它交代了从“不吵”到
“吵”的实现过程;例(3)“了”的“实现”意义并不单纯体现在
谓语中心“救”上面,更多地是指向结果补语“活”,表达了使
动词实现并达到某种结果之义。
另一方面,“了 ”作为成句因素并不是自足的。也就是
说,并非所有带上“了1”的短语都可独立。“V 了N”就是一
个典型的例子。其中的原因我们在前面已经分析过了。对
于这个粘着短语。最简便的成句方式是在其句末加语气词
“了,”煞尾,使“时间支点”处于两个“了”之间,用以表明句
意的终了。
(二)对于“了2”的语法功能,一般都认为表示“实现”或
“变化”。如<现代汉语虚词例释):“了2”是确认情况变化的
肯定语气;又如龚千炎(1995),“了2”主要表示实现时态,一
般指情况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的情况,当然也可看作某个
事件的实现。事实上,“了2”怎样体现“实现”或“变化”,它
们在不同例子中的表现是否有差异,有什么差异,这些问题
都有待深入研究。
“了,”作为“v 了N”、“v+单趋C”、“V +起来”、“V +
单结C”这些粘着短语的转化条件,其意义可以笼统地概括
为“实现”和“变化”。这些格式本身的时体和语义特征又对
“实现”、“变化”作了一些补充,丰富了“了2”的语义,使其具
有了不同的特色。例如:
(1)他到了上海了。
(2)他住上新房了。
(3)他哭起来了。
(4)杯子摔破了
的时间。
(二)有的续段则重在描摹,它们与情态状语的功用大
体相当,所不同的是,情态状语主要是对谓语动词进行描
写、说明,而续段则是对整个语言形式(一般表现为分句或
主谓形式)追加描述,使人形成对描写对象的具体而完整的
印象。例如:
(5)她瞪着眼,一声不吭。
(6)他跳上马背,急驰而去。
(7)他笑了笑,没说什么。
这三个句子的前半部分都表示短暂的行为(除“V着
N”对v有特殊要求外,其他两个格式本身就有非持续的性
质)。单独地看,它们都不是完整的表述。后续部分的增
添,对(5)、(7)来说,从另一个角度对前半部分的语义作了
补充。对(6)来说,则是对前一动作的续写,两相结合 成
了对整个连贯动作的写实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