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语热的特殊性

巡山小妖精
542次浏览
2020年07月28日 17:2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氧化银颜色-网点是什么

中国英语热的特殊性
近代,以英、美等国家为领头的现代化经济潮流逐渐冲向世界各国。近年来,又进一步出现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由此,使世界各国,也出现了“一国双语(国语和英语)”的发展形势。“英语热”在世界各国相继掀起,并且越来越“热”。中国也不例外,20多年前,中国一实行“改革开放”,人们最先“热”起来的就是学习英语。而且至今不凉,温度还在不断升高。高到什么程度呢?且看下面的实际情形:
中国普及中学英语的第一代人,现在都是30岁左右的人了,这代人的大多数虽然都不深通英语,但他们为人父母后,都想把自己的子女(第二代)培养成“英语通”。光靠自己的直接辅导和熏陶还嫌不够,有钱人不惜花百万元,送孩子到英语国家上初中,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学会英语。一般城镇居民,有些不惜每月花一两千元,让上初中的孩子,每星期六到“英语辅导班”去上2个小时的课。更可畏的是,很多市民,在孩子连汉语都没学会的年龄上,就每年花上万元的巨款送幼儿上“双语幼儿园”或上“双语小学班”。这样全民不惜工本的一代接一代地“努力”下去,英语成为中国的第二语言,还需要五代人的时间吗?
汉字虽然是世界上最难学的文字,但英文对中国人来说,比学汉字还要难,却仍然长期保持着很高的“英语热”。是什么力量在推动着他们呢?其动力当然很多,主要可有如下几点:
1.
英语是当今国际上最普遍通用的语言,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对外交往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民众都必须与各国的民众打交道。要勾通语言,以英语为“桥梁”,是最普遍的方式。
2.
学术论文,要在国际讲坛上发表,只有用英文,才能使世界各国的专家都能看得懂。
3.
中国从国外进口商品的外包装和说明书,不论是否为英、美国产的,大多数都附有英文,中国的出口商品,只要不是绝对朝定向国发的,也都附有英文。这是商品销售的实际需要。
4.
特别在近20时年间,电脑网络,逐渐在中国得到普及。现在,连小学生都会使用电脑。而电脑软件所使用的键盘代码,基础代码都是英文字母;中文信息,是挂接在英文信息基础上的。所以,要懂得电脑软件原理和编程操作及电脑功能或故障的说明提示,不会英语的,就是瞎子了。
5.
大多数现代科学名词或科学概念,都是以英文来表示的。
6.
英语、英文的教育和应用,为中国人造就了几千万个待遇优越的工作岗位。
以上所举的六个方面,关联到所有的“学者”、“科研工作人”、“政府公务员”、
各类“领导人”和普通民众的实际
生活,而汉语在这六个方面是不能取代英语的。所以,这就使中国人非学好英语不可了。
由此可见,英语在国际上的实用性和在中国的实用性的不断扩大,就是中国英语热长期不凉的动力。这种情况,在其他普及英语教育的国家,也是普遍存在的。而在中国出现的特殊情况是,在英语“热”的同时,出现了汉语“冷”。大学报考“文史”科的人数比例逐年下降。青年人对汉语汉字的认真程度越来越差,写作态度越来越不严肃,水平越来越降低,错字、病句随处可见。可以说,这种“冷”,将导致汉字文化的迅速退化。再有,不伦不类的“网络语言”,也是中国特有的现象,目前,既然有大量的“网民”,抛弃汉字而使用自己约定的 “网络语言”,将来当青年们的英语水平普遍提高以后,他们就很可能抛弃“网络语言”而用英语了。这些特殊情况,使一些人感到了汉语的“危机”。
一国双语,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势促成的,实行一国双语教育的国家,占了多数。而这些国家,也并没有出现“热外冷内”的问题,更没有出现对国语的“危机感”。像我们的邻国日本、韩国,他们的“英语热”并不亚于我国,普及的时间比中国还长,其普及水平比中国高得多,他们的国语并没有出现“危机”问题。为什么?
原因主要是:第一,日本有假名文字将日语固化,韩国有谚文将韩语固化。从而达到,只要他们的文字不灭,他们的语言就不会改变的结果。第二,韩国、日本的广大民众,对本国的文字并不感到难学,并不产生畏难和冷落情绪。所以,他们的国语不会出现被冷落的问题,没有使英语“反宾为主”的内部条件。
相比之下,汉语、汉字存在如下两个致命问题:第一,汉语是“一音多意”的语言,它必须汉字的支持才能扩展。汉语虽然是比英语高级的语言,是世界上最易学会的语言,但是,汉字楷体却是世界上最没有规律、没有规范、没有标准的和最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最难学会的文字。如果将汉语比作飞机的话,汉字就是发动机。发动机力量不足,甚至反而成了飞机的累赘,怎能腾飞。汉语在今天遭到中国人自己的冷落,就是由汉字楷体的一系列的不适应现代人的需求的缺点造成的。第二,汉字不直接表音,对汉语没有固化作用。所以,现代人要更换汉语时,在汉字方面,没有一点约束力。就这两点,就为英语“反客为主”提供了充足的内部条件,就足以造成汉语的危机。
一些人把这种危机,归罪于“英语热”,又把“英语热”归罪于中国人“崇洋媚外
”、“教育政策有误”、“有人恶意炒作”、“故意糟蹋汉语”等等。真是
是盲人放炮,“瞎哄”。
现在大部分的中国人,还是不相信英语在中国能“反客为主”的。他们乐观地说:在中国的历史上,汉语就从来没有倒过,只有汉语“吃”别语的,没有别语“吃”汉语的份,中国如此之大,人口如之此众多,历史如此之悠久,怎会被英语“吃”掉呢?汉语危机感,纯属“杞人忧天”!这些人忘记了从前的世界历史环境与今天的世界环境的区别,忘记了800年前的世界科技、文化与今天的世界科技、文化的不同。如果把英文喻作机枪的话,汉字楷体就是宋朝杨志所使的“朴刀”。
有人会说,台湾、香港,均被外国人统治近百年,外国的语言不是也没吃掉华语吗?另外,侨居英语国家的中国人,如“唐人街”的中国人,虽然处在外语的汪洋大海里,但是几代以来,也没有丢掉汉语、汉字。中国本土怎么会出现“偏房占正堂”事呢?这些人,第一不看台湾、香港、澳门这类地区毕竟是中国的领土,它们与中国大陆有着永远割不断的千丝万缕的联系;第二不看乔居国外的中国人之所以没丢汉语、汉字,是因为中国本土还没出现“偏房占正堂”事的缘故。
所以,从实际情况看,汉语、汉字在“一国双语”的大形势下,的确暴露出很多不适应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缺点,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呈现出“江河日下”状况,这是不得不承认的。至于会不会被英语“反客为主”,这要看中国人对汉字楷体采取“改”或“保”做法了。
如果采取“改”,将目前的楷体汉字升级为同汉语一样易学的“意、音双表”新体汉字。这种汉字,将比英文更优越,更具有规律性、规范性和标准性。将把楷体的一切缺点全部克服掉。不单能让中国人十分容易地学会,也能让外国的普通民众十分容易地学会。比英语普及面更广。凡是英文能处理的一切信息,新体汉字都能如英文一样简便地处理。而且处理成本比英文的更低 。新体汉字与楷体汉字的转换,没有时间缝隙,没有经济成本,没有文化断层。这样,汉语、汉字在国际上的实用性就会大于英语、英文,在中国内部,以英文为基础的所有电脑信息系统,全都可以由独立自主的汉字信息系统取代。中国人在向国际上发表文章时,用新体汉字写的文章,世界各国的普通民众都能看懂。这样,汉语在国际和国内的实用性都远大于英语了。这时,中国不是专门研究英语的专家,就没有必要非学英语不可了,不用任何人们作声,英语热自然就凉了下来,汉语的危机自然消除了。这
时,中国就没有必要搞全民普及英语教育了,而是根据实际需要,搞各种定向外语的专业教育。现在的与英语教育、
英语应用、英语信息等等相关的每年几千亿元的支出,全部节约下来了。也从此将中国的儿童从英语的“大山”下解放出来了。
如果采取“保”的办法。那就必须真正将目前汉字楷体所遇到的以下问题全部解决,这些问题是:
1.恢复汉字楷体的系统性,并使所有的汉字具有统一的规律性、标准性和标准性,从而使楷字系统具有“学少知多”性。以此解决楷字必须逐个死记硬背的问题。将中国的儿童从汉字大山的压迫下解放出来。
2.让普通广民众,对于楷体字,只用一年左右的时间,花很少的钱甚至不花钱,就可以使所有的人都会读、写所有的汉字。以此解决花费巨额投资也不能彻底消除汉字文盲的问题和使大众科技文化水平永远与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相适应的问题。
3.让世界各国的广大普通民众,感到汉字楷体同汉语一样易学,不再成为世界上最难学的文字,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就会读写所有的汉字。以此解决汉语的全球化的问题。
4.让电脑在处理汉字时,不再采用“整字调用”法,而是像英文那样,不用大量字库,采用“元件组字”法,可以打出无限个汉字来。并且达到会识字就会用键盘打字,字怎么写,键盘就怎么打。能用汉字的组字元件,建立起独立自主的中文信息系统。以此解决汉字信息无自己的独立系统的问题和摆脱全民普及英语的沉重负担的问题。
5.让楷体具有直接表音的功能,对汉语起到固化作用。像韩国谚文那样,汉字到哪里,汉语自然就会到哪里。以解决统一中国通用语言的推广和巩固难的问题。也解决电脑语言输入的语音统一的问题题。
6.让汉字楷体具有无限的吸纳性,使汉字楷体对外来词汇达到意、音(近似的)双翻译,以利于对外文化交流和吸收本国地方优秀词汇和外国的新词汇。以此解决汉语的封闭性和不断老化的问题。
7.让汉字楷体在电脑上具有像英文似的良好的检索性能,不出现重码字。以解决构建新字时的重字问题。
8.让汉字楷体的单字笔画数量,不再随楷字总字数的无限增添也随之无限增加;简化汉字不破坏原先的组字规则。以此解决笔画繁多难写的问题。
如果坚持“保守楷体字不变”人们,不解决以上8个实际问题,只是一味地固执汉字楷体不变,只是一味地呼吁楷体如何“完美无缺”,呼吁改变汉字会带来“中国分裂”,会带来巨大的“民族灾难”,改变汉字就是“数典忘祖”, 改变汉字“危害了民生基础”等等,那
既不能减少因英语“热”而造成的人力、财力的无限浪费,也不能阻止汉语危机的继续发展。最后的结果是“事与愿违”,得到的是汉字、汉语的彻底丢失。

因为汉字在当今不再是少数“贵族”的“专利”,它是普通大众的实用工具。大众对自己手里的工具,好用不好用,知道得最清楚,也最有自由选择权。大众使用工具的目的,是用来创造实际价值的,不是用来“消遣”的。所以,一种工具,不管推销者怎么吹嘘,大众就以它的实用价值这一个标准来检验。他们的做法很干脆:好用就用,不好用就不用;有更好的,决不用次一等的。他们是不会受其他“道理”左右的。所以,当英文与汉字同时拿到他们的手上后,他们就会以哪个工具对他们最有利来决定取舍的。早就有人说过:英语取代汉语,对中国有什么不好?如果英语真的取代了汉语,正好让中国实现了与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全面“接轨”,也省得“英、汉”语言文字转换的麻烦了,对中国的现代经济、政治、科学、文化的发展好处多于坏处。虽然持这种观点的带有十足的书呆子气,但是,着眼于现实利益的人们,持此观点的不在少数。“英语热”时期中“热英冷汉”特殊现象,已经标示了很多人的选择倾向了,保持汉字楷体不变的最终恶果不是很明显了吗?


日本的气候类型-爱不释手的反义词


依然近义词-重听


滞留怎么读-九牛一毛的近义词


从而的近义词-人生如朝露


如何养蝌蚪-塾怎么读


受伤的英语-年迈的意思


谁发明了指南针-须臾的近义词


桃红复含宿雨-无动于衷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