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机制和策略
别妄想泡我
794次浏览
2020年07月28日 17:4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酱油的英文-诿怎么读
机制和策略
彭红光,林君芬
(广东省电化教育馆, 广东广州510245)
摘要: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战略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具体体现,是推进
质量层面教育均衡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以广东省教育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广东省教育资源下乡行动计划”为例,
从目标、核心任务以及关键策略三个方面探讨了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机制和策略,即:以教育质量均衡
发展为目标,以教育信息化一体化为核心,并从发展动力、政策措施和发展模式等方面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新机制。
关键词:信息化;义务教育;教育均衡发展;质量均衡
信息技术由于无时空和主体限制, 是实现资源
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理想选
择。然而从现实来看,教育信息化在致力于促进教育
公平的同时又在制造新的教育不公平问题, 教育信
息化基础设施、教育教学资源以及教师应用能力等
方面的不均衡性进一步扩大了区域、城乡教育的差
距。随着教育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促进义务教育均衡
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
心任务, 如何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从而促进
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成为教育技术学、教育学等研
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试以近年来广东省教
育信息化建设特别是2009 年启动实施的“广东省教
育资源下乡行动计划”为例,探讨以信息化促进义务
教育均衡发展的机制和策略, 期望对建立以服务和
效益为导向的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 从质量
层面探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路子能有所启示。
一、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价值取
向与目标:质量均衡
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理论问题, 更是一个教育
发展的战略问题,表现了人们对于教育公平、公正的
价值判断和“人人有学上,人人上好学”的现代教育
发展理想的追求。当然,这种理想随着时代的进步其
内涵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随着我国特别是广东省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重心从条件均等、机
会均等转向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均衡, 以信息化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自然就应定位于教育
质量的均衡发展。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人的发展, 任何一个教
育发展战略都必须回答两个问题,即“培养什么样的
人”和“怎么培养人”。作为“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发展战略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具体表现,我们对“以
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解不能简单地定
位于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抓手”,应定位
于其是
教育应对信息时代挑战的发展战略,这为教育质量均
衡发展这一目标和价值取向赋予了新的内涵。
首先, 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具体
目标是为尽可能多的人提供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优
质教育,培养技术时代个性丰富而有创见的人。教育
是一个社会如何分发和分配生活乃至生存机会的问
题,是如何为人们提供选择的问题[1]。显然,这是一个
历史的范畴,离不开特定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制约。
正如我们所看到、所经历的一样,当前的社会情境在
很大程度上是由技术塑造而成的。正如著名的未来
学家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所指出的,
“数字不再是只和计算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信
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成为信息时代的文化
素养之一。按照N.卡茨曼(Katzman, N.)的信息沟
(Information Gap)理论,新技术的采用所带来的利
益并非对所有社会成员都是均等的, 现有信息水平
较高或信息能力较强的人, 能够比信息能力较弱的
人获得更多的信息[2]。信息化的不均衡不仅表现为区
域、城乡、校际信息化程度的高低,更重要的是导致
公民个体信息素养的差距,演变成公民个体之间、区
域之间的“信息沟”“知识沟”,并进一步演变为社会
学意义上的机会不均、贫富差距[3]。换句话说,在竞争
日益剧烈的信息社会中, 让人人都有平等获得信息
的机会, 已经不仅仅是民主权利的问题, 而是发展
权、生存权的问题了。可见,一旦将人的发展、教育的
问题置身于整个社会信息化的大背景下, 技术对教
育的渗透和影响是不可回避的, 而且成为贯穿于教
育目的、教育本质和教育过程等教育的基本问题并赋之以新的内涵,“集聚”了与教育有关的所有内涵[4],
包括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因
此,探讨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超越
纯技术的视域,将人的发展和教育置于“技术建构”的
现代社会的文化情境中,使同处一片蓝天下的每一个
孩子都能享受现代文明,获得同等的发展机遇,成为
“现代人”,在技术世界中过上有意义的生活。这是以
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的根本目标。
其次, 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眼于
内涵层面的教育均衡发展———教好每一个学生。教
育均衡发展内涵丰富,包括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层
面的均衡发展,一是实现区域教育层面的均衡发展,
省域之间、市域之间、县域之间、乡域之间以及城乡
之间,都要统筹规划,实现均衡发展;二是区域内部
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三是群体之间的
均衡发展,即
教好每一个学生[5]。这三者之间既可相互独立,更要
统筹起来考虑, 因为校际之间的均衡发展是实现区
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而区域、校际之
间的均衡发展最终都得回归到学生群体之间的均衡
发展,这是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和归宿,是质量层面
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所在,也是难点所在!
近几年, 随着教育均衡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焦
点, 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和对策研究成为教育领域
的研究热点,涌现出如“寿光模式”[6]“综合教育学区
模式”和“教育组团模式”[7]等。
这些研究较多从一般意义上或者区域内, 特别
是县域内学校均衡发展的层面上探讨教育均衡发展
的对策,而对于省域、市域以及区域之间、学生群体
之间的均衡发展对策研究成果较少。笔者认为,这既
和我国以县为主的二元教育体制有关, 也受到研究
本身的局限。以莱伊·道格拉斯(Rae Douglas)的边际
平等和整体平等以及柯尔曼(Coleman James)的矫
正平等和补偿平等原则为基础, 以教师流动和教育
资源的地域性整合为主要策略的均衡发展对策本身
既有实现省域、市域均衡的条件限制,也不着眼于解
决微观层面的教育均衡。信息技术以其没有时空和
主体限制的优势能为实现校际、县域、市域、省域甚
至更大范围内的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资源均衡提供
更有利的条件,这一点毋庸置疑。更为重要的是,信
息化还是实现微观层面均衡发展的重要策略。在这
里, 笔者不妨大胆设想一个教育均衡发展的“乌托
邦”: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模型(可以由知识
基础、学习风格、学习记录等构成),教师可以依据该
模型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内容和教学策略, 而学
生不仅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策略, 还可以在根据
自己的喜好和发展愿望来选择甚至构建适合自己个性的课程, 而无需关心课程究竟来自哪个学校或什
么地方。显然,这离不开开放和民主的教育体制、丰
富而高度共享的教育资源的支撑。以传统的手段,无
论是多么优秀的学校或教师,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
都是不可能实现这一点的。而信息技术特别是新一
代计算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则为面向全体的全面
发展、个性化学习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因此,以信息
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应统筹宏观、中观和微观
三个层面,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全面发展,实
现内涵层面的教育均衡发展。
二、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教
育信息化一体化
教育教学的两个关键问题是“教什么”和“怎么
教”。前者主要指课程,包括
教材以及其他形式的教
育教学资源;后者主要指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既
关系到教师的观念和能力, 又涉及到教学的设施设
备和工具手段。教育质量层面的教育均衡发展必须
落实到课程、课堂教学和教师素质的提高等方面,而
与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直接相关的优质课程资源、
优秀教师等资源的配置不均衡和严重匮乏也正是农
村教育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瓶颈。从信息化的视角
来看, 影响农村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不仅是网络和
计算机等硬件环境, 还有支持课程教学的教学资源
以及实施课程和教学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这三
者构成了信息化影响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试
想,当城市的孩子在享受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体验现
代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 而农村的孩子却只能捧着
一本书,按照传统的方法求知的时候,我们很难说教
育为他们获得同样的未来发展机遇提供了均等的机
会。因此,以提升教育质量为基本价值取向和目标的
均衡不能将条件均衡、过程均衡和结果均衡线性或
条块地分割,而应以结果均衡为导向,过程均衡为手
段,条件均衡为前提,统筹推进教育信息化一体化,
系统优化教育教学资源的配置。
(一)以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为核心,推进城
乡教育资源服务一体化
教育教学资源既是课程的重要补充, 也是教师
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具体体现, 是促进信息化应用的
重要支撑, 构建丰富、开放的教育教学资源服务体
系,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网络为教育教学资源
的共享和均衡配置提供了理想的环境, 但教育资源
的共享问题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 更是一个机制问
题。换句话说,推进城乡教育资源服务一体化,不仅
要有丰富的资源, 还要从技术和机制上解决教育资
源的共建共享问题。这是广东省近十年推进资源建设和应用获得的经验。
1.面向课改构建体系化教育教学资源服务体系
资源建设首先需要分析资源建设的需求, 明确
资源建设的使用对象、应用方式、内容和呈现方式
等。近十年来,广东省坚持以“面向课改,服务教学”
为原则,以满足新课程改革为核心,以学科资源、示
范课例、教研资源和实验资源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
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 至今已形成了系列化
的学科教学资源库。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对教
育教学资源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求资源既要支持教
也要支持学, 既要支持知识技能学习, 更要支持自
主、协作探究式学习。因此,为了更有效地发挥信息
化、数字化教学资源对推进课程改革的支持作用,有
效解决资源建设中普遍
存在的重教轻学、重呈现和
素材型资源轻认知工具和主题探究类资源、通用资
源多而名优资源少等问题。2009 年以来,广东省在
继续完善和丰富服务教学、与教材配套的学科资源
建设基础上, 加快推进学习资源、探究型资源的开
发,在“广东省基础教育网”上增设“同步资源”“获奖
资源”“名家讲堂”“名师风采”“学科论坛”“师生博
客”和“学生园地”等栏目,在“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
实验学校联盟网”开设“网上教室”,以同步学习资源
和主题学习资源为重点建设支持学生课程学习和自
主探究的学习资源, 以名师、名家和获奖作品为重
点,强化名优资源的示范、辐射,形成体系更完善、内
容更丰富的体系化教育教学资源, 为教师的信息化
教学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为广
大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推进课程改革奠定了基础。
2.构建分布式异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突破应
用瓶颈
2002 年,广东省开通了全国第一个省级教育信
息资源中心,为全省师生提供了资源共享的平台。各
市、县(区)教育部门也纷纷建成了市、县级的教育资
源中心或资源库平台,形成了省、市、县(区)、校的资
源服务网络。然而,由于信息化教学应用服务的涵盖
面很广, 而且大多是通过各种应用系统或网站的方
式进行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 如广东省涉及到教育
教学资源服务的网站就有广东省基础教育信息资源
中心、广东省学科网站群、广东省教研网等,省、市、
县(区)和校之间各级的数据库系统、数据结构、运行
系统和所运行的网络环境也并不一致, 形成了一个
个的“资源孤岛”。从资源存在状态来看,同种—良
构、同种—劣构、异种—良构、异种—劣构四种类型
的资源并行存在[8],同种—良构型资源往往只存在于
整体推进资源建设的同一级教育系统或某一个应用
系统内部,不同级、不同部门之间的资源则更多是非同种—良构的。因此,从现实的角度来看,省级或市
级资源的整合和共享的重点应在于同种—劣构、异
种—良构、异种—劣构三种类型的资源,这就需要解
决资源整合和共享中的跨应用、跨平台和跨网络问
题。为解决省级资源的跨应用和跨平台的共享问题,
2009 年,我们在整合原有广东省基础教育信息资源
中心、广东省教研网、广东省学科网站等为中小学提
供教与学资源服务网站的基础上, 引入中央电教馆
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教育部重点课题优质资源和
中国移动同步学习资源等,建成新的“广东省基础教
育网”, 并积极开展分布式网络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推
进分布式异构教育教学资源网的建设,努力将“广
东省基础教育网”打造成一站式、动态高效的教育教
学资源汇聚与服务平台, 为促进区域内甚至跨区域
的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进而促进义务教育均
衡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3.建立联动协调机制,突破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的机制瓶颈
目前,教育资源的结构性匮乏是当前教育信息化
深入发展的瓶颈之一,面对资源的海洋,教师却很难
找到好用、易用的资源。2008 年,广东省基础教育信息
化建设与应用现状调查的结果表明, 尽管省、市、县
(区) 教育部门拥有近14 万GB 的教育教学资源,而
21 个地市无一例外都提到了资源匮乏的问题和资源
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全省重复投入十几次采购同
样的教学资源库[9]。显然,这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
机制问题。为解决教育教学资源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机
制性问题,“广东省教育资源下乡行动计划”提出三个
对策:一是明确各级教育部门的事权,统筹资源建设
的职责,提出建成“省以名优资源和精品资源为主、地
方以本地化资源和特色资源为主、学校以校本资源和
原创性资源为主” 的城乡一体化教育资源服务体系;
二是建立省、市、县(区)、校的四级联动机制和资源共
建共享的管理机制,形成定期与不定期、定量与不定
量的资源汇聚机制,明确资源共建共享的任务,要求
所有教育教学资源向全省基础教育专网内用户免费
开放,对省级以上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资源共建
共享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评估的重要依据;三是建立
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监测和公告制度,及时发布教育
教学资源覆盖和应用监测分析动态数据,避免重复建
设,提高资源建设效益。
(二)以教育专网“校校通”为重点,推进教育网
络一体化
教育信息化的推进, 不仅要实现电脑装备的硬
件基础建设,更要通过网络使资源得到高效共享,避
免“信息孤岛”的形成。尽管电信网、教育科研网为学校之间的互联提供了技术和物质基础, 但基础教育
对象的特殊性使我们必须考虑教育网络的安全健康
问题。因此,广东省率先提出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策
略,提出城域教育网建设概念,于2004 年6 月在阳
江市召开了第一次网络建设的工作会议,部署“广东
省基础教育专网” 的建设, 提出用三年时间实现
“省—市—县—学校”的光纤连接。目前,21 个地级
市、123 个县(市、区)全面完成了信息网络中心建设
任务,并与全省教科网光纤连接;基本建成了广东省
基础教育专网, 实现了全省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的
网络连接。教育专网
的建成,为优质资源送往农村、
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提供了可能。为在更
大范围内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让农村的面上小
学也能享受优质资源,实现网络应用,2009 年,广东
省教育厅全面部署推进基础教育专网“校校通”工
程,并将此纳入2009 年底省政府印发的《广东省基
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2009-2020 年)》,提出
要升级改造省基础教育专网主干网,积极争取组织、
通信和广播电视等部门的支持,降低网络资费,整合
各类网络如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农村科技信息“直
通车”等网络接入服务资源,通过有线、无线等方式,
加快农村面上小学的教育专网接入工作,力争2012
年实现全省独立建制学校省基础教育专网全覆盖。
(三)以推进多媒体教学进班级为重点,实现城
乡学校信息化建设标准化
信息化装备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普
及信息技术教育离不开装备的均衡化。农村中小学
信息化设施设备不足是教育中“数字鸿沟”现象的直
接表现, 并因此而产生教师应用能力和教学能力的
城乡、校际差距,以及农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
沟”等深层次问题。为解决农村中小学信息化装备资
金不足的问题,2002 年6 月,广东省教育厅在山区大
埔县召开全省山区中小学信息化装备工作现场会,
总结和推广大埔县“领导重视、认识到位、措施得力、
运用‘卖方信贷’模式一次投入装配,解决全县初中
以上学校信息化装备问题”的经验,全省投入十几个
亿进行电脑装备,用三年左右时间,完成了农村中心
小学以上电脑装备工作任务, 包括多媒体计算机教
室、综合电教室等,提前实现了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
育的目标和任务。2006 年,广东省教育厅印发了《广
东省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标准(试行)》,启动“新装
备工程”,要求规范化学校必须按照标准装配计算机
室和多媒体综合电教室。当然,促进质量层面的义务
教育均衡发展, 不能仅停留在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这
个层面, 更重要的是将信息技术用于学科教学和学
生的学习活动,有效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为每个学科、每个班级甚至每一
个教师都能开展多媒体教学创设良好的资源应用终
端环境,缩小城乡教学数字化差距。广东省将此作为
“教育资源下乡行动计划”的四大任务之一,提出要
以班级多媒体电教平台、移动电脑教室和教师用机
配备为重点,加快农村信息化教学终端设施的建设,
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班级,使农村中小学也能“科
科用”“堂堂用”。
(四)以“送培训下乡”为
重点,促进城乡教师信
息化教学能力均衡化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让优质教育资源走进课
堂,用于教学。让农村中小学教师积极应用资源、用
好资源,是提升教育信息化整体效益的关键,也是提
升农村教师素质、促进农村教学改革和整体提升教
育质量的重点。近年来,广东省通过实施中小学教师
信息技术全员培训、开展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和信息
技术应用主题活动以及各级各类的信息技术技能和
应用专题培训等,对教师采取多样化的培训方式,有
效提高了中小学教师的应用能力和水平, 培养了一
批骨干教师。但从2008 年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调查
结果[10]来看,城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差距非常明
显,珠三角地区和城镇学校的教师100%达到信息技
术初级水平, 达到中级或高级水平的教师也有60%
以上, 而农村教师虽然参加了信息技术全员培训,
50%的农村教师也通过了开发教学软件的培训,但
由于缺机器、无网络,培训效果不能真正体现,大多
数农村教师只会一些简单的基本操作。实施以信息
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 重点在于提高农村
教师的信息素养特别是信息化教学能力, 为农村中
小学、薄弱学校教师接触现代教育教学思想、学习先
进经验和实施新课程教学提供同样的条件, 促进城
乡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和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均衡化,
从而整体提升全省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促进师资
的均衡发展。因此,2009 年以来,我们在全省开展中
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的基础上, 以农村
教师信息化教学和应用能力为重点, 积极推进网络
教学资源的应用和专题培训工作。在深入研究网络
教学资源的应用模式和策略的基础上, 通过专题培
训、组织讲师团、网络教研、“远程视频讲堂”等方式,
组织开展“送培训下乡”“送培训教材下乡”等活动,
把教育信息技术培训送到每个乡镇每所学校。2010
年,广东省教育厅和广东省教育基金会联合启动“广
东省革命老区、边远山区县农村小学教师教育信息
技术能力培训”, 以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为重点,
对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农村一线教师进行教育信
息技术能力培训,仅2010 年上半年就开展了四期的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三、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策
略:机制创新
美国教学技术委员会于1970 年声称,“技术可
以使教育更有成效、更富个性、学习更迅速,同时使
教学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上, 使得教育机会也更
加均等”[11]。正是基于这种技术预见的诉求,教育信
息化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发展战略, 我国
也提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的发展战
略。回顾教育信息化蓬勃发展的近十年,成绩有目共
睹,但同时也遭遇“生产力悖论”[12]。如何客观评价信
息化的生产力悖论, 成为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
现实问题。而技术和教育的种种不协调问题,如技术
异化、数字鸿沟等,则使教育信息化饱受质疑和面临
效益的拷问, 以至于形成外部宏观政策无法转化为
强劲的发展动力,特别是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学校尤
为如此, 在教育经费不足和教育信息化产出不高的
双重压力下, 教育信息化成了教育部门和学校心有
余而力不足的事。我们认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种种
困境既是发展策略的问题, 从根源上看更是人们对
教育和技术关系认识的体现, 并因此而形成的政策
和制度缺失问题,具体表现为缺乏长效投入机制、信
息化政策不完善、发展动力不足、发展机制不新等体
制性、机制性问题。因此,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
衡发展战略的实施, 除了要解决发展目标和操作策
略的问题,还要创新机制,突破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
体制性和机制性问题,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一)以“目的理性”强化信息化领导力,破解发
展动力瓶颈
“目的理性”是相对于“工具主义”的一个哲学概
念。借用哈贝马斯的解释,“目的理性” 就是为了生
活,我们想要什么,而不是根据可能获得的潜力得出
我们能够怎样生活,我们想怎样生活[13]。“目的理性”
的活动代表了主动的适应形式, 应该研究如何使周
围环境在文化上适应我们自身的需要, 而不仅仅是
使我们自身同外界自然相适应[14]。我们认为,教育信
息化发展中的种种异化现象、效益不高问题,从认识
上来看, 根源在于我们以极端片面的“工具理性主
义”思路向教育引入技术,一方面将技术简单地等同
于实体的工具, 缺乏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教学规
律、模式和策略的深入研究, 技术没有真正融入教
育, 教育信息化对于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意义被简化
为设备的现代化、手段的现代化,教育部门和学校不
乏存在“信息化不能进入课堂”的观点,信息化应用
中最应该聚焦的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逐渐趋向边缘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普遍存在“两多”(替代
性应用多、展示性应用多)、“两少”(创新性应用少、
常态化应用少)的现象,教育信息化效益不高的问题
就成为必然;另一方面,过度地使用信息技术的可复
制性功能, 而忽视了教育的复杂性、人的丰富性特
征,人的主体性在被技术过度包括的“产品”和所谓
的“先进”模式中一
再被忽略,使教育技术受到教研
部门等的诟病难登大雅之堂。承认教育技术的合理
性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 更是一个关系到信息化发
展的内在动力问题。要破解教育信息化发展动力的
问题,需要我们跳出工具理性主义的框架,大力倡导
“目的理性”。
倡导“目的理性”,并不是为了拒绝排斥技术及
其有效合理的使用, 而是避免将教育信息化成为普
适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向教育领域的简单移植,而
是将技术作为“一种生存空间或生存环境,必定会影
响到学生的生存,使得学生的行为方式、实践方式、
思维方式发生适应时代发展的变化[15]。“现代信息技
术的应用,应当看做是一种教育生产力的革命,它所
引起的是整个教育组织形式、教育中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教与学的各种行为等社会的、文化的、心理层
面的变化[16]。
强调“目的理性”,要求我们跳出原有的教育信
息化发展框架, 从教育变革的立场而非技术变革的
立场,以教育均衡发展为立足点,而不仅是信息化的
均衡发展。教育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信息
化工作的出发点,也是评估其效益的关键指标。这有
利于教育决策者从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全局来统筹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从教育发展的全局去统筹教育
信息化的发展,加大信息化的投入和政策力度,也有
利于教育信息化的实施者进一步理解和强化服务、
效益的理念, 以服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局和中心
任务为目标, 而不仅仅简单地强调信息技术应用的
普及,来部署和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增强教育信
息化的服务效能,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和环境。
为了使“目的理性” 成为指导广东教育信息化的理
念, 并落实到政策、发展规划以及各项工程的实施
中。自2009 年开始,我们率先开展教育信息化的领
导力和执行力培训。2009 年,我们分批完成了市、县
(区)电教站和教育信息中心正副站长和主任以及部
分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培
训。2010 年,又部署开展信息化执行力的培训,以此
来增强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内生性发展动力, 并进
一步有效激发欠发达地区、农村学校创新的潜能,而
不是“等、靠、要”政策和经费。
(二)以政策和标准为重点,破解均衡发展制度性障碍
现代教育中存在的众多不公平问题, 最终都可
以还原为教育的政策或者是制度的缺失问题[17]。这
一点在教育信息化领域亦不例外。从教育均衡发展
的视角来看, 教育信息化迫切需要解决的制度性和
政策性问题包括:
一是建立教育信息化长效投入机制。教育信息
化事业
的发展是信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强烈地
依附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差异[18]。地
方经济发展不均衡是造成教育事业以及教育信息化
不均衡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我国“以县为主”“地
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二元制教育财政体制在客观上
削弱了中央财政、省财政在教育投资上的责任,对那
些仅能解决吃饭财政的县(区)而言,提高办学水平
和教育质量很容易成为一句空话。实施以信息化促
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 要从制度上保障义务教
育信息化经费,一方面要加大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
省级政府的投入总量并继续向欠发达地区、农村和
薄弱学校倾斜; 另一方面要设立义务教育信息化专
项经费,建立投入效益监督机制,统筹建设、应用和
保障性经费合理规划投资结构。对于欠发达地区、农
村学校,不仅要解决建设经费的投入问题,还应逐步
实行中小学信息化设施建设维修改造经费、网络接
入资费和电费等的标准、分担比例和拨付方式统一,
使农村学校不再处于有机不敢开、有网不敢上的尴
尬境地,充分发挥设备和资源的效用。
二是将基础教育信息化纳入义务教育工作全局
统筹,建立监督机制。如前所述,以信息化促进义务
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目标是促进质量层面的教育均
衡发展, 这一点需要反映在对教育部门甚至政府教
育工作的督导考核中, 不仅要评估教育信息化的整
体水平,更要评估其在育人环境和手段、育人目标、
育人模式、育人体制上对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贡献。
在广东, 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成效已被纳入市、县
(市、区)党政领导干部基础教育工作责任考核范畴
和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以及教育强市、强县和强
镇的评估指标体系。
三是加强中小学校信息化标准建设, 强化均衡
发展理念。标准的缺失不仅导致中小学信息化建设
中的不规范行为,更重要的是使薄弱学校、农村学校
处于信息化发展战略的边缘地带。优质学校、精品发
展战略进一步扩大学校之间的差距,城市学校、优质
学校建起了千兆级校园网, 而农村学校连一台电脑
都没有的现象仍然存在。当然,这不仅是信息化领域
的问题, 也是教育整体发展战略与教育不公平理念
不相一致的具体表现。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就要使薄弱学校、农村学校成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以广东为例, 我们在将信息化条件的均衡化纳入到
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的基础上,研制《广东省中
小学信息化建设基本标准》,从建设、应用、管理和效
益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要
求,强
化均衡发展的理念。
(三)以增强优质资源聚合效用为关键,整体推
进均衡发展
均衡发展绝不是教育上的平均主义[19],不是要
抹杀学校的差异和特色, 而是要在办学条件相对均
衡的情况下,尽可能缩小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发展
差距;不是要限制教育发展,削峰填谷,而是要尽快
把低水平的地区、学校扶上去,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
数量和效益, 从而实现基础教育的高位优质均衡发
展。这在实践层面上可以有两种策略:一是增大教育
投入的总量,并突破向优秀学校倾斜、打造精品的发
展模式,强化均衡发展的理念,向水平低的地区和学
校倾斜;二是在资源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在优质学校
事实性存在的前提下,尊重学校差异,发挥信息化的
优势, 促进校际、区域内甚至区域间教育资源的整
合、共享和均衡化配置,提高优质资源聚合的效益和
效用,促进义务教育整体均衡、优质发展。
1.以信息化教育联盟为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
源效应
内涵层面的教育均衡发展要求为每一个孩子提
供适合其发展的教育。在现实的条件下,一所学校、
一个教师很难真正做到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再优秀的学校和教师, 都不可能在现有的教育体制
下使教育适应每一个孩子的发展需要, 为每一个孩
子的个性化发展提供足够有效的教育服务。教育信
息化将教育从封闭、集权化的体系中拓展出来,可以
突破区域、部门、行业的体制性障碍和时空、主体的
边界,利用网络整合各方优质资源,建成无区域、行
业、部门、时空界限的信息化教育服务共同体———信
息化教育联盟, 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无
时空、无主体限制优势, 获得更优的个性化发展服
务,提高教育的质量和品质,实现人人、时时有学上,
而且上好学的教育理想,这正是“以信息化促进义务
教育均衡发展”战略决策的根本目标和意义所在[20]。
换句话说,教育均衡发展不是搞“一刀切”,不能把重
点学校与面上学校关系对立, 而是要充分挖掘不同
学校的潜能和优势,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并使各类学
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得以共享, 并放大各方的资源优
势,实现“1+1>2”的协同效应。显然,这是一种良性
互动的关系。在广东,实施“千校扶千校”行动计划、
“广东省教育资源下乡行动计划”等就是为了让学生利用技术或非技术的途径实现学校管理、教育教学、
师资队伍上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形成良性的校
际合作, 目前这种合作已从两校的合作转入范围更
广、参与校更多的校际联盟。
2.以“县域”均衡发展为重点,促进义
务教育整
体均衡发展
尽管网络为资源共享提供了没有时空限制的支
持, 但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仍然比较适
合采用以县域为本的策略, 这是由我国行政区域和
教育体制的国情以及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
矛盾所决定的。首先, 包括义务教育在内的教育发
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子项目,不可能游离于区
域经济社会发展之外[21]。县一级在整个行政区划中
是相对稳定的,具有相对稳定的人口、土地、资源,具
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决策权, 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相对均衡,差距较小,而且我国目前也实行“以县为
主”的基础教育分级管理体制,这为整体上推进义务
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可行性。其次,当前义务
教育均衡发展的矛盾主要集中在城乡、区域内校际
之间办学水平、师资队伍以及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差
距,这首先表现在县域层面,其次才到市域、省域层
面,“以县为本”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必要的。基
于以上认识,2010 年广东在深入实施“广东省教育
资源下乡行动计划”中,提出要建设“以信息化促进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验区”,探索以信息化促进义务
教育整体均衡发展的途径和策略。值得强调的是,提
出以县域为本的发展策略, 并不是要限制区域之间
的均衡发展,在推进县域整体发展的同时,我们也鼓
励跨区域的校际合作,建成“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
验学校联盟网”,强化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资源
共享和示范辐射,鼓励学校以“一对一”“一对多”“多
对多”等多种形式开展网络协同教研和协作学习。广
佛肇、深莞惠等区域间的信息化合作也在跨区域层
面探讨促进义务教育整体均衡发展的机制和策略。
3.整合多方力量,扩充教育资源
教育信息化的推进, 需要各方利益主体的共同
参与,如教育行政部门、学术研究机构、企业和学校
等, 教育部门和学校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自己变
成一个承担信息化所有工作的臃肿机构, 应专注于
自身的核心业务———教书育人, 而是通过建立一定
的对话机制,有效整合社会资源,一是将自身可能不
擅长的技术性工作、研究咨询、运营服务等由专业机
构来承担, 二是充分利用社会上对推进教育信息化
有利的基础设施、资金等资源,既可以拓宽教育资源
渠道, 解决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技术研发和资金
不足等问题,也可以提高社会资源的效益,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投资。这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尤其重
要。《整合社会资源促进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探
索》一文将对此进行探讨,本文不再赘述。
参
考文献:
[1][11] Priscilla Norton 等著. 吴洪健,倪男奇译. 信息技术与教
学创新[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9.
[2] Katzman, N. The Impact of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Promise and Prospects[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974, 24
(4): 47-58.
[3] 熊才平, 楼广赤. 多角度审视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性失衡
问题[J]. 教育研究, 2004, (7): 32-37.
[4] 李政涛. 为人的生命成长而设计和发展教育技术[J]. 电化
教育研究, 2006, (12):3-7.
[5] 陶志琼, 汪维民. 关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哲学思考[J]. 教
育探索, 2004, (7): 58-59.
[6] 李振村等. 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幸福成长———山东省寿光市
教育均衡发展透视[J]. 人民教育, 2002,(3):8-13.
[7] 潘红波. 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模式———对河南息县
等四县(区)的案例分析[J]. 教育发展研究, 2010, (12): 21-24.
[8] 胡小勇, 詹斌, 胡铁生. 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现状和发
展策略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 2007,(6): 56-61.
[9][10] 广东省电化教育馆. 广东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
用现状调查报告[Z].2009.
[12] 黄荣怀,张进宝.教育软件遭遇生产力悖论[N].中国计算
机报,2007-7-30(5).
[13] 哈贝马斯. 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 上海: 学
林出版社, 1999.78.
[14][15] 李芒. 对教育技术“工具理性”的批判[J]. 教育研究,
2008, (5): 56-61.
[16] 鲁洁. 网络社会·人·教育[J] .江苏高教, 2000, (1): 14-22.
[17] 刘复兴. 我国教育政策的公平性与公平机制[J]. 教育研
究, 2002, (10): 45-50.
[18] 熊才平. 区域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财政投资政策思考
[J]. 中国电化教育, 2004, (2): 11-15.
[19] 周峰. 试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问题[J]. 教育研究,
2002,(8):70-72, 93.
[20] 林君芬. 信息化教育服务联盟及其系统学特征[J]. 中国电
化教育, 2010, (5): 32-37.
[21] 于发友. 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D]. 济南:山东师范
大学, 2005.
作者简介:
彭红光:本科,广东省电化教育馆馆长、广东省教育信息
中心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教育信息化
(penghg2006@)。
林君芬: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博士后,广东省
电化教育馆学校科科长、课题办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信
息化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linjunfen@)。
誅收稿日期:2010 年8 月1 日
责任编辑:张静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