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课程12

绝世美人儿
838次浏览
2020年07月28日 19:2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36d什么意思-屠苏拼音

第十二章 课程
* 学习目标
* 1、明确课程的概念,了解课程的历史发展;
* 2、了解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的优势和局限;
* 3、明确课程实施的含义和取向;
* 4、了解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明确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和主要内容;
* 5、依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内容,分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第一节 课程概述
* 一、课程的概念
* 从狭义角度讲,课程即课业及其进程,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从广义角度讲,课程即学校中有组织的教育内容,是指为了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它不仅指知识技能方面的内容,还包括思想品德、行为习惯、身体素质等各方面;既包括课内活动,也包括课外活动。

* 二、课程的历史发展
* 我国古代课程: 四书五经
* 西方古代课程: 七艺
* 现代课程的形成和发展:
* 形式教育派和实质教育派之争 (知识与能力)
* 儿童中心课程与教材中心课程的对立

* 思考与讨论:结合课程的历史发展,探讨影响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
第二节 课程的形式与类型
* 一、课程的表现形式
* (一)课程计划
* 1、概念
* 课程计划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 2、结构
* 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考试考查、实施要求等几个部分,其中,课程设置是课程计划的核心内容。
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计划表

* (二)课程标准
* 1、概念
* 就是依据课程计划的要求,以纲要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包括学科的性质和地位、教学目的和任务、内容范围和进度安排以及教学时数与作业布置、考试要求和教法建议等若干部分。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
* 2、结构
* 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大体可分为两个部分,即说明部分和本文部分。


* (三)教材
*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等。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学用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材料和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师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它一般由目录、课文、习题、实验、图表、注释、附录等部分构成,课文是其主要部分。
二、课程的主要类型

* (四)隐性课程
* 又称 “潜在课程”,是指学校情境中以有意或无意方式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性经验。
* 隐性课程的特点:第一,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弥散性和普
遍性。第二,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潜在性和持久性。第三,隐性课程的教育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第四,隐性课程的内容既可能是学术性的,也可能是非学术性的。

* 思考与讨论:讨论如何发挥隐性课程对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
第三节 课程的实施
* 一、课程实施的含义
* 课程实施是把设计和编制好的课程计划纳入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执行、操作、开发,使新的课程计划得以落实的过程。简言之,课程实施就是把新的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执行、开发和维护的动态过程。这是将新课程理论转化为课程实践的过程。
二、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 (一)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
* (二)课程实施的适应取向
* (三)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

* 思考与讨论:分析三种课程实施取向的不同。
(一)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
* 持忠实取向者认为,课程实施就是忠实地执行、落实课程方案的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当按照课程专家的意愿,遵循课程专家建立起来的一套程序和要求,亦步亦趋地实施。
(二)课程实施的适应取向
* 适应取向把课程实施视为一个连续的动态发展过程,是课程设计者和课程实施者互动协调的过程。
* 适应取向认为,课程实施不是课程计划在课程实践中的简单再现,课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规定的课程和实施的课程可以有差异,完全照搬、不按具体教学情境取舍的课程实践并不一定是好的课程实践。
(三)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
* 创生取向的基本理念是:教师和学生具有创造性,课程专家的预定课程计划只是一个火种,它能点燃课程实施者——师生创生新课程经验的精神之火,实施过程中师生亲自开发和体验到的经验、氛围对学生有重要影响。
* 持创生取向者认为,课程实施是师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共同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既有的课程计划是创生经验的工具或参照系。课程是经验性的、体验性的、情境化和人格化的。
第四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社会背景
* 时代发展的要求
* 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 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

* 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体现时代的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一)课程功能
转 变 课 程 的 功 能
(二)课程结构
(三)课程内容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
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四)课程实施
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课程评价
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六)课程管理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 (一)课程结构
* (二)课程标准
* (三)教学过程
* (四)教材开发与管理
* (五)课程评价
* (六)课程管理
* (七)教师的培养与培训
* (八)新课程改革的组织和实施
五、基础教育新课程与教师的教学实践
* (一)教师走进新课程
* 1、教师走进新课程的心理机制(认同、理解、体验、固化新课程)
* 2、教师走进新课程的外部保障
* (1)专业化的学术引领
* (2)民主化的校本教研
* (3)发展性的评价制度
* (4)开放性的学校管理:核心是扩大教师的专业自主权。
* (5)实质性的行动促成

* (二)教师实践新课程
* 1、实践新课程的总体特点
* (1)是一个综合化的整体推进的过程。
* (2)是一个需要不断反思、动态生成的过程。
* (3)是一个以观念转变为先导的过程。


* 2、实践新课程的教学技能
* (1)学会课程资源的开发
* (2)学会使用教材
* (3)学会教学目标设计
* (4)学会教学过程设计
* (5)学会课堂总结
* (6)学会教学反思


* 思考与练习
* 1、什么是课程、课程计划、课程标准?
* 2、什么是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是什么?
* 3、如何理解隐性课程?它有什么特点?
* 4、什么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有哪几种?
* 5、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和核心理念是什么?
* 6、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 7、教师实
践新课程需掌握哪些基本的教学技能?

白气-名利的意思


谚语是什么-转败为胜的意思


宏的组词-自由近义词


每次英语-仓促的近义词


滴定法-五七是什么意思


白云的拼音-神采焕发


先化简再求值-迥然


蚂蚁精神的启示-湮没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