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分别心”

别妄想泡我
834次浏览
2020年07月28日 21:5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经常的近义词是什么-吹灰之力

什么是“分别心”


根据佛陀的意思:分别心的产生起源于对“自我”的专注,从而产生“五蕴”——色、受、想、行、识的发展。我们与宇宙万物本来是为“一”的,没有分别的,空间无限广大,无边无际,也无中心,流动通达。都是由于我为了证明“有我”的执着,便设想出“它”——也即身外之物,“二元对立”产生,并信以为真,这是“分别心”连锁反应的开始,空间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固化坚硬。所以我们常常害怕“这事怎么没我的份”,也就是害怕“无我”,这是分别心在作怪,而修行的某一阶段是“无我”,再上就是连“无我”都不执着,也即“空性”,又重新回到原初“一”的状态。
关于“分别心”的产生过程,我只能这样粗浅地这么说。因为我还生活在现实中,若说自己没有“分别心”肯定是假的,佛义上所讲的无“分别心”和我们的现实是不一样的,是超越现实的,因此,我有“分别心”就无法真实理解无“分别心”的真相。我们来谈谈我们的现实吧!
首先,我们从谈一个事情的全过程来了解“分别心”的活动。当我们看到一个人正准备走向有陷阱的道路时。有道德良知的人,对事情的起源和过程是有分别的,是有是非的,也就是说不该让这个人往那条道上走,这就是“是”,让他继续走下去就是“非”也,因此,他会采取阻止他走下去的措施或者提出忠告,这是他的道德良知使然,这时他对这个事情的性质——是非是有“分别心”判断的,而对阻止别人的举动却是无“分别心”的,因为他已把别人的处境当成他自己的处境,别人的不幸就是自己的不幸,毫无分别。而同样的一件事情,没有道德良知的人,对事情的起源和过程是视而不见的,事不关己,麻木不仁,他既没判断也不阻止,甚至纵容,这时他对这个事情的性质——是非是没有分别的,而没有阻止别人的举动是有分别的,因为这是别人的不幸不是他的不幸,与他无关。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之。”其“分别心”则在此。
所谓“菩萨怕因,凡夫怕果”,“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圣人都注重起因和过程,都有分别之心,而对既成事实不以计较,不生分别,一笑了之,不在乎自己承担的责任和所得的利益。而我们则反之。
有无“分别心”应有它的前提,要不佛渡谁?都已是佛,无人可渡,无“分别”应指的是法性上都有佛性。但我们还是人,都有不同的根性和习气,这些不同的东西蒙蔽了我们的佛性,因此形成不同的众生。另外,千万不要拿这些话来给自己开脱或麻痹自己。尤其在
禅宗里的一些公案,一些话头,明明讲了是师徒之间心心相印才能发生的事情,我们却常常不讲前提,没有基本的情景,就拿来当脱口秀。人家“捧喝”能开悟,我们是否也可以来一下,我看打残骂死也不开窍,哈哈。还经常听到从电影《少林寺》来的“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是我们随便乱讲的吗?

什么的气氛-东张西望的张是什么意思


上地幔-有条有理


熄组词-养精蓄锐是什么意思


说勤-辣乎乎


匠组词-拒绝反义词


绿色食品指什么-翻江倒海


年息和月息的区别-应付的近义词


驿怎么读-台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