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心心不异」
别妄想泡我
636次浏览
2020年07月28日 21:5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二月兰季羡林-轰炸的拼音
为什么「心心不异」?因为无相。
『虚空印于虚空』,你说它有重迭相吗?
这个虚空跟你那边的虚空,有什么两样?
没有的!所以「不异」,没有什么不一样的,法界虚空是平等的。
「以心印心」,『以无心印这个无心,以空印空』,这当然就没有。
所以「心心不异」,没有什么不同,诸佛都是这样子。
[印着空,]着空即成有了。
[即印不成文;]「不成文」就是虚无。
这《着空》是对《着物》讲的。
底下这一句要念下去:「印着物」,这《着物》跟《着空》要划线,这样才有对衬感,这个文章才看得比较通顺一点。
[印着物,即印不成法。]上面两个都「不成文」。
就是说,《着空》,如果你要去执着这个空性,你要印着如来的法印,那印不成的,
因为你着了空。
《着空》,以为没有,《着空》还是有啊!
那么《着物》,那更不用说了,那么「即印不成法」。
不论是《着空》、不论是《着物》,着无形相的空、着有形相的物,它统统不成法,
只要你执着。
[故「以心印心,心心不异。」][能印、所印,俱难契会,]
这种空、无相的、毕竟平等的这样子的思想,尤其我们的本性,就是一切法具足。
[故得者少。]
所以能够得到佛性。
意思就是成佛的,像佛这样的境界的,实在是很少。
但是中国的祖师大德是很多,单单在六祖座下大彻悟的人,从有禅宗记载以来,就有好几百个人。在家居士也是好几百个人。
所以中国的确是大乘的根器。
中国的这个法,要是说拿到这个现在的小乘的国家,他们会觉得很不可思议的!
像我看了佛使比丘的书、阿姜查的书,他们的确是老老实实的,次第的观照修行。
他们借重了很多的事相,在说明空性的道理。
空性的道理,他们没有说,用什么一念无明,去打破什么无始无明。
但守一根,什么本性清净,都没有用这样子的名词。
我看了他们的书,他们借助很多很多的事相去形容它,
譬如说看到树的弯曲,就说:每一个众生都有差别,不要勉强去改变他。
用一棵树就比喻。
用一杯水,他也比喻,那么讲了很多事相,都是根据《阿含》。
《阿含》所讲的,就是观无常。
所以说阿姜查,或者是佛使比丘,他们所谈论到的,尤其是谈到无常,五蕴的思想、苦、空,那么观照是比比皆是。
跟大乘佛法是大异其趣,大乘佛法,那个一念全部具足,
这在小乘来讲,是,简直是不可思议!
我们讲到《大珠和尚顿悟入道要门论》再谈到六祖惠能大师那种心境,
那实在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没办法相提并论的。
六祖、大珠和尚
,乃至《传心法要》,这谈的统统是佛的境界。
我们看到泰国的比丘,他都是观照的境界,观空、观无常,慢慢慢慢进入解脱,
这样慢慢进入解脱,次第的这样子。
像我们这个顿悟,一点次第都没有,所以中国还是大乘的根性的人比较多。
《法无高下》,我们不是说,他那边不好。
我们不是说,我们这边很好,是因人而异。
适合小乘的,就修小乘的。
适合大乘的,就修大乘的。
【法没有批判性,没有高下,受益就是法,不受益就是毒药】。
所以「俱难契会,故得者少」。
[然「心即无心,得即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