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化技术
温柔似野鬼°
768次浏览
2020年07月28日 21:5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胀组词-应届的读音
具体化技术的注意事项。
(一)咨询员须专注与倾听当事人的叙述,才能发现当事人叙述中含糊不清的地方。
(二)有时候具体化技术搭配其他技术,更能贴近当事人的感觉,让当事人愿意进一步说明。
(三)如果当事人的叙述有一个以上含糊不清的地方,咨询员可以选择关键性的部分,让当事人具体描述该部分的细节。
具体性技术(又称具体化技术/澄清技术)
1. 定义:指咨询师帮助来访者清楚准确的表达自己所持的观点,所用的概念,
所体验的情感以及所经历的事件。
常使用:“何人?何时?何地?有何感觉?有何想法?发生何事?如何发生?
帮助来访者更清楚更准确的描述“你指的是…”“你是说…”“那个问题发生在…”
2.作用:
⑴澄清来访者表达的模糊不清的观念、情感、问题等。明确来访者的真实感受/事件,使来访者表达的信息更清楚更准确。
例:来:昨晚我丈夫好像中邪了,令我沮丧,生气。
咨:怎么会令你那么沮丧?
当我看他躺在沙发上可怜样,同时也觉得自己可怜,一下子充满怨气,不知往哪出。
看来真是件不同寻常的事…
⑵促进来访者将情景和对情景的反应表达得更清楚,鼓励来访者将问题引向深入,常常借助开放式提问来完成这一点,如:“你说你觉得…,能更具体些吗?”“你所说的…是指…”
⑶让来访者弄清自己的所思所感,明白自己的真实处境。
例:某对夫妻 好――不好――危机(丈夫懒、情绪消沉,妻怨――分手)
使妻子明白丈夫懒是妻子造成的,同时让丈夫认识到应该积极主动干事。
⑷能提供具体的榜样,帮助来访者明确自己所说具体内容
来:有时我真想彻底摆脱它…
咨:你能描述一下“彻底摆脱他”的含意吗?
来:我怕落后,负担重,我想摆脱这种难过的感受…
3.具体性技术使用的范围
当来访者在表达信息中出现…时使用
⑴来访者的问题模糊不清时。
如:“我很烦”“我很自卑”“我最近很苦闷”“我觉得没有前途”
用:“你能否告诉我你…
,原因是…”“你是因为迁到…问题,才感到…,明白吗?”“什么事情使你…呢?”
⑵当来访者有着过分的概括化思维方式的时候,即以偏概全,以点概面,把个别当作一般,把局部当作整体,把问题扩大化,绝对化,把偶然当作必然,将事情越搞越复杂。
如:“人人都不喜欢我”“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我这个人太虚伪”“我是个失败者”“我老婆一无是处” 用:“谁都不喜欢你?”“哪些男不是好东西?”
⑶有时来访者概念不清时,一句话,一个词在不同人的心目当中有不同的含义,当来访者还没有某些概念含义的情况下,易产生一些不准确的理解,经过具体化后,了解了概念后问题自然解决。
“我感到郁闷”“嗯?”“最近一个月感到自己没用”“能说是因为什么事吗?”“我总管不住自己”“是什么事让你”“我每天都管不住自己”“每天?”
4.具体性技术注意事项
若发现来访者概念零乱,采用澄清剥笋的办法层层解析,由表及里。
注意:⑴当来访者叙述有许多含糊不清之处时,应选择最关键的一个让来访
者具体化。
⑵通过具体化技术咨询师不仅要澄清问题,还要帮助来访者学习如何就
事论事,对事不对人,让来访者明白自己的思维方式是如何影响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的。
例:亡妻之痛,来:太太去世了…,我没办法相信,我没办法想象和别
的女人生活。
咨:太太去世了让你非常悲痛,是吗?(浅)
由于失去他你很伤心,我很理解,你两次使用“没有办法”,你对“没有办法”是怎么想的?(通情达理)(引到来访者对待“我没办法”,从而去寻找“办法”)
⑶咨询师的回答应针对来访者特蛛的此时此刻的情况,不可随便使用普通/普遍的词汇或随意贴标签,如:“我觉得你很自卑”“你太情绪化了”
5.讨论
重复技术与具体性技术的区别
从定义来看:“重复”的重点在于重复来访者的话,好像让来访者的行为、情感、思想沿着一个平面继续向前滑行。就“具体”的重点在于利用一个“何”字把问题推向深入/前进的发展或寻找更深层的原因,好像有来访者的思想、情感、行为的平面上发现了蛛丝马迹,凹凸不平,由此而深究下去让来访者更清楚,更清晰。
做具体性回应时,是否有担心、顾虑的必要?
因为来访者所面临的情境及对这些情境的反应十分复杂的牵涉到的问题,常常不是当事人能想象得到的细节,如果硬要咨询师去猜测、推想、判断,难免加上许多主观臆想成分,不仅费时费力,劳而无功,错误不断,还可能远远脱离来访者的实际情况,
不仅不能帮助来访者,还可能产生副作用,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所以最简单、节省、有效的方法还是作具体化反应。
有些求助者滔滔不绝,一口气就把自己的问题讲清楚了。如果碰到不爱说话的求助者,初学者往往不知所措,不知道该问什么、怎么问。
咨询师的询问应该围绕七个“W”展开,即什么(what)、什么时候(when)、什么地方(where)、什么情况下(which)、为什么(why)、如何(how)、谁(who)。
例如,求助者诉说自己心里很难受。我们就要问清楚他所说的难受是什么意思,是焦虑、抑郁、烦躁、恐惧,还是心慌、气促、胃痛、腰酸。然后再问这种难受是什么开始的,多长时间,是在哪里、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是怎么演变的,最后还要了解求助者是怎样一个人,性格怎么样,家庭情况怎么样,经济状况怎么样,等等。这种方法就叫“具体化”。
俗话说:“当事者迷。”求助者往往没有认真、系统地思考过的自己的问题,所以理不清头绪,不知道如何下手。通过具体化,当咨询师弄清楚了他的问题时,求助者自己也明白了。知道了问题是什么,出在哪里,绝大多数求助者自己就能处理,不会再劳驾咨询师。
危机干预的基本方法也是具体化,主要围绕“什么”展开,例如问当事人发生了什么事,看到了什么(视觉),听到了什么(听觉),闻到了什么(嗅觉),碰到了什么,摸到了什么(触觉),觉得冷还是热(温度觉),有没有感到震动(震动觉),有没有感到摇晃、失重或头晕(位置觉和运动觉),出现了什么生理反应(如头胀、心慌、胸闷、恶心、胃痛),当时的心情是什么(情绪变化),想到了什么(思维),采取了什么行动(行为),结果是什么,等等。
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当事人会想起当时的情景,以及自己的感受、身体变化、心情、思维和行为,仿佛重新经历了一次,因而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和生理反应,从而达到宣泄和情绪释放的目的。
通过重新经历,当事人会发现一些新的情况(当时心慌意乱,许多东西没有注意到),从而对整个事件有了新的认识。
具体化还包括给各种现象打分,也称量化或刻度化,例如当时的恐惧是几分(最高为10分,最低为0分),心慌是几分,等等。通过刻度化,当事人会敏感地觉察到种种细微的变化,以及引起变化的各种因素,从而获得“控制感”。
行为分析也是一种具体化,它主要是评估一种不良习惯的性质、程度、变化和影响因素,以便查清前因和后果。行为主义认为,行为是受前因和后果控制的,改变了前因和后果,就能
改变和纠正不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