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长征精神
玛丽莲梦兔
747次浏览
2020年07月28日 22:2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习惯用英语怎么说-片言折什么
长征的胜利挽救了党,挽救了军队,挽救了革命,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铸造了辉煌丰碑
当我们翻开红军长征这部壮丽史诗时,可以看出,长征道路是用血肉铺就的。中央红军当初从江西于都出发八万六千多人,到达陕北只有六千人。在于都,十万人支前参战,六万儿女加入红军,后来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一万六千人。长征开始的第一个最残酷的战斗就是血战湘江。当时担任红军总后卫的红34师4000余人,在掩护最后一支队伍离开灌阳时,被敌人重兵截断在湘江东岸,受困于灌阳、全州地区。由于国民党狂轰滥炸,34师将士的鲜血染红了湘江,最后弹尽粮绝,全师覆没。师政委程翠林和政治部主任蔡中阵亡。师长陈树湘被俘后,用自己的手从腹部伤口处拉出肠子,忍痛用嘴咬断,死于押往敌人指挥部途中,此壮烈情景让人无不动容。在翻越两千米高的老山界时,正值隆冬季节,山上寒风凛冽刺骨,红军为躲避敌人围剿,连夜摸黑爬山,上山80里,下山30里,道窄路滑,战士们接二连三摔倒,仍不顾伤痛,勇往直前。在飞夺泸定桥时,敌人把桥上木板全拆掉,只剩13条铁索,红军挑选20名突击队员抢渡,顿时,数十名司号员同时吹响冲锋号,突击队员们手持冲锋枪,背插大刀,腰缠手榴弹,脚踩铁索,边爬边铺木板,冒着枪林弹雨,一股作气冲过火海。在走过千里无人烟的草地时,到处是乌黑的淤泥潭,很多地方人陷不见头,马陷不见颌,不少红军战士被陷进泥潭牺牲了。整个长征途中,红军每天都要经受天上几十架飞机轰炸,地下几十万敌军围追,而且粮食不足,只得挖野菜充饥。后续部队连野菜也找不着,只得把身上的牛皮带和破牛皮鞋用水泡后煮着吃。难怪后来有这样的歌谣流传:“苦不苦,想想红军长征二万五”。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认识红军长征的伟大意义呢?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红军
长征的起因是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和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的危害,红军一度从三十万人锐减到三万人,共产党员从三十万人减少到四万人,根据地损失百分之九十。正是在这极端危急关头,中共中央、中央军革委于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会议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重新肯定了毛泽东等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经过激烈斗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把党的路线转移到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轨道上来,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成为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此后,1935年9月,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又对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开展针锋相对的斗争,维护了党的团结统一,保证红军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
其二,红军长征的胜利,推动抗日战争的蓬勃发展。红军到达陕北后,延安实质上成为指挥和协调抗日游击战争的中心。同时,也使全国人民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前途,增强了抗日必胜的信念,极大地鼓舞了民众对日斗争的士气。在中共中央发出全民抗战的伟大号召推动下,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动员和联合了全国的抗日力量,掀起了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潮。在其后三年中,红军队伍迅速壮大。1940年八路军人数达到四十万,共产党员又由1937年的四万人发展到二十万人,根据地总人口达到五千万人。此时,中国共产党真正成为中国人民抗日的中流砥柱。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实行全民抗战,狠狠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
第三,红军长征的胜利,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吹响了前奏曲。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艰苦卓绝的斗争,锻炼了中国共产党及其干部,保存了一支坚强的工农红军队伍,巩固和扩大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据资料记载,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的将帅中,中将以上的254人,其中参加过长征的有222人。他们是长征留下的党和军队最可宝贵的精华,构成了以后领导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骨干力量。事实充分证明,经过长征的千锤百炼,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长征像播种机一样,在中国大地播撒了许多革命种子,经过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由星星之火,燃遍全中国,为新中国的诞生、开创我国历史的新纪元,铺就了奠基石。
综上所述,红军长征的确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英雄壮举,是中华民族解放史上一部
惊天动地的辉煌诗篇。中国人民将世世代代铭记红军的英雄业绩,并永远在心中为他们树起引以自豪的历史丰碑。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必将代代传承,发扬光大,彪炳千秋
震撼世界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在改变中国人民的命运、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同时,也创造了一种无与伦比的为全人类所景仰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就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相结合的典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伟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长征精神的精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坚信革命必胜的信心。这是红军长征胜利的最强大的精神支柱。红军战士自参加革命之日起,就满怀共产主义理想,誓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奋斗。他们每到一处就宣传“打土豪,分田地”,推翻“三座大山”求解放,唤起民众同心干。正因为他们具有这种坚定的红色信念,才能在长征途中面对任何艰难险阻,表现出不惜牺牲,英勇顽强的毅力和惊人的智慧,才能形成“拖不垮、打不烂、挡不住、困不死”,所向披靡的红色铁流,才能创造出不达目的不罢休,高举红旗永不倒的人间奇迹。今天,党领导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是新时期的又一次新长征。尽管摆在我们面前有许许多多的困难,只要我们能够像当年红军那样,树立起坚强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我们也就会为早日建成小康社会而排除万难,勇往直前。
二是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和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革命情操。据资料记载,中央红军长征368天,几乎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战,有235天白天行军,18天夜行军,日平均行军74华里。他们先后翻越18座大山(5座长年积雪),强渡天险乌江、金沙江、大渡河等24条河流,辗转64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封锁,通过6个少数民族地区。战士们所表现出的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和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的确令人赞叹和钦佩。当前我们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非常需要继承和发扬红军的优良传统,牢记和实践“两个务必”的教导,坚持“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是我们事业必定胜利的根本保证。
三是坚持密切联系群众,保持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优良作风。红军长征的历史是一部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为人民利益而战的历史。红军把代表人民的意志、愿望和维护群众的利益作为革命的出发点和归宿,因而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拥护。长征途中就出现过不少军爱民、民拥军的动人故
事。红军路过村庄时,群众自发地为他们提茶送水,送鸡蛋、布鞋等等,表现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情。著名歌曲“十送红军”就是典型的真情表达。红军这种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优良作风,就是长征胜利的力量源泉。同样,我们今天干任何工作,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群众路线,虚心向群众学习,从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中汲取营养,同时又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为群众所掌握,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建设新生活的巨大热情和创造力,唯其如此,我们的事业才能不断前进。
四是坚持真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团结协作的崇高精神。红军长征途中之所以取得了同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和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斗争的胜利,就是因为我们党和红军具有大公无私的品格,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为了捍卫人民的利益,自觉地为真理而斗争。与此同时,他们在严守革命纪律方面,也是率先垂范的。红军战士个个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牢记在心,付诸行动。长征中贺龙“约法五章”过藏区就是最好的例证。红军这种献身真理,严守纪律的革命精神,为我们后人树立了光辉榜样。
总之,长征精神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先进性和传承性,她象征着中华民族之魂,是红军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在新时期、新阶段,越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一定要把弘扬长征精神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团结奋斗,努力创造中华民族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