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差异
玛丽莲梦兔
913次浏览
2020年07月29日 02:1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安之若素是什么意思-混迹
王玮丽
(唐山学院河北唐山063000)
摘要:中西文化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差异直接影响学习者对该语言及文化的认知和掌握。了解目的语国家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是英语学
习中提高语言综合素质的根本途径。本文从思维模式的差异与英语学习的关系着手,探讨英语学习的策略。
关键词:思维;差异;障碍;策略
一、中西思维差异
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是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思维方式的差
异,也正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中
西方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思维方式,东方民族的思维方式呈圆形,
以直觉体验为工具,强调整体性;西方民族的思维方式呈线形,以逻辑
实证为手段,强调部分分析。这些思维方式的差异对汉英两种语言有
着深刻的影响,形成了汉英语言的不同特点。
二、思维差异给英语学习者带来的障碍
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知道
择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
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
语言”,即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
分不开的。然而,由于母语文化因素的干扰,造成误解的现象非常普
遍。
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1.西方人空间对抗感很强,特别注重个人空间,也称个人隐私
(privacy)。他们认为个人的事不必让别人知道,更不愿别人干涉。英美
人的“privacy”范围很广,在跨文化交际和英语学习中要特别注意此类
问题。如打招呼时,中国人见面问:“吃饭了吗?”,译为英语则为“Have
you eaten yet?”,外国人常对此莫名其妙,甚至会误解为你以为他吃不
起饭,而觉得受伤害。此外,中国人习惯问“到那里去?”“忙什么?”,译
为英语则是“Where are you going?”“What are you busy with?”。这就失
去了打招呼或寒暄语的原本意图,且这样的问题有干涉别人隐私之
嫌。所以,英美人的话题常从无伤大雅、公开性的天气谈起。此外,年
龄、婚姻、收入、体重等成了很敏感的“privacy”,学习和交际中应特别
注意。
2.在认知行为方面,在西方国家,直言不讳、各抒己见受到普遍尊
重,人们对那些模棱两可、含糊其辞的说法非常反感。而大部分中国人
则讲究含蓄、委婉,一般不愿意直接提出与对方、特别是上级或长辈不
一致的观点,非常担心会使对方难堪,或担心会损坏双方关系对自己
不利。其次,英美人士比较注重定量分析,进行逻辑推理,而中国人比
较注重直觉与先验理性。善于以经验为依据来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
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使人们对同一
成功的英语学习者,不会经常借助翻译,而是用英
语词汇进行思维。这一思维训练把学生完全“浸泡”在英语里,形成英
语思维模式。
4.语音训练语言是由一连串语音符号组成的,说话时语气、语
调和感情本身就是思想内容的折射;不同的重音位置也会赋予句子不
同的含义。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并感受到这一点,达到“听话听音”,这
是英语思维训练的重要内容。
五、结论
语言与思维是人类社会进行交流的两大重要元素,两者之间是相
辅相成,密切联系的。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它反映人类的思维方式、心
理特征和民族文化;思维是语言的灵魂。语言学习不仅是对语言文字
运用的了解与掌握的过程,也是思维方式培养形成的过程。研究中西
思维差异对英语学习有一定的引导与促进作用。学习者要积累丰富的
词汇与语言知识,更要具备对目的语思维方式与思维特征的了解及目
的语与本族语思维差异性的了解,促进跨文化交际,达成语言学习的
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David Nunan.第二语言教与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
[2]Carl James.语言学习和语言使用中的错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年
[3]刘涌泉.应用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年.
[4]关士杰.跨文化交流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5]王振亚.语言与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作者简介:王玮丽(1963-),女,河北省唐山学院外语系,副教授,
主要担任“英语口语”“大学英语精读”,“英语听力”等课程的教学工
作。主要从事英语语言及教法的研究。
论中西方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的差异
郑晓辉
(东北大学辽宁沈阳110000)
摘要:中西方文明由于建立在两种孑然不同差异悬殊的文化背景上,造成中西双方在价值追求、伦理取向及思维方式上迥
然各异。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文化在不断的对抗、冲突中融合。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差异;融合
任何一种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的形
成,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有其赖以生成和
繁衍的客观现实基础。集中表现出中西方不同的思
维方式和生活习惯,这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是在人们
先天禀赋的基础上,经由社会文化的积淀而形成
的。中西方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道德观、伦理
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我们
在比较中西方现实差异时,应该从其各自背后的传
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中去寻
找,我们会发现造成这种差异的最深层的原因所
在。
一、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
(一)地理差异
作为西方文明发源地的古代希腊,三面环海,
古希腊地理环境的特点在“小而多”,由许
多各自
独立的小地域组成,彼此间易于相互交通却难以容
为一体,便利的海路交通极大地促进了希腊航海业
和商业的发展。位于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的
中国大陆,黄河、长江、淮河、珠江等江河,自西
向东,蜿蜒入海;在对外交通方面,中国大陆与爱
琴海地区相比却显得十分封闭。由河流冲积而成的
平原、盆地,土壤肥沃,极利于农业发展。希腊和
中国在地理环境方面的这种差异,对中西方的文化
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二)思想差异
1.作为支配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
形态的儒家思想,其基本主张是“重义轻利”、
“见利思义”,提倡义利发生矛盾时,应当舍生取
义。泛道德主义的中国传统,用道德解释一切,导
致国民乐于言义耻于谈利,重道德修养,轻外在事
功的价值取向,从而导致科学在古代中国失去其应
有的社会地位。中国人专注于自身的内心世界,丧
失对理性和自然的兴趣,缺乏西方文化的理性传统
和对科学的探索热情。道德与理性的分离,使中国
传统出现反理性的倾向,从而阻碍了中国科学精神
的发育。
2.西方社会重利轻义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
上调动个体追求物质利益的积极性,从而推动了西
方社会经济与科学的发展,但对义的鄙视和贬低又
容易导致西方社会片面追逐物质利益而损人利己、
惟利是图,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变质,成了
赤裸裸的金钱物质利益关系。在西方历史上,功利
主义、实用主义盛行不衰,构成了西方主流价值取
向。现实生活中,西方人表现出新奇、好创新、重
功利的人格,这也导致西方社会重理性而轻情感,
长于说理而短于谈情,人情淡薄,善于逻辑思维而
疏于直观感受。
3.文化传统总是隐蔽在一个民族的心灵深处,
而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别。我国
是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
有些是适应现代社会的,有些是有悖于现实的国情
的。如果固定“昨日之树”而不精心培植“今日
之树”的民族,将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例如
追求“和谐”是东方各民族共同的传统精神。追
求“普遍和谐”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这种精神是我们目前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创建和谐
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现代中西方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任何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中,活的文化传统不断
178
在变,像一棵大树,不断吸取外在的阳光、空气和
水,实现民族及文化的融合;所有的事物又是普遍
联系的,必须不断调整自己,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
化。所以,我认为目前最重要的不是再去作冥想的
庄子,或作陶渊明那样的隐士,最要紧的是赋予这
些极其宝贵的传统精神以现
代内容,为使备受工业
文明破坏的———人类共居的地球,为实现人与自然
的和谐作出新的贡献。
21世纪将是一个文化多元共生的时代。19世
纪和20世纪两百年的历史已经雄辩地证明不同文
化之间的吞并和统一都不可能。在文化融合过程
中,有些观念由于国体、政体的不同,始终不能有
一致的,得到大家认可的说词。例如:民主,各国
对于民主的解释千差万别,对于其实现程度也众说
纷纭,尤其是中西方之间的矛盾更是尖锐的,由于
各国的国情不同,理解方法及实现方式不同是无可
厚非的。因此,完全求同是不可能的,我们应该在
认识到差异的基础上互相尊重。我国具有传统的和
谐、共存、共荣的价值观及中国人博爱、包容的个
性特征,我们应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来包容和欣赏不
同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在沟通和理解中共同进
步。任何民族,无论多么弱小,都有权发扬自己的
文化传统,从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吸取活力,在整个
世界文化的交响乐中,和谐地唱出自己的声部。
二、思维方式
各个国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决定了生活
在这一国家的人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
(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世界文明的发源
地,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个礼仪之邦。孔子曾
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投之以桃,报
之以李”。中国人重视情义和精神价值的特点,也
导致了中华民族好客的习性。在交友的过程中,中
国人喜欢馈赠各种礼品以加强互相间的感情。逢年
过节,亲戚朋友间,同事间互相登门拜访,赠送礼
品,联络感情。长此以往,便形成了一种礼文化。
送礼成了人们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
类比是中国人思维的基本方式之一,它植根于
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之中,主要用于由已知形象到
未知形象的概述和说明,也大量见于具体形象代替
抽象概念的推理。中国人善于把形象相似,情境相
关的事物,通过比喻、象征、类推等方法,使之成
为易于理解的认知对象。如雄辩家孟子很少用严密
的演绎逻辑去强迫对方接收他的观点,而是运用大
量类比,显得理直气壮而循循善诱。在悠悠历史长
河的发展中,这些已逐步成为中国人主要的推理与
辩论方式,成为普遍的思维习惯。这种思维方式注
重经验、直觉,带有直观性和表面性。中国人的类
比思维方式,一旦中国人重情义礼节的文化习俗相
结合,就决定了中国浓厚的人情味。
(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
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与概括
性,较理性,完全不同于中国式思维方式。同中国
人谈话,喜欢举例子,就事论事。而与西方人谈话
则可以多谈观念、法则、方法,他们的理论
思维发
达。西方人敢于冒险,崇尚标新立异的精神,极为
注重个体的独立和对个性的张扬。
(三)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首先,从最基本的方面说,各国不同的语言就
代表不同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由于各国文
化历史发展的渊源不同,孕育文化的土壤不同,语
言的词汇意义在社会文化的交流过程中,熏染上了
民族文化的个性色彩,产生了语言的相对性。如英
汉两种语言都有“龙”的概念,但“dragon”在英
语文化中只是一种会吐火伤人的怪物,是魔鬼撒
旦,是凶险邪恶的象征。但在汉语文化中,“龙”
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是帝王的象征,后来引
申为高贵、珍异的象征。龙文化成了中国文化的
“特产”,它体现着一种民族文化的个性。
其次,我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文化强调天
人合一,强调整体性,强调系统性,认识世界的时
候,我们更多地强调感悟、体验和想像。比较而
言,西方文化更强调事实、分析和逻辑推理,对事
物强调追根溯源。当然我们也对单个事物进行分
析,也去观察,比如中国传统哲学中有“格物致
知”,哲学家坐在一棵树底下,一坐三天三夜,他
坐在那里不是象牛顿一样观察、思考,而是坐在那
里体验、感悟,对细小的事情进行琢磨、推敲。
最后,我国的医学、绘画、音乐、建筑都有非
常辉煌的成就,至今影响着人类的文明,但是显然
和西方不同。中国有中医和西医不同中国画和西洋
画不一样,音乐也不一样,在音乐方面,从中国古
179
代开始就强调整体,乐器中的编钟,从高到低是排
列的,单个的乐器似乎很少。建筑也是如此,我们
讲究对称、平缓、圆润以及与环境的协调,西方则
更倾向于独立、张扬、挺拔。
(四)继承传统思维方式,借鉴西方思维方式
中西方的思维模式各有所长,不能简单地评判
孰优孰劣。往往各取所长,优化组合,就可以达到
极致。就好像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方式不同,药物的
配比不同,对于一个病人现在都在用中西医结合的
疗法,且效果能达到最佳。我们确实更缺乏深入细
致、精益求精的观念和细节化操作的作风,我们的
传统思维似乎更适合于处理宏观问题、战略问题。
我们习惯秉承传统的孔孟之道和传统的思维方式,
大而化之、笼统模糊,这也是现在我们国家许多政
府机关工作人员的办事作风。我们平常想问题办事
情很少有美国人这种精神———打破砂锅问到底。这
当然不是说中国人不善于钻研、不认真,不去追求
错与对、善与恶,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与准则。但
确实缺乏一定的个性及魄力。我们应该借鉴西方人
的思维方式,掌握一定的方法,形成我们自己缜密
的、实证的思想,我们的能力
就会有质的飞跃。
三、跨文化交流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形成了中国和西方
不同的文化及文明,但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跨
文化的交流也不可避免且日益增多。在国际交往
中,由于文化差异而导致的信息误解,甚至伤害到
对方的现象屡见不鲜。有时善意的言谈会使对方尴
尬无比,礼貌的举止会被误解为荒诞粗俗,如韩国
政府就在机场发一些各国风土、民俗的小册子供本
国人出国阅读,做个文明的外国人。因此,人们应
该提高对中西方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
而提高国际间跨文化交际能力。民族文化与外来民
族的优秀文化相融合,使世界文化在交流中得到交
融并逐步走向大同。
参考文献:
1.李信《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
2.曹诗图《文化与地理环境》
3.姜新海:《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格塑造》,〔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4.《孟子·尽心上》
5. M···G·马森:西方的中华帝国观〔M〕杨德
山等译北京:时事出版社
6.朱莜新等《中西方文化对比研究———文化与修养》
【作者简介】郑晓辉,女,硕士,东北大学,研究方
向为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周力
(辽宁工学院社会科学部,辽宁锦州121001)
摘要:中西方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存在差异,包括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差异、整体
优先与注重分析的差异、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的差异、注重情感与注重理性的差异,这些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在跨
文化交流中会造成不同的表达和言语方式、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
关键词: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跨文化交流;行为和交往方式
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91(2006)06-0073-03
一、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一)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差异
从文化渊源来讲,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偏重于形
象思维,而西方人则比较注重逻辑思维。中国人的
形象思维很发达,这一点体现在中国文化的方方面
面,无论是汉字、汉语言文化,还是中国传统哲学
都充分体现了这样的特点。比如在中国古代文学中
最发达、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诗歌和散文,而不是戏
剧或者小说,而且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形象类比的方
法用得非常普遍丰富,从《诗经》中的“风”、“雅”、
“颂”,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骈文,再到明清的对
联,在中国浩瀚的文海中,形象生动的比喻、联想
无处不在。几千年过去,中国文学犹如鸿蒙初辟,
充满了由感性和诗意构成的如画之意蕴。而西方文
学从《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到近代批判现实主
义文学,
文学发展却经历了一个从诗性地描写宏大
的历史场面,到充分展示命运的冲突、揭示人物深
层性格双向逆反的矛盾运动这样一个由感性到抽
象的进化过程。
从哲学来看,中国古代的先哲圣贤及思想家们
并不注重概念的析出,也不太注重逻辑学。老子的
睿智深藏在“大象无形”的混沌之中,孔子注重人
生观的探讨,然而,对于究竟什么是“仁”,孔子
却始终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概念界定,这与苏格拉
底运用“精神助产术”孜孜不倦地探求“什么是美”,
与柏拉图关于“美德”概念的界定和亚里士多德对
演绎逻辑的偏爱有着天壤之别。以至于一些研究中
国哲学的著名学者干脆否认中国古代哲学的存在。
不仅如此,中国的象形文字(character)本身就是
一个形象思维的最好体现,中国书法即体现了字画
合一、感性生动的特点,另外,汉语言的语法在世
界四大文化体系中出现得最晚,汉语言的表达方式
也具有较含糊的特点。
(二)整体优先与注重分析的差异
在对思维的基本的智力操作上,中国人偏向于
综合思维和整体优先,而西方则偏向于分析的思维
模式。对于西方人而言,要弄清楚一件事物,必须
要首先把事物进行分割和拆开,才能弄清内部的结
构。从古代希腊人把构成世界的始基界定为“水”、
“火”、“原子”,到西方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采
用取隔离体的方式研究力学原理,再到现代卢瑟福
从α粒子的散射实验得出原子的有核模型,西方的
思维模式中处处充满了分析的特征,甚至早在希腊
晚期,亚里士多德就已经把已有的知识分为各个门
类,如诗学、政治学、伦理学、物理学、修辞学、
形而上学等等,而在中国古代,各种知识统统糅合
在一起被笼统地称为“学问”,并且以吟诗作赋、
博通经史和安邦定国为一贯的价值取向,至于自然
类的知识,则更是被排斥为茶余饭后的奇谈轶事。
中国人这种整体优先的思维方式体现在文学、道德
学、中医学等各个方面。比如,《易经》中那句著
名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
厚德载物”即是以“天”喻“人”,天人合一,从
整体上理解天人关系。中国人往往是以天才的猜测
来从整体上把握不同事物的联系,比如中医学认为
人体各部分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并用阴阳五行
的学问来解释五脏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这
才有头痛而从脚上寻找原因的“辩证施药”之说。
总之,中国人在看待事物的时候,不是就事论事,
把事物进行拆分、解析,而是把事物当成一个整体
看待,充分注重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联系,并
把以
往对待其他事物的经验移植到这里,进行类比式的
判断和猜测。这种方法能够从宏观上把握事物的全
貌,并且有的时候还可能产生奇特的功效,甚至被
西方人称为“东方神秘主义”。
(三)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的差异
中西文化都注意到了事物的矛盾对立,比如
《易经》就用“阴”、“阳”两种对立的力量来解释
事物的发展变化。然而中国文化更加强调的却是
“统一”,注重求同的思维方式,在天人关系即主
客关系上以“天人合一”、主客不分的思维方式处
理问题,强调天、地、人为万物一体、和谐共生,
如庄子所云“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在
伦理观上表现为顾全大局,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
注重整体主义,当个体的价值倾向与整体出现不协
调时,个人往往采取否定自己以适应群体的态度。
在中国文化中,一个人的人格应该是统一的,人格
的分裂是不被理解的。而在西方文化中,求异,即
强调矛盾的斗争性的思维方式则是普遍的,西方人
追求个体生存的意义,在面对群体和整体时,认为
那是一种异己的、压抑自我的力量,个人应该随时
抗拒这种异己的力量对自我的吞噬。在西方的文化
经典《圣经》中,人格本来就是分裂的,夏娃是上
帝从亚当身上抽出一根肋骨制造的,这是一种文化
的隐喻。夏娃受蛇的引诱偷吃禁果后又引诱了亚
当,最后拖累亚当一起被上帝赶出伊甸园,则预示
着男人与女人的永恒矛盾。人格的分裂也导致了文
化的分裂,西方文化从古希腊开始就处于矛盾冲突
之中,俄狄浦斯的悲剧是由“仇父恋母”情节所引
起的,而悲剧的出现又引发了更深刻的人的主体性
与人的命运之间的永恒矛盾和冲突。中国人对待善
与恶的态度是达观的,认为人性本善,后天对“善”
的背离可以用“教化”来纠正;而西方则认为人性
本恶,因而人生处处是冲突,人格无时无刻不在分
裂,人与命运的悲剧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因此,西
方文化的历史也是一部“精神突围”的历史,人在
对立中诞生,在矛盾中存在,在斗争中寻求生存,
而斗争的结果却往往是面临更大的矛盾和冲突。
(四)注重情感与注重理性的差异
一般来讲,中国人的判断力较容易受到情感的
影响,中国人往往从伦理亲情出发来理解各种社会
关系,在道德修养上注重内心的自省和发自真情实
感的“彻悟”,能够推己及人,宽容地看待别人的
过失;而西方则从古代就一直注重理性,甚至从知
识论的角度来推演道德原则,比如中国人认为不知
者不怪,而古希腊圣贤苏格拉底则认为无知作恶比
明知故犯还
要坏,因为“无知”本身就意味着“恶”,
近代德国哲学家康德仍然采取的是“转识成智”的
方法,从梳理人类的认识能力入手来挖掘人类道德
何以可能的根源。中国人为了“一团和气”,可以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西方人则必须要论辩出
真理究竟在谁的手里;中国人为了对师长的尊重可
以放弃自己的见解,西方人则信奉“我爱吾师,我
更爱真理”;中国人对他人称“贵”而对自己称“鄙
人”是为了获得对方的好感从而争取感情上的贴
近,而在西方人看来这些没有丝毫意义;中国人孝
敬父母和长辈,对父母之命唯唯诺诺,而西方人即
使是对父母的话也一定要分出个高低上下。
二、对跨文化交往的影响
(一)思维方式的差异形成不同的表达和言语
方式
思维方式的差异首先造成的就是言语方式和
表达方式的不同。在信息传达上,中国人习惯于形
象思维和联想,为了使文章生动、形象,经常使用
华丽的词藻、大量的形容词和丰富的比喻,而且,
在切入正题之前往往还要运用浓墨重彩的词句来
进行很多铺垫。而对于西方人来讲,这种做法只会
减弱信息传播的效果,而且往往被认为是空洞和夸
大其词。因为西方的写作风格,特别是英语的写作,
比较注重逻辑的紧密和事实的陈述,一般来讲比较
低调,即使是一些名人的著名演讲,也没有很多华
丽的词藻。比如英国前首相丘吉尔那篇著名的演讲
《热血、辛劳、汗水、眼泪》,用词就是非常的简
约朴实,这里列举其中一段:……I say to the House
as I said to the Ministers who have joined this gov-
ernment,I have nothing to offer but blood,toil,tears
and have before us an ordeal of the most
grievous have before us many,many months
of struggle and suffering……[
1]
在文风上,中英文也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比
如对于记叙文,英语读者习惯于一种以直线式展开
占主导地位的思维过程,而那种含蓄委婉、曲径通2006年(总第44期)周力: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75
幽式的文风则只有中国人才会欣赏;对于议论文来
说,中国人发达的形象思维对中国风格的议论文产
生重大影响,在说理过程中,中国人往往用具体的
物象来表达深奥、抽象的道理,这种“取象类比”
的方法寓义于喻,使人在获得丰富的联想的同时深
刻领悟到某种道理。而这种论说方法如果在西方人
看来则是“一头雾水”,因为西方的议论文所采取
的是冷静的逻辑论证,语言朴实、层层推进、结构
清晰严谨,而且多用长句子,比如德国的古典哲学
家们在写作时,有时一个标题就可以占一页纸。中
国
的表达和言语方式往往是诗意的,而西方的表达
和言语方式则往往是冷静的、逻辑性强的。在跨文
化交流中必须意识到这一点。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形成不同的人生观和价
值观
中西方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最明显的不同就
是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区别。中国人由于采取整
体优先与和谐至上的思维定势,因而认同集体主
义,在中国人的社会氛围中,祥和、安宁、合作、
顺从始终占主导地位,每个人既依赖和顺从于集
体,同时又从集体中获得安全与关照。西方人由于
主要采取分析思维与求异思维来看待事物,因而往
往看到的是事物的对立面,强调个体与集体的对立
和不协调,他们更注重个人的存在,个人的价值和
自我的实现,在逻辑上认为他人是自我实现的障
碍。西方的民主思想就是建立在这样的思维基础
上,他们在逻辑上把“人”隔离出来成为抽象的和
孤立的存在,然后又运用“自然法学说”论证“人”
应具有的自然权利,而当“人”们在自然权力所赋
予的合理追求出现冲突和矛盾时,就以订立“社会
契约”的形式加以解决,因而在西方,人们不崇信
集体也不崇信任何权威,而认为任何个体都是平等
的和崇高的,不论是集体还是权威都是由契约形成
的,因而契约思想在西方的社会关系中获得相当广
泛的认同。在西方人看来,个人的权力是神圣不可
侵犯的,别人对自己的关心爱护有可能被认为是对
自己自由的干涉。从这一点出发,西方人的自卫心
理和危机意识比较强,他们的冷漠可能是出于对他
人的尊重,而中国人的热情却有可能被看作是对其
权利和自尊的侵犯。此外,中西方在对待科学的态
度也是不同的,西方人从总体来说相信那些经过分
析方法证明的东西,他们相信科学实验、相信问卷
调查结果,而不轻易相信经验和直觉,对于中医学
他们可能感到比较神奇,出于冒险和刺激心理,有
些人可能会接受如针灸和汤药等中医疗法,但是多
数人并不认同中医。
(三)思维方式的差异形成不同的行为方式和
交往方式
中西方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而导致行为方式
和交往方式的差异。英语中的“我”不论在任何语
法结构中始终是大写的“I”,而中国人对别人往往
自称“在下”、“不才”、“敝人”等,这样的说法会
令西方人认为你非常不自信,而西方那种直来直去
的说话方式也同样会让中国人觉得不舒服。西方人
习惯于竞争,喜欢表现自我,崇尚冒险、刺激、新
颖、花哨,而中国人则往往觉得西方人的这些表现
过于张扬,为人肤浅、没教养。中国人由于注重整
体优先的思维
方式,人际交往时往往不分你我,工
作一起干,吃饭付费谁付都一样,而且往往是抢着
付钱,而西方人则是明确地分清是非和你我,不论
做什么事情都是“先小人,后君子”,彼此之间保
密隐私并不认为是不信任,相反,像中国人那样随
便打听别人的收入、年龄和私生活,反而会被认为
是极不礼貌的行为。中国人在处理各种事物的时
候,总是要注重“感情投资”,一旦感情破裂“撕
破了脸”就再没有弥补的机会,而西方人可以在意
见不和的时候跟你大吵大闹,过后却不再计较,在
他们的观念里,真理和感情可以做不同的处理。
总之,由于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中
西方人在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上的差异比比皆是,
不一而足。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西方交流
的逐渐增多,中国人和西方人之间的差距也在逐步
减少,中国文化正在大量吸收外来文化和西方的思
维方式、行为方式,而西方人到中国来之后也能
“入乡随俗”,这就给跨文化交往提出新的问题,
如果不熟悉这一点,往往也会造成新的误解。此外,
伴随西方从现代社会步入后现代社会,很多传统的
价值观和交往方式也正在悄悄发生变化,比如我们
都认为西方人很遵守时间观念,而事实上在一些非
正式场合,西方人也不一定如此,这就有可能给中
国人带来某种尴尬。因此,所谓跨文化交往的研究
也应该动态、宏观地把握,在实际的跨文化交往中,
也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各种不同的问题。
但是有一点是至关重要的,那就是宽容精神和求同
存异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够以建设性的姿态处
理好不同文化背景之间交往与合作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冯洵.英语名篇精品[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149.(责任编校:叶景林)x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