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演变及其历史经验_吴健

玛丽莲梦兔
615次浏览
2020年07月29日 05:4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skipalong-喷香的拼音

92
体育文化导刊2012年8月第8期Sports Culture Guide .2012
30年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演变及其历史经验
吴健常生
(南通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江苏南通226007)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对我国改革开放 30 年中小学体育课程发展演变进行回顾。30 多年来,
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课程目标体系不断完善,课程内容可选择性更强,
评价体系、内容和方式逐步多元化。但是,课程改革也存在问题,目标设计、内容结构设置和
评价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提出体育课程建设必须以育人为宗旨,适应
社会、学生和学科发展;要明确体育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价值;要把内容的基础性和选择性相
结合;要坚持教育性与健身性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体育教育;中小学体育;体育课程改革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0SJB890006)
第 1 作者简介:吴健(1967-),男,江苏通州人。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体育课程与
教学论研究。Tel:135********。
1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 30 年的主要成果与问题
1.1课程目标体系取得的主要成果与存在问题
1.1.1课程目标体系取得的主要成果
1.1.1.1目标适应社会、学生和学科发展需要
从 20 世纪 60 年代提出的“增强学生体质”
到 20 世纪 90 年代的“以育人为宗旨,促进学生
身心全面发展”,再到 21 世纪初的“健康第一”
指导思想和“三维健康观”,体育课程目标都是不
同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发展现
实的体现,并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
不断完善以适应不同时期社会发展、学生发展和
学科发展的需要。体育课程目标的不断完善也反
映了对体育课程综合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化。体育
课程是其他学科课程所不可替代的,它通过体育
与健康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和方法的学习掌握及
运动实践来促进学生身体正常生长发育和健康成
长,提高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既体现体育
学科课程本质特点,又兼顾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
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实际需要。
1.1.1.2体育课程目标体系不断完善
改革开放 30 多年,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逐步
发展为由课程总目标﹑学习领域目标、水平目标、
内容标准要求等组成的体育课程目标新体系。体
育课程目标体系围绕“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
的核心不断发展、完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身
心全面发展和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1.1.2课程目标体系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1.1.2.1处理好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体育课程目标的制定必须
与社会的政治、经
济、文化等相适应,培养社会需要的人体现社会
功能;同时,通过体育课程的实施,应能够增强
人的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促进人的素质的
提升,体现育人功能。在制定和设计中小学体育
课程目标时,我们一方面要突出课程实施中人的
健康的重要性,注重培养一个完整而丰富的人,
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爱好,体现“以学生发展
为中心”,尊重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学习中的个体
价值的充分体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93
另一方面,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我们社会主
义国家里“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是
一致的”。因此,在体育课程目标设计中,既要重
视学生个性发展和对个性的培养,体现体育课程
对个人发展的功能和价值,更要重视体育课程对
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功能,充分体现体育课程的
社会功能和价值。
1.1.2.2处理好体育基础知识技能与心理社会目标
的关系
在体育教学活动和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中,
是体育基础知识、技术和技能重要,还是过程和
方法、情景、态度和价值观重要?这也是科学主
义课程观与人本主义课程观在体育课程领域中的
反映。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中小学体育
课程改革所面临的问题,主要不是克服人本主义
或科学主义某一方面的极端,而是要在两个方面
都加强基本建设。一方面,必须加强体育课程中
的人本主义教育,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中心,
关注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在课程实施中尊重学生
对体育的情感、态度和已有的体育运动经验,确
立学生的尊严,关注、关心和关怀学生;另一方
面,我们也必须加强体育基础知识、技能和方法
的教育,注意提升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教育的全
面性,不仅要注意对学生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的
传授,更要注意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
1.2课程内容结构取得的主要成果与存在问题
1.2.1课程内容结构取得的主要成果
1.2.1.1课程内容结构和功能不断完善
新中国成立 60 多年来,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
历经“统一设置”、“基本 + 选用”、“必修 + 选修”、
“目标统领内容”的课程内容结构变化课程内容范
围不断拓展。伴随课程目标的调整和课程内容结
构的变化与发展,体育课程的功能也从单一的生
物意义的“增强体质”,发展到“掌握三基”、“促
进身心全面发展”,再扩展到“促进身体、心理和
社会适应三维健康发展”。体育课程在传授体育与
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同时,也
兼顾“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
的学习态度。
1.2.1.2课程内容结构的选择性不断加强
国家教委于 1987 年颁布的《全日制中小学体
育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以“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
合”为确定课程内容结构的原则,增加地方和学
校对课程内容结构的选择性,增强课程结构的弹
性。在随后的几次体育课程改革中,“选用”、“选
修”课程内容的比重逐步增加。2001 年和 2003
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的《体育
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目标统领内容”的
课程内容结构,它只确定了体育课程的内容框架
和选取原则,具体的课程内容则由地方和学校根
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并结合实际情况确定。这种内
容结构进一步增强了地方和学校在体育课程开发
和实施中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助于实现体育课
程内容的多样化,促进课程结构的优化,充分发
挥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
1.2.1.3体育教师课程意识不断增强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体育课程内容结构中
“选用”、“选修”比重的逐步增加反映了体育教师
已经在以课程设计者的身份逐步参与到体育课程
建设和发展的实践中。“新一轮课程改革非常重视
教师的课程参与,强调改变教师的课堂专业生活
方式,并通过这种课程参与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
掌握课程开发的技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1.2.2课程内容结构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1.2.2.1体育课程内容结构设计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体育课程在横向上会受到同时代先进国家体
育课程改革发展的影响,同时在纵向上会受到我
国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条件的制约。因此,一方
面,我们必须学习和引进国际先进的体育课程理
念、理论、内容、结构等,另一方面,我们又必
须坚持从我国学校体育的实际需要和可能出发创
造性地应用。“在外国是先进的课程设计,生搬硬
套地拿到本国来,未必能产生最好的效果”。因此,
体育课程内容结构的设计必须以我国的学校体育
传统与现实为基础,以国际性作为确定发展目标
时的重要参考,做到面向世界与立足本国相结合。
1.2.2.2体育课程内容结构设置的基础性与选择性
中小学体育课程是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
分,面向全体学生,是促进青少年学生体质增强、
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课程,必须体现课程的基础性
和统一性。同时在具有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课程可
以考虑我国不同地区、学校的教学条件和学生的实94
际需求,体现课程内容结构设置较大的选择性和灵
活性。而目前,在以“目标统领内容”的课程内容
结构设计理念下,没有对体育课程中的基本、基
础、核心的内容给予明确的要
求,也难以在课程内
容标准上体现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有效衔接,这使
体育教师在落实课标精神和要求时容易出现问题。
从 60 多年体育课程内容结构的发展经验来看,作
为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的规
定性要大于选择性,必须在保证国家基本要求的基
础上体现课程内容结构的灵活性和弹性。
1.3课程评价体系取得的主要成果与存在问题
1.3.1课程评价体系取得的主要成果
1.3.1.1评价指标体系逐步完善
改革开放 30 年来,在课程评价方面逐渐形成
了以体育与健康教材编写质量、体育课堂教学质
量、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业成就质量为主的体育课
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教材方面,我国已经在
吸收教科书评价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体育学科特
点,从结构与内容、基本知识与体能、思想文化
内涵、可行性、编制水平、创新性六个维度创新
了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的评价指标体系。在课堂教
学方面,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我国学校体育
界提出了“对中小学优秀体育课的基本要求”,从
九个方面明确了评价一节优秀体育课的标准。在
学生成就方面,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已经形成了
以体育运动知识、技能评价为主,以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为辅,以《国家体质健康标准》
为参照的学生体育学业成就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1.3.1.2评价主体、内容和方式多元化
首先,课程教学评价的主体不再只是教师、
学校管理人员或教育行政部门,作为评价客体的
教师和学生也是评价的主体。其次,学校体育课
程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不仅依靠体育运动成绩
测验的结果,还包括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兴
趣、体育行为表现、运动能力表现、体育价值观
等内容的考查。再次,定性评价方法逐渐被引入
到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中,并运用成长记录袋、小
组协议评定、自评互评等方法来评价学生的情感、
态度、价值观等。
1.3.2课程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1.3.2.1体育课程评价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评价本身是一种基于事实判断基础上的价值
判断,由于当前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主体、内容、指
标、方式等的多元化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心
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评价标准的不确定,体育课程教
学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受到一定影响。因此,评价内
容和方式的选择、评价主体的确定、评价指标体系
的建立一定要围绕确定的课程教学目标并充分考虑
我国学校体育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实际,不
能过于复杂,要有切实可行的、可操作的、简便易
行的方法和指标对体育课程教学进行评价,以达到
促进教
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目的。
1.3.2.2课程评价的设计如何准确体现体育课程性质
体育课程最基本的性质和价值是学习掌握体
育与健康基础知识、技术和方法,并通过身体练
习以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这是体育课
程在学校得以存在的核心价值。我们不能把体育
课程的功能无限扩大,想通过一门课程解决学生
身心发展的诸多问题,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看法,
不现实。因此,体育课程评价的设计应围绕正确
和准确体现体育课程的性质和核心价值来展开,
评价内容和指标权重的选择应突出体育学科的特
点,体现体育与健康知识、技术、技能和方法学
习掌握的程度及体能发展的程度(权重应不低于
70%),在充分体现体育课程基本性质和核心价值
的基础上体现对学生的全面教育。
230 年来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历史经验
2.1体育课程建设必须以育人为宗旨,不断适应
社会、学生和学科发展
不同时期的体育课程总是要反映当时的学科、
社会与学生发展水平,促进当时人与社会的和谐
发展,这个规律是不会改变的。体育课程改革要
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应当从我国社会、政治、经
济、文化发展的时代特点出发,在充分借鉴国外
先进文化的基础上,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加强
自主创新,更科学、更专业、更扎实、更理性、
更积极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中小学体育
课程体系,不断改革创新、发展和完善。
2.2明确体育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价值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价值具有综合性。体育
课程建设要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增强95
体质、增进健康为主,通过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
能和方法的学习及运动实践,对学生进行德、智、
体全面发展的教育。只有正确认识中小学体育课程
作为国家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价值,定位准确,求
真务实,才能确保体育课程发展方向的正确性。明
确体育课程的基本性质、地位与价值属性是为了保
证国家体育课程的基本方向、基本要求,这与中央
7 号文件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
想,把增强青少年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目标”的要
求是相一致的。而落实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是地方、
学校和体育教师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
开发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制度基础。我们要明确
地方和学校课程在落实国家课程中的职责和任务,
地方、学校课程是国家课程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
分,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课程板块。这是调动各方面
积极性,在各具特色的同时共同完成国家课程规定
的一项实事求是的制度选择。
2.3体育课程建设要
把内容的基础性与选择性相结合
经过几代人的探索和体育教学实践,我们认
识到中小学体育课程建设必须把内容的教育性、
文化性、科学性和可行性相结合,必须符合不同
阶段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性别发展特点,反
映运动文化特征,体现健身性,加强选择性,最
终要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服务,为终身体育奠
定良好基础。在遵循以上原则的基础上,还要综
合考虑以下要素:一是要充分考虑体能与运动机
能内容的纵向发展和横向联系,以及体能与运动
机能的区分点和互补性;二是要遵循学生动作发
展的阶段规律、掌握技术动作的运动机能形成规
律、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规律;三是要用
递进式的排列方法,精选运动技术中重点学习内
容,贯穿小学、初中、高中;四是要有弹性地安
排侧重学习的内容;五是要处理好规定性和普适
性、约束性和弹性的关系;六是要处理好运动技
能内容与体能内容之间的关系。在综合考虑上述
要素及各要素之间合理关系的基础上,体能、运
动技能内容按照“基础动作逐步向专门运动技能
过渡”的思想设计、选择和组织这部分课程。
2.4体育课程建设必须坚持教育性与健身性的和
谐统一
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建设过程贵在教育性和健
身性的和谐统一,也难在教育性和健身性的和谐
统一。教育性是通过体育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形成优良思想品德等。健身性包括提高学生的体
能、促进身体形态、机能的发展,增强体质,学
习和提高体育知识、技能等。教育性和健身性是
这样一种关系:教育性是“里”,健身性是“表”;
教育性是灵魂,健身性是载体;教育性如“血”,
健身性如“肉”,有血有肉,才是鲜活的生命。没
有了教育性,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只是为了纯生
物学的改造,失去了方向和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没有了健身性,便没有必要设置体育课程、编写
体育教材和进行体育教学,教育性也无从谈起。
因此,体育课程建设必须牢牢把握教育性和健身
性的关系,我们应该牢记“以体育知识、技能为
学习内容,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
健康为目的”是体育课程的专务。
参考文献:
[1]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 2009:131.
[2] 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标
准教学大纲汇编(体育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
版社, 2001.
[3]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
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体育(1-6)体育与
健康(7-12)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 2001.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体育与
健康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 2001.
[6] 王本陆.中国教育改革30年—课程与教学卷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7] 刘佛年.关于教育工作的“社会本位”与“个
性本位”[M]//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的反思与探
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恒兀兀以穷年-武弁


南园十三首其六-答应拼音


doto-笋怎么读


附近的英文-自然的反义词


随便英语-限制的近义词


qa是什么意思-地无遗利


横成语-颧怎么读


带捺的字-妖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