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 高级中学中国历史教学大纲(草案)
绝世美人儿
920次浏览
2020年07月29日 05:4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载部首-推手是什么意思
1956年 高级中学中国历史教学大纲(草案)(上)
〔编者注〕《大纲(草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名义,于1956年6月印行第一版,同年12月印行第二版。本卷收入的是1956年12月第二版。(草案)
说 明
学生在初级中学的时候,已经学过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在高级中学一年级又学过世界近代现代史。高级中学的中国历史是在这个基础上讲授的。
初级中学的历史课程着重讲授历史上重要的事件和人物的具体知识,使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规律获得初步的认识。高级中学的中国历史课程,进一步系统地、全面地讲授我国的历史,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我国历史已经经过原始公社制社会、奴隶占有制社会、封建主义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并准备向共产主义社会前进,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高级中学中国历史还适当地增加了经济史、政治史和文化史的分量,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长时期以来在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里的光辉事迹,了解我国人民如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今天又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争取世界持久和平的斗争。这样,学生将会更深刻地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
学生学习了高级中学中国历史,他们会更深切地理解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我国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的历史。我国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上都有重大的贡献,各民族在对共同敌人的斗争里建立了牢不可破的友谊,形成了各民族友爱团结的大家庭。
学生学习了高级中学中国历史,会更深刻地理解到:我国人民对世界历史的发展,特别是对亚洲国家的历史发展曾经发生过很大的影响;我国的科学文化在长时期里站在世界的最前列,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有了巨大的贡献;我国人民从世界各国学习了许多优秀的文化成果,丰富了自己的文化生活。
应该通过伟大祖国悠久的、光辉的历史的讲授,发展并巩固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自觉地、积极地保卫祖国,参加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高级中学中国历史的教学,应该按照年代顺序,用生动的方式讲授重要的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应该运用教具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应该联系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他们的知识范围。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启发他们积极地思维,适当地分析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来理解历史的能力。
教师还应该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讲授不同类型的课题。在讲授科学、文学、
艺术等文化史课题的时候,应该配合学生在自然科学、数学、文学等课程里已经获得的知识。课外作业方面,还应该组织学生参观、制作历史图表、阅读课外读物等。
高级中学中国历史的教学时间,共计204课时。从高中二年级到三年级,每一学年102课时。高中二年级包括复习时间10课时。
(草案)
高中二年级说明(一)
高中二年级的中国历史,讲授我国的原始公社制社会、奴隶占有制社会和封建主义社会的历史,第一学期从远古时期到隋统一中国,第二学期从隋唐到清朝鸦片战争以前。
大纲的第一部分包括我国原始公社制社会的历史。我国的原始公社制社会从中国猿人开始到夏朝的建立为止,经历了大约五十万年漫长的岁月。
五十万年以前的中国猿人是我国土地上最早的人类。中国猿人能够打制粗糙的石器,制造木棒,能够使用火。他们在洪荒世界里,过着艰苦的采集生活。原始群的集体劳动,是他们得以克服艰险环境的重要条件。
五万年以前的山顶洞人能够制造骨器,有了刮削钻孔的技术,还懂得人工取火。但是他们仍旧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那时候,氏族公社已经萌芽了。
考古学家还发现远古时期长城以北的细石器文化。使用细石器的人们很早就有了弓箭。在长时期里,他们从渔猎生活发展到农耕生活。
五六千年以前黄河流域中上游一带的彩陶文化和东部沿海一带的黑陶文化,标志着我国氏族公社晚期生活的各方面特征。那时候,已经有了农业和畜牧业,人们定居在村落里,以氏族为单位聚居在一起。
远古时期的传说,反映了原始公社制社会的发展情况。这种传说,可以跟考古材料相印证。传说里的尧舜禹时期,早已由母系氏族发展到父系氏族,氏族公社开始瓦解,原始公社制社会向奴隶占有制社会逐渐转化。
讲授我国原始公社制社会历史的时候,教师应该使学生理解下列各点:(一)原始公社制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从原始群到氏族公社,氏族公社由母系氏族发展到父系氏族。我国原始公社制社会的发展是符合于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的。(二)我国广大的土地上,几十万年以前,就有我们的祖先劳动着、生息着,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三)原始公社制社会的公有制跟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有制有本质的区别。
大纲的第二部分包括我国奴隶占有制社会的历史。我国的奴隶占有制社会从夏朝到春秋末期为止,大约经历了一千六百多年。
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建立的夏朝是我国奴隶占有制社会的开端。在氏族公社逐渐瓦解的过程里,公社里分化出富有的贵族和贫穷的农民。氏族公社逐渐转化成农村公社。农村公社是按照居住的地
域组成的。农村公社的农民进行农业生产。贵族控制了村社。战争里捉来的俘虏变成贵族的奴隶。这样,就产生了第一次社会的阶级区分,出现了奴隶和奴隶主两个对立的阶级。奴隶主剥削奴隶和农民。为了镇压奴隶和农民,保证对他们的剥削,贵族组织了国家,设置了军队和刑狱。贵族的最高首领是王,贵族要把剥削来的一部分产品作为贡赋交给国王。
在商朝的时候,奴隶劳动使用在各个生产部门里。奴隶主贵族的阶级压迫非常残酷。甚至贵族死了,还要用大量的奴隶殉葬。在村社农民和奴隶劳动的基础上,商的生产事业和文化发展了。农业、畜牧业、手工业都很进步。青铜器的冶炼铸造技术,达到了高度水平。殷人的甲骨文和历法,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但是当时的文化成果主要是为贵族所享有。
我国古文献里叙述的井田制,反映了农村公社的情况。土地是村社的公有财产。由于土地的肥瘠不同,村社农民定期调换耕地。农民把收获物的一部分,通过村社交给控制村社的贵族。村社农民被迫参加军役和劳役。战争用的武器、兵车、牛马,也要由村社供给。贵族依靠控制村社的特权地位,剥削和压迫农民。村社农民的地位有似于奴隶。在村社里还保留着氏族制残余。在西周时期,黄河流域的农业区普遍地存在着农村公社。
春秋时期,由于铁农具的使用,牛耕的出现,生产力发展起来。耕地开垦的多了,土地也能够更好地利用,定期调换耕地的办法开始废弃,贵族也乘机占有土地。村社土地所有制破坏了。土地的私人占有为封建剥削关系的发生准备了条件。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经济制度的变化。经济制度的变化,又引起政治军事的变化,如春秋列国战争的频繁,大夫势力的发展,各国军事制度的变革等等。
西周春秋时期的文化,有很大的发展。西周承袭了商朝的文化,统治阶级进一步制礼作乐。文化典籍丰富起来,学校教育发展起来。那时候的学术掌握在官府手里。“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情况和反对剥削者的情绪。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学者和教育家,他整理了先代的典籍,编订成“尚书”、“春秋”、“礼”、“诗经”等书。他把贵族所专有的“官府之学”传授给几千个学生,开创了“私学”。后来,知识就传播开来,这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孔子的思想在我国封建主义社会里有很大的影响。
讲授我国奴隶占有制社会历史的时候,教师应该在商朝的历史里,较全面地阐明“国家”这一概念;在西周的历史里,具体叙述农村公社的情况;在春秋的历史里,指出奴隶主国家的解
体。教师还应该使学生理解下列各点:(一)我国奴隶占有制社会是在原始公社制社会瓦解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经历了很长的过渡时期。夏朝是奴隶占有制社会的开端,可以看到许多由原始公社制社会逐渐向奴隶占有制社会过渡的情况。(二)我国的奴隶占有制社会里,农村公社普遍存在,奴隶劳动在主要的生产部门农业里不占重要地位。(三)铁农具的使用,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引起村社土地所有制的破坏,土地的私人占有引起封建剥削关系的发生。(四)在村社农民和奴隶劳动的基础上,奴隶主国家发展了文化。学术由贵族控制,成为“官府之学”。随着奴隶主国家的崩溃,“私学”逐渐兴盛起来。
大纲的第三部分包括我国封建主义社会战国秦汉时期的历史。我国的封建主义社会从战国时期开始到清朝鸦片战争以前为止,大约经历了二千几百年,战国秦汉时期占其中的七百年。
战国时期冶铁事业的发展,铁农具使用的比较普遍,水利事业的兴修,使农业生产大大提高。手工业也在多方面发展起来。剩余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在市场上出卖,商业发展了,出现了商人、商业城市和地区性的金属货币。
生产事业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使农村公社进一步瓦解,土地被私人占有。一向控制村社的贵族逐渐没落,有些贵族夺占了大量的土地,掌握了国家权力。没落贵族和村社的上层分子从村社里游离出来,成为游士,在政治上非常活跃。国家直接控制农民,向农民征收租赋,贵族的采邑逐渐消灭,国家设置了郡县。国家的政权机构里逐渐任用游士作官吏,世卿制就为官僚制所代替。这样,中央集权的政治出现了。在战国时期,各国展开了变法运动。秦国的商鞅变法集中地反映了变法运动的实质。变法运动为社会经济的变化所决定,也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变化。
经过变法以后,诸侯国逐渐强大起来。为了争夺土地和人民,战国七雄之间展开了剧烈的长期的战争。变法比较彻底的秦国依靠强大的经济军事力量,并吞了东方六国,统一了中国。统一国家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战国时期经济政治的剧烈变化和生产事业的巨大发展,推动学术文学的进步,无论在哲学、文学或科学方面,都有高度的成就。“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学术思想方面的特点,它反映了政治斗争的剧烈性。荀子的著作具有总结春秋以来文化学术上成就的性质。韩非发展了荀子的学说,提出中央集权政治理论。长江流域的诗人,吸收了南方的民间文学,融合了古代神话和传说,写出伟大的作品“楚辞”。屈原是全世界著名的爱国诗人。医药方面,人们研究了人体解
剖和各种疾病的原因,掌握了应用针砭汤剂等治病的方法。那时候,天文学家完成了世界最早的恒星表,依照二十八宿的位置,从太阳的运行测知节气的推移。“吕氏春秋”“十二纪”反映了天文历法方面的这种重大进步。
秦帝国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统一的封建国家。为了巩固国家的统治,秦政府在全国范围里推行了郡县制,统一了法律、文字、货币和度量衡,拆毁了战国时期各国间的长城,开辟了通往全国的交通干线,这样全国的经济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发展就有了可能。秦帝国又有效地防御了匈奴的侵略,还修建了万里长城。
秦帝国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在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里,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直接控制全国的土地和人民,向人民征收租税,征发徭役和兵役。在中央的机构里,有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廷尉等官职,帮助皇帝掌握各项政务,在各郡县分设官职,掌握兵、刑、钱、谷等事。秦政府还从思想上控制人民,下令焚书,要学习法令的人,必须以吏为师。
秦政府用重税和苛法剥夺农民。大量农民陷入法网,变成刑徒。秦政府强迫农民和刑徒从事大规模的建筑工程、屯戍和战争。繁重的徭役和连年的战争,大大影响了农业生产,很多农民因此死亡。在这种暴政下,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战争。这次规模巨大的农民战争推翻了秦的统治,使后来的西汉统治者不得不采取对农民让步的政策,废除了苛法,减轻了徭役和租赋。这就说明了农民战争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在汉帝国里,皇帝掌握土地的最高所有权,规定了户籍、租赋、徭役、兵役等制度,把全国的人民从经济上政治上控制起来。“编户齐民”就是国家控制人民的具体形式。另一方面,地主兼并土地,用“分田劫假”的办法夺取农民的生产品。国家对“编户齐民”的剥削和地主的“分田劫假”,是西汉时期封建剥削关系的特点。那时候,在农业、工商业方面还使用奴隶劳动,这说明奴隶制的残余还存在着。
汉政府采取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劳动人民能够在稳定的局面下进行生产。他们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使汉帝国十分富裕,全国的户口增加了。在一般的年成里,在剥削不很严重的情况下,农民能够勉强维持生活。
在西汉前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在政治上,解决了王国问题,确立了选用官吏制度;在学术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财政经济上,实行算缗告缗、盐铁官营、平准均输等办法,这样,就加强了中央政府的集权力量,打击了诸王、列侯的权势,削弱了大
商人的经济地位。国家大规模的治理黄河和兴修水利,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好处。汉武帝时期打败了匈奴,解除了北方边境的威胁,保障了人民的生产,又开通西域,向西南和东南开拓了疆土,汉族人民、南方各族人民、西域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密切起来。
豪门地主兼并土地,使农民破产流亡。汉武帝的末期,关东出现大量失去土地的流民。西汉后期,这种情况继续发展。王莽改制,企图借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巩固统治。但是改制的结果,并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反而增加了农民的痛苦,促成了绿林赤眉起义。
东汉帝国在农民战争的血泊里建立起来,光武帝下令解放奴隶,罢郡国都试,减少农民的服役时间。后来,劳动人民在长江流域一带推广了牛耕,在黄河、淮河、钱塘江流域兴修了灌溉渠和蓄水湖。有些地区还利用水力鼓风大量的铸造农具。这些措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东汉时期,大地主的田庄发展起来,很多农民变成大地主的依附农民。大地主建立了私人武装。他们在政治上有各种特权,他们累世做官。国家学校里的几万太学生是地主的子弟,成为官僚的后备军。大地主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东汉帝国的中央集权统治。
在东汉统治阶级内部,外戚、宦官、官僚彼此之间常常进行政权的剧烈斗争。后来造成了“党锢”。
统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到东汉末年,引起了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张角利用宗教组织农民准备起义,这次起义在洛阳周围的广大地区迅速地发展起来,各地的地主武装跟政府军队联合镇压了这次起义。但是起义军还坚持斗争很多年,动摇了东汉政权,使它走向崩溃。
劳动人民开发了东汉帝国的广大疆域,发展了生产。在人民的辛勤劳动的基础上,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思想家、科学家、史学家、文学家,发展了数学、医学、农业技术和天文历法。“史记”是叙述从远古时期到公元前二世纪的中国历史的第一部历史著作。丰富异常的各科学术著作得到了整理和分类,写成了有系统的学术史的论著“七略”。朴素的唯物思想发展了,展开了反迷信反神学的斗争。造纸方法的发明,对世界文化有伟大的贡献。这些成就说明秦汉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文化先进的国家。高度发展的文化给予亚洲许多国家以深远的影响。
学习战国秦汉时期的历史以后,教师应该使学生明确下列各点:(一)秦汉封建帝国的经济基础是国家的最高土地所有权和对人民的直接控制。(二)封建国家是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但是地主的势力在地方上逐渐发展,就跟中央集权的国家发生了矛盾,农民
逐渐变成地主的依附农民。(三)统一的国家有巨大的积极作用,可以集中管理水利事业,可以有效地防御外来侵略,可以保障人民安定地进行生产,推动经济文化的发展。(四)三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各有不同的特点,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认识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五)高度发展的战国文化和两汉文化是我国人民劳动创造的结果。这是我国人民对世界历史的伟大贡献。
高中二年级说明(二)
大纲的第四部分包括我国封建主义社会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这一时期的历史经历了三百七十年左右。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三国时候,为了解决军粮问题,魏推行屯田制,用军事编制把兵士和农民组织起来,耕种国家掌握的荒地,农民要向国家交纳十分之五、六的地租。两晋时候,推行占田制,规定农民占有田地进行生产,政府向农民征收租调。政府还征发农民服徭役。官吏按照品级占有耕地和佃客。北魏的均田制,规定按照劳动力的大小,把国家的荒地分给农民耕种,露田有还有受,桑田永远归农民所有。政府向农民征收租调,此外农民还要服徭役。为了照顾大地主的利益,北魏还规定按照奴隶和耕牛的数目授田,只征收很轻的租调。大地主的田庄里控制着几百家、几千家依附农民进行生产。在战争的环境里,大地主的田庄武装起来成为坚固的堡坞,堡坞是半独立的经济军事组织,堡坞里的农民平时生产,战时打仗。这种堡坞,三国以后一直在发展,遍布在黄河流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东晋时候,南渡的和南方土著的劳动人民共同开发江南,耕地面积大大扩展,生产技术逐渐提高,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江南的大地主“封山占水”,建立了规模特别巨大的田庄。经历三国两晋南北朝长时期的战争和掠夺,我国劳动人民在艰苦的环境里英勇地坚持生产斗争,使农业有很大的发展。北魏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详细地记载着农业种植和家畜饲养等方法,反映了那时候农业技术的进步。
从西晋末年到隋统一中国大约三百年里,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各族斗争和融合的复杂场面。西晋末年,内迁各族统治者在黄河流域的互相混战,造成北部中国分裂的局面,出现了许多国家。经过长期的接触,各族人民在生产里互相接近和融合,他们跟汉族人民一样,进行农业生产。在这基础上,北魏统一了北部中国,实施了汉化政策。
这一时期,汉族人民在各族统治者的残酷压迫下,坚持斗争。东晋以后,每次恢复中原的军事行动,都得到北方汉族人民的热烈支持。东晋人民在淝水战争里彻底击败侵略
者,保卫了江南,这一事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北魏末年的六镇起义和葛荣领导的起义,是北部中国各族人民反抗统治阶级的斗争。但是北方的汉族大地主跟各族统治者,一贯地勾结江南的大地主,对北方的人民和失掉的国土很不关心,这说明了地主阶级的本质。
三国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度,保证了士族的政治地位,发展了士族制度。士族制度从发展到衰落是这一时期社会的一个特点。
这一时期,统治阶级提倡“清谈”,用空洞玄妙的话,表达他们不同的政治主张,反映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激烈。同时,佛教也广泛流行,统治阶级利用佛教作为麻醉人民的工具。哲学家范缜发表了“神灭论”。阐发了无神论的唯物思想。但是佛经的大量翻译,对中国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一时期,我国数学、医药学、农艺学和地理学有很大的成就。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计算,超过了当时世界上任何国家的数学水平。在文学和艺术领域里加入的各族融合结果所产生的许多新因素。
讲授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的时候,教师应该使学生明确下列各点:(一)国家直接掌握土地,组织农民耕种,对农民进行封建剥削,实行“屯田”“占田”“均田”的制度,是这一时期的特点。(二)大地主的田庄比过去更发展,规模更大,数量更多,很多农民成为大地主的依附农民。大地主的田庄在北方发展成为半独立的经济军事组织,在江南成为氏族制度的经济基础。(三)各族统治者在黄河流域的混战,使北部中国分裂成许多国家,但是各族人民的频繁接触引起了经济的以至民族的融合。民族融合的结果,使中国从长期分裂的局面走向统一。汉族人民和各族人民反抗各族统治者所进行的顽强斗争,是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的优良传统。(四)南部中国的进一步开发,是劳动人民在生产斗争里的伟大胜利,为隋唐以后南方经济的上升准备了条件。
大纲的第五部分包括我国封建主义社会隋唐五代时期的历史。这一时期的历史经历了三百八十年左右。
隋朝在民族大融合和全国统一的有利条件下,推行均田制,减轻徭役,发展西域和海上交通;开凿大运河,便利南北的经济联系;用输籍法把豪强地主控制的农民转归政府直接控制;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用科举制吸收贵族以外的地主参加政治;州县的属吏也由中央任免。这些措施,起了发展生产、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隋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在经济发展期间,隋炀帝频繁地强迫农民进行大规模的修建工程。大量农民因此破产、死亡。他还发动空前大规模的对高丽的侵略战争。严重的阶级压迫,促成全国性农民战争的爆发。
反对繁重徭役的隋末农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隋朝政权。贵族李渊父子利用这个机会,建立了唐朝。
唐初统治者吸取隋炀帝失败的教训,主张对农民让步。唐政府继续加强中央集权,总结秦汉以来的经验,制订更周密的政治、法律制度。唐政府按均田制分配土地给农民使用,通过租庸调制剥削他们,通过府兵制征调一部分农民当兵,来保证国家的兵源。一般农民可以有土地耕种,可以用绢代替徭役,可以有较多时间从事生产,巩固封建统治的唐朝的行政制度和法律,对以后各朝代有很大的影响。为了更多地吸收一般地主参加政治,唐朝增设学校和考试科目,逐步扩大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逐步扩大,也反映地主的经济势力逐步发展。
唐政府利用府兵战胜东突厥,解除了北方边境的威胁;击败西突厥,控制东西交通的商路;对朝鲜半岛战争的结果,新罗逐步统一了朝鲜半岛。
经过一个世纪劳动人民的努力,农业生产发展起来,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也发展起来。除了官府手工业以外,私营手工作坊的数量也增加了。驿站和水运便利商人的货物运输,邸店的经营很活跃。很多城市都因商业发达繁荣起来。在汉朝,黄河流域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到唐朝,长江流域的经济也很发达,并且逐渐超过黄河流域。闽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经济,也逐渐发展。
唐朝疆域广大,经济繁荣,是亚洲最强盛的统一帝国。各国使节、商人、传教士、留学生频繁地到中国来,中国成为亚洲各国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中心。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更加丰富起来,中国文化也大大地影响各国。
随着经济的发展,贵族、官僚和豪富任意侵占农民的土地扩大自己的田庄。农民占有的土地越来越少,但是政府没有放松对他们的租庸调剥削,他们不得不逃亡,变成地主的佃户。到开元天宝的时候,均田制破坏了。跟均田制密切有关的租庸调制和府兵制也破坏了。
开元天宝时候,负责边防的节度使势力逐渐强大,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到了激化的程度。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严重地破坏了黄河流域的经济,也大大削弱了唐帝国的统治力量,出现之藩镇割据的局面。为了争夺土地,控制和剥削农民,藩镇跟唐政府之间,藩镇彼此之间长期进行战争。中央政府被宦官把持,他们掌握军政大权,随意调动军队,任免官吏,甚至废立皇帝。官僚因为出身不同,士族残余和一般科举出身的地主,分成朋党,跟宦官勾结,互相敌视。中央政府统治集团内部发生复杂的斗争。
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破坏以后,唐政府为了保证财政税收的来源,不得不依照当时的情况
,正式宣布废弃按劳动人口收税的租庸调制,改为按地亩和其它资产多少、分夏秋两期征收的办法——两税法。
实行两税法以后,土地的买卖和土地的兼并越来越流行。许多失去土地的农民只得在地主的田庄里耕种,他们要向地主交纳每亩五斗到一石粟的租,农民交的租虽然比两税重,但是可以免去两税以外的苛捐杂税和繁重的徭役,也可以不当兵。因此农业生产还能够发展,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也比较南北朝的部曲、佃客自由一些,他们可以离开这个地主到另一个地主的田地上耕种。
唐后期的私营手工业和商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商人已有可能组织维护自己经济地位的“行”。城市里手工业作坊更多了。在繁荣的城市里,邸店更发达。代客保管财物的“柜坊”,带有汇兑性质的“飞钱”都在这时候出现。工商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对外贸易和国内工商业起了互相促进的作用。但是总的来说,唐朝后期经济的发展主要在南方。
吐蕃人、回纥人和南诏人都有悠久的历史,七八世纪时候,先后建立了强大的国家。这几个国家跟唐帝国虽然有军事冲突,但和平共处的时候更多。汉族和各族之间在经济文化上发生了紧密的联系。
贵族、官僚、豪富、大地主的任意兼并和剥削,政府的“贪婪残暴,赋敛苛重”,和政治腐败所引起的各地严重灾荒,迫使农民起来武装反抗。黄巢领导的起义军,主张推翻唐的统治,诛灭贪官污吏,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起义军克服无数困难,完成了空前的长途行军,占领了唐朝的统治中心长安,严重地打击了唐的腐朽统治。
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镇压农民起义的藩镇展开了更激烈的战争,在激烈的战争以后,逐渐形成五代十国的局面。
唐朝末年,契丹族在辽河流域建立了国家。契丹国占领幽云十六州以后,改国号叫作辽。辽国企图侵占黄河流域,但是受到那里人民的坚决反抗。
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的局面比较安定,生产继续发展。北方战争频繁,又受到辽的侵扰,生产继续受到破坏。到后周时候,北方秩序才逐渐稳定下来。统治者改革了政治,作了恢复生产的措施。这就给北宋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隋唐时候,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也发展起来,跟亚洲各国频繁接触的结果,我国文化吸收了许多新的成份,发出了更大的光辉。玄奘和义净留学印度,促进中印两国人民的友谊和文化的交流,各国人民带来了许多宗教。
隋唐五代时期,天文历算、建筑学、地理学、医学都有新的成就。历史学也有进一步的发展,唐朝开始有官修史书。刘知几写了历史编纂学的著作“史通”。杜佐写了研究政治制度
的“通典”。唐朝的诗,有很多杰出的作品,不但在中国文学史上占重要地位,也在世界文学史上占重要地位。李白、杜甫、白居易是伟大的诗人。韩愈、柳宗元反对骈体文,提倡不受形式拘束的古文。对文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唐朝的绘画和雕刻里熟练的技巧和优美的风格,给人们极其深刻的印象。敦煌石窟里的艺术,具体表现了文化交流的卓越成就。
学习隋唐五代时期的历史以后,教师应该使学生明确下列各点:(一)唐朝是汉以后我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统一帝国,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唐帝国农业生产的发展跟均田制的推行分不开。农业生产的发展大大推动了城市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由于田庄发展和土地买卖盛行,唐政府废除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采用两税法,经济有更大的发展。(二)租庸调制的废除,和雇匠的越来越多,说明农民有较多的人身自由。(三)唐和亚洲各国人民的接触,促使唐和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频繁的交流。唐和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得到丰富和提高。唐的文化受到各国的很大影响,也大大地影响了各国的文化。(四)隋末和唐末的农民战争,都沉重地打击了暴政。隋末和唐末农民战争的胜利果实虽然被贵族窃取,但是也迫使新的统治者的让步。唐末的农民战争,因朱温叛变而失败,藩镇之间的战争扩大了。(五)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但是也逐步导至北宋统一中国。
高中二年级说明(三)
大纲的第六部分包括我国封建主义社会宋辽夏金元时期的历史。这一时期的历史经历了四百一十年左右。
北宋初期,结束了唐中期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北宋政治上的主要措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防止割据势力的发生。北宋统治者把过去掌握在藩镇手里的军权、政权和财政权收归中央。中央的军、政两个最高机关枢密院的中书省,由皇帝直接控制,并且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北宋统治者更加发展了科举制度,广泛地吸收地主知识分子参加政治,给他们非常优厚的待遇。北宋政府后期,招募失去土地的农民当兵,企图借此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
北宋政府提倡水利,奖励开垦,广种桑枣,提倡播种品种优良的占城稻。农民生活虽然很苦,但没有兵役的负担,可以长年进行生产。经过四五十年,北宋的农业生产更加发展了。随着生产的发展,地主兼并土地的情况也在发展,许多农民成了佃户。北宋政府把没有土地的人户称为客户,有土地的称为主户。客户约占政府掌握的户口总数三分之一。主户里绝大多数是仅有小块土地的农民,负担着沉重的租税。耕种地主土地的佃户对政府免税免役,但是被地主残酷地剥削
着。大地主占着广大的土地和为数众多的佃户,用种种方法避税避役。北宋初期四川王小波领导的农民起义,就提出“均贫富”的口号。
北宋的时候,手工业和商业比唐朝有更大的发展,手工业如矿冶、丝织、瓷器制造、印刷等都有显著的进步。产量增加了,技术也提高了,在经营方面,分工已经比较细,官营手工业里有些工匠带有雇佣性质。
北宋货币经济的发展,表现在交子和钱引等纸币的出现和金、银的逐渐作为货币使用,在城市里,过去限制商业经营地区和定时启闭的坊制都废除了。大商人很活跃,特别是在粮食方面,农村里的草市、墟、集逐渐成为大城市和乡村的桥梁,对外贸易特别是海上贸易非常发达,商税成为国家的重要财源。
辽国是北宋北境的强大邻国,给予北宋很大的威胁。在收复幽云的斗争失败以后,北宋政府就采取退让的政策。澶州战争还未分胜败,北宋政府就订立了屈辱的和约。党项人建立的西夏国发展迅速,屡次侵扰北宋的西北边境。北宋政府也用赠送银绢的办法达成了和议。
庞大的官僚机构,百万以上的兵员,每年给辽夏的大量银绢,成为北宋政府财政上越来越沉重的负担。北宋政府把这些负担加在广大的穷苦农民的身上,阶级矛盾越来越尖锐了,到处爆发了小规模的起义。
为了“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北宋政府在王安石的领导下进行变法。王安石的变法,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因为大地主大商人的猛烈反对,变法归于失败。北宋末期的腐朽政治,导致大规模的像方腊领导的农民起义。
在东北兴起的女真人建立的金国,灭辽以后,就企图进一步灭宋。金军大举南侵的时候,遭到北宋军民和爱国将领的坚决抵抗。但北宋统治者和腐朽官僚还是采取屈辱退让的办法,招致了政权的覆灭。
南宋统治者没有收复失地的打算,在敌人面前,只顾逃避退让。北方农民组织义军,坚持斗争,牵制了金军的兵力。南北的农民还结合起来,在爱国将领宗泽、岳飞、韩世忠等领导下沉重地打击了金军,保障了南部中国。岳飞领导的军队在胜利进军中,遭受投降派宋高宗和秦桧的种种阻挠。投降派杀害岳飞,换取和议。宋金对峙的局面是在金军被南宋军民沉重打击后形成的。
在宋金对峙的局面下,南方比较稳定,农业生产继续发展,长江下游的水利事业有了很大的改进。“圩田”数量比北宋末年增加,保证常年丰收,不怕水旱,浙东盛行“湖田”。南北的劳动人民继续开发闽江和珠江流域,扩大了耕植面积,太湖流域成为粮食生产的中心。棉花除闽广外,在长江流域也种植起来。兵器制造业、造船业、丝织
业、印刷业、瓷器制造业等手工业进一步发展。生产工具出现的水转速磨。临安、平江、建康、鄂州、江陵等城市的商业特别繁荣,沿海城市里有许多专营海外贸易的大商人,市舶司的收入越来越成为重要的税收。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南宋政府对人民的剥削更繁重,还滥发纸币,大地主猖狂地兼并土地,有的地主每年剥削佃户得来的租米达到一百万石。政府和大地主的压榨,使农民陷于极端贫困。
在北部中国,金统治者为了统治广大地区的汉人,采用了汉人的政治制度。金政府创设屯田军,把猛安谋克大量迁入黄河流域,分布在农村里,监视和镇压农民,夺得农民的田地分配给他们。猛安谋克强迫汉人耕种,女真贵族强迫汉人当奴隶。政府用重税剥削农民,强迫他们当兵,在金的残酷统治下,农民大量死亡,土地大量荒芜,农村经济受到很严重的破坏。在金的统治时期里,由于压迫的严重,农民对统治阶级的反抗特别频繁。
蒙古在反抗金压迫的过程里,逐渐强盛起来,他们建立了蒙古国。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以后,蒙古军就开始向四邻的国家进攻。蒙古军在几十年里征服亚洲和东欧许多国家,严重地破坏了许多乡村和城市。他们遭受被侵略国家人民的激烈反抗。
蒙古灭西夏以后,约南宋联合攻灭金国,接着又进攻南宋,南宋军民屡次抗击侵略军。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企图占领全中国。南宋军民长期坚持了保卫战,涌现出许多民族英雄。南宋灭亡以后,整个元的统治时期里,人民的反元斗争一直没有停止。
元朝统治者对中国的统治,一方面采取传统的封建政治制度,一方面还在政治上强制把各族分成等级,进行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
元朝贵族大量地掠夺土地,残酷地奴役农民。江南大地主也把佃户看成奴隶,甚至把他们典卖。保有小块土地的农民要负担沉重的土地税、人口税,还有繁重的徭役。在日益穷困的情况下又要忍受重利盘剥。这样,南北的农业生产受到比金统治时期还要严重的摧残。
元政府控制着从各地搜刮来的几十万手工业匠户。匠户的地位实际是工奴,他们被强迫生产兵器和贵族的消费品,由于中外手工业生产经验的交流,手工业还是有进一步的发展,分工相当细,有许多专业的作坊。由于疆域广大和交通方便,国内外的贸易相当发达,大都和杭州是当时世界著名的繁荣城市。货币的流通量也很大,西域商人在国内外市场很活跃。元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依靠东南各地,因此特别重视通到大都的水路交通,包括运河和海运。
元朝的强盛只是在元世祖时期。在以后几十年里统治阶级内部的争夺皇位
斗争一直没有停止,王公官吏和地方豪强暴虐贪婪。由于政治腐败所引起的水旱灾荒,非常严重,继续不断的反元斗争,终于爆发成为农民大起义。
元末农民大起义是在白莲教的掩蔽下组织起来的。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流域的广大地区迅速地全部卷入农民战争里。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曾经活动在安徽、河南、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等许多地区,沉重地打击了元政权。在农民战争的过程里,南方形成几个强大的军事力量。朱元璋统一了长江流域以后,很快就摧毁了元的统治,建立明朝,统一中国。
元末农民战争结束了生产受到最严重破坏的时期,推动我国历史继续向前发展。
宋朝地主经济的发展,地主知识分子的不断增加,印刷术的发达,设立书院和私人讲学风气逐渐展开。书院和私人讲学对文化的传播起了积极作用。
宋朝的理学,主要有两派: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和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这两种唯心主义都是要维护封建地主的利益,要维护宋的中央集权政治的。
为了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宋朝学者重视历史的研究,史学很发达。“资治通鉴”按年代顺序详细叙述了一千多年的政治历史。从里面吸取经验教训。今天“资治通鉴”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史书。“通鉴纪事末年”开创纪事本末的体例。“文献通考”继承“通典”,汇集历代的各种制度。宋朝的词和金元的戏曲的发达,反映了城市经济的繁荣,适应城市居民的需要。元朝末年,产生了伟大的长篇小说“水浒”和“三国演义”。“水浒”这一部农民战争小说,不但在当时有现实意义,对后来的农民起义也很有影响。宋元的绘画,在唐朝已有的基础上进了一步。宋朝专设画院,培养美术人才,形成院画派。宋元画以山水画最为突出。
在科学技术方面,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印刷术的发达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罗盘针的应用推动了航海事业的发展;火药的发明在建设事业里提供了新的对自然斗争的力量;在军事方面,火药的应用,改进了武器。三大发明对世界作了重要贡献。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里,对自然科学的知识和工业技术作了广泛的记录和研究。宋朝在医学和药物学方面也有显著的成就。太医院里有九种学科,传授医药知识。唐慎微的“经史证类本草”长期受到医药学者的重视。南宋宋慈的“洗冤录”是一部著名的法医书。北宋李诫的“营造法式”,对长期的建筑经验作了总结性的叙述。元朝王祯的“农书”把北方的和南方的农民的实际经验总结起来。元朝郭守敬的“授时历”,算出每年有365ue0102425日,跟地球绕太阳的实际时间只差26秒。元朝时候中
国的自然科学受到阿拉伯科学的影响。
学习宋辽夏金元时期的历史以后,教师应该使学生明确下列各点:(一)宋辽夏金元时期,中国境内各族之间展开了复杂的斗争。宋朝长期受到辽夏金元的侵略,人民长期坚持着反侵略的英勇斗争。(二)宋朝虽然长期受到侵略,但是经济仍旧不断地发展。主户和客户的普遍存在,反映了土地占有的情况;主户和客户之间的租佃关系,反映了剥削的情况。农民比过去有了更多的人身自由。(三)宋元时期,东南成为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圩田的发展,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在金元时期受到严重的破坏。手工业分工的更加细密,雇佣性质工匠的越来越多,说明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的增加,对外贸易的发达,交子的出现,金银的逐渐作为货币流通,说明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四)元政府把工匠集中起来,手工业技术得到交流,但是工匠受到工奴的待遇。在元朝疆域广大和交通发达的条件下,城市有了畸形的发展。(五)宋朝时候,文化也有很大发展,印刷术的发达对文化教育的传播起了积极作用,罗盘针的应用对航海事业提供了有利条件,火药的应用改进了军事技术。(六)元末的农民战争,摧毁了对中国经济破坏得最严重的元政权。
大纲的第七部分包括我国封建主义社会明清(鸦片战争以前)时期的历史。这一时期的历史经历了大约四百七十年左右。
贫苦农民出身的朱元璋,依靠农民起义推翻元政权,建立了明朝。朱元璋对农民的力量有较深刻的认识。为了巩固对农民的统治,他实行了一系列对农业生产有利的措施。大量的移民垦荒,垦荒免税或作为永业;兴修水利几万处;实行屯田,达到九十万顷;减轻赋税,用黄册、鱼鳞册登记户口和土地,平均赋役和整顿税收;奖励种棉麻;抑制豪绅地主的势力。元统治时期受到严重破坏的农业生产在比较短的时间里恢复起来了。
明初统治者废除中书省和宰相,由六部尚书负责中央政务,他们直属皇帝。地方设置都指挥使、布政使、按察使,分掌军事、民政、司法。他们也直属皇帝。这样就形成了高度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政治。
明朝初期继续跟蒙古军进行斗争。明成祖五次亲自指挥作战,说明了战斗的激烈,迁都北京也是为了巩固北方的边防。蒙古族里先后强盛起来的瓦刺部也先时期和鞑靼部达延汗时期都曾建立了强大的国家,并且都曾给明朝很大的威胁。明朝的军民继续不断地打退蒙古的进攻,他们还修筑了伟大的防御工程。明朝跟蒙古、东北各族经常进行贸易,经济联系很密切。在西南方面,苗彝各族和汉族人
民继续共同开发西南边境。对外贸易方面,郑和的“七下西洋”显示跟南洋关系的密切。华侨的不断出海,对南洋的开发,起了积极作用。明朝跟朝鲜、日本的经济关系也在发展。但是日本政府不能制止地方土豪和商人的海盗活动。中国和朝鲜的沿海长期受到“倭寇”的骚扰,因为地主跟“倭寇”勾结,使情况更加复杂。明朝军队靠人民的力量才把倭寇“全部驱逐出去”。日本丰臣秀吉统一日本以后,对朝鲜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企图灭朝鲜以后继续进攻中国。中国及时地援助朝鲜,同朝鲜军队联合作战,打退了日军。十六世纪初期以后,欧洲商人和传教士相继东来,传教士也带来了欧洲的科学。
明朝中期以后,农业生产力提高了,农产品的种类增加了,也更多地成为商品。有些地主经营大规模的桑麻种植。手工业方面,有些地方成为某种专门手工业生产的中心,如松江的棉纺织品,景德镇的瓷器等。由于手工业工具和技术的进步,分工的逐步细密,沿海大城市出现了手工工场。新的城镇日益增多。白银逐渐成为通行的货币。把徭役、杂税摊入田亩,跟田赋合并征收的一条鞭法,规定应纳的实物折成银两交纳。这些现象说明商品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明朝后期已经有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但是这种萌芽的生长受到封建主义的严重束缚。
官僚地主加紧掠夺和兼并土地,造成土地高度集中的现象。
宦官的专权加深了明朝统治的黑暗腐朽。东林党代表一般地主和工商业者对专权宦官和腐败官僚互相勾结所形成的集团,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由于专制主义的封建国家的加紧征收苛税,若干城市市民展开了反矿监税监的斗争。
十六世纪后期,女真的一个支支满洲族,在努尔哈赤的领导下,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了金国。势力扩展到辽河西岸和内蒙古以后,金改国号为清。
明末的黑暗统治,土地的高度集中,地主的残酷剥削,农民大量破产,引起空前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明末农民战争的特点是对于土地的要求特别强烈,提出了“贫富均田”的口号。农民军在李自成的领导下,经过十多年的艰苦斗争,打进北京,推翻明政权。农民起义的另一个领导者张献忠带着队伍进入四川,建立了国家,镇压了残害农民的豪绅地主。
镇守山海关的将领吴三桂企图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引领清军入关。农民军对清军坚决抵抗。李自成、张献忠牺牲以后,农民军在李定国、李来亨领导下还进行了二十多年的抗清斗争,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明朝爱国将领史可法、瞿式耜、张煌言等在人民的支持下,也曾经先后进行对清军的反抗。郑成
功父子并且领导人民进行了台湾的建设事业。
清政府把势力逐步向北向西和西南扩展,把蒙古高原、新疆、西藏先后划入清帝国范围,用改土纳流的政策,强迫西南少数民族的土司交出政权,用残酷的镇压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清政府的军事征服给予各族人民深重的灾难,但是客观上加强了各族人民的经济联系。汉人大量移住到东北地区进行耕垦。蒙古地区的蒙汉人民合作,发展了农业生产。新疆有更多的商人来往。有些大城市成为各族人民经济文化联系的中心地点。
清朝在政治上的措施,大体上承袭明朝的制度,但满洲人享有特权,汉人不能担任最高的官职。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程度比明朝更强。中央设置军机处,处理军政大事,直接受皇帝的指挥。在全国各冲要地方驻扎八旗和绿营的军队,布置全面的军事镇压。又屡次用文字狱压制汉人的反清思想,并且千方百计分化各族内部和离间各族的关系。清政府的民族压迫引起各族人民的坚决反抗。
为了增加收入,清政府也注意发展生产,并且施行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等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在相对稳定的环境里,广大农民进行辛勤的劳动生产,社会经济逐渐恢复,人口逐渐增加。地丁制度说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放松了。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也在发展,特别像纺织业、瓷器制造业、矿业等。清朝的工商业虽然受了封建主义和封建国家的阻碍,但是生产力还是向前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仍然有它缓慢的发展过程。
在对外关系上,十七世纪后期,清政府跟俄国经过战争,先后设立了“尼布楚条约”和“恰克图条约”,保持了长期的正常贸易关系。十九世纪的前半期,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大体上完成对东方殖民地的分割,开始对中国作侵略的尝试。腐朽的清朝,对这种侵略缺乏坚强的抵抗。鸦片战争发生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了近代阶段。
明朝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学说,主张认识和实践一致,含有积极的意义,但是他的哲学思想是继承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的。由于城市工商业进一步发展,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的著作反映了新生力量的民主要求。他们反对民族压迫,也反对封建压迫。
明、清政府,聚集多数学者,编纂了“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大部书籍,对文化遗产的保存起了积极作用。但是清政府编纂四库全书主要在于毁灭被认为对清政府不利的图书和文字。
明清的小说和戏曲有更大的发展。“西游记”塑造了反对封建统治的最生动的形象。“儒林外史”揭露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丑恶面貌。“红楼梦”通过对于一
个封建贵族大家庭的描写,反映封建社会的残酷、荒淫和虚伪,指出他走向崩溃的必然性。明朝后期的昆曲吸收地方戏的优良传统,加强戏曲的音乐效果,成为最流行的戏曲。后来,皮黄戏代替了昆曲的地位。
在科学技术方面,明朝潘季驯综合过去的和自己二十多年的治理黄河的经验,写成“河防一览”。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我国的医学和药物学作了总结性的整理,他的成就对世界药物学的研究有重大贡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在王祯“农书”之后,继续总结农业技术的发展情况,并且介绍了欧洲的水利知识。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记录了明朝的手工作坊正在向手工工场发展的历史事实。梅文鼎的丰富的天文算学著作里,把欧洲算学和中国算学结合起来。
学习明清时期的历史以后,教师应该使学生明确下列几点:(一)明初统治者在农民战争的伟大胜利下,采取了对农民让步的措施,积极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生产。棉花普遍种植,逐渐成为商品。(二)明朝后期,官私营的手工业作坊有更细密的分工。沿海城市的手工工场里有依靠工资生活的雇佣工匠和拥有生产资料剥削工匠劳动的工场主。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资本主义生产萌芽了。(三)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土地的高度集中是我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特点。城市农民的反抗斗争是封建社会末期的新现象。(四)明末的农民战争更明确地提出了“贫富均田”的土地要求。(五)清朝对边疆各族进行战争,扩大了疆土。在清帝国里各族人民的经济联系加强了,清朝的经济继续向前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仍旧有它缓慢的发展过程。封建主义障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六)资本主义在欧洲成长以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对中国进行侵略的尝试。(七)明末清初,民主思想的发生,反映着资本主义的萌芽。这种思想跟反封建压迫、反民族压迫的斗争结合起来。在科学技术方面有不少总结性的著作。
点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动易问答
学校概况校园新闻教学园地德育之窗
教育研究
特色发展部门专栏党建工作招生专栏校务公开
课题研究师资建设教师论文历史课程基地
您现在的位置:吴县中学>> 教育研究>> 课题研究>> 十二五课题>> 省级课题>> p建国以来历史学科高考大纲与试题研究>> p学习材料
1956年 高级中学中国历史教学大纲(草案)(下)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31日
1956年 高级中学中国历史教学大纲(草案)(下)
第一学期(51课时)
一、原始公社制社会(3课时)
(一)原始社会(3课时)
1.原始群
中国猿人和中国猿人的生活。最早的打制石器。原始群。
山顶洞人。骨器。打猎和
捕鱼。人工取火和它的意义。原始艺术和宗教。
2.氏族公社
长城以北的细石器文化。弓箭。
黄河流域的彩陶文化。磨制石器。畜牧业和农业。定居的村落。东部沿海的黑陶文化。三足器。
氏族公社。母系氏族。父系氏族。
3.远古的传说
远古的传说。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黄帝。关于黄帝时候发明创造的传说。
尧舜禹的禅让。禹治水。
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氏族公社制度的瓦解。
二、夏商西周春秋(7课时)
(二)夏商(2课时)
1.夏朝的建立。贵族和奴隶。农民。贡赋。
2.商汤灭夏。盘庚迁殷。
3.商的生产事业
农业和畜牧业。蚕桑。青铜器。手工业。
4.商的国家和文化
奴隶制国家。贵族。农民和奴隶。
宗教。甲骨文。科学。
(三)西周(2课时)
1.周人的兴起
周人的兴起。武王灭殷。
2.西周的统治
周公东征。营建洛邑。分封诸侯。周对殷人的政治。
西周奴隶制国家的政治制度。王、诸侯、贵族的世袭。
3.西周的农村公社
农村公社。井田。井田是生产编制也是军事编制。“诗经”“七月”篇里反映的村社农民生活。
赐田赐奴隶。工商业里的奴隶劳动。
4.西周的强盛和衰落
西周的强盛。共和行政。周人跟戎狄的斗争。平王东迁。
(四)春秋(2课时)
1.铁器的使用
齐晋吴的冶铁。铁器在农业里的使用。牛耕。各国的垦荒。手工业的发展。个体手工业的出现。
2.农村公社土地所有制的逐渐瓦解
齐国、晋国、郑国农村公社土地所有制的瓦解,土地私人占有制的出现。
各国的税亩制度和军事制度。
3.大国争霸
王室衰微。齐桓公尊王攘夷。秦霸西戎。晋楚争霸。吴越。朝聘会盟的实质。
(五)西周春秋的文化(1课时)
礼乐。西周春秋的著作。编年史。教育。
伟大的学者和教育家孔子。编订书籍和开创私学。古代学术的传播。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复习(1课时)
三、战国秦汉(24课时)
(六)战国(3课时)
1.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大规模的冶铁事业〕各国的冶铁业中心。各种铁器。
〔水利工程和农业〕水利事业的发展。农业技术的进步。
丰盛的粮食生产。
〔手工业和商业〕丝织品和漆器。大城市。大商人的活动。
各国的货币。
2.各国的变法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大国诸侯称王。士的政治活动。
农民的贫困和破产。土地自由买卖。
〔各国的变法和商鞅变法〕各国的变法。商鞅变法。废井田。承认土地私人占有和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秦的富强。
〔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制度〕“法经”。官僚制度代替世卿制度。郡县制度的建立。国家直接控制农民。
3.秦统一中国的斗争
七国的形势。合纵连横。防御匈
奴。秦并六国。统一中国的意义。
(七)战国的文化(2课时)
1.哲学思想
“百家争鸣”。墨子。孟子和荀子。韩非。
2.文学和史学
“楚辞”。散文。“左传”和“战国策”。
3.科学技术
天文和历法。医学。
(八)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秦帝国(3课时)
1.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专制主义的最高皇权〕皇帝。廷议和皇帝的无限独裁。
〔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央集权的政治机构。中央对全国郡县的控制。法律、文字、货币、度量衡的统一。修驰道。徙豪富。焚书。巡游天下。
〔疆域的扩大〕北逐匈奴。筑长城。南开百越。通西南地区。秦的疆域。
2.秦的暴政
沉重的赋税。戍边。大规模的建筑工程——长城、阿房宫、骊山陵墓。苛法。
3.推翻秦帝国的农民战争
〔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战争〕大泽乡起义。起义军进入函谷关。秦的反击。
〔项羽刘邦领导的农民战争〕项羽和刘邦。巨鹿战争刘邦入咸阳。约法三章。
秦末农民战争的意义。
〔楚汉战争〕楚汉战争。西汉的建立。
(九)西汉前期的经济(2课时)
1.安定人民生活
安定人民生活的措施。制定律令章程。
2.西汉的阶级情况
〔编户齐民〕“编户齐民”。田租。算赋和口赋。徭役和更赋。兵役。
国家的上计制度。
〔人民劳动成果的分配〕皇帝的土地最高所有权。国家经费。皇帝的“私奉养”。诸王、列侯、宫吏、“素封”的占夺。地主和商人。奴隶的劳动。
〔西汉前期经济的繁荣〕恢复农业生产的措施。奖励生育。薄租赋。省徭役。简刑法。
国家仓库的充实。农民的生活。
(十)汉武帝时期的经济和政治(4课时)
1.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王国问题的逐步解决〕消灭异姓王。剖分王国,削藩,推恩分封。
〔选用官吏的制度〕地主参加政权的途径。岁举孝廉。博士弟子。举贤良文学和上书拜官。
〔独尊儒术〕儒家学说里的大一统理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汉对匈奴的战争
〔匈奴〕匈奴的社会制度和军事组织,匈奴对四邻的侵略。
〔汉初对匈奴的政策〕和亲。反击匈奴的军事准备。
〔汉对匈奴的战争〕卫青、霍去病指挥的三次大战。筑朔方城。置河西四郡。移民开发西北边境。战胜匈奴的意义。
3.汉跟西域各国和南方各族的关系
西域各国。张骞通西域。汉对大宛的战争。国家的商队。
东南沿海的各族。西南地区的各族。汉跟南方各族的关系。
中国跟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4.汉武帝的财政经济措施
算缗告缗。管盐铁。平准均输。
凿灌溉渠。治黄河。赵过的代田法。
汉武帝的财政经济措施的意义。
(十一)西汉后期的土地兼并。绿林赤
眉起义(3课时)
1.西汉后期土地兼并的发展
对外战争里人力物力的消耗。汉武帝末年的农民起义。豪强地主兼并土地。破产农民的逃亡。依附农民。
2.王莽改制
限田议。
王莽夺取政权。王莽改制。币制的混乱。对边疆各族的战争。
3.绿林赤眉起义
绿林起义。昆阳战争。绿林军占领长安。绿林军内部农民和地主的斗争。
樊崇领导的赤眉起义。赤眉军的淳朴作风和优良纪律。赤眉军占领长安。赤眉军的失败。
刘秀建立东汉。
(十二)东汉的经济政治和对外关系(3课时)
1.东汉的经济和政治
〔发展生产的措施〕解放奴隶和禁止残害奴隶的命令。罢郡国都试。
水利事业、制造铁农具方法的改进。
〔大地主的田庄〕“四民月令”里描写的大地主田庄。田庄的武装。大地主势力的发展。
〔外戚宦官争夺政权的斗争〕外戚、宦官和他们争夺政权的斗争。太学生。党锢。
2.东汉时期的边地各族
〔东北和西南的少数族〕乌桓人和鲜卑人。瑶人、滇人、哀牢人、冉人。
〔东汉对羌人的战争〕羌人。官僚地主对羌人的奴役。羌人和汉族人民的联合反抗。东汉政府对羌人的长期战争。
3.东汉的对外关系
〔东汉对匈奴和西域的关系〕南匈奴和北匈奴。东汉对匈奴的战争。
班超在西域的活动。
〔东汉的对外交通〕对东亚、中亚、西亚各国的交通通大秦的企图。南方海上的交通。
中国和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十三)黄巾起义(1课时)
东汉末期农民的生活。张角和“太平道”。
黄巾起义。围绕都城洛阳的战争。
政府军的反击。地主武装对农民军的进攻。农民军的坚持斗争。
黄巾起义的意义。
(十四)两汉的文化(3课时)
1.哲学教育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论和“三纲”说。
唯物论者王充。王充对迷信思想的斗争。
太学和郡国学。皇家图书馆。刘歆的“七略”。
2.科学技术
“九章算术”。伟大的科学家张衡。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
张仲景的“伤寒论”。华佗。
蔡伦造纸。纸的发明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
3.历史文学艺术
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和他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赋。乐府。五言诗。
建筑。雕刻。
复习(2课时)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13课时)
(十五)三国(2课时)
1.军阀的混战
州郡势力的发展。大地主的堡坞。东汉政权的瓦解。军阀的混战。官渡战争。
赤壁战争。魏蜀吴三国鼎立。
2.屯田制吴蜀的开发
屯田制。吴对东南沿海的开发。吴军到达台湾。蜀对西南的开发。
西晋统一中国。
(十六)两晋(4课时)
1.短期统一的西晋
占田制。户调式。
统治阶级的贪暴和奢侈。
皇族混战。
2.西方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内迁的各族。
西晋统治阶级对内迁各族的压迫。巴氏流民起义。刘渊起兵。匈奴兵攻入洛阳和长安。
汉人大批南迁。东晋的建立。
3.北部中国各族的混战恢复中原和保卫江南的斗争。北部中国各族建立的国家。各族统治者对人民的压迫。汉族大地主的妥协投降。人民反抗统治者的斗争。
祖逖北伐。桓温的三次北伐。
前秦占领北部中国。淝水战争。淝水战争的意义。
4.淝水战后的北方和南方
北魏统一北方。
东晋的孙思起义。刘裕北伐。
(十七)南北朝隋统一中国(4课时)
1.南朝
〔宋齐梁陈的更替〕镇将和皇帝的矛盾。帝位的频繁更替。宋跟北魏的战争。
〔士族制度〕三国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士族。士族的特殊地位。士族的逐渐衰落。
〔劳动人民开发江南〕南渡人民和南方土著人民共同开发江南。农业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
大地主占夺土地。农民成为佃客、部曲、隐户。
2.北朝
〔北族在北部中国的统治〕计口授田。解散部落组织。北魏对各族人民的军事控制。
大地主田庄的进一步发展。宗主和荫户。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均田制。三长法。均田制的意义。迁都洛阳和鲜卑贵族的汉化。
〔北方人民的起义〕西北边镇起义。葛荣领导的农民起义。
3.隋统一中国
东魏和西魏。北齐和北周。杨坚夺取北周政权。
隋灭陈,隋统一中国。
(十八)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3课时)
1.哲学宗教
魏晋的清谈。
佛教的传播和佛经的翻译。印度文化对我国的影响。
唯物论者范缜的“神灭论”。
2.文学艺术
陶渊明的诗。民歌。
绘画。书法。雕刻。
3.科学技术
发明家马钧。伟大的科学家祖冲之。
药物学家陶弘景。
地理学著作“水经注”。总结农业和畜牧业经验的“齐民要术”。
复习(1课时)
第二学期(51课时)
五、隋唐五代(16课时)
(十九)隋朝(2课时)
1.隋朝的经济和政治
〔统一国家的政治措施〕隋朝统一中国的历史条件。推行均田制。减轻徭役。输籍法。
九品中正制的废止和科举制的创立。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仓库的充裕。大运河的开凿。隋跟吐谷浑、西域、琉球经济联系的加强。
2.隋末农民战争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对人民无止境的奴役。社会生产的严重破坏。对高丽的侵略战争。
〔隋末农民战争〕王薄领导的长白山起义。李密领导的瓦岗军。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李渊占据长安。
(二十)唐的强盛时期(7课时)
1.唐朝的建立唐初的经济政治措施
〔唐帝国的建立〕唐统一中国的过程。唐初统治者对农民起义的认识。
〔唐初的经济措施〕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唐初的政治措施〕行政制度。府兵制。唐
律。学校和科举。
2.唐帝国的扩张
〔对东突厥的战争〕突厥人的生活和政治情况。唐对东突厥战争的胜利。
〔对西突厥的战争〕隋末唐初的西域诸国。西突厥对西域的统治。唐对西突厥战争的胜利。唐对西域的控制。
〔对高丽、百济的战争〕唐初高丽的强盛。唐太宗进攻高丽的失败。新罗跟唐的友好关系。援助新罗的白江口战役。高丽的灭亡。
3.唐朝前期经济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手工业的发展。官府手工业和工匠。私营手工业作坊。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行和邸店。驿站和水运。
地主田庄的发展。农民的逃亡和均田制的破坏。
4.唐和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唐帝国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国际道路的畅通。
唐和印度、中亚细亚的经济文化交流。
唐文化对朝鲜、日本的影响。
(二十一)唐帝国的衰落唐末农民战争(4课时)
1.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
〔安史之乱〕节度使的设置。府兵制破坏后的边防军。安史之乱。
北方社会经济的破坏。
〔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藩镇的混战。中央跟藩镇的斗争。
〔宦官和朋党〕宦官掌握军政大权。宦官之间的斗争士族残余势力跟新兴地主的斗争。
2.唐后期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
〔两税法〕均田制的彻底破坏。两税法。土地买卖的盛行。
〔商业的发展〕“行”的组织。飞钱和柜坊。城市市镇的发展。盐茶的专卖。
3.唐跟吐蕃、回纥、南诏的关系。
〔吐蕃〕吐蕃人的经济文化生活。吐蕃国。安史乱后吐蕃占领河西、陇右。唐和吐蕃的会盟。
〔回纥〕回纥人的经济文化生活。回纥的强大。唐和回纥经济文化的联系。回纥人的西迁。
〔南诏〕南诏人的经济文化生活。南诏跟唐的亲密关系。南诏的衰落。
4.唐末农民战争
〔唐末的腐朽统治〕统治阶级对人民剥削的加剧。
〔唐末农民战争〕裘甫领导的浙东农民起义。桂林戍兵起义。王仙芝、黄巢领导的起义。起义军的流动作战。起义军占领长安。
唐末农民战争的特点。
〔唐朝的灭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里出现新的藩镇。唐朝的灭亡。
(二十二)五代十国(1课时)
〔五代十国〕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五代十国。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
〔契丹的兴起和南侵〕契丹人的经济文化生活。契丹建国。契丹占领幽云十六州。辽军侵入大梁。中原人民反击辽军。
〔南方经济的发展〕南方经济的继续发展。南唐奖励耕织。吴越兴修水利和发展对外贸易。
〔后周的政治改革〕后周在经济和军事方面的改革。瀛、莫、易三州的收复。
(二十三)隋唐五代的文化(2课时)
1.宗教
玄奘和义净留
学印度。佛经的翻译。
祆教、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传入中国。
2.文学和史学
唐朝诗歌的发达。李白、杜甫、白居易。
韩愈的古文运动。
传奇。
官修吏书。刘知几的“史通”。杜佑的“通典”。
3.艺术
绘画和雕塑。
敦煌艺术。
音乐。
4.科学技术
一行在天文学上的贡献。
医学。巢元方、孙思邈。
地理学。贾的“海内华夷图”。
建筑。
雕版印刷术。
复习(2课时)
六、宋辽夏金元(13课时)
(二十四)北宋北宋跟辽夏金的关系(5课时)
1.北宋的统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北宋统一中国。高梁河和岐沟关战役。
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禁军。中书省和枢密院。三司。地方的行政。科举制的发展。
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
农业生产的继续发展。农业技术的改进。
主户和客户。主客户的租佃关系。
矿冶业的发达。造船技术的发展。丝织业。瓷器制造业、造纸业、官营手工业。
城市经济的繁荣。大城市、市镇、墟、集的发展。交子。商税。对外贸易的发达。市舶司。
2.北宋跟辽夏的关系
〔北宋跟辽的关系〕澶州战争。战后的和平关系。
〔西夏宋跟西夏的关系〕党项人的经济文化生活。西夏建国。西夏进攻北宋和宋夏议和。
3.北宋的变法
〔社会矛盾的发展〕冗吏和冗兵。
赋役的繁重和农民起义的不断爆发。
〔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对财政、经济和军政方面的改革。新法的成绩。新法遭受反对。
〔方腊、宋江领导的起义〕北宋末年政治的腐败。方腊领导的起义。宋江领导的起义。
4.宋、辽、金的关系
〔女真的兴起辽的灭亡〕女真人的经济文化生活。完颜部的发展。金国的建立。
宋金夹攻辽的议约。辽的灭亡。
〔金的南侵〕金军的第一次南侵和北宋军民的英勇抵抗。
金军的第二次南侵和北宋投降派对军民抗金的阻挠。北宋政权的结束。
(二十五)宋金的对峙蒙古的兴起和夏金宋的灭亡(4课时)
1.恢复中原的斗争
〔人民的抗金斗争和南宋政权的建立〕南宋政权的开始。
宗泽防守开封。
北方义军的活跃。八字军。
投降派对抗金斗争的破坏。金军的南侵和宋高宗的南逃。
黄天荡战役。南宋定都临安。
锺相、杨么领导的起义。
〔恢复中原的斗争〕仙人关战役。顺昌战役。
岳飞指挥的郾城战役。投降派陷害岳飞。屈辱的和议。
2.南宋经济的发展
江南农业生产的发展。圩田和湖田。棉花的栽种。
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水转连磨。
城市的发达。临安的繁荣。对外贸易的扩大。
南宋政府对人民的繁重剥削。土地兼并的严重。
3.金统治下的北部中国
金的政治制度。
猛安谋克。猛安谋克逐渐变成封建地
主。
金统治阶级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北方农业生产的破坏。
金统治时期人民的不断起义。红袄军。
4.蒙古的兴起和夏金南宋的灭亡
〔蒙古的兴起〕蒙古人的经济文化生活。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
〔夏金的灭亡〕蒙古灭西夏。
蒙古对金的战争。蒙古和南宋联合灭金。
〔南宋军民的抗元斗争〕蒙古攻宋。合州保卫战。
忽必烈定国号“元”。襄阳、樊城的坚守。李庭芝、姜才在扬州的坚强斗争。张世杰、陆秀夫和文天祥不屈不挠的斗争。
(二十六)元的统治元末农民战争(2课时)
1.元统治下的中国
〔元统治者对人民的压迫〕元的行政制度。元统治者对汉族地主的勾结。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等级的划分。蒙古军和探马赤军的驻防。村社的编制。
〔元朝的社会经济〕土地的集中。统治阶级的经济掠夺和剥削。农业生产的破坏。
元政府控制下的手工业。城市的繁荣。纸币的流通。海外贸易的发达。运河和海运。
2.元末农民战争
贯穿元朝历史的农民起义。
元朝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和政治的腐败。
红巾军的起义。红巾军的胜利进军。红巾军起义的作用。
南方各地的农民起义。朱元璋势力的扩大和北伐。元朝灭亡。
元末农民战争的意义。
(二十七)宋元的文化(2课时)
1.哲学教育
书院讲学风气的展开。
理学。朱熹。陆九渊。
2.史学文学艺术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马端临的“文献通考”。
词的发达。
元曲。
话本和小说。
画院。宋元的绘画。
3.科学技术
三大发明和它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
沈括的“梦溪笔谈”。
医学。药物学。
李诫的“营造法式”。
郭守敬的“授时历”。
王祯的“农书”。
复习(2课时)
七、明清(鸦片战争以前)(16课时)
(二十八)明初的经济和政治(2课时)
1.明初农业生产的恢复
〔恢复农业生产的措施〕开垦荒田。军屯。兴修水利。
〔户籍和赋役制度〕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夏税秋粮住坐和轮班。
2.极端的君主专制政治
〔行政制度、军事制度、法律〕六部和内阁。三司。五军都督府。卫所制。明律。
科举和学校。八股文。
〔皇权的加强〕明成祖时候藩王权力的削弱。
(二十九)明跟边疆各族的关系明的对外关系(2课时)
〔蒙古、瓦剌和鞑靼〕明初对蒙古的战争。
瓦剌的强盛。土木堡战役。北京保卫战。
鞑靼的强盛。长城和九边。
〔东北各族〕女真三部。马市。
〔西南各族〕苗、彝、瑶、僮等各族。土司制。各族人民在西南边疆的开发。
〔中国和南洋的经济文化交流〕郑和“下西洋”。中国和南洋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华侨对南洋开发的贡
献。
〔倭寇援朝战争〕倭寇在沿海的骚扰。东南沿海军民平定倭寇。
日本进攻朝鲜和明的出兵赴援。中朝军队联合作战的胜利。
〔欧洲人的东来〕葡萄牙人侵占澳门。荷兰人、英吉利人的东来。天主教和西方科学的传入中国。
(三十)明朝后期的经济和政治(2课时)
1.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手工业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工匠徭役制的解体。
〔手工业〕瓷器制造业。造船业。手工工场。雇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商业〕大商业城市。商品经济市场的扩大。
封建主义对手工业、商业发展的束缚。
农产品的商品化。
一条鞭法。
2.明朝的腐朽统治市民反矿监税监的斗争
〔土地的高度集中〕庄田。官僚地主对民田的侵占和对农民压榨的加紧。土地的高度集中。
〔市民反矿监税监的斗争〕宦官的专横。矿监和税监市民斗争的不断爆发。
〔东林党反宦官的斗争〕东林党。东林党反宦官的斗争。
(三十一)满洲的兴起明跟后金的斗争(1课时)
〔满洲的兴起〕满洲人的经济文化生活。努尔哈赤的起兵。八旗制度。后金建国。
〔明跟后金的斗争〕萨尔浒战役。宁远战役。明政府杀害袁崇焕。后金势力的发展。
清对长城以南的掠夺。
(三十二)明末农民战争(1课时)
〔明末农民起义〕农民的破产。陕北农民大起义的爆发。荥阳大会。
〔李自成领导农民军推翻明政权〕李自成在河南的活动。大顺政权的建立。农民军推翻明政权。李自成在北京建立政治机构。
〔张献忠的入川〕张献忠军的流动作战。大西政权的建立。
〔李自成张献忠的抗清斗争〕山海关镇将吴三桂的降清。
清军侵占北京。大顺军的西撤。李自成的牺牲。张献忠在川北的牺牲。
(三十三)南部中国的抗清斗争(1课时)
〔江南人民的抗清斗争〕史可法守扬州。江南人民的反剃发斗争。
〔西南大陆的抗清斗争〕农民军和湖南明军的联合抗清。
李定国的抗清斗争。李来亨在川东、鄂西山区的抗清斗争。
〔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张煌言、郑成功联合进攻长江下游的胜利。郑成功、郑经在台湾的建设。
(三十四)清帝国疆域的扩大(2课时)
〔清朝初期的边疆形势〕清朝初期我国边疆上的各族。
〔清对准噶尔部的战争〕噶尔丹势力的发展。乌兰布通战役。清军占领喀尔喀蒙古。
〔清征服天山南北路的战争〕策妄阿拉布坦势力的发展。
清军占领西藏和青海。清军占领天山南北路。
〔清政府对西南苗彝各族的改土归流政策〕“改土归流”。清政府对苗族的残酷镇压。
〔边疆的开发和各族人民的经济联系〕汉人大量移往
东北。蒙古、青海农业生产的发展。新疆的屯垦。各族的经济联系。
清帝国的疆土。
〔清朝的政治制度〕内阁和六部。军机处。地方的行政组织。满员和汉员。
〔清政府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军事镇压。对人民的思想控制。文字狱。反清秘密结社。
(三十五)清朝的经济发展(1课时)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摊丁入亩”和地丁制的确定。农业生产的发展。人口的增加。
〔工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工场手工业的缓慢发展。丝织业。矿冶业。瓷器制造业。
商业的繁荣。
封建主义阻碍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成长。
(三十六)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外关系(1课时)
十七世纪的清俄关系。“尼布楚条约”和“恰克图条约”。中国和俄国经济的交流。
清跟南洋的关系。
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侵略的尝试。
(三十七)明清的文化(3课时)
1.哲学图书的编纂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学说。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反对民族压迫思想和民主思想。
“永乐大典”。“四库全书”。
2.文学艺术
“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
昆曲。皮黄。
3.科学技术
潘季驯的“河防一览”。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天文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