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对中国人思想产生的影响

萌到你眼炸
995次浏览
2020年07月29日 06:2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参差的意思-一片漆黑

关键词:儒家文化;伦理本位;重义轻利;民本君上;
中图分类号: G1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1580 (2009) 03—0006—03
2009年第
03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103, 2009

25卷
JOURNALOFEDUCATIONAL INSTITUTEOFJILINPROVINCE Vol125
(总
219期
) Total No1219

儒家文化对中国人思想观念的影响


高媛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2)

摘要
:儒家文化创始于孔子
,发展于孟子
,董仲舒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思想
,提出了一整套儒家理论新体系
,宋明理学使儒
学发展演变为一种集儒、释、道三家文化为一体的理论体系。儒家思想文化影响中国人已有两千余年
,其主体精神对国人的
影响极为深刻
,其积极方面表现在伦理本位与自我修身、重义轻利的义利观、以民为本与君权至上的思想观念、天人合一与驾
驭自然观念等
,然而在体现着积极方面的同时却也有消极影响的产生
,比如伦理本位道德至上观念的过分强调
,压制了人的
个性的发展、重义观抑制了商业的发展且使人们对金钱产生了误解、君权至上的观念使人性扭曲并且使人们视王者如神灵、
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人们又有了迷信思想。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
,每个民族都形成了
自己特有的文化精神、文化特点、价值取向以及对人
的心灵有深刻影响的宗教情感
,都孕育并产生了不
同的精神文化成果。在中国
,传统文化若单从思想
方面而言
,儒家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国人的思想渗
透是极为深刻的
,早已成为中国人思想中不可泯灭
的组成部分
,人们的言语和行为总是或隐或显的体
现出儒家思想文化对他们的影响。

儒家文化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尽相同的主体意

,但主体精神始终保持着连贯性和统一性
,这种延
续对国人的思想认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也影响着
中国的传统文化。
“广大高明而不离乎日用
”可以说
是儒学家的基本主张。宋明理学肯定道德的崇高和
尊严
,它认为实行道德原则就是人生价值之所在
,在
现实生活中要体现道德原则
,以实行道德原则作为
人类生活的归宿
,实际作用固然是维护当时封建社
会的等级秩序
,但也有重视精神价值的伦理意
义。
[1]笔者对张先生所言十分赞同。儒家思想对中
国人的影响可以说是利弊俱存
,既有积极的也有消
极的
,下面就姑且武断地从这两方面来谈谈。

一、一种向上的力的影响


1.伦理本位与自我修身
收稿日期
: 2008—12—07

儒家文化中一个基本特征是伦理本位
,这主要
表现在以人伦关系为基点
,以积极入世为目标
,在不
断地追求自我完善的基础上报效社

,得到社会的
认可
,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体现人生价值。

孔子的基本思想点是“仁者爱人

,而后他又提
出了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的观点
,这种
推己及人、成己成物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在道德上
追求自我完善
,正如曾子所言“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
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
,不亦
远乎

?[ 2 ]孟子也说过
“天下之本在国
,国之本在家
,
家之本在身

,其基本要求是人要从自身的道德修
养做起
,先正己
,后正人
,先治身
,先诚其意
;欲诚其
意者
,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为格而后知至
,知至
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
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天下平
”。由以个人修
养为中心
,逐步上升到以报效国家为终极目标
,构成
了中国人特有的人生价值取向
,这一方面是中国封
建社会能够稳定的重要思想基础
,另一方面也是中
国文化能够长期传承的重要因素之一。


2.重义轻利的义利观
在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上
,西方与中国截然不同。
中国人重义轻利
,西方重利轻义。孔子说
:“君子喻


作者简介
:高媛
(1985—
),女
,陕西延安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研究方向
:文化史。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x0c
于义
,小人喻于利

, [3]在价值取向上确立了义高于
利的原则。其后孟子说
:“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
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 [4]这说明
他把
“义
”看得比生命都重要。董仲舒认为“天之生
人也
,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
,义以养其心。心
不得义不能乐
,体不得利不能安
..体莫贵于心
,故
养莫重于义。义之养生大于利

,更明确了重义轻
利的观念。


3.以民为本与君权至上的思想观念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伦理政治的核

,孔子认为国家的安定是以民心的安定为前提的
,
他主张以富民、教民为基础
,在“民、食、丧、祭
”中
,
民居首位。孟子则强调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
张载提出了
“民贵物与

;程颐则直言“民惟邦本

;
朱熹说
“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

;王夫之确认“君以

民为基”。由此可见,“民本思想”是儒家学说的集
中体现。
除了君主会依据时局变化实行“仁政”
进步的在朝为官的知识分子也往往以儒家这一主
因而现在尽力做到不过分地向自然索要。在“天人
合一”这一思想的牵引下,人们尽量在以不破坏大

自然大原则的前提下,适当地注入人的审美意识,使
自然恰到好处地为人类服务,使人与自然能够自然
相处,使和谐社会的构想能尽快地变为现实。
二、向上的力的反作用
任何一个事物不可能只有一个面,故儒家思想
对人的影响亦不可能只有积极的,消极的一面同样
也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
1.伦理本位道德至上压制了人的个性发展
伦理本位、道德至上的人生目标是承认君权的,
是维护等级制度的,它压制了许多人的个性展示,
“三纲”削弱以致否定了臣、妻、子的独立人格。伦
理本位、道德为上过分地强调步调一致,往往为了整
体的统一而要求个人抛弃内心极不愿抛弃的、异于
纯属个人独有的思想,这使得社会上丑恶的
和颜悦色、
恨之入骨、冷嘲热
讽。伦理本位、道德至上的价值观是以牺牲人性为
外,一些
他人的、
现象也出现不少,有时表面上风平浪静、
貌似恭谦,而内心却是风起云涌、
张为依据
放弃苛政。唐太宗时的魏征、
,不失时机的针砭时弊
,劝君王减轻徭役、

皇甫德参等人便进言
以使帝王行明智之举。这种“以民为本
”的思想对
社会的稳定、经济的繁荣是起了促进作用的
,特别是
减轻徭役政策的实施相对减轻人民的负担
,缓解苛
捐杂税造成的重负
,这在推进社会的进步上是有积
极意义的。君与民之间的关系无论多么和谐、融洽
,
从本质上说来
,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集团的利益
,“仁

”是调整君民关系的一种手段
,维护社会稳定的
一种方式方法
,但这却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


4.天人合一与驾驭自然
“天人合一
”体现了中国的文化精神
,儒家思想
的主流多持有这一思想。这一思想认为“天
”与
“人
”的关系是
:“天
”不离开“人

,“人
”亦不离开
“天

,强调人和自然的协调统一
,它包括人的道德
观念与自然理性的一致、人的行为与自然运行的统
一两个方面
,千余年来这种理念一直影响着国人的
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在“天人合一
”思想的指导下
,人们追求的是和
谐统一、崇尚安宁
,这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有利的。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
,一方面人们大多
愿意自主地处理好作为人这一庞大主体之间的关

,努力确定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并力求恰到好处
地演好自己的一出戏
;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的关
系也在
“天人合一
”的理念下得到了较好的处理
,人
们懂得对自然的破坏自然迟早会让人类付出代价
,


代价的
,它过度地强调人的义务和责任
,无论哪一阶
层的人皆是如此
,称为天子的皇帝也必须承担着义
务与
责任
,挑起天降的大任。

伦理本位、道德为上的价值观也影响着人们对
人才的评判。儒家以道德为中心
,于是道德标准成
了判断人才的唯一标准。自从先秦开始
,历代的儒
家所宣扬的都是“忠孝节义
,三纲八目

,对“才
”则
褒扬的很少
,司马光曾对人有这样的划分
:有德有才
的是圣人
,无才有德的是贤人
,无德无才的是愚人
,
有才无德的是坏人。在人际交往中
,人们也多会给
那些表现的道貌岸然
,庄重稳健或谦恭知礼
,憨态可
掬的给人以正人君子之感的人好评。如果你思想活

,表现力极强
,个性太鲜明
,让人觉得有鹤立鸡群
之感
,恐怕你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纵然你诚心与人为

,也不免要遭他人缺乏教养或修养的指责。


2.重义观是人们对利产生错误的理解
“重义轻利
”的义利观使人们过重于“义
”而耻
启齿言钱
,凡事与钱扯上关系
,便让人觉得俗。但是
明不言利可暗指
,送礼、贿赂多是“暗钱
”交易
,如果
真不重于钱财
,中国何以出得那么多的贪官
?中国
古代长期推行
“重农抑商
”政策
,这成为商品经济难
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种政策之下商人的地
位无从谈起
,士、农、工、商中名列末尾。在《资治通
鉴》中有如下的记载
:

时武三思
,张易之兄弟用事
,安石数面折之。尝
侍宴禁中
,易之引蜀商宋霸子等人在座同博。安石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x0c
国君的言语就是法律
,国君操纵着生杀大权
,任何的
宗教权力都屈从于国君、服务于国君
,正如黑格尔所

[参考文献]
[1]张岱年.张岱年全集
[M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 1996.
[2]杨伯峻.论语译注
·泰伯
[M ].北京
:中华书局
, 2006: 80.
[3]杨伯峻.论语译注
·里仁
[M ].北京
:中华书局
, 2006: 39.
[4]杨伯峻.孟子译注·告子章句上
[M ].北京
:中华书
不是很好
言:“皇帝是宗教和科学的领袖..”。现在人们有
了民主意识,也知道很多时候应以民主的方式决定
一些事,但由于千年的影响,人们的民主权利行使的
,很多时候人们还是宁愿领头的人直接做局
, 2007.
出决定
,自己行使便是了。这便是千年“君权至上


跪奏曰
:“商贾贱类
,不应得预此会。”顾左右逐出

,座中皆失色
;太后以其言直
,劳勉之
,同列皆
叹服。

此段话正表明商人的地位是不高的。同时
,人
们也把金钱视为万恶之源
,有不好的、又是人为的事
发生时便说出“有钱能使鬼推磨
”的话来贬斥金钱。
如此的鄙视利益才否定对人生、对
物质的追求
,对人
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
,只有在物质基础相对结实的
情况下
,人们才可能有精神方面的需求
,才可能有明
智的精神文化的产生。


3.君权至上使得人们视王者为神灵
站在人民对面的是国君
,孔子的“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
”的礼仪规范
,孟子的“无父无君
,是禽兽

”的言语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
”的理

,都表现了儒家对国君权力的极度推崇。中国的
历代君王都通过各种手段、政策来加强自己的权力
,

思想对人民的毒害
,扼杀了民主精神。


4.天人合一的思想软化了人们的思想
人们相信天、相信命运、相信冥冥之中有神灵的
主宰
,这一思想一直影响着现在的人们
,“天人合

”的思想在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同时
,注入
的“无争意识
”则难以促进人们上进心的提升。

三、结语

儒家思想是我们先人们的智慧结晶
,尽管其有
消极的、不良的影响
,但其终还是积极影响大于消

,毕竟它影响中国千年
,且依然影响着
,它漫延在
中国乃至周边的国家。尽管笔者对史景迁先生在一
篇文章中所说的“我觉得在一定程度上
,他
(康熙
)
把他的人格带给了他统治下的中国
”这句话并不认

,但笔者想说的是康熙的人格应该是儒家的人格
,
而中国人的人格也多半是儒家的人格

———谦虚、含
蓄、谨慎、中和等。


(上接
5页
)展所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由于中国
历史上缺乏对人的自由个性关怀的传统
,以及当时
的中心工作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在接受马克思主义
的时候忽略了这一特点。建国后
,中国共产党人为
了振兴中华
,实现百余年来中国民富国强的愿望前
仆后继。建国初期
,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国内形

,国强意识成为当时政治的主流形态。邓小平对
我们搞了几十年建设
,人民仍然处于普遍贫穷感到
忧虑
,他从一切为了人民出发考虑问题
,把人民得到
实际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毛泽东、邓
小平的强国意识和富民理念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对
社会发展的艰辛探索和意识进步
,体现了马克思发
展观对人的现实关怀。但应予指出
,他们更关注的
是物的方面而不是人本身。然而社会是人的社会而
不是物的社会
,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的发
展。当社会发展到
21世纪
,当中国开始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
,人的现实关怀达到一定阶段的时候
,人的终
极关怀日益凸显出来。从江泽民到胡锦涛
,党中央
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
,开始注意把人的现实关怀与
终极关怀统一起来
,提出了“以人为本

的发展观
,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谛
,回归了马克思学说的基
本精神
,是中国共产党对发展问题认识的实质性进

步。邓小平和江泽民发展了毛泽东对“人民
”概念
的界定。人民的范围更加扩大
,更加接近马克思的
“个体的人
”的概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提出“以人为本
”的发展观
,这里的人不仅指人民
,
而且是指以自然人为基础的现实的、从事着实际活
动的、作为独立个体的人
,这是对马克思“现实的个
体的人
”理性的回归。

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坚持人是根本
,人是发展的
目的。发展在于切切实实地维护、实现和发展人的
根本利益
,尊重人的尊严、个性、需要、意愿、价值。
只有以人为本
,才能最终实现马克思所提出的一切
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最高命题和“自由人联合体

的终极社会理想。


[参考文献
]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1卷
)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 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4卷
)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 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3卷
) [M]北京
:人民出版社
, 1960.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46卷
) [M]北京
:人民出版社
, 1979.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2卷
) [M]北京
:人民出版社
, 1972.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19卷
) [M]北京
:人民出版社
, 1963.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42卷
) [M]北京
:人民出版社
, 1979.
[8]毛泽东文集
(第
7卷
) [M]北京
:人民出版社
, 1999年.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x0c

谜面和谜底-言近旨远


角速度线速度-电子亚层


分别成语-潇然


snobby-少安毋躁


三好学生英文-似的近义词


十二个月的英文-追悼的拼音


4个又-谧的读音


喉咙拼音-神怒什么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