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

玛丽莲梦兔
540次浏览
2020年07月29日 08:2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四大平原-黑不溜秋

文档来自网络,是本人收藏整理的,如有遗漏,差错,还请大家指正!
石钟山记
导学目标
1、学习字词句:理解词语"临、鸣、扣、适、向、识、考";归纳多义词"鼓、殆、莫、发、何";辨析词类活用--名词用作状语

2、了解苏轼在我国文学上的地位及其代表作

3、学习古人反对主观臆断,有疑必察的求实精神
领悟文中阐明的人生哲理

4、背诵全文

导学重点 难点:
苏轼对前人观点的质疑,通过调查后得出的分析与结论,即质疑、解疑、得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导学中德育渗透点:学习古人反对主观臆断,有疑必察的求实精神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导学关键:在字词掌握、诵读课文的基础上逐步领悟文中阐明的人生哲理

导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带有考察性质的游记,用叙议结合的方法说明一个道理
它不同于一般的游记散文,单纯写景,情景交融,因而在学习中,要明确文章的结构及各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作者是怎样通过记游来说明事理的
另外本文与《游褒禅山记》都是游记,可以进行比较,进一步理解事理结合的特点

本文文字浅显,结合注释就能读懂,作为自读课,重点是积累实词的意思,以培养和提高自读能力
背诵时可以结合文章的结构层次

名词用作状词是古汉语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
学习时应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仔细辨析积累

计划课时数:3课时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朱德元帅为三苏祠题诗;"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其中苏轼继欧阳修之后入主文坛,苏轼比欧阳修更为解放
追求更大的表达自由是苏文的独诣,很多文体在他笔下都有发展,叙事、抒情、议论结合更为紧密,《石钟山记》就是体现其文特点的典范之作

二、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文学家
散文、诗、词、书法,都独具风格,自成一家
幼年深受父亲苏洵的熏陶,母亲也曾"亲授其书"
既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后与弟弟苏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
他一生遭受政治磨难

入朝任职后,因不同意王安石推行新法,出为杭州通判,后改为知密州、徐州、湖州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因被人告发作诗讽刺新法,以"谤讪朝廷"罪被捕下狱,这就是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幸而未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又是具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家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
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
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他在书法绘画、音乐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有诗文集《苏东坡全集》

三、 疏通文句,整体把握文意
1. 听朗读带,正音:
蠡(lǐ)磬(qìng)桴(fǘ)铿(kēng)莫(mǜ)吰(hóng)
栖(qī)鹘(hǘ)磔(zhé)噌(chēng)罅(xià)
鞳(tà)窾(kuǎn)识(zhì)射(yì)镗(tāng)硿(kōng)
2.重点词语、句子有
a.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语气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代词,那里)
如乐作焉(兼词,于之)
b.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搏:击,洪:大)
c.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虽:即使,鸣:使发出声音)
d.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是:代词,这)
e.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是:代词,这样)
f.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名词作状语,乘小船)
g.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扣:叩,敲击)
h.大石侧立千尺 (侧:名词作状语,在旁边)
i.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若:如)
j.汝识之乎 (识:通"志",知道)
k.古之人不余欺也 (古汉语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
l.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目、耳:名词作状语,用眼睛,用耳朵)
m.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夜: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n.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考:敲打)
四、 熟读课文,布置思考题:
1. 本文的写作线索是什么?
2. 作者是如何安排文章的结构的?
3. 文章特殊的思路是什么?
4. 作者写作的目的仅仅是游山玩水吗?
5. 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是什么?
6. 学习本文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苏轼可贵的求实精神也贯穿在他的作品中--深入实地考察和因事阐发
本文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夏季,苏轼由黄州赴任汝州的途中
本文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二、 本文的线索:
以石钟山得名由来为线索

1.提出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
先引用《水经》上的话,交代石钟山的处所,引起下文;引出六朝人郦道元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点明人们对此说法的怀疑态度,用钟磬置水中不能发声的情况对郦说质疑,说明"水石相搏"之说难以取信于人,引出唐人李渤的说法;提出李渤的说法并质疑

对两种说法
的怀疑提法上有所不同:用"人常疑之"说明人们对郦说的疑惑,这里的"人"是否包括作者,没有明说,这是一种客观记叙,作者没有轻率的判断郦说的是非;用"余尤疑之"强调自己对李说的否定,这里的"余"字,就明确地表明了作者对李说的态度
正是这两疑引出作者探访石钟山的行动,为下文作铺垫

2.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由的经过

(1)点明探访石钟山的时间、同行者和缘由

(2)访问寺僧

(3)月夜考察石钟山的经过
3.写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感想,表明写作意图

(1)以反问的句式表示充分肯定的意思,点明全篇的主旨,是作者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所得出的结论、所总结的事理,是作者的心得

(2)分析世人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一方面说正确说法不能流传的原因,有三点:"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说明郦道元的说法是正确的,可惜"言之不详",致使"人常疑之"得不到人们的承认;士大夫不作实地考察,"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另一方面"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这是得以有李渤的错误说法和后人以讹传讹的原因

(3)承上所述,点明写这篇游记的目的
"叹郦元之简"是肯定郦道元的观点,而又叹其太简略
"笑李渤之陋"是否定李渤的观点,并讥笑其浅陋
表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传播自己的见解,证实、补充郦道元的观点,纠正李渤的观点

三、 小结:
凡事要亲自探究,追求真实,要发扬有疑必察的精神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有一个过程,作者这种不迷信古人,不主观臆断,自愿亲身实地考察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四、文言重点、难点解析--辨析名词活用作状语
看下面的例句,解释划线的词语,并总结其中规律

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像席子一样;像包一样;像袋子一样)
2、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张着翅膀一样)
3、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用眼睛;用耳朵)
4、郡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
5、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
6、大石侧立千尺 (在旁边)
7、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在国内)
8、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向东;向北)
小结:
*例句1、2中"席"、"包"、"囊"、"翼"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作比喻,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

*例句3、4中"目"、"耳"、"面"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例句5中"箕畚"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

*例句6、7
中"侧"、"内"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例句8中"东"、"北"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五、 作业
1、 课后练习第三题

2、 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都以景物描写为主,寄情于景,借景抒情,以情景交融的传统写法来表达思想感情
苏轼的《石钟山记》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与一般游记不同,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因事说理
通过记游来说明道理,叙议结合,前后呼应,事、理浑然一体
也不同于一般以论文的写法,而是通过游来说明事理

二、比较阅读《游褒禅山记》与《石钟山记》的相异点:
1.叙议结合的安排和文章的结构不同
《石》全文分为议论、记游、议论三部分,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抒发感想
第一段是质疑,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表示怀疑,属议论部分;第二段是解疑,通过实地考察探究石钟山得名由来,属记叙部分;第三段地结论,在质疑、解疑的基础上得出要认识事物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臆断其有无"的事理,属议论部分
全文形成"议论--记叙--议论"的三段式线性结构,一脉相承

《游》文章主体分为记游和议论两部分,前面记游山,后面发议论,记叙和议论上下相对、两相配合

2.议论事理的不同
《石》通过质疑、释疑得出事理,事理简明,不加阐释,无须阐释

《游》借记游内容为喻,对事理作逻辑严密的深入阐释,充分论说,有更多的说理成分、更强的论说文特点

3.记游的不同
《石》的记游部分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从整体来说是记叙,但又有描写,既以叙事过程的波澜起伏取胜,又以景物描写的生动形象取胜,叙事、描写交相烘托
夜游石钟山一段记叙,既贯穿了考察的完整经过,又通过对怪石鸣禽的逼真描写渲染环境气氛,也有探究两处声响原因的描写,还有作者议论、抒情的踌躇满志的感慨,写得饶有兴味

《游》记游部分扼要交代游山的过程,概括地叙写景物,以记叙的简要明白取胜

4.文章风格不同
《石》缘事寓理,将记叙、议论与抒情、描写熔于一炉无雕刻痕迹,行文简洁而又随笔挥洒,轻快自如,写得颇有情致

《游》借端说理,记叙、议论丝丝入扣,毫无旁骛,刻意追求,逻辑严密,析理精微,说理透辟,笔锋刚健有力

三、延伸阅读:《游石钟山记》(季羡林)
1.记当今石钟山的胜景:
石钟山位于鄱阳湖口,波光山色,景色幽美,奇花异草,赏心悦目
现建有怀苏亭、江天一览亭等仿古建筑,名人题咏碑刻也很多


2.文章记游的特色:
在白天登临山顶,远观江天一色,俯望祖国山河,一派锦绣
绘色绘形,发思古之幽情,抒爱国之豪情

四、结语:
天镜照晴空,谪仙去后来坡老;石钟留胜迹,小姑依旧对彭郎
石钟山上的一副对联给后人多少遐思,物是人非,胜迹犹存,谪仙坡公何在?大江东去,浪淘尽,多少风流人物!
五、布置作业:
1.联系实际,围绕注重调查,反对臆断的求实精神写读后感

2.将原文第二段扩写为一段山水游记



附:板书设计
















??

??

??

??




1



忙碌的意思-殿军


摩擦力的方向-荣耀的意思


casually-砀怎么读


苏格拉底三大哲学终极-卡具


倘若的意思-轩朗


望知悉什么意思-懈怠


豆油密度-明伦堂


明白的英文-涨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