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方法论》读书报告
消防演习报告-小班下学期教学总结
│山西青年│理论研究
《社会科学方法论》读书报告
毕丽华
10008
8 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对当代社会科学和社会思潮做出了巨
大
的贡献,而此贡献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他的方法论学说。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
一书主要选自《自然论文
集》,本书由社会科学认识和社会政策认识中的“客观性”、文化
科学
逻辑领域内的批判性研究、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价值无涉”
的意义三篇长文组成,它们分别阐述了韦伯
方法论思想中的一些重
要的内容,是韦伯方法论著作的代表作。本文主要通过深入的阅读
研究韦
伯的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价值无涉”的意义一文,进行浅
析。
在《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价值
无涉”》一文中,韦伯提出人
们在大学授课时是否应当宣明他们所赞成的某种伦理的或者建立在
文明理想以及其他世界观基础上的实际的价值判断这一问题。针对
此问题,有两种不同的回答:其一是以
可以从纯逻辑演绎而得到的
事实和经验事实为一方与以实践的、伦理的或世界观的价值判断为
另
一方的区分是正确的;其二是尽可能在课堂上不讲实际的价值问
题。对于上面两种回答,韦伯发表了自己
不同的见解,他认为大学
教师在一切具体情况下,甚至在面临使他的授课内容变得毫无吸引
力的
危险时,都会毫不犹豫地向听众,首先向自己宣明,哪些陈述
是纯粹从逻辑推理演化而来的或者对纯粹经
验事实的说明,哪些陈
述是实际的价值判断,并且把这一点看作自己天经地义的责任。在
这种情
况下上述的第一种回答才可以接受;而韦伯在任何情况下都
不赞同第二种回答,认为第二种回答只适于掩
盖向听众发表的意见
的实际影响,韦伯认为如果让教师放弃实际的价值判断,不能讲激
情昂扬的
话语,会使听众迷失于各种不同范围的彼此混淆之中。
在讲坛上一般是否应该进行实际的价值判断的问题
本身就是一
个政策的问题,因而它最终只能由个人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而对大
学的任务所取的观
点来决定。韦伯批评了种种不合时宜的德国教授
们在大学课堂的言行,认为“如今的大学生在教室里应当
向自己的
教师学到的东西,首先是熟练地完成给定的任务的能力;其次,承
认事实,即使是令人
不堪的事实,然后把关于它们的规定和自己的
价值态度区别开来;第三,使自己服从职责,因而首先抑制
不必要
地表示自己个人兴趣和其他感受的冲动。”提出在每一项职责任务
中,承担任务者应当克
制自己,排除那些不属于职责的东西,而最
需要排除的是他自己的爱与恨。
韦伯认为经验科学只
能告诉人们事实怎么样,它可能怎么样,
但决不指导人们应当怎么样,因此关于实在的经验认识的科学必
须
拒绝承担价值判断的任务,从而保持科学认识的客观性和中立性。
科学研究者在涉及社会事实
时,应当克制对它公开发表个人见解,
韦伯写道:“一个职业‘思想家’如果有什么职责的话,他所迫切
要做的便是,面对时下盛行的理想,哪怕是倾人的理想,都要保持
个人才智的清醒,倘有必要,
就需‘逆潮流而动’。”韦伯深切地
认识到研究者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和做学术报告时需要回避价值判<
br>断,不借科学研究来鼓吹自己的价值观;正是在这些因素之下,韦
伯提出了“价值无涉”的概念。
韦伯写《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价值无涉”的意义》这篇论文
的意图在于,批判德国的教授们利
用自己不受攻击的权威在学术讲
坛宣扬自己的价值观点,混淆了价值判断和关于经验事实的科学知
识之间的界限。在韦伯看来大学教授不能任意的发表其价值判断。
即应该做到价值无涉(价值中立)。
所谓价值无涉是指要求研究主
体按主观愿望选择了所要研究的问题之后,应该客观地描述关于所
要研究问题的全面资料和对这些资料进行科学分析所得出的结论,
而不管这些资料和结论是否与研究主体
、社会或者他人的价值观念
相冲突、相对立。
价值无涉这一原则首先是由韦伯提出的社会科学的
客观性原
则,今天在社会科学领域内依然广为接受的标准。社会科学是否需
要坚持“价值无涉”
的原则,引起了学者的广泛争论。这两种立场
在中国社会学界争论了十几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刊登在
《社会
科学研究》杂志上的郑杭生教授和李金教授之间的争辩。
李金教授对社会科学研究中坚持
“价值无涉”的立场是持基本
接受的态度。他在《为“价值中立”辩护》一文写道:“在中国社
会学界正如在社会科学的其它领域一样,有一种十分流行的观点,
即主张我们应当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坚决
拒斥价值中立的研究立场。
郑杭生教授对“价值无涉”立场是批判的接受。他在《究竟
如何看待
“价值中立”?——回应〈为“价值中立”辩护〉一文对
我观点的批评》中写道:“‘价值中立’作为一
种来源于实证主义
的科学观,是一个在总体上包含根本缺陷但又有局部合理性的西方
社会学方法
论原则,是一个在国外学术界有严重分歧、毁誉参半、
仍难一致的争论问题,是一个在本质上与马克思主
义相左但又有部
分一致的理论命题,因此,对它极有必要采取具体分析的态度,既
不能全盘肯定
,把它夸大为我国社会科学的普遍的方法论原则,也
不能全盘否定,将它说得一无是处,连它包含的合理
因素也否认
了。”
郑杭生教授倾向于批判,他提出用“实事求是”的原则来代
替“价值
中立”。他在《关于我的社会学定义——序董驹翔主编的
〈社会学〉·答我的一些批评者》一文中写道:
“总之,我与那位
批评者的分歧根本不在要不要科学性,在坚持科学性上我丝毫也不
亚于他;分
歧在于科学性能否通过所谓‘价值中立’来达到。我认
为通过所谓‘价值中立’不仅不能达到科学性,还
会引起十分有害
的后果;在我看来,科学性只有通过实事求是才能达到。”
在我看来,对“价值
无涉”我们应该做到批判的保留,而不
是简简单单地认为要完全接受或者是全面地、彻底地抛弃。“价值
无涉”原则在韦伯那里是一种原则,而非方法。是以解决实际出现
的问题为出发点的,这也是科
学研究过程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
因此,我认为在大学教学的过程中大学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价值判断、发表其主观性的评论。以让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老师的思想,
使大学课堂充满活力、学生更加愿
意地加入课堂讨论,增加其知
识,开阔其视野。
参考文献:
[1]李金.为“价值中立
”辩护[J].社会科学研究,1994,
(4):58-63
[2]郑杭生.究竟如何看待“
价值中立”?——回应《为“价值
中立”辩护》一文对我观点的批评[J].社会科学研究,2000,
(3):94-102
[3]郑杭生.社会运行导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基本理论的一种探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200
《社会科学方
法论》读书报告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毕丽华
100088,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山西青年(下半月)
Shanxi Youth
2013(10)
参考文献(3条)
1.李金
为
1994(04)
2.郑杭生
究竟如何看待
2000(03)
3.郑杭生
社会运行导论--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基本理论的一种探索 1993
引用本文格式:毕丽华
《社会科学方法论》读书报告[期刊论文]
-
山西青年(下半月)
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