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学问题探究
最搞笑的短信-陈伟联
《马说》教学问题探究
《马说》一文,观
点鲜明,论证有力,行文跌宕,层析清晰,论题具有
现实意义这样的文章很适合作为议论文让学生学习但
在实际的教学中却
有较多的问题和迷误在一次省级教学大赛中,一位老师设计的教学主问
题“探
究千里马被埋没根本原因”,即以知识性错误作为结论之前笔者参
与市里组织的学生教辅资料选定,遍览
三十余种教辅用书,较多的教辅
资料设计了不适当的训练——找出“中心句”、“主旨句”对该课“表明
论点
的句子”、“千里马被埋没根本原因的句子”等问题的回答更是众说纷
纭;就这些问题“百
度”一下,每个问题有十万以上的页面在询问和探究
《马说》的教学之所以出现较多问题,在于一些教
师太偏爱用“知识
点”来处理教材,而忽视对文章内在因素的把握,实在有些盲人摸象的
味道而
要真正用好教材,几个关键问题必须解决
一、 教学中对文体如何定位
“说
”是古文中常见的文体《文章辨体序说》(明·吴纳):“说者,释
也,解释义理而以已意述之也”“说
”是借一件事情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
者的见解,创作意图在于阐述事物或问题的义理“说”往往具有一事
一
议、以小见大的特点,与现代的杂文相近概言之,“说”就是议论文然而
就《教师教学用书》
提供的说法看,实在混乱先是大而化之的说是“散
文”,之后在提供的赏析文章《〈马说〉赏析》中称“
说理散文”,是“以
诗为文”,“写得太像一首诗了”,“似寓言”,“全篇几乎始终通过形象思
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这样多的说法岂能不给教师的教学带入歧途?
《文心雕龙》称:“节文互杂,
辟五色之锦,各以本采为地矣”该文说到
底是以议论“本采为地”的,其他实属末节
有说,“
说”是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显然不妥议论与说明的文体不
能混为一谈,“说”绝非是说明的文体
在古典文献中,即使“论”类文章也往往注重事实论证,多有铺陈叙事例
如《过秦论》、《六国
论》“说”类文章亦多有突出的记叙、着力的描
写,就篇幅而言占较大比重,似乎是文章的重点,就内容
来看精彩到几
乎是文章的“亮点”(因为一些观点会因为背景变迁而苍白,形象的东西
往往具有
更有恒久的生命力)这样即或“说”是议论“本采为地”,但在开
放式教学的情形中,教师的教学还是有
取舍的空间的例如,《爱莲
说》、曾经未入选人教版教材的《捕蛇者说》的教学,一些老师就淡化
了文体笔者认为这样未尝不是恰当的选择但是,就《马说》一文来看,
无论从结构、论证都是较为典型
的议论文,读懂这样的文章对于学生学
习和写作议论文很有启发作用,作为议论文来教学
,价值显然更大遗憾
的是,不惟笔者经历的较多的教学实例,从充斥各类教辅中的该文
的“主旨
句”、“中心句”等教学问题的提出,也可看出并非如此难道议论
文不是首先要找出论点么?论点在此,
“诸神退位”让学生明晰该课的论
证方法、过程、效果才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二、“托物寓意”是本文的写作方法吗
《马说》表面写马实不关涉马,而喻人才,这是怎样的
写作方法呢?在
《教师教学用书》中指出:“通篇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
马不遇伯
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教师多人云亦云附会此说,实则以讹
传讹
托物寓意是一种表现手法,
与之相近的说法有“托物言志”,“言志”无非
是“寓意”的一种情形与托物寓意相类似的表现手法有“
象征”区别在于,
象征具体到以乙物表征甲物,专注于影射暗示,同一册教材中的《海
燕》即用
典型的象征手法托物寓意是借助对事物的形象描述隐含作者的
思想情感,重在寄托,忌直白强聒,巧在水
乳交融、不露痕迹古诗文中
托物寓意(或言志)的作品俯拾即是如苏轼《待月台》:“月与高人本
有期,挂檐低户映娥眉只从昨夜十分明,渐觉冰轮出海迟”其寓意深
藏,蕴涵巧妙反观《马说》,观点
鲜明,说理有力,与“寓意”实在相去
甚远托物寓意主要在更注重形象性的文学作品中充任表现手法《马
说》
广义上当然可以看作散文,但实际是注重说理的议论文,明辨道理是其
根本目的,何至于要
“寓意”呢?
其实上面引用的教师用书中的说法本身就自相矛盾托物寓意是把主旨委
婉隐含其
中,比喻是为了问题更加形象显豁,岂是是同一种方法?在教
师用书中引用的参考资料——吴小如《〈马
说〉赏析》中的说法肯定了
后者,而且切中肯綮:“用比喻说理”《马说》写法正是借马喻人整体设喻,以千里马喻人才,以伯乐喻有识的统治者,以千里马的遭遇喻人才
被埋没扼杀文中充满对千里马
不幸遭遇的愤懑,但更是对发现人才的大
声呼号,观点何等鲜明强烈!岂是寓意隐含?
三、
几个“知识性问题”的解答
时兴的细读文本让一些老师走入误区:从鲜活的文章中从肢解一个个琐碎的所谓问题提问学生《马说》的教学即如法炮制,以所谓的知识问答
代替学生对文章的深刻认知本
来这些提问不足为训,但毕竟流播甚广,
且谬种流传,不得不在此提出,予以勘正
1、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哪句?
本文开头提到的省优质课中的说法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
食也”,此
说颇有市场,依据大概来自教师用书中的两处说法:其一“第二段……进
一步揭示它的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其二“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
不外现’写千里马埋没的
原因”这实在是管窥蠡测从论点看,开篇明
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反过来说,就是答案
从论证看,
首段“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即解说原因,明白异常;第二段是述遭遇从思维的逻辑
看,能否发现决定“食马者”态度,既说“根本
”,当然要溯源伯乐了所
以,不被发现、没有伯乐正是根本原因,若一定要落实到句子上,应
是
“伯乐不常有”
这里又衍生出来一个问题,一些老师为了证明此句,提出“食马者”和作
者希
冀的“伯乐”都是一体同位的统治者,他们不能发现和善待人才是一
样的这更经不起推敲对“食马者”另
一处还称“奴隶人”,而作者期待的“伯
乐”恐寄托深矣,文中对两者的情感态度也差别大矣
2、该文的中心论点是哪句?
一说“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一说“世有伯乐,然后有
千里马”第
一种说法,首先存在一个问题是疑问句怎么可以作论点?但是去掉前半
句,“其真不
知马也”指向不鲜明,而且是从反面的证明了须有识马的伯
乐从文章的论证看显然是后一说无疑这篇文章
条理何其清晰——首段提
出观点,并从反面论述没有伯乐的后果;第二段紧紧承接,用事例论述
没有伯乐千里马的悲惨遭遇;第三段揭露不识马者丑态嘴脸,以“其真
不知马也”反结全文论述严谨,丝
丝紧扣,论点何其突出!
有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从认识论上不符合存在与意识的关系这实在是拿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与昌黎先生捣乱惜乎雄辩之韩文公
已无缘与你过招
3、文章的“中心句”、“主旨句”问题
其实明确了文体,找到了论点,这两个问题已是子虚
乌有的问题只是教
辅资料的热衷青睐已经把它们炒成热点,故需澄清一下议论文应该把握
的是论
点,论点之外再有“中心句”“主旨句”即是另立山头,它们不仅不
是“三要素”,也不是任何元素其实
,“中心句”“主旨句”无论是“伯乐不常
有”还是“其真不知马也”不都是臣服于论点“世有伯乐,然
后有千里马”的
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