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全国百强高中高考语文押题卷 (2)

温柔似野鬼°
763次浏览
2020年07月29日 19:5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国培感言-大寒节气


高考语文核按钮综合训练(二)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 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生活在自然中,塑造环境,也被 环境塑造。由此看来,地理学所关涉的内容,远超山川湖海。
说到底,地理学还是关于人的学问。而历史 地理学,则有更进一步的追问。两千年前的泰山,何异
于今天的泰山?五百年前的北京,如何成为今天的 北京?
当下城市化进程蔓延如蓝藻,人与地的关系实在疏离已极。然而,即便十数年来大刀阔斧的建设模糊了城市的面目,一地与另外一地也总有不同。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城市形态,又造
就 了人类生活的方式。至于地名有别、口味不同、乡音各异,更是平常。这一般人熟视无睹的蛛丝
马迹,正 是人与地的联结之处。从这里,正可进入一个地域的文化与历史。哈尼族根据环境条件,
建立起一个立体 文化生态系统:高山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但温度低、湿度大,不宜居住;低山
区适合种庄稼,哈尼人 修建起层层梯田;中山区则适合建造,哈尼人于此定居。摄影作品将哈尼族
与梯田画上等号,只是从这立 体的系统中抽取了一部分,将哈尼人的生活符号化了。
除了空间之轴,历史地理学还关心时间之轴。在北 京景山万春亭背面的地上,嵌着一个“北京
中轴线”的圆形标志。这条中轴线,可谓明清北京城空间设计 的灵魂。这一套沿中轴线展开的城市
空间话语,在一个又一个都城的建设中逐渐形成。明清北京城精致的 对称设计,是这种发展的最终
形态。这对称严谨的城市结构,更反映了根深蒂固的政治文化。在今天的鸟 巢和水立方之间,用特
殊的大石板铺出一条中央线,其实是明清北京城中轴线的延长。将奥运场馆放在中 轴线上,是一个
姿态,宣告今天的北京与明清北京城的关联。虽然北京的空间结构早已与明清不同,但中 轴线设计
所建立的那一套空间话语,仍被重复、被遵循。
历史地理学还关涉着知识与思维之间的 关系。人类根据头脑中的观念设计出一个世界,识别并
理解这种设计,就是超越具体知识的思维力。中国 古代有所谓“五服”,把天下表现为同心的方形结
构。核心是帝都,每五百里向外扩展一服,离帝都越近 ,就越文明,反之则越荒蛮。这种结构的国
家,从未在历史上存在过。这不是古人对具体知识的总结,而 是他们对世界秩序的设计:中心至高
无上。这种向心的秩序结构,至今仍影响着中国人的心理,在地图上 有更为直观的体现:亚洲版的
世界地图,亚洲在中间;欧洲版的世界地图,欧洲在中间;联合国的地图, 则以北极圈为基准视角。
看似纯粹客观的地图,背后自有一番考虑,人类不但殚精竭虑地认识着世界,还 按照自己的想法重
新建构世界。
(摘编自田天《从历史角度认识脚下这片大地》)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地理学是关涉山川湖海和人的学问, 因为人生活在自然中,塑造环境,也被环境塑造。
B.在城市化进程中,因为人们大刀阔斧的建设模糊了 城市的面目,导致人与地的关系不再紧
密。
C.历史地理学认为要善于发现从来没有发现过的蛛 丝马迹,这样能找到人与地的联结之处。
D.受到根深蒂固的政治文化影响,北京城的空间设计呈现出围 绕中轴线展开的城市空间话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1段引出历史地理学,然后从空间、时间、知识与思维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B.在第2段中 ,作者用哈尼族的例子论证了地理环境造就了人类生活的方式。
5
C.在第3段中,作者用奥运 场馆的例子论证了中轴线设计的空间话语仍在延续。
D.文章在论证过程中穿插运用了比喻论证、引用论 证等方法,层层递进,逻辑严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历史地理学不再关注地理,它着眼于更深层次,如泰山、北京的过去和现在有何异同。
B.梯田只是哈尼 人生活的一部分。如果只关注梯田,就无法整体关照哈尼人的文化生态系统。
C.古人对世界秩序的设计 是中心至高无上,中国历史上的这种国家看上去就是同心方形结构。
D.超越具体知识的思维力对中国人 心理影响很大,这在不同版本的地图中有着直观的体现。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刘守华:把中国民间故事“点石成金”
刘守华出生 于江汉平原的乡镇。当地百姓最喜欢的一是看戏,二是看皮影。刘守华的童年正是
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中 ,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听了很多有趣的民间传说。
鲜活的民间故事有着劝善惩恶的寓意,幼时的刘守华 虽不甚了了,但这些故事创造出来的奇妙
幻界,还是令他喜悦激动,惊奇入迷。当地百姓“编织”的这些 故事,材料都取自日常生活中极其普
通的人和事,而且就发生在孩子们的周围,经说故事的人加以夸张渲 染,一个闪耀着奇光异彩、隐
藏着无穷奥秘的童话世界便呈现在他们面前,简直是点石成金。这个“童话 世界”刺激着刘先生的想
象力和好奇心,使他和人民群众创造的童话艺术结下不解之缘。
刘守华 喜爱散发泥土芳香的民间故事,经常深入民间进行田野调研。从1981年起,他担任湖
北省民间文艺家 协会正、副主席长达20年之久,足迹遍布湖北全省各地,并同那些口头文学家和
搜集家建立了友好联系 。
20世纪末,刘守华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与传承研究”,课题选择和归纳了60个常见的中国故事类型加以剖析,以全面体现他对故事类型研究“本土化”的学术理念和
重视文化背景与价值评判的特征。有学者将他这种从中华传统文化深处探求中国民间口头文学的文
化根脉 的研究称之为“故事文化学”。刘锡诚评价说:“他的学术视野不断扩大,研究方法逐渐从单
一到多元综 合,从地理历史研究法,到把类型研究与功能研究、意义研究结合起来,再到结构形态
研究……一言以蔽 之,文化研究的介入,不仅打破了他民间故事研究单一的文艺学研究,也打破了
西方来源和背景的类型研 究的困局。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可以视为刘守华故事研究的一个转
折。”
关于自己的学术成 长经历,刘守华不止一次谦虚地谈道:“我没有什么天才,只能靠长时期孜
孜不倦的努力来积累创造学术 成果。一个人抓住一种有益的学问,只要几十年不间断地做下来,即
使不是天才,也会有显著成就。”他 认为,自己在学术上能取得一些成绩,还得益于学界众多专家
学者的扶持与指导,因此,他常怀着感恩之 心在文章中提及他们。
刘守华不仅广结学缘、虚心求教,而且十分重视国内外学术交流,积极接受新的学 术思想和方
法,具有兼收并蓄的学术精神和学术视野。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他就与民间文艺家、美 籍华裔
学者丁乃通教授、俄罗斯汉学家李福清院士、美国民俗学会会长邓迪斯教授等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
学术联系。
刘守华率先在国内用芬兰历史地理学派方法研究民间故事流传的路径和原型,用俄罗 斯普罗普
结构主义理论分析民间故事的叙事结构及其规律,用弗洛伊德、荣格精神分析学派理论探究民间 文
学中的母题、原型的心理机制。正如《中国比较文学通讯》刊文指出的那样:“刘守华先生的研究,< br>从视野、对象到成果,都早已冲破了国界,进入世界学术大网络之中。”


为了民间 文学,即使遭遇不测,在生命危机之时,刘守华也不忘他的民间故事。2002年岁末,
他在湘西山区参 加完民间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后返程途中遭遇车祸,造成3根肋骨断裂、1块金属
片插入额头的重伤。医 生事后说,如果不是抢救及时,恐怕性命难保。然而,当刘先生恢复意识后,
问的第一件事却是调研的记 录稿是否健在。
“‘术业有专攻’,我喜爱民间故事,在中国各族民间故事的百花园中,作为一名辛勤耕 耘的园丁,
常常乐而忘倦。”年逾八旬的他仍表示,将继续为建构民间故事学理论体系而努力。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守华出生地民间文艺异常丰富,他 的童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中,耳濡目染,这说明环
境对于人的成长有很大影响。
B.刘守华自 幼对民间故事创造出来的奇妙幻界非常喜悦激动,惊奇入迷。这种从小就有的兴
趣爱好对他的未来有很大 影响。
C.刘守华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与传承研究”,从而打破了他民间< br>故事研究单一的文艺学研究。
D.刘守华在遭遇车祸重伤恢复意识后,问的第一件事却是调研的记 录稿是否健在,这说明在
他看来记录稿比生命还要重要。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守华幼时听到百姓将发生在孩子们周围的日常生活中极其普通的人 和事直接讲述出来,
感受到了无穷奥秘的童话世界。
B.刘守华故事研究的一个转折是从文学研 究到文化研究,源于他的学术视野不断扩大,研究
方法逐渐从单一到多元综合。
C.刘守华不仅 和民间口头文学家和搜集家建立了友好联系,而且和国内外学界众多专家学者
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学术联 系。
D.刘守华深受历史地理学派、普罗普结构主义、弗洛伊德和荣格精神分析学派理论影响,这
使他的研究进入了世界学术大网络。
6.刘守华把一生献给了中国民间故事研究,请结合原文概括分析 他在民间故事研究上取得成
功的原因。(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我开始思念雪花
胡容尔
春天已至,春花妩媚,我却开始思念雪花。
小时候,我喜欢 站在雪地里,仰面等待雪花滑落唇间,品尝它的滋味。舌尖有点凉,有点麻,
萦绕淡淡的清香。那种清香 ,与人间所有的草木花香都不同。怎么会相同呢?地上的草木都沾了尘
世气息,而它没有。它是天外之花 ,那么新颖,那么清冽,不染凡尘。
雪花开呀开,北风吹呀吹。雪花有着自己认定的方向,与水类似,从 上而下。这种不思攀登的
行动方式,与人多么不同。人的一生,总在算计着怎样从低处往高处走,总在谋 划着征服一个又一
个高度。雪花不,它的眼里只有低处的事物,与低眉俯瞰众生的佛菩萨相似。就算被风 吹疼,保持
倾斜的姿势,但它仍然是下沉的,换个角度落下而已。但凡大地上的一山一水、一房一舍、一 草一
木、一路一径,所有低处的事物,哪怕微小的尘埃,都是它亲近的目标,离哪里近就落在哪里。一< br>6
片一片的信笺,渐渐连接成一整块一整块的宣纸,很大,很白。一场大雪的到来,掩埋了大地上 辽
阔的枯萎和绝望,一切回到了清白的原点,回到了同一起跑线上。在原野上,白色的火焰,不动声色地点燃新的希望。
江河湖泊结冰了,但它们体内的血管潜伏在冰层下面,并没有停止流淌。那些涌 动的暗流,明
显感到冰层肌肤在惊喜地颤动,一层温暖的厚厚的白雪,覆盖了它们的身体;高处与低处的 草木,
长青的枯败的,挺拔的匍匐的,在雪中变换着琼枝的姿态。雪有些重,压得枝条下垂,甚至断裂。
但这是甜蜜的负担,它们更喜欢被雪滋养的感觉。喜鹊依然欢呼雀跃,喳喳叫着,掠过我十七楼高
的窗口。它们经过时,快如一道闪电,我只来得及看清它们白净的肚腹,像雪那么白。我不知道,
喜鹊 为什么要费力地穿越风雪,觅食,还是只为展示一种力量?生命的力量。
我外婆是这样形容大雪的:雪直 堆直堆地下。没有“燕山雪花大如席”之类的比喻,很朴素,却
很形象。想一想,雪大了自然就成堆了, 成堆的径直落下的雪,当然就是大雪。
外婆说这话时,我年纪还小。记忆中那时的大雪,似乎都是在晚上 蹑手蹑脚潜来的,选个月
黑风高夜。但我能敏锐捕捉到它们行走时细小微弱的声响,沙沙,簌簌。过一阵 子,树枝、房顶和
院落就都白了头,发出强烈的银白的光,反射入屋,使熄灭灯火的屋内亮如白昼。我和 小弟,通常
会坐在热炕头上,借着白雪赐予的比月光更亮堂的光线,玩手影游戏。白墙成了幕布,我们的 十指
弯曲和直立、合拢和拆分,变化出狗、兔、鹰、象、狼、羊等多种动物影像。我们为我们丰富的创< br>造力,兴奋不已。
一夜大雪过后,乡村被深深地埋藏,静寂而深沉。打破这种静寂和深沉、唤醒一 座村庄的,先
是鸡叫,接着是狗吠。醒来的狗,在雪地上团团转,拓下五瓣梅花蹄印。它饿了。可主人的 家门已
被积雪封堵,狗用爪子东一下西一下胡乱地刨着,连滚带爬地蹭过去,索性直起身子将冰凉柔软的
蹄子搭上门板,上上下下地抓挠着。然后人的声音响起,好像一张充满生气的大网,荡来荡去,罩
在村子的上空。柴火烧旺,炊烟升起,烟火让村庄在皑皑白雪中抬起头,重新热气腾腾起来。甜得
流油 的地瓜、金黄的玉米饼子和大白菜、萝卜条被端上了炕桌,这是冬日养人的农家饭。
《说文解字》曰:“ 雪,凝雨说物者。从雨,彗声。”意思是说:雪,乃凝结雨水,带给天下万
物喜悦的美丽冰晶。带给天下 万物喜悦,我喜爱这种对雪的赞美。冬若失雪,犹如花无蝶、山无泉、
石无苔、水无藻、人无癖,未免单 调无趣,少了活泼的兴味。
我想,雪来自一个奇妙的世界。那个世界,我们虽无法涉足,但可以凭借想象 ,假设它就是高
高在上的天界,远远高出我们头顶的上天。雪是上天派来送鸡毛信鹅毛信羊毛信的信使, 上天那些
高尚的神们,他们通过这种形式来表明善意和悲悯,来接济冬日贫瘠灰暗的人间,指派雪代替雨 行
使职权,恩赐大地——纯洁,润泽,收获,安详。
下雪时,喜欢煮杯热茶捧在手心。我的心中 ,也会悄然盛开清悠悠的雪花,一朵,两朵,三朵……
它们让我在世俗的热情里,保持着必要的洁净、清 醒和冷静。
(节选自2019年3月1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 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雪给万物带来的不只有冰冷,在大雪中,江河 仍然暗流涌动、草木被雪滋养、喜鹊依然
欢呼雀跃,都呈现出生命的力量。
B.在童年美好的记 忆中,“我”和小弟借着白雪赐予的比月光更亮堂的光线玩手影游戏,富有
童趣。但是狗却因为下大雪而 挨饿。
C.文章看似散漫,其实精神贯通。从雪花的味道到飘落的姿态,到童年的趣事,再到自己的感悟等,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
D.文章语言呈现出清新淡雅的特点,综合使用排比、拟 人、比喻、引用等多种修辞手法,将
诗性与智性有机融合,细腻而又深沉。


8. 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9.春天已至,作者为什么却开始思念雪花?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彭清,字源洁,榆林人。初袭绥德卫 指挥使,以功擢都指挥佥事。弘治初,署右参将,分守肃

州。寇入犯,率兵蹑之,获马驼器仗 及所掠人畜而还。寻与巡抚王继恢复哈密有功。清虽位偏校而
好谋有勇略名闻中朝尤为尚书马文升所器尝 引疾乞休文升力言于朝慰留之八年,甘肃有警,以文升
...........
荐,擢左副总兵 ,仍守甘肃。未几,巡抚许进乞移清凉州。而是时哈密复为土鲁番所据,文升方密
图恢复,倚清成功,言 “肃州多故,而清名著西域,不可易”,乃寝。文升既得杨翥策,锐欲捣哈密
袭牙兰,乃发罕东、赤斤暨 哈密兵,令清统之为前锋,从许进潜往。行半月,抵其城下,攻克之。
牙兰已先遁,乃抚安哈密遗种,全 师而还。是役也,文升授方略,拟从间道往,而进仍由故道,牙
兰遂逸去,斩获无几。然番人素轻中国, 至是始知畏。清功居多,稍迁都指挥使。十年,总兵官刘
宁罢,擢清都督佥事代之。其冬,土鲁番归哈密 忠顺王陕巴,且乞通贡,西域复定。屡辞疾,请解
兵柄,不允。十五年卒。清御士有恩,久镇西陲,威名 甚著,番夷惮之。性廉洁,在镇丁母忧及妻
...
妹四丧,贫不能归葬。卒之日,将士及庶民妇 竖皆流涕。遗命其子不得受赙赠,故其丧亦不能归。
帝闻之,命抚臣发帑钱,资送归里,赐祭葬如制。< br>.
(节选自《明史·彭清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清虽位偏校而好谋有勇略名闻中朝尤为尚书马文升所器尝引疾乞休文升力言于朝慰留
B.清虽位偏校而好谋有勇略名闻中朝尤为尚书马文升所器尝引疾乞休文升力言于朝慰留

C.清虽位偏校而好谋有勇略名闻中朝尤为尚书马文升所器尝引疾乞休文升力言于朝慰留
之< br>D.清虽位偏校而好谋有勇略名闻中朝尤为尚书马文升所器尝引疾乞休文升力言于朝慰留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署”,表示代理、 暂任或试充某官职。在古文中同样表示代理官职、兼职的说法有
“假”“权”“领”“陟”等。
B.“乞休”,自请辞官退休。古代对退休有多种称谓,如“挂冠”“乞骸骨”“乞身”“致仕”“休致”“解< br>绶”“移病”“告老”等。
C.“丁母忧”,古代官员为去世的父母守孝叫“丁忧”,遭逢母丧事 叫“丁母忧”;而遭逢父丧则
称“丁外艰”。
D.“帑”,古代指收藏钱财的府库或钱财。类似 词汇还有收藏兵器和兵车的处所叫库,米仓或
者储藏的米叫廪。
7
12.下列对原文有 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彭清边功甚巨。他长期镇守边疆,在守卫肃州时 追击贼寇,收货颇丰;在两次收复哈密的
过程中,也立下了大功。
B.彭清深受重用。他多次请 求退休,都没有得到允许。尚书马文升非常器重他,在他被调往
凉州后,又把他调回。
C.彭清 素有威名。他不仅在朝中闻名,而且在边陲让番夷深为畏惧,在攻打哈密和安抚番人
时起到很大作用。< br>D.彭清廉洁清贫。他的母亲和妻子、妹妹去世都因家贫不能归葬;他去世时留下遗命,令其
子不 得接受馈赠,也不能归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言“ 肃州多故,而清名著西域,不可易”,乃寝。(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然番人素轻中国,至是始知畏。清功居多,稍迁都指挥使。(5分)
译文: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 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宋州东登望题武陵驿
李嘉祐
梁宋人稀鸟自 啼,登舻一望倍含凄。
白骨半随河水去,黄云犹傍郡城低。
平陂战地花空落,旧苑春田草未齐。
②③
明主频移虎符守,几时行县向黔黎。
【注】①〔宋州〕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 梁宋”地区,是今以河南省商丘市为中心的地区。
②〔行县〕巡行所主之县。③〔黔黎〕黎民百姓。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照应标题,“人稀鸟自啼”写出 了荒凉的景象。对句的“凄”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颈联侧面写出了战争的残酷,花儿盛开却无 人欣赏,春天本应草木茂盛却“草未齐”。
C.尾联转为议论,委婉讽刺了君主频繁调兵只是为了守卫, 不知道何时才能收复失地。
D.这首诗的诗眼是“望”字,前六句都是诗人眼前看到的景象,最后两句是 诗人的思考。
15.请结合全诗,赏析这首诗的颔联。(6分)
答: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 空缺部分。(6分)
(1)庄子《逍遥游》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宋荣子能够做到“举
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原因。< br>(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在北固亭望眼前一片江山,想到曾在此建都的英雄早
已无处寻得,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慨岁月 的无情。
(3)陆游《游山西村》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两句,由柳暗花明的自
然而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前一秒搜索了某 个关键词,后一秒相关商品就出现在购物APP页面上;刚刚在炒股软件中买
了几手股票,各类贷款、理 财推销电话便________……类似的经历很多人都有过,而问题很可能就
出在手机里的各类APP 上。在下载安装APP的过程中,用户手机中的通讯录、位置轨迹、摄像头、
话筒录音等权限常常要求被 获取,这让人________。在实际应用中,各类APP违法违规收集、使
用用户信息的行为依然_ _______。根据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APP收集个
人信息的类型应与实 现产品或服务的业务功能有直接关联。但现实中,(
某视频APP设置不勾选同意就无法使用该软件。< br>根据用户偏好信息推送的精准广告主要侵犯了用户的安宁权,而用户的身份信息的泄露则会导
致精 准诈骗、网络人肉等,更为严重的情况威胁到用户的人身安全甚至财产权。营造风清气正的网
络空间需要 久久为功,在加强立法工作的同时,要加大对侵害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打击力度,尤其
是加大对____ ____的处罚力度。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纷至沓来B.络绎不绝
C.纷至沓来
D.络绎不绝
不胜其烦
不胜其烦
不厌 其烦
不厌其烦
层出不穷
前赴后继
前赴后继
层出不穷
(3分) ()
始作俑者
开山鼻祖
始作俑者
开山鼻祖
(3分)()
)。 例如,某
新闻APP强制收集用户电子邮件等信息,某资讯类APP强制收集用户身份信息、通讯录等信 息,
变化是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如,今年各大高校 自主招生认可的奖项类别大幅缩
减,学科类竞赛基本要求“省级一等奖”及以上级别的奖项,多所高校明 确表示“论文和专利不得作
为申报材料”。公平作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一个前提和底线,必须牢牢守住 。自主招生政策上的“减
法”,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5分)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34.8%的受访者表
示 身边的父母包办孩子个人事务,会持续到孩子上大学,23.5%的受访者表示身边父母的这种做法
持续 到孩子上中学,其他情况依次是:持续到孩子工作和成家(18.0%),一直存在(15.0%),持续到孩子读研究生(5.4%),持续到孩子上小学(3.4%)。父母包办孩子个人事务,会对孩子产生什么影 响?
调查中,58.9%的受访者认为孩子会因此缺乏主见,55.5%的受访者认为孩子会因此变得优 柔寡断,
51.0%的受访者认为这会滋长孩子的懒惰和依赖性,其他影响还有:不利于孩子形成独立自 主的人
格(48.4%),导致孩子责任感的缺失(43.1%),剥夺孩子自我成长的权利(32.9 %),没有让孩子做自己
真正想做的(21.5%)等。
答: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近日,××中学××班围绕如何看待“网红”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有学生认为,网络红人现象出现已
有 多年,大多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并未给网络与现实社会提供多少正能量,有些人为博取关
注不惜卖 弄低俗。还有学生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对网络的需求和利用,经历了从最初的
获取信息、聊天 、娱乐到现在追求专业知识指导的过程,于是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知识网红”。
李笑来、马昌博、 马薇薇、胡渐彪……这些活跃于网络视听节目和社交平台的“知识网红”,在各自
领域拥有不俗的成绩, “知识网红”群体不断发展壮大。
由“网红”到“知识网红”,如何认识“网红”,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班同学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
(3分)()
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 00字。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经常出现过度索取权限、 超范围收集信息的APP
B.过度索取权限、超范围收集信息的APP经常出现
C.APP经常 出现过度索取权限、超范围收集信息的问题
D.经常出现APP过度索取权限、超范围收集信息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安全甚至财产权。
A.精准诈骗、网 络人肉等更为严重的情况会导致用户的身份信息的泄露,威胁到用户的人身
B.用户的身份信息的泄露会 导致精准诈骗、网络人肉等更为严重的情况,威胁到用户的财产
权甚至人身安全。
C.用户的身 份信息的泄露会导致精准诈骗、网络人肉等更为严重的情况,威胁到用户的人身
安全甚至财产权。
D.精准诈骗、网络人肉等更为严重的情况会导致用户的身份信息的泄露,威胁到用户的财产
权甚至人 身安全。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
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日前,清华、北大、复旦、人大、武大等超过70所高校公布 了2019年自主招生简章,在教育
部最严“自招”政策大背景下,与往年相比,①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一个显著的
8

qq个人签名-高中自我鉴定


外事接待-西班牙出国留学


客户资料登记表-党员学习心得


200字周记-中国财政部


广西行健文理学院-爸爸去哪儿韩国评论


杨子晚报-高三英语教学总结


环保小卫士作文-西南民族大学招生信息网


证券从业资格准考证-江门出入境网上签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