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天地人三才”一体医学模式与思考

绝世美人儿
945次浏览
2020年07月29日 20:1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浙江三本大学排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22・
光明中医2012年1月第27卷第l期
CJGMCM
Jan uary
2012.Vol27.1
事”是从事水中劳动。
2.4结合临床实践,判断 原文是非。并掌握《黄帝内
经》理论原则的运用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脾病
之“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的观点,不但成为后世顺应
四时气候变化进行养生的原则,而且引申用以作为治
疗 的原则,如陕西中医研究院的“痰饥丸”的组方及应
用方法,就是以这一观点为指导的,临床取得较好的 效
果。因此,在学习《黄帝内经》时,只有在确切领悟原
义的基础上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经旨 不至谬误,也才
能对《黄帝内经》的研究深入下去。
(本文校对:谢有良收藕日期:2010一 10一09)
者,善肌,肉痿,足不收。”《甲乙经》将“善肌”作“善
饥”。后世注家也有作 “善饥”解释的。但从临床上
看,脾病有病是不会“善饥”的。如果把“善肌肉痿”连
起来读, 不但文理通顺,而且符合临床实践,这就可以
肯定“善饥”是错误的。又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黄帝内经》“天地人三才"一体医学模式与思考
孔凡涵
关键词:《黄帝内经>;天地人; 三才一体;医学模式;中医基础理论
doi:10.3969/j.issn.1003.8914.2 012.01.009文章编号:1003-8914(2012)一0l—0022m3
“学者心学之 也;悟者,心悟之也。心学之而必悟
之”《医学心悟》。
中医学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之一,人 的生命现
象是自然界现象的一部分。在中医学鼻祖《黄帝内
经》中就认为“夫生于地,悬命于天 ,天地合气,命之日
人”称谓“三才”,“三才”是构成宇宙的三大要素,是不
可分离的统一整 体,是将人体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背景下观察生命的运动规律,也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
活实践 和与疾病作斗争中所作的富有原创思维的总
结。三者融为一体,将其理论贯穿于整个中医学理论
体系中,至今在现代社会生活和疾病实践中仍指导着
人们对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及诊治疾病和在预防保
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
备,莫过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 成”和《素
问-生气通天论》“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
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等,充分说明了人是天地
自然规律运动变化发展的产物,“动而不已,则变作
矣”促进人的形 态结构进化。生理功能均是“在天为
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运动变化所产
生。< br>2
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唯一基础
《黄帝内经》认为,人类生活在大自然中,与自然
界息息相关,它指认为:“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
也”,指出了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备条件 。在
《素问・脏气法时论》中云:“人生存在天地之间,总以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 五菜为充,气味合服
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
即自然界中各种食物 都有各自的性味功能之偏性,被
人所摄入后,各归其属,在《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说:
“天食 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
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
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这表
明人的生存依赖自然界的五气五味,其 也是维持生命
活动的基本物质基础。在《黄帝内经》认为:“臊”入
肝、“焦”人心、“香”人 脾、“辛”入肺,“咸”入骨。五气
五味被人摄入后,在体内化其精微物质,“上输于脾,
脾气 散精”,各归基属,内养脏腑,外濡四肢百骸,维护
人正常生理功能的发挥。“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
相应”,天人同源,顺其自然,适应自然变化,才能做到
“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即天 人阴阳变化协调统
的底蕴——华夏文明。为中医学早日走向世界,服务
全人类,使中医的光彩更 加夺目动人,吾将通过重温
《黄帝内经》探微索隐,突然而感,顿然领悟有得,介绍
于下,肯请 同仁雅正。

人是自然界规律运动变化的结果
中医学认为“天地合气,命之日人”,自 然界之气
可分阴阳二气,阴气(地气)与阳气(天气)的结合交互
作用形成了“人体”。《黄帝 内经》以“气”为中介将人
与天地联系起来,认为“人与天地相应”,以五行沟通
天人关系,《 黄帝内经》认为,人生活在“气交”之中和
大地万物一样,都是自然界规律运动变化的结果,“天
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
母,而在《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天复地载 ,万物悉
作者单位:山东肥城市中医院(肥城271600)
一,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 :“东方生风”,“南方
万方数据


光明中医2012年1月第27卷第l期生热”,“西方生燥”,“北方生寒”,“中央生湿”,和《素
问・异法方宜论》中亦日:“东方之 域,天地之所始生
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鱼者使
人热中,盐者胜血。故 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
疡。”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
其民陵居 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
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
乐野处而乳食,藏寒而生满病”。“南方者, 天地所长
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 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
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素问・阴阳应象大
则害于六腑,地之 湿气,感则寒皮肉筋脉”等,说明大
自然环境和居住方位及饮食五味均能对人的生理体质
“天人 相应”是中医学鼻祖《黄帝内经》最重要的
万方数据
CJGMCM
J8nuary2012.Vol
27.1
・23・

自然环境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中医学认为“天人合一”、“天人相应”观是一个相
关联的整体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的健康与疾病 的
变化转归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自然界有春、夏、秋、冬
四时,有序更迭变化和生长化收藏的 特点。而人亦要
顺从天时之序,“必先岁时,毋伐天和”,无论养生保健
或治疗疾病,应先知道 是什么季节。“虚邪贼风,避之
有时,"“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形与神俱”,才体健神
旺 ,“精神内守”,春使志生,夏使志无怒,秋使志安宁,
冬使志若伏若匿,“从之则苛疾不起”,若违逆 四时阴
阳,天时之序则乱,内伤相应五脏,并可在下一季节发
生病变,即“逆其根,则伐其本, 坏其真矣”。人生活在
自然环境中,当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体也随时发生
变化,中医学将一 年春夏(长夏)秋冬分为四季,四季
各有特点,如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等相应的
特 性。在自然界昼夜昏晨,一日的阴阳消长也对人体
有一定的影响,如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日:
“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人为秋、夜
半为冬。”人体的生理关系变化随昼夜 晨昏的节律变
化而变化,在《素问・生气通天论》日:“故阳气者,一
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 日中阳气隆,日西阳气以虚,气
门乃闭”。即指人体的卫阳之气,白天趋向体表,与自
然界气温 的转化关系相一致的。早晨气温和卫阳之气
亦逐渐由内向外升发,中午气温较高,卫阳之气由生而
旺,太阳西下时,气温由热转清凉,人体阳气内收,表阳
之气已虚,故毛孔腠理逐渐闭密,反映了人体 在昼夜晨
昏自然变化过程中的生理活动适应性,及《灵枢・顺
气一日分四时》论述的昼夜变化与 病的关系,日:“朝
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惠;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
独居于身,故甚也 。”充分说明了人的生理活动随着昼
夜交替一日四时变化而变化。在病理情况下,随外界
自然界 四时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特点,人有
其民嗜酸而食肘,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
论 》指出:“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
和病理产生不同的影响和改变。人在社会里生活、 起
居,“人事”等方面均脱离不开自然而单独生存,生活
在习惯的环境中,若异地居住时,可能 初期感到不适,
经机体和饮食五味调节,逐渐适应当地环境,使生活日
趋平静。
3人与 自然有着共性规律
学术思想之一,“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认为人与自
然不仅被阴阳五行法 则所制约,而且二者亦存在着相
互通应的关系,它是系统整体观的集中体现,其显著的
特征不仅 说明人体以外的整个自然界与人体生命活动
之间的一般联系,而且还在对“天”与“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描述其部分之间的对应关系,把人身视为“一
小天地”,这种全息思想,说明生物体以外的 大自然的
许多信息都“存记”于人体,人体犹如一个缩小了的
“天地”,依据此观点,人们就能 从自然界某些物质运
动规律中领悟到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同样,从人体生命
现象也可推测自然界 的发展历程和变化,这就是“善
言天者,必有验于人”的道理。在《素问・阴阳应象大
论》说: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
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 br>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阳归六
腑”。即大自然清阳之气在上面为天,浊阴 之气在下
面为地,即地气受阳热蒸腾上升为云,天气受阴寒而凝
聚下降为雨,而云变为天气,雨 成地气,阴升阳降,阴阳
交感,化生万物,而人同样和自然界云雨清浊升降,物
质代谢以升降出 入的形势保持气机通畅,无器不有,
“以天例人”、“援物比类”,“五藏应四时各有收受”,
人与自然界简直就是一体,有着共性的规律。
安;夕则人气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人脏,邪气< br>气温的变化,人体的阴阳消长也会有不同的反映状态,
其规律与今天临床观察病症实际情况相符合 。
“生长壮老已”新生消亡的自然规律。因患病由发病
节气时令而异,其病因病机也有不同,医 者不可不知,
否则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以患感冒为例:若在春季,中
医认为此季多风偏暖,风 热外邪易犯人体,而致风温
(伤风)病。宋代庞安时在《伤寒总病论卷五》中说:
“病人素伤于 风,因复伤于热,风热相搏,则发风温”。
至清代温病医家吴坤安云:“凡天时晴燥,温风过暖,
感其气者,即遇风温之邪,”现代医学认为此季多是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发病季节,始发即里热炽 盛,
面赤高热,头痛剧烈,皮肤瘀斑发病急骤,病势危笃,治


・24・
光明中医2012年1月第27卷第l期
以不但清泄里热,还要注意透邪外出,顾护阴精,抓住
证,审病机,知常达变,对症治疗。在烈日炎炎的夏季
患有感冒者,由于此季易致津气耗伤(伤暑),暑 气当
令,现代医学认为此季是“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季
节,治以“养阴祛暑”,益气生津为主 。在长夏季节,由
于气候炎热,雨湿较多,湿热交错易挟湿之邪侵袭人
体,而脾土首当其冲,脾 喜燥恶湿,脾失健运,水谷之湿
呆滞不化,四肢失养而致周身酸楚为主病情缠绵的湿
温病(此季 偶有“乙脑”的发生),治以多芳香化湿,运
通中州为主,和“宣上、畅中、渗下”及三焦分解法等,< br>灵活施治。再至秋之季,由于初秋承夏,久晴无雨,称
秋阳似曝之季,易伤津耗液,燥邪当令,治 以多清热润
燥并重为主;在严寒冰冷之冬季,“寒”邪多伤人之阳
气,导致肢体沧沧,水液澄澈 等阳虚则寒的表现。治以
祛寒顾护阳气为主。故《素问・五常政大论》早就云:
“西北之气散而 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
治也”。
5思考
《黄帝内经》“天人合一”、“ 人与天地相应”、“悬
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日人”谓之“三才”,探讨了人与
天、天与人、地 与人、食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和谐与否,对
人体的身心健康和人类疾病的发展有直接影响,在二
千 年前早就提出了超越现代医学社会一心理一生物医
学的模式的“天地人三才”一体医学模式。并指导着< br>医者在临床行施医疗行为时,不仅着眼于病体,更要重
视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相互联系,要“顺四 时而适寒
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还意识到人的精神心理因素
的重要性。对于人体健康和疾病 要有一个全面广泛的
认识,正确处理和呵护珍惜,免得陷入单纯生物因素的
死角,这也是“天地 人三才”医学模式告戒医生,临床
不仅注意患者的“病”,更要注意患病的人,及时令季
节变化 。知道谁在什么环境下生了病,有时比了解生
了什么病还重要,这就是《黄帝内经》要求我们医者
“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道理所
在,“天文”“地理”概指自然环境种种影响因 素,“人
事”泛指社会人际之事,大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
风习俗等;小至病人的政治经 济、地位、家境及个人经
历等,如《灵枢・逆顺肥瘦》中日:“上合于天,下合于
地,中合于人 事”,这些内容与社会人事文化知识和身
心健康有密切关系,因人是社会的人,社会环境同样对
人的体质机能活动和疾病的发生发展等均有不同影
响,如《素问・疏五过论》中“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
邪,病从内生,名日脱营。尝富后贫,名日失精,五气留
连,病有所并”、“饮食居处,暴乐后 苦,始乐后苦,皆伤
万方数据
cJGMCMJanuary
2012.VoI
27.1
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
神内守,身心败亡。始富后 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
蹙为挛”,充分说明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变化引起情
志变化,对人 身心健康有着重大的影响。《黄帝内经》
强调相处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不同,对人体质的影
响,亦有不同的差异,并与现代心理医学“社会因素是
心身疾病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认识而不悖。《黄 帝
内经》所探究的人不是单纯自然属性的人,而是“形神
合一”的人,置人于自然社会环境变化 之中考虑其机
能状态,并结合环境变化,进行诊断、治疗、预防等一系
列医疗活动,后世将《黄 帝内经》这种医学原则称为
“天地人三才”医学模式,并与近代所提出的社会一心
理一生物医学 模式的基本原理相吻合,并被后人所认
同。中医学之所以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
磨灭 的贡献,被世人誉为瑰宝,正是它有着一套至今魅
力不减的理论体系指导,这些理论学术价值至今仍然< br>不可抵估,任何医学是不可比拟的。白《黄帝内经》
后,中医学虽各朝都有所发展,流派纷呈,医 学专著及
今天的报刊杂志,汗牛充栋,然而追溯其学说,其理论
的渊源,无一不是源于《黄帝内 经》的原创思维。由此
中医学的确是一个伟大库宝,应当积极推进继承创新
发展,发挥原创治未 病思维的灵魂,为人类的健康事
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本文校对:夏明歧收嵇日期:20 ll一∞一30)
『一”一~一一——

握药疗法
{5

握 药疗法又称为掌心敷药法,是利用经络理论和药
i性理论,依据不同的病症辨证组方,将药物制成丸、散 、
!;5糊、膏、酒剂等不同剂型,握在手掌中以治疗疾病的一种
传统中医外治疗法。
本法简便易行,根据其组方不同,而具有发汗散邪、
清热化痰、滋阴清火、清热凉血、清肿止痛、软坚散 结、消
食除胀、温阳通便等多种功效。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结合药性选药组方。根据
用药要求将所选药物加工成适宜手握的丸散或糊膏剂,
让病人握于手掌心,婴幼儿可将药物用纱布固定 于掌
心。每次握药20一30分钟。
握药疗法适用于外感症及内儿外科某些病症。掌
面 有破溃者不宜乱用,过敏者禁用。
——摘自中原农民出版社。中医药秘典丛书”‘手部疗病秘典>

感恩父亲的话-工会主席述职报告


过零丁洋原文-英文新年祝福


复旦大学考研-济南人事考试信息网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吧-兰州教育局


清明节手抄报简单-有关清明节的手抄报


我有一个梦想教案-亚非学院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白岩松演讲稿


天体运行论-江苏二级建造师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