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燡_伤寒论广训_学术思想初探

温柔似野鬼°
932次浏览
2020年07月29日 20:1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描写自然景观的作文-小学一年级寒假作业



60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ofCh engduUniversityofTCM
2004

9
月第
27
卷第
3

Sep.2004,Vol.27,No.3
巫《伤寒论广 训》学术思想初探
刘杨
(
成都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
四川成都610075
)
摘 要
:
 目的 对清代四川学者巫所著《伤寒论广训》 一书的学术思想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巫氏
在对《伤寒》的研究中
,
能融汇古今
,
概括精要
,
并富有创新见解
,
并对其创新的学术主张进行了分析 。
关 键 词
:
 巫《伤寒论广训》
;;
学术思想
中图分类 号
:
 
R2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
2
0668
(
2003
)
04
2< br>0060
2
03
  巫
,
字伯荣
(
1874

1938
)
,
四川近代医家
,

《伤寒 论广训》和《中医医略》等书
,
其中《伤寒论广
[1]
训》流传较广
,
被《中医图书联合目录》收录。然而
对此书的研究论文却未见发表
,
为继承 发扬巫氏学

,
本文拟就《伤寒论广训》的学术思想
,
作一初步探< br>讨。
1
 巫及《伤寒论广训》
巫氏系四川省新繁县
(
今新都< br>)

,
是四川著名
医林人物。少时体虚多病
,
故倾心 医药
,
穷究医籍
,
于“中国名医著述
,
既无弗览
,
更购西书
,
悉心研究”。
“书方遣药
,
每有奇效
,
一时声名远扬
,
省、州前往求
[2]
治者
,
不绝于 途”。在学术上尊崇仲景
,
又受成无
己、张志聪、陈修园、唐容川等影响
,< br>并主张中西医学
汇通。
《伤寒论广训》是巫氏学术代表著
,
成书并铅印
于巫氏晚年
(
1937
)
。该书以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为
蓝本
,
广以诸家所注精华
,
并附以己按
,
合为八卷。
书中持“维护旧论”观
,
将“肖像”“自序”“凡例”等放
在太阳篇前
,< br>对太阳篇至劳复篇等“十篇洁本”详加
按解
,
反对叔和变乱《伤寒》之说
,
并斥之曰“
:
后人动
云叔和变乱
,
无识之甚”。书中倡 三阴三阳即阴阳二
气之变化“
,
皆合杂病而言”
,
明确六经为“详言 气化
,
略言形质”
,
全书本着“事皆实践
,
不尚空谈”“抑 以
,
阐圣学之精华”之精神立论
,
极富个人见解
,
虽属伤< br>寒研究中“维护旧论”之一派
,
但亦非因循守旧之辈。
书中还不时汇入西医学解 剖、生理等观点以求证
,

映出作者与时俱进的探索精神。
2
 《伤 寒广训》的学术思想
2.1
 推崇六经气化之说 提出经有形质之论
六经的实质对《伤 寒论》研究者来说
,
从来都是
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自北宋朱肱在《类证活人书》中首提“治伤寒先须识经络”以后
,
历代医家从脏腑、
经络、气化、部位、阶段、 地面形层等多方面作了积极
探讨。巫氏在六经病篇之前
,
详细引述了张志聪《伤
寒论集注》、陈修园《伤寒论浅注》中关于六经气化的
论述及图解
,
尤其重视陈氏“ 六气之本标中气不明
,
不可读《伤寒论》”观点。巫氏指出“古圣洞明阴阳至

,
详言气化
,
略言形质
,
盖以形质为气化所生
,
重本
轻末”
,
这大概就是该书所以推崇六经气化的根源。
巫氏论气化认为“人 之有六气者
,
法乎天地也。六气
分三阴三阳
,
究其实不过阴阳二气之 变化耳。”阴阳
气的变化中有阳之初生、极盛、合明和阴之初生、极
盛、交尽及相应表现出的火 气、寒气、燥气、湿气、热
气、风气等
,
均是“气有多少
,
气有往复 ”之故。突出
六经之气作用总的为“太阳主开
,
阳明主合
,
少阳主< br>枢
,
太阴主开
,
少阴主枢
,
厥阴主合。所谓功用是< br>也。”但巫氏亦认为“气化是从全体而言
,
经则是人体
之部分
,
当有形质”。他说“玩仲师本论中
,
凡三阴三
阳之为病
,
但提曰太 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
少阴病、厥阴病
,
而不言某经之为病。提出“经字”
,
只有“循经”“、动经”、“过经”等文
,
可知经有循行之
道路< br>,
故曰循经
;
经有环周之时日
,
故曰过经
;
经有显
然之形质
,
故曰动经。“认为”六气统六经
,
六经统血
脉筋膜肌肉。然分之为六部
,
合之则不外阴阳二气
与天一真气。医者岂可但求其形质 而不探其气化之
精微哉”。并曰“今得解剖、生理、病理诸书以发明

,
庶仲 师精论更觉明晰。”说明巫氏之“发明”
,
目的
还是在于“抑以阐圣学之精华
,
破世俗之谫陋”
,
富含
唯物的创新精神。
2.2
 承六经 统百病之论 温病用叶氏之法
对六经辨证能否适用于“百病”
,
历代争议颇多。
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
一是六经辨证是
否适于所有的外感疾病
?
二是六经辨证是否适用于
杂病。清・柯琴提出“伤寒杂病
,
治无二理
,
咸六经之
[3]
节制”
,
此说影响甚大。巫氏承柯氏之说
,
称“
:

景提出六经部分
,
为治病之准绳。”“《伤寒论 》本合杂
病为一书。论中但云病人或但言脉、但言证
,
皆合杂
病而言
,
学者当知之。”又如
,
对《伤寒论》第
6
条太阳
温病巫氏 释之为“乃伏气化热之太阳证也。”虽认为
是伏气温病
,
但仍为太阳病范围
,
其理与六经病机相

,
但在治疗上巫氏则提出“外感风温之病
,当读后
贤叶香岩《温热论》”“仲师未出方
,,
当以辛凉解表、
甘寒养阴 为是”。巫氏认为
,
以六经辨证治疗百病
,
要点在于把握邪正斗争中的六经病 机变化。病机变
作者简介
:
刘杨
,

,1956

6
月生
;
医学硕士
,
副教授
;
研究方向< br>:
六经病机与辨治规律的研究。



3
期              刘杨 巫《伤寒论广训》学术思想初探

61

化不离须臾,
脉证方药仅为病机变化过程中的阶段
性表现和措施
,
故巫氏指出“伤寒 书每节或言脉
,

不言脉
,
或言方
,
或不言方,
皆仲景示人活泼泼地。
不言脉者脉无定象也
,
不言方者方无定方也。后 人
补脉补方
,
反形胶柱。”把握动态病机
,
目的还是在于
主 动治疗。如巫氏在解释太阳病变证中“须表里实
,
津液自和
,
便自汗出愈”一 文时
,
并不赞成某些医家
“当俟其汗自出
,
而邪乃解”的说法
,
他提出了与前人
不同的见解。他说“
:
表里何以能实
,
津液何以自和
,
则可知非温里不能实表
,
非益津液安能自和。”
对伤 寒的“传经”之变
,
巫氏特别强调邪正胜衰
在变化中的作用。他说“
:
正胜邪则病愈
,
邪胜正则
病传
,
邪正相等则病不能传。”至于“传 经”的现象的
出现
,
巫氏则认为
,
是相关因素通过影响正邪力量对< br>比而产生的结果。他说“
:
邪胜正虚者
,
其传速
,
邪 胜
正不虚者
,
其传迟。传速则从阳入阴
,
从表陷里
,

甚险恶。传迟则抵御有力
,
循经渐入
,
病无危殆。”同

,
他还提出了传经“有传气、传经、传腑、传脏之分。
亦有浅深微甚”之说
,
反对将将传经之理“囫囵混
说”。在传变的时间问题上
,
巫氏多尊仲景原文 之

,
并对仲景原文加以注释和发挥。他用“阳法天
,
阴法地”“< br>,
天以六为节
,
地以五为制”“人之阳气六
,
日一周
,
阴气五日一周”“
,
传经者言邪
,
纪日者言
正”“
,
正气之行
,
每日相移
;
邪病之传
,
一传便止” 之

,
对仲景六经传变
,
及“发于阳
,
七日愈。发 于阴
,
六日愈。”之论进行了阐释。
2.3
 辨治伤寒重真气 六经气化重太 阳
长期以来
,
四川一些学者因重视扶阳
,
并屡愈大
病而享誉 学界。巫氏亦宗前辈阴阳并重
,
而以阳气
为主导之论。在《伤寒广训》中
,< br>他多次强调了“人身
以阳为最重”“
,
人身最重者真气”的论点
,并认为六
经的精髓就在于注重人体真气。他说“
:
寒邪伤人
,
动 倾大命
,
其贼害真气可知矣。故仲景撰次六经
,

精微处
,
既在无时不注重真气。真气者何
?
既六经
气化也”。正因为在疾病过程中,
邪气不断“贼害真
气”
,
因而辨治伤寒必须重视扶阳。
在对六 经气化的认识方面
,
巫氏尤重太阳、少阴
两经。他说“少阴、太阳为先天阴阳生化之源 。经

:
根于中者命曰神机
,
根于外者命曰气立。巨阳者
为 诸阳主气
,
非气立之谓欤。又少阴主枢
,
又曰技巧
神明
,< br>非神机之谓欤。由是知少阴可以统三阴
,
太阳
可以统三阳。二经之功用
,
有非他经所及者。”他又
说“
:
营卫皆原于肾”。在太阳与少阴之间
,
他又更
重视太阳。他说“
:
太阳为六经纲领
,
外统三阳
,
内统
三阴。善读书者
,
熟玩太阳全篇
,
即知神机 出入之精

,
邪正交争之得失。”因此
,
他将太阳篇中多种阳虚及肾的病机类型
,
如桂枝加附子汤证、干姜附子汤

,
均归结为 “补下焦之卫阳”。
2.4
 尊古不泥多发挥 解经认识多独道
《伤寒论》的治疗经验 和学术理论
,
经后世的研
究而得到了极大的发扬。巫氏在《伤寒》的研究中
,
不仅善于继承前人优秀成果
,
而且颇具创新精神。
如对“太阳病
,< br>十日已去
,
脉浮细而嗜卧者
,
外已解
也。设胸满胁痛者
,
与小柴胡汤”一文的注解
,
他不
按一般表邪内入少阳的观点来解。他说“ 嗜卧者
,

大病后必得此阴阳气交而真气方能回复。此时切戒
频呼惊扰。若内 有余邪未尽
,
经气交后亦必由少阳
枢转而出”
,
反映了他重视人体枢 机的作用的观点
,
其立意较前人更为高远。
对“伤寒阳脉涩
,
阴脉弦
,
法当腹中急痛
,
先与小
建中汤
,
不差者
,
小柴胡汤主之”一段
,
巫氏并不单纯
从邪郁少阳看待此条。他认为此病病机 为“外寒引
动内寒
,
内陷而并于足太阴。盖其人阳气素虚
,
又兼津液不足
,
故脉不现浮紧而为阳涩阴弦之脉也。故
当先与小建中
,
使中州既建则在表之邪不能乘虚而
内陷
,
然后再与柴胡而转枢外出也。此乃先里后表
,
使邪气从阴出阳之法
,
学者最宜注意”。对厥阴病的
痊愈
,
巫氏则认为“厥阴必得少阳之气
,
始能从阴出
阳而自愈也”。这些认识都是 巫氏对有关少阳枢机
认识的发挥。
又如
,
对邪入血分病机的理解
,< br>巫氏也有自己的
看法。他认为形成血分证的病邪、性质和治疗等
,

具 有多样性
,
他甚至认为
,
病在太阳之表即可入血。
他在注解太阳表证 “衄乃解”一文时
,
说“
:
乃邪伤太
阳经络
,
由气 及血之现证也。惟其邪实
,
不但伤气分
并且伤及血分。盖因表邪得麻黄汤之温散
,
血分之
邪又得三阳之合故衄而解也。”对少阴热化之“心中

,
不得卧”
,
亦释为“寒邪化热
,
血液受伤之候”等。
巫氏对《伤寒论 》中的一些疑难点
,
常能结合自
己的学术观点作出深入透彻的解释。如对学术界较为通行的少阴“阴盛格阳证”
,
巫氏认为
,
少阴心肾功
能的核心
,
就是“水火既济”
,
所谓少阴“阴盛格阳”

,
实际就是“少阴阴寒太盛
,
水火不交之危证”。并
对《伤寒论》中的相关用药
,
作了这样的解释“
:
常加
入猪胆人尿以同类或异类有情之物滋其阴而敛其< br>阳
,
庶水火既济
,
可望一线生机。”又如解释“太阳与
阳明合 病
,
必自下利”之葛根汤证时
,
巫氏提出了颇
具新意的解释。他说“ 二经之所以相合
,
气相合也
,
机相合也。所谓气相合
,
盖太 阳秉寒水之气
,
阳明秉
燥金之气
,
金水相生
,
水性 下流
,
金性沉降
,
故曰必下
利也。所谓机相合
,
太 阳之机主开
,
阳明之机主合
,
开合相须为用
,
今肌肉与皮肤 俱病邪实
,
则太阳之开
不能从肌肉皮肤而宣达于外
,
势不能不从阳明 之合
,
而发泄于内”。综上所述
,
不难看出
,
巫《伤寒论广
训》一书
,
能融汇古今
,
概括精要
,
并富有创新见 解
,
其学术思想值得后世伤寒学说研究者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中医 研究院
,
北京图书馆
.
中医图书联合目录
[M].
北京:
北京图书馆出版发行
,1961.231
2
 陈先赋
,
林森荣
.
四川医林人物
[M].
成都
:
四川人民出版
,1981.218
3
 清・柯琴
.
伤寒来苏集
[M ].
上海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86.158
(收稿日期
:2004
2
04
2
23
)

屋漏偏逢连夜雨下一句-学生会工作计划


保荐代表人资格考试-销售员工作总结范文


高蓓蓓-回文联大全


江映月-四川省建设人才网


工商银行服务理念-二级建造师挂靠


江苏南京人事考试网-长春外国语学校保送


聊城公务员-草虫的村落教学反思


北京二中-关心人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