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机演变规律的初步探讨
合租服务器-暑假社会实践
世界中医药
2010
年
1
月第
5
卷第1
期
・
3
・
中风病机演变规律的初步探讨
朱 哲
(
吉林省延吉市中医医院神经内科
,
吉林省延吉市进学街
606
号
,133000
)
摘要 中风为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文章总结了中风病的历代
论述、现代认识
,
并从风、火、痰、瘀等具体方面分析其病
因
,
阐述
了中风病机演变规律
,
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中风
;
病机
;
演变规律
PreliminaryDiscussionontheMechani
smEvolutionPrincipleoftheStroke
ZhuZhe
(
NeurologyDepartment,YanjiHospitalofChineseMedicine
,Add.:No.
606
,JinxueStreet,Yanji,JilinProvi
nce,Postcode:
133000
)
Abstract
t
iclesummarizesthehistoricalunderstand
2
exam
inedthecausesfromtheaspectsofwind,fire,phlegmandst
asis,thearti
2
clebringslightontheevolutionp
rinciples,providingtheoreticalbasisforclinicaltrea
tment.
KeyWords
Stroke;Mechanism;Evolut
ionprinciple
中风又名“卒中”
,
常突然发病
,
以
半身不遂、口舌
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障碍、昏仆或神识昏
蒙为主要表现。因本病起
病急剧
,
变化迅速
,
与风邪致
病之善行而数变相类
,
故以中风名之。
1
中风病的历代论述
中风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
,
历代医家对本
病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唐宋以前
,
主要从“正虚
邪中”立论
,
基本沿袭张仲景《金匮要略》“浮者血虚
,
络脉空虚
;
贼邪不泄
,
或左或右
:
邪气反缓
,
正气即急
,
正气引邪
,
喁僻不遂”的观点
,
侧重于外邪为患。金元
时代
,
争鸣渐起
,
出现河间主火
,
东垣主气
,丹溪主痰的
局面
,
提出“非外来风邪
,
乃本气自病”的观点。明
清
以后
,
基本确立了“内风致病”的观点
,
强调饮食不节、
七情内伤、房劳过度等因素导致痰热生风、肝阳偏亢、
精血衰耗是其病机的关键所在。近代医家通过总结
前
人的经验
,
并结合现代医学的认识
,
对于本病的病机基
本
形成了较为统一的认识
,
即中风病的病机特点为“本
虚标实”。“本虚”是指肝肾阴虚
、气血虚少
;
“标实”是
指风、火、痰、瘀等实邪的存在。中风的发病过程中风、火、痰、瘀、虚等因素相互影响
,
相互作用
,
始终贯穿于
疾病发
生发展的整个过程
,
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因
素起主导作用
,
从而表
现出相应的病机特点和临床
表现。
2
中风病的现代认识
通过临床观察不难发
现
,
在中风病发生发展的过
程中
,
风、火、痰、瘀等实邪均是在正气
虚的基础之上产
生的。正气虚衰是中风病发生的根本病理基础
,
主要
表现为肝
肾阴虚和气血虚衰
,
造成脏腑功能失调
,
气血
津液代谢紊乱
,
以至风、火、痰、瘀内生
,
或扰心神
,
或阻
肢节而发病。
中风病患者多有形神气血不足的基础
,
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关键。通过现代医学的研究和流行病学的调研
,
脑血管病
(
即相当于中风病
)
的发病与高
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疾病及不良生活习惯如吸
烟、饮酒、缺乏运动等密切相关
,
脑血管病的患者多数
具有一项或几项。这些疾病本身便是脏腑功能失调
,
代谢
紊乱的体现
,
现代医学的研究
,
丰富了中医认识疾
病的手段
,
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中风病正气不足的发
病基础。
3
中风病因分述
3
1
1
风 中风病因内风旋动而发病
,
风邪为本病发生
的主要机制。风为百病之长
,
善行而数变
,
是以中风发
病迅速
,
变化多端
,
变化剧烈。内风的产生主要见于肝
阳化风及气虚生风。“诸风
掉眩
,
皆属于肝”
,
肝为厥
阴风木之脏
,
体阴而用
阳
,
肝肾阴虚
,
水不涵木
,
肝阳化
风而发病
,
叶天士指出“精血衰耗
,
水不涵木
,
木少滋
荣
,
故肝阳偏亢”以至“内风旋动”与此相类
;
气虚则运
行无力使血行阻滞,
气郁化火
,
火盛阴伤可至内风动越
从而发病。风行无制
,上扰心神则神昏窍闭
,
外窜肢节
则肢体不遂。由此可见
,
内风旋
动为中风发病的主要
机制。风为百病之长
,
一方面
,
风邪鼓动
,
气机逆乱
,
加
重脏腑功能失调
,
气血津液运行失常,
导致痰浊瘀血内
生
,
另一方面
,
招致外邪乘虚
,
入中为患。火热、痰瘀、
浊毒等实邪由此而生
,
与风邪相互作用
,
从而表现出实
邪为主的证候特点。
随着病情的进展
,
风火痰瘀诸邪
相互错杂
,
相互影
响
,
形成风火相煽
,
痰瘀互结的
复杂局面
,
致使病情恶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
4
・
WORLDC
HINESEMEDICINE
January.2010,Vol.5,No.1
化
,
形成实邪炽盛戕伐正气
,
正气日虚
,
祛邪无力
,
邪气
愈盛的恶性循环
,
促进了病情的恶化。此时以火热痰
瘀为主要
致病因素
,
起主导作用。
3
1
2
火 火热之邪可内生,
也可由外邪侵入
:
气郁化
性期更为多见。腑气不通
,
痰瘀之邪积滞胃肠
,
阻滞中
焦
,
气机不利
,
胃肠浊
热不得外泄
,
更助肝阳痰火之势
加重病情。可见
,
腑实郁滞是中风病
进展的重要因素。
临床上
,
常见腹满便秘
,
数日不解
,口中浊气逼人的患
者。此时
,
一方面胃肠道内的有毒物质不能排出
,加重
脏腑功能的损害
,
另一方面
,
便秘则有诱发再次中风的可能。因此
,
对于痰热腑实的患者
,
应以峻下之剂
,
急
通大便
,
临床应用甚广
,
多有良效。这也从另一个角度
证明
腑实对中风的进程有很大的影响。
中风病急性期
,
风、火、痰、瘀、虚相互作用
,
相互影
响
,
正邪交争
,
邪盛正衰
,
毒
邪炽盛
,
蒙闭心神
,
邪气入
里
,
阳气暴脱
,
元神散乱最终阴阳离绝导致死亡
;
或者
,
正气来复
,正胜邪退
,
但痰浊瘀血内停留下不同程度的
后遗症。中风后遗症的患者
,
由于病程日久
,
加之药物
攻伐
,
正气受损
,
又有瘀血痰浊胶着不化
,
故以气虚血
瘀为主要的病理机制。临床多见神疲乏力
,
面色白
,
脉细等
,
或因攻伐太过
,
阴液不足<
br>,
出现肢体挛缩、舌红
苔少等阴虚的表现。
4
小结
火
,
则为内生
,
正气不足
,
卫外不固
,
风寒、风热
之邪入
侵
,
郁而化热则为外感。临床上中风患者发热
,
口渴
,
面红目赤等火热征象较多见
,
多数为肺及泌尿道或褥
疮感染所致
,
也有血肿的吸收热
,
中枢性高热等情况
,
总体来讲
,
外感实邪的情况更多一些。
3
1
3
痰 痰浊在中风病中
,
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产
物
,
痰浊与火热之邪互结
,
蒙闭清窍,
又与瘀血互阻经
脉
,
同时损伤脾胃
,
中焦不运
,
水湿停聚
,
复生痰浊
,
临
床常见喉中痰鸣
,<
br>口角流涎
,
脘腹痞满
,
苔腻脉滑等症
候。中风病后
,
机体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
腺体分泌增
多
,
胃肠蠕动功能下降
,
因此产生痰鸣痞满等症候。而
且中风患者素有积痰的证据多不明显
,
所以痰浊多为
中风后的病理产物
,
但痰浊的产生
,
为风邪夹带,
蒙闭
清窍则加重了意识障碍
,
另外痰浊与瘀血互结
,
痹阻经
脉
,
胶结难化是造成久病难愈的重要因素。
3
1
4<
br> 瘀 瘀是指瘀血与郁滞。瘀血是本病的基本病
理转归
,
瘀血阻塞经络则为缺血
性中风
,
络破血溢成瘀
则形成出血性中风。瘀血作为中风病中重要的病理因
素
,
已经受到广大学者及临床工作者重视
,
活血化瘀的
药物已广泛应用
于临床
,
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通过现代医学的病理学研究
,
脑
梗死与脑出血的病理
改变
,
无论是痹阻不通还是血溢脉外
,
都应归入
中医瘀
血的范畴。瘀血阻滞脉络不通
,
是肢体失用的主要病
机
,而且瘀血阻于清窍又可形成神志不清
,
呆滞
,
健忘
等证候
,
因此瘀血是中风发病以后贯穿始终的重要因
素
,
很大程度上决定中风病的
最终转归。郁滞主要是
指脏腑气机的壅滞
,
中风初起
,
肝气横逆,
气机失调
,
气
血逆乱
,
脏腑功能失调
,郁滞遂成。脾胃郁滞则痰浊内
生
,
肺气郁结则宣降失司
,
腑气不
通
,
腑实以成。尤其
腑气不通在中风病的病变过程中占重要地位
,
其
作为
一种病理状态持续存在于中风病的演变过程中
,
在急
中风病是一个复杂的
病理过程
,
其病机演变的规
律大体以肝肾阴亏或气血不足为基础
,
为
风邪所引发
,
在病情发展演变的过程中
,
逐渐产生痰浊、瘀血、郁滞
等病理产物
,
发展成为实邪为主的情况
,
最终由于正胜
邪退而演变成
为本虚标实
,
虚实并重的后遗症状态。
也可由于邪毒炽盛
,
正不胜邪
,
导致阴阳离绝而死亡。
根据中风病不同时期的病机演化规律
,
可以
帮助我们
分清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
,
进行有的放矢的治疗
,
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另外
,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发
现
,
正气不
足一直存在于中风病的整个病变过程中
,
因
此
,
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时
时注意顾护正气
,
祛邪应遵循
衰其大半则止的原则
,
防止攻伐太过伤
及正气。目前
有人主张急性期在祛邪的同时加用益气养阴之品
,
以
扶正祛邪<
br>,
尚无具体方案
,
但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
也是对中风病具
体病机分析基础上的措施。
(
2009-02-23
收稿
)
投稿须知
:
关于作者署名和单位
作者署名和单位
,
置于题目下方。作者姓名要
全部依次列出。作者单位需写全称
(
包括具体科室、部门
)
,
并注明
省份、
城市、路名、门牌号和邮政编码。在每篇文章的作者中
,
视第一作者为通讯作者
,
在论文首面脚注第一作者姓名以及联系电
话、
E-mail
地址或
传真号。
各类文稿均须附英文题目和全部作者姓名汉语拼音
,
以便编制目次。汉语拼音
姓在前
,
名在后。姓字母均大写
;
名的第
1
个汉字汉语拼音
的首字母大写
,
其余均小写。
文稿若有英文摘要
,
需将全部作者姓名
的汉语拼音、单位的英文名、单位的英文地址
,
置于英文题目的下方。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