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辨治大肠癌

巡山小妖精
593次浏览
2020年07月29日 20:2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江西中考分数线-浙江注册会计师协会


中医药辨治大肠癌
【中医文献回顾】
大肠癌是原发于盲肠至直肠整个肠段粘 膜上皮性恶性肿瘤的总
称,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在中医文献中,虽然没有大肠癌这一
病名 ,但从历代古典医籍的有中关记载来看,类似的病因、病机、发
病、症候和治疗的理论内容是十分丰富的 。就病名而言,类似于“肠
蕈”、“积聚”、“脏毒”、“肠瘤”、“锁肛痔”、“下痢”、“下血”、 “肠
癖”等疾病,目前多以“肠蕈”而命之。兹精选中医文献点题回顾:
《灵枢·水胀篇》云 :“肠蕈如何?”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
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息肉 乃生,共
始生也,大如鸡卵。”
《灵枢·刺节真邪篇》云:“虚邪之入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 ,久
留而内著„„邪气居其间而不反,发于筋瘤„„肠瘤。”
《灵枢·刺节真邪篇》云:“有 所结,气归之,卫气留之,不得反,
津液久留,合而为肠瘤,久者数岁乃成„„。”
《灵枢· 五变篇》云:“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则肠胃恶,恶则
邪气留之,积聚乃伤,肠胃之间,寒温不次,邪 气稍至,蓄积留止,
大聚乃起。”
《伤寒论·第二百三十五条》云:“阳明病,自汗出,若发 汗小便
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不可攻之,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苦
土瓜根及大猪胆汁, 皆可为导。”
《诸病源候论·积聚病诸候》云:“积聚痼结者,是五脏六腑之气


已积聚于内,重因饮食不节,寒温不调,邪气重沓,牢痼盤结者也。”
又云:“癥者,寒温失节,致脏 腑之气虚弱而饮食不消,聚结于内,
逐渐生长块段,盘牢不可动者,是癥也。
《三因及一病证 方论·息积证治》云:“磨积丸治肠胃因虚,气癖
于盲膜之外,流于季肋。气逆,息难,堨日频年,医所 不治。久则荣
卫停凝,一旦败浊,溃为痈脓,多致不救。胡椒一百五十粒 木香一
分 全蝎十个(去头足)。上为末,粟为饮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五丸,
橘皮汤下。”
《外科正宗· 脏毒论》云:“蕴毒结于脏腑,火热流注肛门,结而
为肿。其患痛连小腹,肛门坠重,二便乖违,或泻或 秘,肛门内蚀,
串烂经络、污水流通大孔,无奈饮食不餐,作渴之甚,凡犯此未得见
其生。 < br>《外科大成·二十四痔》云:“锁肛痔,肛门内外如竹节锁紧,形
如海蜇,里急后重,便粪细而带 匾,时流臭水。”
《医字金鉴·外科心法》云:“此病有内外阴阳之别,发于外者,
由醇酒厚 味,勤劳辛苦,蕴注于肛门,两旁肿突形如桃李,大便秘结,
小水短赤,甚则肛门重坠紧闭,下气不通, 刺痛发锥„„发于内者,
兼阴虚湿热下注肛门,内结蕴肿,刺痛如锥„„大便虚秘。”
《景岳 全书·论证》云:“积聚之病,凡饮食、气血、风寒之属,
皆能致之,但日积日聚,当详辩也。盖积者积 聚之谓,由渐而成者也。”
《景岳全书·杂证谟·积聚》云:“治积之要,在知攻补之宜,而
攻补之宜,当于孰缓孰急中辨之。凡积聚未久而元气未损者,治不宜


缓,盖缓之则养成其 势,反以难治,此其所急在积,速攻可也。若积
聚渐久,元气日虚,此而攻之,则积气本远,攻不易及, 胃气切近,
先受其伤,愈攻愈虚,则不死于积而死于攻矣。
《景岳全书·论治》云:“凡脾肾 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
聚之病。盖脾虚则中焦不运,肾虚则下焦不化,正气不行,则邪滞得以居之。若此辈者,无论其有形无形,但当察其缓急,皆以正气为主。
《脾胃论》云:“其症里急 后重,欲便不便,或白或赤,或赤白相
伴,或下痢垢浊,皆非脓而似脓也。„„毒聚肠胃,将肠胃膏脂血 肉,
蒸化为脓,或下如烂瓜,或如屋漏水,此腐肠溃胃之证候,„„此非
寻常治痢之法所能克也 。”
《证治准绳·积聚》云:“息积,乃气息痞滞于胁下,不在藏俯荣
卫之间,积久形成,气 不干胃,故不妨食。”
《证治汇补·腹胁门·积聚》云:“积之始生,因起居不时,忧
恚过度,饮食失节,脾胃亏损,邪正相搏,结于腹中,或因内伤外感
气郁误补而致。”
《医部全录·饮食门》云:“若禀受怯弱,饥饱失时,或过餐五味,
鱼腥乳酪,强食生冷果菜,停蓄胃 脘,遂成宿滞„„或泄或痢,久则
积结为癥瘕。”

【中医病因病机】

一、 饮食因素



饮食不节,恣食肥甘,醇酒厚味,或误食不洁之品 ,伤及脾胃,
运化失司,湿热内生,热毒蕴结,搏结于肠,蕴结日久,则成肿块。
《素问》云: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证治汇补·腹胁门·积聚》
云:“积之始生,„„饮食失节,脾胃亏损,邪 正相搏,结于腹中„„。”
《疮疡经验全书》云:“多由饮食不节,醉饱无时,恣食肥腻„„任
情醉饱,耽色,不避严寒酷暑,或久坐湿地,恣己耽着,久不大便,
遂致阴阳不和,关格壅塞,风热下冲 乃生五痔。”《医部全录》云:“或
过食五味,鱼腥乳酪,强食生冷果菜,停蓄胃脘,遂成宿滞„„久则
积结为癥瘕。”现代研究证明,饮食导致大肠癌的发病是以食物中的
高脂肪、微量元素缺乏、生 活习惯改变等因素最为重要。

二、 情志因素
忧思郁怒,胃肠失和,气机不畅, 气滞血瘀,或肝气郁结,乘犯
脾胃,运化失司,湿热内生,阻滞肠道,日久积聚成块。《外科正宗·脏< br>毒论》云:“生平情性暴急,纵食膏梁,或兼补术,蕴结于脏腑„„
结而为肿。其患痛连小腹,肛 门坠重,二便乖违,或泻或秘,肛门内
蚀、串烂经络、污水流通大孔,无奈饮食不餐,作渴之甚,凡犯此 末
得见有生。”《证治汇补》云:“积之始生,„„忧恚过度„„或内伤
外感气郁误补而矣。”

三、 素体因素



虽然大肠癌的病因多为饮食因素,情志 因素,但能否发病则主要
在于正邪的盛衰。《素问》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医部全录》云“若禀受怯弱,饥饱失时„„,或泄或痢,
久则积结为癥瘕。”《医宗必 读》云:“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
气居之„„。”现代研究证明,既往有大肠腺瘤或溃疡性结肠炎 的病
人,其发病率明显高于一般人。

四、遗传因素

正邪 的盛衰,虽然在大肠癌是否发病起到了主要的作用,但决
定发病的关键还在于遗传因素。《灵枢》云:“ 愿闻人之始生,何气为
基,何立为楯,何失而死,何得而生?„„以母为基,以父为楯。”
《疮 疡经验全书》云:“„„亦有父子相传者,母血父精而成。”现代
研究证明,大肠癌患者血亲中死于本病 者比一般人明显增高。近年有
学者对肿瘤抑制基因与大肠癌发生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大肠癌的发病
机制与遗传因素有关。

五、因素转化

中医认为本病是因饮食、情志 、素体、遗传等因素,导致机体产
生气机逆乱,气滞血瘀,痰凝湿聚,热寒毒蕴,积结不化,正不胜邪< /p>


成癌而发病。临床上这些病因病机因素往往相互交叉,互为因果,相
互联系,多非 独立致病。如虽然正气强盛,但长期饮食不节必伤正气,
或正气已虚者如此则更虚之;若已有脾胃虚弱, 未能调治于正常,虽
注意饮食有节,但日久仍可生痰聚湿,致之发病;若平素性急易怒或
抑郁不 快,怒气伤肝,忧思伤脾,又可导致肝郁脾虚。所以大肠癌的
病人,在临床上多表现为虚实并存,寒热相 兼的复杂病情之象,其主
要病变虽然在脾胃,但随着病情的发展,常常波及到全身五脏六腑、
四 肢百骸。
中医病因病机,相似于西医病因、病理、病理生理学等相关理论
内容。

【中医临床表现】

大肠癌早期多无症状,随着癌肿的增大与继发病的发生才出现相
应的临床表现。其主要表现有:粪便异常:常有腹泻与便秘交替,粘
液便或脓血便或血便。腹部 疼痛:癌肿肿大压迫,或糜烂感染可致肠
痉挛,或继发肠梗阻,或腹腔转移均可引起疼痛。腹部包块:大 肠癌
多见肿大的质硬的肿块。全身症状:多有贫血,消瘦,发热,黄疸,
腹水及恶病质等。辅助 检查:最常用的血中CEA、B超、CT等检查
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改变,纤维结肠镜检查及病理活检可 明确诊断。
中医明确上述临床表现之外,还应进一步仔细诊察因脏腑、经络、
气血津液异常变 化所致的阴阳、寒热、虚实之象的临床表现。如以疼


痛而言:腹部疼痛喜按,舌质淡红, 脉弱为虚痛;腹痛拒按,舌质暗
红脉弦为实痛;腹痛喜热饮,得热痛减,舌质淡红,脉迟紧为寒痛;腹痛喜冷饮,得冷痛减,舌质红,脉弦数为热痛;腹部固定刺痛,舌
质暗红,脉涩为瘀痛;腹部串胀 疼痛,舌质淡红,脉弦为气痛。又如
以便血而言:便血便溏,腹痛喜温,喜服热饮,舌质淡红,脉弱,此
乃脾胃虚寒,脾不统血所致;便血便结,腹痛喜冷,喜服冷饮,舌质
红,脉弦数,此乃胃肠实热 ,热伤血络所致。再如以脾虚而言:纳差
食少,食后腹胀,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脉弱,此乃脾气虚;在 脾气
虚基础上若伴有形寒之肢冷,腹中冷痛,舌质淡红,脉迟弱,此乃脾
阳虚;在脾阳虚基础上 ,若伴有头昏眼花,腰膝酸软,此乃脾肾阳虚。
诸如此类,涉及范围较广,此不赘述,临证时应在西医所 讲的临床表
现基础上,还应细细诊察每个病人相同与不相同的中医临床表现。

【中医诊察辨识】


诊,即指诊察方法,又称望、闻、问、切四诊,又称 诊法或诊察。
辨,即指辨识方法,是指将中医四诊所搜集的疾病信息加以分析归纳,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有机整体分类角度进
行动态、灵活地而不是形而上学、机械凝固地去 揭示疾病的本质,以
指导中药的临床应用的方法,又称辨法或辨识。诊是辨的依据,辨是
诊的继 续。诊的过程必须辨,辨的过程离不开诊,二者可分而不可离,


故合称为诊辨。中医诊察 辨识,相似于西医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大肠癌是一类波及全身在局部突出表现的疾病。许多大肠癌病< br>人,同时还伴有许多其它疾病,临床上在明确诊断大肠癌同时,还应
明确诊断其它的疾病。中医虽 有其独特的理论,卓著的疗效,但因本
身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不足,导致中医对大肠癌的诊察可以说是落 后
的,这是一个事实。所以中医药治疗大肠癌,应当首先通过西医检查
手段,明确大肠癌的诊断 ,及诊断后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情况(如手术、
放化疗、生物治疗、中医药等)。在了解疾病西医诊治情况 还不够,
要用中医药治疗,就必须诊察搜集从中医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角
度的病史(如服用 了清热抗癌、健脾抗癌等中药疗效如何等资料)及
刻诊时的舌脉等全部症候,为辨识打下基础。
一般来讲:辨识的主要内容包括辨病、辨证、辨症,合称为三辨。
三辨是临床选择方药 的依据,故称为三辨论治。三辨论治是辨病论治,
辨证论治和辨症论治的总称。将所诊察的中西医全部疾 病信息,运用
中医的辨证方法(如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病因辨证、
阴阳五行辨 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进行辨识。
首先辨明正损病因如何脏、何腑、何经、何络、 阴阳、气血、津液等
正气亏损轻重,邪气病因如气滞、痰凝、血瘀、火毒、阴寒、癌毒等
邪实蓄 积的程度等方面,在病位、病因、病性、正邪等病因病机的变
化;其二,分析归纳出如规范性证型、兼杂 性证型、夹杂性证型、复
合性症型、复杂性症型等不同证型;其三,将所归纳的疾病与证型,
分 析归纳出不同病人的同病同证、异病异证、同病异证、异病同证及
同病同证同中异、异病异证异中同、同 病异证异中同、异病同证同中


异的不同情况,由此通过三辨为论治提供依据。

【中医辨识论治】

一、 综合治疗原则

肿瘤中西医综合治疗 是通过大量临床实践后逐步被专家和学者
所认识和接受的,是肿瘤学术界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的共识。所 有的
临床报导不断证实,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对于提高疗效、防止复
发或转移、延长病人生 命、改善生存质量、提高治愈率,比单一的西
医或单一的中医药疗效都好。肿瘤中西医综合治疗,是指中 医药与手
术、放疗、化疗和生物治疗为主的治疗方法,还包括如内分泌治疗、
介入治疗、基因治 疗、加热治疗、冷冻治疗和电疗等其它多种治疗方
法。肿瘤中西医综合治疗对于肿瘤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 指导意义,也
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补充更新。中医药学不是先由某种假
说或猜测而产 生的,其治疗肿瘤的各种方法,均为实践经验的总结,
且又被实践所验证的,是几千年人类与疾病作斗争 的宝贵经验。中西
医之间,因其形成的历史时期、科学水平、文学语言、自然观、方法
论不同, 其研究过程的“诊察方法、研究方向、研究方法、信息概念、
理论框架”及学术思想的“宏观和微观、整 体和部分、结构和功能、
本质和现象、精确和模糊”的不同,从而形成了中医“见宏揣微信息、
哲医相融医理、象息衡量标准、有机整体分类、诊辨论治原则、实践
实验确认”与西医“见窥宏微信息、 局限人体医理、息象衡量标准、


分解部分分类、诊断治疗原则、实验实践确认”的根本不 同特色的理
论体系。
临床实践证明,中西医治疗恶性肿瘤各有优缺点,单纯西医对抗
杀癌细胞的作用很强,治愈了不少癌症,但存在许多毒副反应,对病
理组织和正常组织损伤不分,免疫力 低下、生存质量较差,对低敏感
或不敏感的癌细胞的疗效尚不理想,甚或引起医源性疾病,从总体来讲其治愈率仍不容乐观。一般来讲,中医药用于肿瘤的治疗或辅助治
疗,只要辨识得当,用药合理, 袪邪而不伤正或少伤正,其疗效是肯
定的,可用于各个系统各种肿瘤的治疗,配合西医治疗还可以增效减
毒、减少毒副反应、改善生存质量、提高治愈率。现代实验研究也证
明,许多中医药本身具有直 接或间接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力而抗杀、抑
制癌细胞的作用。肿瘤中西医肿瘤治疗的优势是肯定的,所以中 医药
是肿瘤的又一主要治疗手段。中医药治疗肿瘤与其它各种疗法一样,
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 局限性,对抗杀癌细胞的力量较弱。虽然单纯
中医药也有治愈癌症的例证,但总体的讲是不尽人意的。肿 瘤中西医
综合治疗,取长补短,提高疗效,不仅是合理的,也是势在必行的。
可以说肿瘤治疗的 全病程均可以应用中医药治疗,当失去手术、放化
疗机会的病人更应运用中医药治疗。中医药治疗肿瘤是 以汤剂为主,
兼有其它如注射剂、丸剂等中成药,进行内外相结合的各种治疗方法。

(一)、中医与手术的综合治疗``
凡能手术切除的肿瘤均应手术切除,通过手术切除可极大 地根除
或减少病体内的癌细胞数目,但手术后难以避免复发或转移。因此,


不少 癌肿单纯手术治疗,多年来远期疗效尚难明显提高,而中医药与
手术综合治疗则常可提高疗效。一般来讲 ,术前配合中医药调理脏腑
功能,纠正阴阳失衡,可扩大手术适应症或提高对手术的耐受力;临
床在辨证的基础上,常选用补气养血、健脾和胃和补益肝肾之方药,
如八珍汤、香砂六君子汤、十全大补 汤、六味地黄汤等。术后为尽快
促使脾胃功能、气血阴阳得以恢复,为进一步接受放、化疗打下基础。< br>为术后提高生存率,预防肿瘤的复发或转移,临床在辨病与辨证的基
础上,常选用调理脾胃、补养 气血、行气化瘀之方药的同时,相应加
上一些较强作用的抗癌中药。
(二)、中医药与放疗的综合治疗
研究表明,中医药与放疗结合可以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根 据放
疗病人的临床表现,中医认为放射线是一种热性物质,其在杀伤癌细
胞的同时,亦可作为“ 热毒”作用而损伤人体气阴,在临床中我们在
辨证的基础上常选用益气养阴、凉血解毒之品,如沙参、麦 门冬、玉
竹、花粉、丹皮、生地黄、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药物。中医药与放
疗综合治疗不仅可 以提高疗效,而且还有增敏作用。研究表明,活血
化瘀中药能改善微循环,促进血液循环,增加病变部位 癌细胞的氧含
量,使乏氧细胞对放射线敏感,从而增加放疗效果,临床常选用挑仁、
红花、三棱 、莪术、丹参、赤芍等药物。
(三)、中医药与化疗的综合治疗
化疗药物治疗近年来发展很 快,疗效确切,但由此而引起毒副作
用亦为众所周知,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化疗药物的应用。中医药与


化疗的综合治疗不仅可以减少毒副作用,还可以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提高化疗药 物对癌细胞杀伤的敏感性,增加临床疗效。化疗期间常见
的消化道反应: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 泻等症状,中医药治
疗常以健脾和胃、降逆止呕之法,多选用香砂六君子汤、旋复代赭石
汤等品 。在临床表现以血小板及白细胞下降为主的骨髓抑制反应,我
们常采取补脾益肾活血之法,多选用八珍汤 、当归补血汤、左归饮、
右归饮等品。
再如有些药物对个别脏器表现有毒性:如阿霉素对心肌 有损害,
中毒时出现心悸、气短、胸闷不适,严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心电图
出现ST段改变, 中医常选用天王补心丸加减治之;甲氨蝶呤易引起
肝功能损害,发生中毒性肝炎,临床表现为肝区胀痛、 纳差食少,血
中转氨酶升高,严重时可出现巩膜黄染,中医可选用茵陈蒿汤或逍遥
散加减治之; 长春新硷对周围末梢神经有损害,可出现肢端麻木,中
医可选用当归黄芪五物汤加减治之;大剂量顺铂可 引起肾功能损害,
喜树硷、斑蝥素及其衍生物可引起膀胱炎,临床表现为膀胱刺激症状,
中医可 选用知柏地黄汤或八正散加减治之。
(四)、中医药与生物治疗的综合治疗
中医药扶 正驱邪理论而选方遣药进行的治疗,如临床常用的人
参、黄芪、红花、丹参等药,以及小柴胡汤、十全大 补汤、六味地黄
汤等方剂,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起到生物调节功能的效果而达到抑
制肿瘤的作 用,与西医生物治疗有极为相似之处。恶性肿瘤的发生、
发展、复发、转移、存活时间的长短和治愈率与 机体免疫状态有密切


关系。中医药对增强机体免疫力是多环节、多方面的,包括免疫促进 、
免疫抑制和免疫调节等作用。例如人参、黄芪、灵芝、三棱、莪术、
金银花能增强单核吞噬细 胞的作用;而人参、灵芝还能增强T淋巴细
胞的作用,人参、黄芪还能增强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作 用。又
如活血化瘀的丹参、红花能抑制机体免疫,且对抗原抗体复合物有促
进吸收和消除的作用 ;而丹参、三七还能清除血液中过剩的抗原、防
治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的产生。再如活血化瘀的水蛭、虻 虫具有抑制
抗原抗体免疫反应所引起的机体损害;而活血化瘀以毒攻毒的虻虫、
蜈蚣能增强单核 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晚期癌症的生物治疗,不少专
家建议以多种生物制剂综合应用为好,中药与之综合 ,无疑可提高疗
效。

二、 三辨论治原则

中医诊辨是论治的 前提,论治是诊辨的结果。所谓“三辨论治”
原则,即指辨病论治、辨证论治和辨症论治的合称之原则言 。诊辨是
为了论治,论治离不开诊辨,故二者合称为诊辨论治。论治,就是指
讨论对疾病进行治 疗的治则和方法而言。一般来讲,辨病论治主要是
指针对癌肿治疗而言的,西医的手术,放化疗便多属此 范畴,而中医
是指贯穿疾病整个过程所用主要的药物而言,目前的许多抗癌中成药
及一些抗癌的 单方验方使属此类。辨证论治虽然也是针对疾病全过
程,但主要的是突出疾病的阶段性病情变化治疗而言 的,在临床上应
用极为广泛,是中医治疗的核心部分,本章将予专题介绍。辨症论治

既是辨病论治的和辨证论治的基础,但同时更为体现出是药物如何加
减应用的依据而言的。在临床上 ,三辨论治既有区分、又有相互联系,
可分而不可离。
1、治则,一般包括治病求本 、扶正祛邪、标本缓急、虚实补泻、
正治反治、上病下取、下病上取、扶正抗癌,同病同治、异病异治、
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同病同治同中异治、异病异治异中同治、异病
同治同中异治、同病异治异 中同治,以及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内
容。治疗肿瘤也仍然要遵循这些论治理论。
中医诊治 癌症病人一般有四种情况:一是不仅已手术,而且还经
过了放、化疗;二是没有手术,但已经过放、化疗 或仅放疗或仅化疗;
三是在进行上述治疗过程之前,之中或之后;四是病情加重等种种原
因,上 述什么治疗也没有进行,或无法进行手术、放疗、化疗而单纯
寻求中药治疗。通常情况下,若没有进行手 术及放化疗治疗的肿瘤早
期,正盛邪实,当以攻削“癌邪”为主,或祛邪兼以扶正,采用先攻
后 补或攻补兼施的方法,注意祛邪而不伤正;中期患者,邪实正虚,
应扶正为主,兼以祛邪,使扶正不致助 邪,采取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
的治疗方法;对进入晚期的患者,邪愈盛而正极虚,已呈现“正气衰
败”,此时若继续祛邪,攻邪不达,不但不能祛邪,反易伤正,使病情
恶化。
一般来讲,中 医药与其他综合治疗之前,多以扶正或扶正兼祛邪
为主,目的在于以期使这些西医治疗能顺利进行做准备 ;在放化疗正
在进行阶段,多以扶正,增强放化疗敏感性,减少其毒副反应为主,


使之能顺利完成;在手术及放化疗后,多以扶正为主或扶正兼以祛邪,
目的在于尽快恢复体质,巩固已 取得的疗效,并对残存在体内的癌肿,
或防止癌肿转移或复发而进行继续治疗。但必须明确提出:疾病的 阴
阳,寒热、虚实是相互区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有
的病人在病初均已体质虚 弱,仍要以补虚为主,而有的病人在中晚期
而邪盛者,仍应祛邪为主。总之,应当始终在中医理论指导下 ,明辨
阴阳,寒热、虚实,结合现代研究成果,遵循“三辨论治”与“有是
症便是药”的治疗原 则。
2

治法,即指治疗的具体方法而言。一般中医治法归纳为: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八法。这些不同的治法,在中医论治
理论下,相互间又演绎出众多不 同的治法,如论治肿瘤的补气补血,
补阴补阳、清热解毒、理气行气、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祛湿化痰、
软坚散结、以毒攻毒等不同的治疗方法。但应指出:这些治法必须在
诊辨论治总的理论指导下有 是证便是方、有是症便是药而综合应用,
非一法而组方治之。中医传统理论告诉我们,任何疾病非表即里 、非
寒即热、非虚即实、非阴即阳,病情进一步发展常常出现寒热相兼、
虚实并存的复杂表现。 凡积病多虚,由虚而致积,因积而更虚,二者
互为因果。我们许多同仁是明白这个基本道理的,但投入临 床实际应
用时,单凭某种治法或中药的现代研究理论指导临床,都是不正确的。
比如说大肠癌在 脾胃虚寒之时,单投以具有抗癌作用的清热解毒或清
热泄火之药;或明明是气滞血瘀,却单投以具有抗癌 作用的益气养阴
所谓扶正之药;或明明是气阴两虚,而单投克划过度具有抗癌作用的

活血化瘀之品等。这样用药不分阴阳寒热虚实而用此指导临床,显然
是不正确的,其副反应和疗效可 想而知。
3、方药 按照中医三辨的结论、进行辨病论治——以病选方、
辨证论治——以证 选方,辨症论治——随症加减,即是指以病、证、
症立法,以法选方、有是症便是药的原则。在临床上可 根据诊辨论治
所选古方的基础上对现代研究具有抑杀癌细胞的中药进行加减,或根
据现代研究证 明具有抑杀癌细胞的药物,在中医诊辨论治理论指导下,
从新组方;二者均可,以临床取得好的疗效为准 。若没有现代研究的
相关理论,单凭中医阴阳、寒热、虚实以及中药的四气、五味等理论,
尚难 遴选出最佳抑杀癌细胞疗效的中药,这是不正确的。从有资料显
示具有抗癌作用的中药约有700多味以 上,比较有苗头的单方验方约
2800余首。但这些现代研究最终还得在中医药理论指导进行运应用,< br>为什么?大家熟知的温热性能的桂枝、吴萸、生姜均有抗癌作用,当
病人出现咽病痛口干喜冷饮的 鼻咽癌还能用吗?又如大家熟知的补药
的人参、党参、黄芪是有抗癌的作用,当病人出现口干喜冷 饮, 腹胀
大便干结的结肠癌还能用吗?再如,大家熟知的泻下的大黄、火麻仁
有抗癌作用,当病人一 天解稀水样大便十多次时还能用吗?诸如此类,
望同仁们认真思索,不可重蹈此类错误。有的学者讲,实 验证实,从
抗肿瘤有效的中草药中研制开发的如长春新碱、喜树碱、秋水仙碱、
靛玉红等药,不 用中药理论不是照样运用于临床,而且用中医理论还
不能指导这些药物的应用吗?这的确是个事实,但需 要明确,这些药
物既然不能运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严格的讲是从中草药中研制的西
药,它已经 不是中药的范畴了。



三、 中医辨证论治

证,不是症 名,而是症的上属概念;它也不是病名,而是病的下
属概念。证大体上讲,是医生经过全面仔细诊辨之后 ,用以说明疾病
阶段性临床表现的一种凭据和术语,此种术语在结构上具有严密的规
范性。它是 以多个症象为依据,以疾病在体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病
因病机为纽带,而形成的一组症候群,是疾病全 过程中阶段性病因、
病位、病性、正邪盛衰变化等基本内容的总概括,在临床上具有指导
立法、 处方的实用价值,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部分,习称之为辨证
论治。由于传统中医理论体系是以外象为衡 量标准,有机整体分类的
理论框架,其临床证型十分广泛,难以囊括全部,兹介绍常见证型的
论 治如下,供临床参考。
(一)、癌犯大肠 湿热毒蕴证
主症:活检确诊为大肠癌而表现出腹部阵痛,便中赤白,里急后
重,肛门灼热。
次症:身热不扬,恶心纳差,胸闷不舒,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癌犯大肠 湿热毒蕴 脾胃失和
治法:清热祛湿 解毒抗癌 调和脾胃
方药:槐角丸(《丹溪心法》)加减。
槐角15g 防风12g 地榆15g 当归10g 枳壳10g 败酱草
15g 黄芩12g 苍术10g 黄柏12g 白头翁30g 红藤30g 苡仁30g


半枝莲30g 蜈蚣5g(研未分次兑服) 全蝎5g(研未分次兑服)。
加减:大便下血者,加血余炭、茜草各1 0g、三七粉5g(冲服);
热结便秘者,加生大黄(后下)3-10g,枳实、厚朴各10g;腹泻明 显
者,加马齿苋、白头翁各30g;腹部胀痛者,加木香、陈皮各10g,
玄胡15g,白芍3 0g;腹部肿块者,加三棱10g,莪术10g。
(二)、癌犯大肠 瘀毒阻滞证
主症:活检确诊为大肠癌而表现出腹部胀痛或刺痛,或痛有定处,
或腹部触及包块、结节。
次症: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涩弦。
病机:癌犯大肠 毒蕴结积 气滞血瘀
治法:行气散结 活血化瘀 解毒抗癌
方药: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五灵脂10g 当归10g 川芎6g 桃仁10g 丹皮12g 红花
12g 赤芍10g 乌药10g 玄胡10g 香附6g 枳壳10g 甘草6g 三
棱15g 莪术15g 半枝莲30g 蜈蚣5g(研未分次兑服) 全蝎5g
(研未分次兑服)。
加减:腹硬满而痛者,加川楝子、炮山甲、丹参各15g;里急 后
重者,加广木香10g,槟榔12g,白头翁30g;腹内结块而体实者,加
三棱、莪术各1 5g;大便秘结属体实者,加生大黄(后下)5-10g,枳
实10g,玄明粉6-10g(兑服);体 虚便秘者,加火麻仁、柏子仁、郁
李仁各15g。
(三)、癌犯大肠 脾胃气虚证


主症:活检确诊为大肠癌而表现出味淡纳差,恶心痞闷,大便稀
溏,四肢乏力。
次症:面色恍白,语言轻微,舌质淡,脉细软或沉缓。
病机:癌犯大肠 毒邪伤正 脾胃虚弱
治法:健脾和胃 益气扶正 解毒抗癌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时方歌括》)加减。
木香6g 砂仁10g 党参20g 白术20g 茯苓20g 法夏12g
陈皮10g 甘草6g 蜈蚣5g(研未分次兑服) 全蝎5g(研未分
次兑服) 刺五加15g 黄芪15g 菌灵芝15g。
加减:恶心欲吐明显者,加重法夏至20g;嗳腐吞酸加谷、麦芽
各12g, 山楂、神曲各12g;腹胀肠呜者,加大腹皮15g;腹部隐痛者,
加玄胡12g 白芍30g;便血者,加艾叶10g 三七粉10g(兑服)。
(四)、癌犯大肠 脾肾阳虚证
主症:活检确诊为大肠癌而表现出腹痛绵绵,喜温喜按,畏寒肢
冷,腰膝酸软,五更泄泻。
次症:面色恍白,少气无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病机:癌犯大肠 毒邪伤正 脾肾阳虚
治法:温补脾肾 益气扶正 解毒抗癌
方药:附子理中丸(《和剂局方》)合四神丸(《证治准绳》)加减。
制附片10 g(先煎) 党参15 g 白术15 g 茯苓15 g 干
姜10 g 炙甘草10 g 补骨脂15g 五味子10 g 肉豆蔻10 g 吴茱萸
10 g 大枣10 g 蜈蚣5g(研未分次兑服) 全蝎5g(研未分次兑服)


仙灵脾15g。
加减:若肾阳虚明显者,加仙灵脾、巴戟天各15 g;便血多色黯
者,加艾叶15 g 三七粉10 g(分次兑服);泻下无度者,加粟壳10 g
赤石脂15 g 禹余粮15 g。
(五)、`癌犯大肠 气血两虚证
主症:活检确诊为大肠癌而表现出面色苍白,气短乏力, 头
昏耳鸣,时有便溏,或时有便秘,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
次症:形体削瘦,大肉尽脱,或脱肛下坠。
病机:癌犯大肠 气血双亏 正虚毒恋
治法:益气补血 扶正祛邪 解毒抗癌
方药:八珍汤(《正体类要》)加减
当归15 g 白芍12 g 熟地15 g 川芎10 g 党参15 g
白术12 g 茯苓12 g 黄芪15 g 刺五加15g 大枣15g 鸡血藤20 g
炙甘草5 g 半枝莲20 g 白花蛇舌草20 g。
加减:若兼心悸失眠者,加炒枣仁、柏子仁各10 g;若脱肛
下坠,大便频繁者,加柴胡、升麻、诃子各10 g;大便带血者,加艾
叶10 g,三七粉10 g(分次兑服);兼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者,加旱
莲草15 g、女贞子15 g、生地15 g;兼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者,加鹿
角胶12 g(烊化兑服)、仙灵脾12 g、巴戟天12 g。

【中医治疗研究】


大肠癌是多 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临床上表现常常是虚实相
兼、寒热错杂,单一的治疗方法或单一药物应用显然是不 能适应这一
情况的。人们从不同角度进行治疗研究,收到了一些临床效果。如张
氏等自拟通幽消 坚汤(白花蛇舌草、槐角、槐花、龙葵、仙鹤草、地
榆、当归、黄芪、败酱草、穿山甲、昆布、三七、大 黄、黄药子)配
合槐花汤保留灌肠(槐花、鸦胆子、皂角刺、白花蛇舌草、大黄、败
酱草)治疗 直肠癌53例,治疗后2、5年生存率分别为37.7%、24.5%。
陈氏以肠癌方(白头翁、白花 蛇舌草、山慈菇、黄柏、浙贝母、
当归、赤芍、木香、炒枳壳)加减配合灌肠方(槐花、鸦胆子、败酱< br>草、土茯苓、白花蛇舌草、生苡仁、红藤、赤芍、土鳖、枳壳)为主
辨证加减治疗晚期大肠癌24 例,治疗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2.5%、
25.1%、12.4%,平均生存期为13.5月 。
韩氏以血腑逐瘀汤结合化疗治疗晚期结直肠癌45例,气阴两虚
加党参、麦冬、五味子;气 虚加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瘀毒内结
加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日1剂水煎服。与对照组均用5-氟尿 嘧啶
500mg㎡,醛氢叶酸钙100 mg㎡,静滴,日1次,用5日,间隔23
日。均28 日为1疗程。结果:两组分别部分缓解7、3例,稳定28、
20例,进展10、21例,总有效率77 .78%、52.27%( P<0.05 )。
朱氏报道CF5-FU联合化疗配合中药治疗晚期大 肠癌33例疗效
观察,用党参、生黄芪、山药各30g,茯苓、白术、首乌各20g,陈
皮6g ,法半夏12 g,补骨脂、桑椹子各15 g,大枣8枚,炙甘草8 g,
日1剂,水煎服。自化疗开 始,用至化疗后1周。用甲酰四氢叶酸钙


(CF)200mg,静滴,2小时滴完;5- FU滴至半小时,静推,日1次,
用5日,21日为一疗程,用2-6个疗程。化疗前并用恩丹西酮8m g,
静推。结果: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7例,稳定13例,进展8例。
蔡氏以实脾散辅助 治疗癌性腹水50例,病种包括消化道肿瘤、
肝癌、乳腺癌。实脾散加减成基本方:茯苓、白术、干姜各 12 g,白
芍、大腹皮、炒谷芽各15 g,制附子9 g(先煎),黄芪18 g,泽泻、
菟丝子各20 g,甘草6 g,日1剂,水煎服。与对照组36例,均抽腹
水后, 用顺铂30mg(或5-氟尿嘧啶750mg等)注入,每周1次。结
果:两组分别完全缓解21、10 例,部分缓解20、14例,无效9、12
例,总有效率82%、66.7%( P<0.05 ),见副反应分别46、45例次
( P<0.05 )。
黄氏报道经腹结肠肛管吻合术中西 医结合治疗低位直肠癌51
例,用桃仁、生地榆、紫花地丁、金银花各15 g,火麻仁、槐角、连
翘、紫草各10 g,生乳香、生没药各6 g,当归12 g。气虚加黄芪、< br>党参;血虚加阿胶、熟地。经腹结肠肛管吻合术后第3天开始,日1
剂,水煎分2-3次服,用1 0日。并用抗生素及支持疗法,维持水、
电解质平衡。随访3-48个月,结果:生存>3年19例,> 2年17例,
4~12个月10例,死亡5例。
王氏应用中药复方肠安泰预防大肠癌术后转移 80例报导,均行
大肠癌根治术,于术后第二周开始。本组27例,用本方(含藤梨根、
鸡血藤 、穿山甲等),日一剂,水煎服;用6日,间隔一月;2个月
为一疗程。第1、2年分别用4、3个疗程 ,疗程间隔1、3个月;第


三年用2个疗程。并酌选CF加5-FU、MF、FUL方案 化疗。对照1、
2组分别为25、28例,分别用上述中药、化疗。结果:三组肝、肺、
骨转移 分别为6、8、8例;3年生存率分别为81.5%、78.2%、76.1%。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配富,中医现代理论与临床,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56.
2. 陈培丰,单纯中医药治疗晚期直肠癌18例,陕西中医,1995,
16(1):12

2.孙燕,肿瘤综合治疗手册,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3.章永红. 2000. 抗癌中药大全.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3.陈世伟等,肿瘤中西医综合治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4.周岱翰,临床中医肿瘤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5.张书林等,通幽消坚汤 合外治法治疗直肠癌72例,浙江中医
杂志,1990,25(6):271
7.韩建锋,血 府逐瘀汤结合化疗治疗晚期结肠癌45例:附单用
化疗44例对照,浙江中医杂志,2002,37(7 ):292
8.朱迪盈等,CF5-FU联合化疗配合中药治疗晚期大肠癌33例
疗效观察, 河北中医,2002,24(8):568~569
9.蔡红兵等,实脾散辅助治疗癌性腹水50例, 山东中医杂志,
2002,21(11):652~653


10.黄解申等, 经腹结肠肛管吻合术中西医结合治疗低位直肠癌
51例,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3,3(1):1 7~18
11.王文萍等,中药复方肠安泰预防大肠癌术后转移80例临床
观察,北京中医药 大
学学报,2003,26(2),60~62

重庆市
肿瘤
医院
重庆市中医院
李配富
胡陵静

男儿志-车载影院


哈佛大学录取条件-美国阿肯色理工大学


天津市人事局-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元宵节的古诗-大学生社会实践感想


爬天都峰-西电长安学院


国际信用卡-助学贷款网


职称英语考试报名网站-服务员培训


天津市高考分数线-会计毕业实习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