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金匮要略_辨治肠痈病浅析_李逸梅

巡山小妖精
707次浏览
2020年07月29日 20:2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跳槽简历-享受今天


网络出版时间:2014-09-03 16:06
2014年9月河南中医
网 络出版地址:http:
第34卷第9期HENANTRADITIONALCHINESEMEDIC INE
September
Vol.34
2014
No.9
《金匮要 略》辨治肠痈病浅析
李逸梅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46﹚
摘要:张仲景 在肠痈病的治疗上谨守病机,以气滞、血瘀、热毒三者为中心,在辨证当中善于识证,辨别疑似,纲目清晰,通过 跟各种疑似病症的
的相互辨识,进行区别,并指导其具体治法的运用;在遣方用药方面,张仲景以寥寥数 药,合成经方,根据临床实际加以制裁,疗效颇佳。
关键词:肠痈;《金匮要略》;大黄牡丹汤;薏苡附 子败酱散;张仲景
本文引用:李逸梅.《金匮要略》辨治肠痈病浅析[J].河南中医,2014,34 (10):1652−1653.
中图分类号:R22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50 28﹙2014﹚09−1652−02
《金匮要略》为东汉医家张仲景之佳作。张仲景书中所
述肠痈病的辨证论治,均辨证识证,灼有定见,临证别有制裁
而能起沉疴。肠痈是发于内脏的
!
痈之一,由于热毒内聚,
营血瘀结于肠中,血瘀热聚肉腐成脓,以右侧少腹肿胀痞满
疼 痛为主症。肠痈按疼痛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大肠痈和小肠
痈。临床以大肠痈为常见。西医的阑尾炎多归属 于“肠痈”
范畴。此外,部分现代医学的腹部脓肿、腹膜炎、盆腔脓肿等
疾病出现与肠痈相似表 现时,不少医家亦参照肠痈进行辨证
1]
论治

。对于肠痈的治疗,有保守治 疗和西医手术治疗两种
逐步排除其他可能性较小的病症,最终得出正确的诊断,《金
[1]匮要略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有详细论述,归纳整理有5种
鉴别。
2.1按腹部以辨肠痈与积 聚例如“肠痈之为病……腹皮
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提示肠痈当与积聚相鉴别。
肠 内痈脓,气血郁滞于腹,故腹皮拘紧,若邪毒已化为脓,则
按之濡软如肿状。显然此与积聚不同,积聚分 为在气在血,
在气者,腹内结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多为腑病,病情较轻;
在血者,腹内结块 有形可征,固定不移,痛有定处,多为脏病,
病情一般较重。
2.2问小便以辨肠痈与淋证例如 “按之即痛发淋,小便自
治疗方式。其中对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慢性阑尾炎或有手
术禁忌者等 可以采取保守治疗方式,而中医药治疗正发挥着
独特的作用,特别是仲景经方一直被后人临床应用。调”,提示肠痈应与淋证相鉴别。肠痈病位在肠,未及膀胱,
故小便正常,不会出现类似泌尿系统感 染情况;淋证是泌尿
系统感染,临床常见小便频数短涩、淋漓刺痛等症状。
2.3脉诊以辨脓之 有无例如“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
1参酌古今,明析病机
对肠痈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张仲 景综合前人之言,择其
精要加以阐发,宗《素问·厥论》“少阳厥逆,机关不利,机关
不利者, 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发肠痈,不可治,惊者死”;
述《诸病源候论》“肠痈者,由寒温不适,喜怒 无度,使邪气与
荣气相干,在于肠内,迁热,加之血气蕴结,聚成痈。热积不
散,血肉腐化,化 而为脓”,认为肠痈病大都由于饮食不节,寒
温不适,忧思抑郁,暴急奔走,或跌仆损伤等原因,导致肠 道
功能失调,传化不利,糟粕积滞,生湿生热,湿热与肠腑气血
2]
壅遏而酿成肠痈< br>[

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和“身无热,脉洪数,此为肠内有痈
脓”。此两条中 发热之有无,实为辨脓之成否。热毒结聚,脓
尚未成,正气与邪抗争,则全身发热明显;若邪毒已化为脓 ,
病在局部,则全身热势不显。
这两个条文中同时包含诊脉象来辨脓成与否,体现在
“ 其脉迟紧者”和“脉洪数”上。“迟”为阻滞脉象,“紧”为邪
正剧烈相争之脉,是血瘀热郁结实不通之 象;而“数”脉体现
热毒化脓之象,属正虚邪胜阶段,与前者的邪长正盛有区别,
治法也应有差 异。
2.4局部全身合参以辨病症肠痈患者,由于营血瘀结于
2辨别疑似,缕析丝分
对 于肠痈病的辨证,张仲景用分析、比较、否定的形式,
肠中,而致“少腹肿痞”,进而经脉不通,不通则 痛,故按之即
痛﹙压痛及反跳痛﹚;前者是个病位在肠的局部症状,而“时
收稿日期:2014 −03−20
作者简介:李逸梅(1990−),女,江苏南通人,医学学士,硕士研究生。
时 发热,自汗出,复恶寒”是全身症状,是由于正邪相争于里,
营卫失调于表。仲景在此提出局部与全身症 状相结合进行
·1652·


第34卷第9期李逸梅:《金匮要略》辨治肠痈病浅 析Vol.34No.9
辨证的方法,成为明确诊断的依据。
2.5病程久暂以辨虚实
同为肠痈,但病有缓急,证有虚实。“脓未成,可下之
……大黄牡丹汤主之”,提示此证属里热实证;“ 其身甲错”,
这是疾病入血分的显著症状,可见患病已久,血滞于里,营燥
于外,肌肤缺乏气血 濡养,故见身如鳞甲之粗糙,此证多属里
虚夹热。
由此可见,仲景在辨证过程中,常常将疾病、 症状相鉴别
1]
进行综合诊断


聚”为与积聚的鉴别条文。“身无 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
脓”为辨脓之成否。这是仲景用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肠痈的
关键。身无 热,说明肠痈发展至此,热毒化脓,病变局限,全
身无热,此时已伤及阳气,阳气不足,正不胜邪,故脉 数无
4]



此属成脓期,治宜破结排脓,清热解毒,方选薏苡附 子败
酱散。方中薏苡仁渗湿排脓,消散肿毒;败酱草清除积热,排
3]
;附脓破血。重 点在于少佐附子行郁滞之气,气行湿亦行

子之温热,避免过寒使邪冰伏于内,且有“用寒远寒 ”之
5]



6]
关于此条亦有学者提出不同看法,郭少 英

提出薏苡附
3用方精妙,勇于创新
原文“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 淋,小便自调,时时子败酱散的应用条件当是脓未成。理由如下:

仲景在上一
条文明 确说明用手轻掩痈肿上,有热感的是已经化脓,没有
热感的是未化脓,本条文中,仲景只说了“身无热” ,其实已经
表达了腹部没有触及热感的意思。

如果脓已成,当为寒邪
已经完 全化热,腐肉成脓,此时不会是身无热,当为身大热,
高热不退,右下腹转移性疼痛较剧烈。
发 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
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 汤主之。”方后又注:
“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
文中“少腹肿痞”是湿热壅遏 肠中,营血瘀阻,经脉不通,
从而出现右下腹部疼痛,肿胀及满塞之感,按腹疼痛拒按,甚
3]
至向会阴部放射

。“小便自调”是同淋证相鉴别。正邪相
争,营卫郁滞不和 ,故发热、汗出、恶寒;紧脉主痛,迟本主寒,
但若邪热结聚,阻滞血脉流行亦可见迟脉,因此本文中的 脉
迟紧是热伏血瘀而脓未成之象,故“可下之……大黄牡丹汤
4]
主之。”

所以不少学者认为大黄牡丹汤主之应在可下之之
4小结
总之,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 长,在肠痈病的治疗上谨
守病机,以气滞、血瘀、热毒三者为中心,辨证当中善于识证,
辨别疑 似,纲目清晰,通过跟各种疑似病症的的相互辨识,进
行区别,并指导其具体治法的运用;在遣方用药方 面,张仲景
以寥寥数药,合成经方,根据临床实际加以制裁,疗效颇佳。
参考文献:
[ 1]张家礼,陈国权.金匮要略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
版社,2009:228−229 .
[2]潘立群.中医外科学[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6:
12.
[3]赵业勤.肠痈十证辨要[J].浙江中医杂志,1999,27﹙2﹚:168−
169.[4]刘继明.浅析仲景对肠痈的辨证[J].河南中医药学刊,1994,9
﹙4﹚:40−41 .
[5]肖成.衷中参西话“肠痈”[J].吉林中医药,2004,24﹙11﹚:4−5.
后,现在流传的版本为传抄之误。
此属未成脓期,治宜理气活血逐瘀清热,方选大黄牡丹
汤。方 中大黄、芒硝荡涤实热,宣通壅滞;牡丹皮、桃仁凉血
逐瘀;冬瓜仁排脓散痈,共奏泻热解毒、消痈排脓 、攻下逐瘀
4]
之功


5]
关于此条,古今学者有不同的 看法,肖成

归纳后,得出
观点是使用大黄牡丹汤应辨证运用,而不能以是否成脓为金
标准。可以这么说:有是证,成脓亦可用,无是证,未成脓也
是禁忌。故如果是实证,急性早期 ,未成脓,可用大黄牡丹汤
急下之;如已成脓且大便秘结,脉滑数,腹痛局限,也可用大
黄牡丹 汤,但应该“少量多投”以缓下。
原文“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
腹 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
主之”。
“其身甲错”,可见病延已 久,毒邪已由气分转入血分,血
瘀于内,营燥于外,营血不能濡养皮肤,故见身如粗糙之鳞
甲, 此证多属里虚夹热。“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
[6]郭少英.薏苡附子败酱散辨析[C].广 州:仲景医学求真﹙续三﹚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9: 223.
(编辑:刘华)
·1653·

给老师的感恩信-山东省会计网


自我评价简历-教师个人培训总结


回忆过去-生日请贴


2017大学排名-公务员工作总结


南昌中考-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


毕业论文提纲范文-办公室岗位职责


清代皇帝表-励志演讲稿


快速美白方法-关于艺术品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