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的里阴证_冯世纶
工业设计毕业论文-一分钟演讲稿
・ ・
178
中国医药学报
2003
年第
18
卷第
3
期
经方的里阴证
冯 世 纶
(
中日友好医院
,
北京
100029
)
里阴证概念
里阴证是与里阳证相对,
是病位在里的阴性
证
,
《伤寒论》称之为太阴病。《伤寒论》第
273
条
:
“太阴之为病
,
腹满而吐
,
食不下<
br>,
自利益甚
,
时腹自痛。若下之
,
必胸下结硬”。这是太阴病
也
即里阴证的提纲
,
是说里虚饮聚
,
故腹满而吐、食
不下<
br>,
胃中不但有寒饮
,
而且不能收持之
,
故自利
益甚。
寒气下趋少腹则腹自痛
,
寒气不下行则痛自
止。太阴病宜温不宜下
,
若不慎而误下之
,
必使胃
益虚而饮益聚
,
甚则恶化出现胸下结硬。这
里提出
太阴病的概括特征
,
凡病见此特征者
,
即可判定为
太
阴病
,
依治太阴病的方法治之便不会错。有关太
阴病的描述
,
在《伤
寒论》太阴病篇条文很少
,
但
仲景对其论述融在其它篇中
,
如《伤寒
论》第
277
条
:
“自利不渴者
,
属太阴
,
以其脏有寒故也。”不
但重述了太阴病的特点
,
即除了太阴病提纲外
,还
有自利不渴。这里仲景特别注明“以其脏有寒”更
有深意。一者在说明里阳证
(
阳明病
)
为热证
,
里
阴证
(
太阴病
)
为寒证
,
是里证的阴阳之分。二者
在说“脏”有寒
,
即
在说明人体各脏腑之里有寒
,
并未说脾胃有寒
,
从其治疗用药以四逆辈看,
多用
附子、干姜等
,
从脏腑辨证来说皆为温肾阳之属
,
可知仲景所称之太阴病泛指里寒虚阴证
,
非指经络
或脏腑的太阴脾甚明。关于病邪由
表传里
,
有可能
变为阳明病也有可能变为太阴病
,
这要看人体的状<
br>态和症状表现。《伤寒论》第
188
条
:
“伤寒脉浮而
缓,
手足自温者
,
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
,
身当发
黄,
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
,
至七八日
,
大便硬
者
,
为阳明病。”本条所述
,
以脉浮而缓知为多湿
,
但也有热
,
故谓系在太阴。湿热相瘀身当发黄
,
若
小便自利
,
热终
胜湿不能发黄
,
而且必致大便硬
,
则为阳明病。即是说太阳病传里
,
其发病则有两种
可能
,
即若胃虚寒多湿者则为太阴病
;
若胃
实热者
则为阳明病。
里阴证的治则
《伤寒论》第
277
条
:
“自利不渴者
,
属太阴
,
以其脏有寒故也
,
当温之
,
宜服四逆辈。”这里不
但阐明太阴病的特点
,
更指出了其治疗原则
。是说
凡病自下利而不渴者
,
均属太阴病的下利证。其所
以不渴者
,
即因其胃中有寒饮的关系
,
治以宜服四
逆辈这一类的温中逐寒剂。总之
,
阳明和太阴病位
都是在里
,
为在同一病位的阳证和阴证。里阳证阳
明病多热多实
,
里阴证太阴病多寒多虚
,
是阴阳相
对的证。下利为
阳明、太阴共有证
,
热则必渴
,
寒
则不渴
,
故特提
出以作鉴别。四逆辈温中逐寒
,
不
只治太阴病的下利
,
亦是太阴病的
治疗准则
,
合上
条即为太阴病的总纲
,
至于具体治疗要看各方证。<
br>里阴证主要方证
《伤寒论》明确了太阴病的治则是当温之
,
宜
服四逆辈
,
但具体方证并未一一明确列出。不过依
据“以其脏有寒”
,
用药规
律当有以下方证。
1
1干姜附子汤类方证 包括干姜附子汤方证
,
方剂组成为
干姜
9g,
附子
(
生用
)
9g
。服用法为
:
以水三杯煮取一杯
,
温服。适应证
:
干姜、附子均
属温中
祛寒药
,
但干姜偏主寒饮上逆
,
而附子偏主
寒饮下迫
,二药合用则温彻上下
,
因成温中逐寒的
重剂。适用于四逆、身冷、脉沉微者。与其
相类的
方证还有四逆汤方证
:
其方为炙甘草
9g,
干姜
8g
,
附子
(
生用
)
6g
。其适应证《伤寒论》有十余条论述
,
宜详读
,
这里不再赘述。其适应证概要为
:
四逆、脉微欲绝、里虚寒甚者。通脉四逆汤方证
:
其
方为四逆汤增加姜、附用量,
其适应证为四逆汤方
证而虚寒更甚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方证
:
其方
为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
,
其适应证为通脉四逆汤方
证而沉衰更甚、脉微欲绝或
脉不出者。四逆加人参
汤方证
:
其方为四逆汤加人参
,
其适应证为吐
利
后
,
胃气虚衰、脉微弱者。茯苓四逆汤方证
:
其方
为四逆
加人参汤又加茯苓
,
其适应证为四逆加人参
汤方证又见心下悸、烦躁及小便不利者。<
br>2
1附子汤类方证 包括附子汤方证
,
方剂组
成为附子
(炮
)
6g,
茯苓
9g,
人参
6g,
白术
12g,
芍药
9g
。适应证
:
胃虚有寒饮
,
小便
不利
,
身疼
,
骨节痛
,
或腹挛痛者。其相类方证有
:
真武汤方
证
:
其方为附子汤去人参而加生姜
,
其适应证为
附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2003
年第
18
卷第
3
期中国医药学报
・ ・
179
子汤方证而头晕心悸、下肢浮肿或痛者
;
附子粳米
汤方
证
:
其方为炮附子
5g,
粳米
15g,
半夏
12g
,
炙甘草
3g,
大枣
4
枚
,
其适应证为里虚寒腹痛
肠
鸣、恶心呕逆者
;
赤丸方证
:
其方为茯苓
12g,
半
夏
12g,
乌头
(
炮
)
6g,
细辛<
br>3g,
其适应证为寒性
腹痛伴气逆者
;
大乌头煎方证
:
其方为乌头大者
5
枚
(
去皮
)
,
以法水煎复用蜜
煎
,
其适应证为寒疝
腹痛、手足厥逆、脉沉弦者。
3
1甘草干姜汤类
方证 包括甘草干姜汤方证
,
方剂组成为炙甘草
18g,
干姜
9g,
适应证
:
胃虚
寒
,
吐涎沫呕逆者。其相类方证有
:
理中汤或丸方
证
:
其方为甘草干姜汤加人参、白术
,
其适应
证为甘
草干姜汤证心下痞硬而小便不利者
;
大建中汤方证
:
其方为蜀
椒
9g,
干姜
18g,
人参
9g,
胶饴一杯
,其适
应证为胃腹虚寒、心腹痛剧、呕逆不能食者。
4
1橘皮汤类方证 包括橘皮汤
方证
:
方剂组
厚朴
,
加旋覆花、代赭石、大枣
,
其
适应证为胃虚
寒饮而呕逆者。
6
1猪苓散类方证 包括猪苓散方证
,
方剂组
成为猪苓、茯苓、白术各等分
,
适应证为胃中停
饮
,
郁而化热之呕渴、小便不利者。相类方证有
:
泽泻汤方证
:
其方为猪苓散去猪
苓、茯苓
,
加泽
泻
,
其适应证为胃中有水饮
,
小便
不利而冒眩者
;
茯苓泽泻汤方证
:
其方为苓桂术甘汤加泽泻、生
姜<
br>,
其适应证为呕吐、小便不利、渴欲饮水者
;
甘
干苓术汤方证
:
其方为甘草干姜汤加茯苓、白术
,
其适应证为腰冷重、小便自利者。
以上是
治疗太阴病里虚寒为主的方剂
,
太阴病
为里阴证
,
邪入里呈现里阴证
,
是因人体正气不
足
,
正邪长期交争于里
,
变证亦
就繁多
,
当里虚寒
影响到血虚、津虚时
,
就要用养血、生津的方剂<
br>,
如芎归胶艾汤、当归芍药散、温经汤、炙甘草汤、
黄土汤、八味丸等。又由于病邪在里
的病情不同
,
而选择不同的适应方剂
,
如瓜蒌薤白半夏汤、薏苡
附子
败酱散等
,
具体运用
,
仲景有详细论述
,
仔细
参照
多能收效。
太阴病有关生死
经方所示
,
一般邪在表
,
病易解
而病情轻
,
病
入里则病难愈而病情重。这从六经的方证分析可洞
察。病在里<
br>,
不论是阳证或阴证都是危重证
(
当然
也有一般的轻证
),
如里阳证阳明病多见
:
“日晡所
发潮热
,
不恶寒,
独语如见鬼状……不识人
,
循衣
摸床
,
惕而不安,
微喘直视”、“谵语、有潮热”
,
为大承气汤方证
;
又如“腹
满
,
身重
,
难以转侧
,
口不仁
,
面垢,
谵语
,
遗尿
,
发汗则谵语
,
下之则
额上生汗
,
手足逆冷”
,
为白虎汤方证
,
皆是里阳
证已波及神志的重证。这是正气尚旺而与邪气抗争
出现的急重里证
,
不及时治疗当危及
生命。里阴证
原本正气虚衰
,
如邪盛入里
,
正不胜邪
,则危在旦
夕。试看四逆辈皆在回阳救逆就可明。如《伤寒
论》第
388
条
:
“吐利
,
汗出
,
发热恶寒
,
四肢拘急
,
手足逆冷者
,
四逆汤主之”。第
389
条
:
“既吐
且利
,
小便复利而大汗出
,
下利清谷
,<
br>内寒外热
,
脉微欲绝者
,
四逆汤主之”。第
390
条
:
“吐已下
断
,
汗出而厥
,
四肢拘急不解
,
脉微欲绝者
,
通脉
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第
309
条<
br>:
“少阴病
,
吐
利
,
手足逆冷
,
烦
躁欲死者
,
吴茱萸汤主之”
(
少
阴病传里呈现太阴病
)。这些方证都是人体正气、
阳气虚衰而邪气强盛入里
,
势已危及生命
,<
br>治疗已
不能迟疑
,
必须大剂回阳救逆方可有一线生机。当
成为橘皮12g,
生姜
24g,
其适应证为
:
干呕、纳
差者。其
相类方证有
:
橘皮枳实生姜汤方证
:
其方
为橘皮汤增量橘皮
,
更加消胀破结的枳实
,
其适应
证为橘皮汤证逆满剧甚而心胸痞塞者
;
橘皮竹茹汤
方证
:
其方为橘皮汤重用橘皮
,
复加治咳逆上
气的
竹茹
,
加甘草、人参、大枣安中缓急
,
其适应证为
橘皮
汤证而胃虚呃逆、呕哕咳逆者
;
茯苓饮方证
:
其方为橘皮枳实生姜汤加健胃的
人参、利水的苓
术
,
其适应证为脘腹胀满、心下痞、纳差、嗳气、
小便不利者
。
5
1半夏汤类方证 包括小半夏汤方证
,
方剂
组成为半夏
15g,
生姜
12g
。适应证为胃中有水饮
而呕逆或头痛、口不渴者。其相类
方证有
:
生姜半
夏汤方证
:
其方为小半夏汤增生姜用量
,<
br>其适应证
为小半夏汤证而饮剧甚者
;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证
:
其
方为小半夏汤加茯苓
,
其适应证为小半夏汤证又
见心悸、头晕者
;
半
夏干姜散方证
:
其方为小半夏
汤干姜易生姜
,
其适应证为干呕、吐涎
沫而属胃虚
寒者
;
大半夏汤方证
:
其方为半夏
18g,人参
10g,
白蜜
15g,
其适应证为胃虚寒之心下痞、呕吐者
;
干姜半夏人参丸方证
:
其方为小半夏汤合半夏干姜
散
,
其
适应证为呕吐甚而心下痞硬者
,
丸药效缓
,
但施于妇人妊娠恶阻反较稳妥;
厚姜半甘参汤方
证
:
其方为生姜半夏汤加大量厚朴以消胀满
,
加
参、草补中
,
故治生姜半夏汤证而腹胀满者
;
半夏
厚朴汤方证
:
其方为小半夏加茯苓汤更加厚朴、苏
叶
(
子
)
,
其适应证为痰饮气结所致胸满、咽堵、
咳逆者
;
旋覆代赭汤方证
:
其方为厚姜半甘参汤去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 ・
180
中国医药学报<
br>2003
年第
18
卷第
3
期
肾结石中医药治疗进展<
br>邓 飞
(
四川旭华制药有限公司
,
成都
611730
)
肾结石是泌尿系统常见病之一
,
好发于青壮年
,
男性
多于女性。患者可出现腰痛、血尿、患侧肾功能受损。中
医药排石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
现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肾结
石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辨证治疗
采用分期辨证综合疗法
治疗本病
65
例。患者先服补肾益气溶石软石的中药
(
黄芪、桃仁、
1
1分期治疗 张弛
[1]
则改为隔日
1
剂
,
连服
15
剂。治愈率治疗组
75.3%,
对
照组
58.6%,<
br>经统计学处理
,
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
P
<0
1<
br>05
)
。
2
1一方为主辨证加减治疗 陈正平
[3]
认为肾结石病位
在肾
,
病机以肾虚为本
,
砂石内结为标
,<
br>兼夹湿热、气滞、
血瘀为病
,
属虚实夹杂之证。治疗当以益肾为主
,<
br>结合清
利湿热、行气化瘀、通淋排石等法。基本方
:
生地、桑寄
生、川
断、补骨脂、丹参、枳实、金钱草、车前草、海金
沙、 蓄草、滑石。阳虚加仙灵脾、仙茅
;<
br>阴虚加首乌、
玉竹
;
尿蛋白阳性
,
加菟丝子、山萸肉
;
显著肾积水
,
加
泽泻、肉桂
;
肉眼血尿
,
加瞿麦、琥珀
;
伴输尿管结石或
结石有下夺之势
,
加川牛膝、王不
留行
;
痛甚者
,
重加白
芍、乌药。治疗
60
例,
排石率
60%
。买孟江等
[4]
用自拟排
石汤
(
金钱草、海金沙、车前子、鸡内金、郁金、石韦、
黄柏、威灵仙、三棱、莪术、木通、生甘
草
)
加减治疗本
病
62
例
,10
天为
1<
br>疗程。腰痛甚者加川楝子、元胡
;
尿血
加白茅根、大小蓟
;
大
便秘结者加虎杖、芒硝
;
恶心呕吐
加陈皮、竹茹。
1
~
2<
br>个疗程后
,
治愈
11
例
;3
个疗程后治
愈<
br>30
例
;4
个疗程后
,
治愈
13
例
,
有效
6
例
,
无效
2
例。
蔡瑛等
[5]
采用验方金石芍苓汤
(
金钱草、鸡内金、郁金、
穿破石、石韦、琥珀、
田七末、川牛膝、茯苓、猪苓、白
芍、益母草
)
加味治疗肾结石
26
例
,
其中脾虚气弱加党
参、北黄芪
;
血亏加当归、川芎、首乌
;
肾虚加杜仲、续
断、巴戟天
;
阳虚加补骨脂、核桃肉
;
阴虚加熟地、女贞
子、黄精
;
瘀血日久加三棱、莪术、桃仁、红花、益母草
;
湿热甚加黄柏、知母
,
血尿酸高加川芎、土茯苓
;
血尿甚
加
小蓟、地榆。并设对照组
23
例
,
用消石素每次
2
粒
,
每
日
3
次餐前服
,7
天
1
个疗程。结
果显示
:
总有效率治疗组
76
1
9%,
对照组
39
1
1%
。孙乃红等
[6]
用自拟金葵排石汤
(
金钱
草
30g,
海金沙
15g,
木通
10g,
甘草梢
1
0g,
瞿麦
12g,
乌梅、金钱草、鸡内金、芒硝、太子参、牛膝、白芍、肉
苁蓉、巴戟天、狗脊等
)
,10
天为
1
个疗程
,
服
药
1
~
3
个
疗程
,
以面色明润
,
精神好转
,
体力充沛为宜。之后开始
实行总攻方案
,
给予黄芪、金钱
草、冬葵子、车前子、鸡
内金、海金沙
(
布包
)
、牛膝、大黄、石韦
、滑石等。兼有
瘀血者加王不留行、琥珀、桃仁
;
湿热重者合用八正散、
石韦
散、导赤散
;
气滞重者加枳壳、乌药、橘核、香附
;
尿少者加泽泻、木通、茯
苓
;
绞痛者加白芍、甘草
;
尿血
加生地、大小蓟
;
气虚加党参、白术。每日
1
剂
,
头煎
15min,
取汁300ml,
再煎
30min,
取汁
500ml,
与头煎混匀作
为“主剂”
;
再煎
3
次
,
共约取汁
200
0ml
作为“辅剂”。西
药
:
双氢克尿噻或速尿
,
颅痛定或
阿托品。按摩仪穴位按
摩
,
取穴
:
关元、中极、大横、水道、肾俞、
关元俞、膀
胱俞、足三里等。“总攻”治疗步骤
:
上午
8:00
患者
服中
药辅剂
1000ml;8:30
服双氢克尿噻
50mg
或速尿<
br>40mg;
9:00
患者服中药辅剂
1000ml;9:30
服中药主
剂
800ml;
10:00
服阿托品
0
1
6mg,
或肌肉注射阿托品
0
1
5mg
。之后
10min
开始用按摩
仪穴位按摩
,
每穴
2
~
5min,
点按
,
力度
宜大
,
以能耐受为宜。此疗法每天
1
次
,10
次为
1
疗程
,1
个疗程未排石者
,
停药
3
~
5
天
,
继续第
2
疗程。治愈
38
例,
好转
21
例
,
总有效率
90
1
7%
。林强等
[2]
采用体外震波
碎石结合中药排石治疗肾结石
210<
br>例
,
并设对照组
152
例单
纯体外震波碎石。治疗组碎石后服
用中药排石
,
先服自拟
益肾排石汤
(
金钱草、海金沙、车前子、冬葵
子、石韦、
木通、白茅根、泽泻、牛膝、黄芪、党参、菟丝子、补骨
脂
)
,<
br>每日
1
剂
,
连服
3
天。
3
天后服自
拟益气通淋排石汤
(
党参、黄芪、金钱草、鸡内金、海金沙、石韦、冬葵子、
石韦12g,
冬葵子
10g
)
治疗本病
54
例
,<
br>其中血尿重者加生
地黄、丹皮
;
发热加双花、牛蒡子、连翘
;
腰痛加白芍、
枸杞子、女贞子
;
肾绞痛者加延胡索、郁金。总有效率
941
4%
。贾秀萍等
[7]
用自拟金威消石汤
(
金钱草、
威灵仙、
海金沙、冬葵子、石韦、枳壳、陈皮、白芍、地龙、车前
子、甘草
)
治疗本病
80
例。血尿者加生地黄、牡丹皮、白
川牛膝、车前子、王不留行、大黄)
,
血瘀气滞者加三棱、
莪术、赤芍。每日
1
剂
,连服
10
剂后如结石仍未全部排出
然临床也常见并非危重的太阴病
,而呈现慢性的、
一般的里虚寒证
,
如小半夏汤方证、大半夏汤方
证、旋覆
代赭汤方证、茯苓饮方证、吴茱萸汤方
证、理中汤方证、大建中汤方证、干姜附子汤方
证、附子
汤方证、四逆汤方证等
,
这些是易于治疗
的较轻的太阴病。而从经方的归类分证来看<
br>,
太阴
病多属危重
,
病之死多在太阴
,
“有胃气则生
,
无
胃气则死”
,
亦多现太阴病
,
对经方的太阴病
当有
所识。
(
收稿日期
2002
年
8
月
2
9
日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