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伤寒论》中发热辨证
北京物资学院研究生院-何韵诗图片
・
946。 光明中医2017年4月第32卷第7期 CJGMCM April 2
017.Vol 32.7
浅议《伤寒论》中发热辨证
蔚秀 朱永光
摘要:发热
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东汉末年张仲景之《伤寒论》为中医之经典,集理、法、方、药于
一书
主要研究外感热病,故发热为该书最常见的症状,其发热条文占398条中的十分之七。发热包括
微热、无大热、潮热、往来寒热等
对《伤寒论》中的发热条文进行归纳及辨证探讨,可有效指导中医辨
证施治。
关键词:《伤寒论》;发热;中医辨证
doi:10.3969/j.issn.
1003—8914.2017.07.012 文章编号:1003—8914(2017)一07—0946
-02
发热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可见于多种疾病,病因
复杂,大致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外感发热常因六淫
外邪及疫疠之气引起,身热较甚,多数属于实热;内伤
发热,多由饮食
劳倦所伤及情志因素等,影响脏腑功
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虚弱,一般身热不高,多数属于
论))360条:“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及
《伤寒论》361条:“下利,脉数
,有微热汗出,今自愈;
设复紧,为未解”,此微热乃为正气恢复,邪气已退之
征兆。由此
可见,虽同为微热,但由于病邪在表在里
之异,正邪相争之别,而见证亦不同,故在辨证施治
之中,需辨表里,分虚实,在表之发热,需汗而发之;
在里之发热,实者攻而下之,虚者补而潜之;
表证之
虚热。仲景之《伤寒论》主要研究外感热病,故发热为
最常见的症状 j,其发热条
文占398条中的十分之七,
以下就发热常见类型进行辨证分析。
1 发热
发热
,观察汗之情况,若热随汗出,浆絷而解,汗后身
凉,则为病愈。里之发热,缘腑实结聚,攻而下之,
腑
在《伤寒论》中泛指病人自身有发热感觉,或医者
手扪及病人肌肤有异常热感,一般都见
于体温高出正
常标准。
1.1微热 自觉身体发热,热势不高,体温不超过
38
℃,可见于多种疾病 ,可由热邪深伏,以及正邪
俱弱或正气恢复所引起。发热与壮热相对,为体表
通热退,则为病愈。若阴盛格阳,虚阳外脱,需急回
阳救逆,则阳潜阴散,其热自退也。但亦
有病在过程
中,阳气来复,正能胜邪,其微热者,乃为正复邪退之
佳兆,此需静以观变。
1.2 无大热指体表没有高热,发热不是十分明显。
其成因或为阳热炽盛,郁闭于里,或为
阴盛阳虚,虚阳
有热不甚。有微热渴饮者,见于《伤寒论》7l条:“太
阳病,发汗后,大
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
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
外
浮,病机各有不同 。有发热而渴者,见于《伤寒
论》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
,无大
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及《伤寒论》162条: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
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
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此乃无大热,缘于汗出之故,
利
、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此微热乃表邪不解
之故;有微热便秘者,见于《伤寒论》242条:
“病人小
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
燥屎也,宦大承气汤”,及
《伤寒论》252条:“伤寒六
七日,日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
热者
,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此微热乃阳
明腑实而致。有微热而厥者,见于《伤寒论》366
条: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
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
微厥,所以然者,其面
但并非里无热邪。有发热燥渴者,见于《伤寒论》169
条:“伤寒
,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
人参汤主之”,而此无大热,乃为气阴两伤,邪热炽盛
;
有发热燥烦者,见于《伤寒论》61条:“下之后,复发
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
,不呕,不渴,无表证,脉
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及《伤寒论))269
条:“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
故也”,此无大热,乃为阴盛阳衰,正气不足
,抗邪无力
戴阳,下虚故也”,及《伤寒论》377条:“呕而脉弱,小
便复利,身有微热
,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此微
热乃阴盛格阳而成。有下利有微热者,见于《伤寒
而
成,其体必四肢冰凉,神情淡漠等,一派虚寒之象。
由上可知,虽论述身无大热,但由于正邪之胜衰有
别,
可为阳证、实证,亦可为阴证、虚证。属阳证、实证,虽
作者单位:1.内蒙古自治区
包头市蒙医中医医院中医科(包头
014040);2.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包头
014040)
无身大热,但必见“汗出而喘…‘口燥渴,心烦”等热证,
此时需
按热证予以施治;属阴证、虚证,虽无身大热,但
见“终日烦躁不得眠,不呕,不渴,无表证”等,此
时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