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之我见
稽查员-劳动模范待遇
201韫2嚣恐挚怎1捌
垫!!!堂!翌!!
xini咖J0u圳霹黥慧chi
。。M也i。
!!型型!竺型垡‘!些型生竺!型竺L————————二一
5
兼佐药
。
1∈L
2)判别方法:设ⅣF{蛳l为缸的功用,其中第1
成立,则臣药耳为臣兼使
药,记为Bs:㈨o
功用撕。为主要功用。若有
4.10佐兼使药
矾一。。≠西(中为
空集)
1)判别根据:佐药而有使药特殊功能者,便为
成立,则君药敏为君兼佐药,记为Ac;
敏。
佐兼使药。
上例中因羌活尚有通痹止痛功用,便属于君兼
2)判别方法:设某佐药
斗的特殊功能为乃。{柚,
佐药。
若有
4.7臣兼佐药
1
E耳
1)判别根据:当臣药兼有次要功用时,便是臣
成立,则佐药斗为佐兼使药,记为cs={褂。
兼佐药。
本文只叙述了方药体现君臣佐使药计量判别
2)判别方法:设矾={”d}为耳的功
用,其中第1
方法,对于有确切病证记载的成方或临证处方。还
功用姊。为主要功用。若有可进行病证期望君臣佐使药的计量判别,容由另文
n柏≠m(中为空集)
论述。
成
立,则臣药≈便是臣兼佐药,记为Bc={辑}。
参考文献:
上例中防风、白芷因均有其他功用
,故皆属臣
【1】张放,梁茂新.试论方剂君臣佐使法则的沿革与规范田.中药新
药与临床药理
,1996,7(1)珥8—5也
兼佐药。
【2】王春雷,王烨燃.‘内经)方剂组方法则探讨
啦.中医药学报,
4.8佐兼臣药
2010.38(1):130_132.
1)判别
根据:当佐药之次要功用与君药主要功
【3】何涛赞.君臣佐使在中药方荆中的指导作用硼.广东医药学
院学
用相符时,便为佐兼臣药。
报,1991,7(1).鹌一51.
2)判别方法:
设矾、耽分别为钆暂的功能
f4】周铬心.方荆计量学研究方法与指标体系概论叨.中国中医基础
医学。2003,9(7):23一”.
集,若
【5】周铭心古今医家临证处方模式方剂计量
学研究概述们.中国中
"IlE阢n呀
医基础膳学,2∞8,14(12):950_952.
成立,则佐药新便是佐兼臣药,记为cb={硝。
问周铭心.古今医家临证处方模式类型分析叨
.新疆中医药,
4.9臣兼使药
2∞8。26(5):1—5.
1)判别根据:臣药而
有使药特殊功能者,便为
川周铭心.证势概论叨.新疆中医药,2010,28(1):1“.
【8】周铭心.旁治法概论叨.新疆中医药,2∞B,26(6)小。7.
臣兼使药。
(牧稿日
期:20ll一12一19)
2)判别方法:设某臣药簖的特殊功能为耻
{U,若有
“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之我见
罗世坤
(鸟鲁木齐市中医医院,新疆乌
鲁木齐830000)
摘要‘伤寒杂病论>自问世后,被历代医家奉为圭皋,流传至今已有1800余年
,然历经劫难。现行诸本已失原书旧貌,
难免有所谬误,其中‘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之条文“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殊为难解・笔
者详考历代文献,结合临床,以《金匮玉
函经》载“伤寒脉浮滑,而表热里寒者,白通汤主之”为是,作此文。
矣键词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
;白虎汤
再i面ijij面(1980一),男,住院医师,研究方向:糖屎痛度并发娃的中西医防治。
E_1t・ajl.1u讲hihn2004@163
万方数据
c锄。
,
o
xⅫi蚰g
Joumal
0f
新疆中医药
T训idoⅡ
al
chinese
Medicim
2012年第30卷第1期
2012vo
L30Nnl
《伤寒杂病论》系东汉张仲景所著阐述外感病
及杂病辨证论治的专书,堪称我国理
法方药完备的
临床医学元典,为历代医家所重,后世更将著者张
仲景誉为“医圣”;然原书问世
后不久,便遭兵燹之
火而散佚不全,至西晋经王叔和将原书重新整理编
次而得以流传,其后几经
分合隐现、传抄翻刻,最终
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并存诸多版本。然
历经180
0余年至今,现行各本与原书定有诸多出
里俱热之证”。当代伤寒学家胡希恕…先生亦以为
“寒
”字当“邪”字解,并认为该证当为表里俱热。
2错简论
持错简论者可分为两类:一类以为“表
里俱
热”,一类以为“表寒里热”。持“表里有热”者首见于
宋朱肱《类证活人书》,其云:“
白虎汤治伤寒脉浮滑
者,表里有热”。其后郭雍《伤寒补亡论》云:“此一证
传写之误。仲景别
条云,伤寒脉浮,其表不解,不可
予白虎汤。表不解者尚不可服,况里有寒者乎?详此
当作:伤
寒脉浮滑,此表里有热,白虎汤主之”。至明
人,诚可谓“颠倒错乱殊甚,早已失仲景之旧”,以致疑惑丛生、无所适从,其中《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
并治下》之条文“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
有寒,
白虎汤主之”(笔者注:全文所引《伤寒论》条文均出
自刘渡舟主编《伤寒论校注》)便
是一例,千百年来,
王肯堂《证治准绳》亦云:“必表里字差矣”,认为该
证表里俱热。至清柯
琴《伤寒来苏集》将原文迳改为
“里有邪”,并云:“脉浮而滑为阳,阳主热。内经云:
脉缓而
滑日热中。是浮为在表,滑为在里,旧本作里
有寒者误。此虽表里并言,而重在里热,所谓结热在
里,表里俱热者也”。汪琥(《伤寒论辨证广注》)贝0认
为“伤寒脉浮滑者,滑为里热,浮滑为表兼
风而亦主
热。此太阳风寒之邪已传人阳明,而经与腑齐病热
也”,并认同郭雍《伤寒补亡论》“
此表里有热”之校
注家对此条文争议颇多,笔者经研习诸文后,有感
而为此文。先将历代主要注
释分类归纳,大体以年
代为序,述其要者如下。
1“寒”字当“邪”字解
最早见于宋成
无己《注解伤寒论》,其注云:“浮
为在表。滑为在里。表有热,外有热也;里有寒,有邪
气传
里也。以邪未入腑,故止言寒,如瓜蒂散证云:
胸上有寒者是矣。与白虎汤,以解内外之邪。”至明方有执(《伤寒论条辨》)以为:脉滑且浮,“表有热”
为表里俱热,“里有寒”因“伤寒之热本寒
因也,故谓
热里有寒”,即因外邪伤中而致表里俱热。从病因病
机角度来看可认为方氏亦以为“
寒”字当“邪”字解。
其后张遂辰(《张卿子伤寒论》)亦以为“里有寒,有
邪气传里也”,并
引王三阳之语“经文寒字当邪字
正。钱潢(《伤寒溯源集》)认为该条“其义未详,恐有
舛误脱
落”,并以意推之“恐先受之寒邪,已经人里,
郁而为热。本属寒因,故曰里有寒。邪既入里,已人阳<
br>明,发而为蒸蒸之热,其热自内达外,故日表有热。
合而言之,实表里皆热”,但仍发出“然此条
疑义,因
原文词不达义,理幻难知,证治相反,虽强解之,终
未知其然否也”的感叹。当代伤寒
学家李彦师闭、刘
渡舟o、李培生H、陈亦人四诸先生均以为该文存在错
简,并认为该证当为表
里俱热。
宋本该条方后校语云:“臣亿等谨按前篇云,热
结在里,表里俱热者,白虎汤主之。又
云其表不解,
不可予白虎汤。此云脉浮滑,表有热,里有寒者,必
表里字差矣。又阳明一证云,
脉浮迟,表热里寒。四
逆汤主之。又少阴一证云,里寒外热,通脉四逆汤主
之。以此表里自差,
明矣。《千金翼》云白通汤。非也”
(笔者注:“《千金翼》云白通汤”,据今本《千金翼方》
卷九无此语,仍作“白虎汤”)。宋本虽未对原文加以
解,亦热也”。喻昌于《尚论》亦云:“但因起于
寒,故
推而本而日里有寒”。至清张志聪(《伤寒论集注》)
认为“伤寒脉浮主太阳之表,滑为
阴阳相抟,故浮滑
者,此表有太阳之热,里有癸水之寒,夫癸水虽寒而
与阳明相抟,则戊癸化火
为阳热有余,故以白虎汤
清两阳之热”。其于《伤寒论宗印》亦云:“浮为阳热
在表,滑为邪热
在经。盖寒伤荣,寒邪人于经络之
里,故里有寒。然寒虽伤荣,而阳气应之阴阳寒热相
抟,其脉
则滑,滑则在经之寒邪,得阳气而亦化为热
矣”。可见张氏认为该证是“伤于寒邪”而化为“表里
俱热之证”。沈明宗于《伤寒六经辨证治法》云:“此
订正,但从其校语可以看出,校者持“表寒里热
”之
态度。清张璐(《伤寒缵论》)亦认为该条“必系传写
之误”将原文迳改为“此表有寒,里
有热”,以为“系
伏邪发出于表之征,以其热邪初乘肌表,表气不能
胜邪,其外反显假寒,故言
表有寒,而伏邪始发未
风邪传胃化热也。若见单浮,为风邪在表。此伤寒而
脉浮滑,乃里热达于
阳明表热。谓里有寒,是互风言
也。以白虎汤养胃清热散邪耳”。可见沈氏认为该证
是“伤于风
邪”而现“表里俱热之证”。吴谦(《医宗金
尽,里热犹盛,故言里有热,以其非有燥结实热,乃
用白虎解散郁发之邪”。程应旄《伤寒论后条辨》则
鉴》)亦以王三阳之语为是,并以为该证为“阳明
表
万方数据
2012年第30卷第1期新疆中医药
2012VoL30
Nnl
xill“aItg
J0umal0f
1训“ional
Chines
eMedicine’7
将原文迳改为“此里有热,表有寒也”,且云:“诊其已达于表,即其外之有热
,更可决其内之无寒”。“表
脉浮中不但无紧,且复多滑,知其阳气盛极而郁蒸,有热的表字,是释浮,
表有热的热字,是释滑。热既
此里有热也。里热盛则格寒于外,多厥逆身凉证。此出表,里于何有。表既
有热,寒于何有。深释之,滑是
表有寒也。读厥阴篇中,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阴有余,为阳中之阴
。这个热,是由阴出阳,故脉显
汤主之,则知此处表里二字为错简”,以为该证为滑象。一滑字,不惟将
热显出,并将热由寒化显出”,
“表寒里热”之“真热假寒”证。黄元御《伤寒悬解》亦“白虎主治在肌
肉之表,不是在皮毛之表。在肌肉之
将原文迳改为“此里有热,表有寒也”,以为“浮滑里,不是在躯壳
之里。所以表未解者,不可予白虎
者,阳气郁格之象也。此之表寒,乃阴气之外浮,非汤,热人于里,或
在胸中,在心下,在胃中,成陷胸
寒邪之外淫”之“阳盛格阴”。徐大椿(《伤寒类方》)证。泻心证,
承气证,亦不用白虎。内外衡量,可肯定
亦认为该条“此寒热二字,必倒误,乃表有寒里有热条文表有热
,不是表有寒。里有寒,不是里有热”。
也”,并以为“《活人书》作表里有热,亦未稳”。近代另有学
者”认为“有”字当为“有”字,“有”音为
伤寒大家曹寅甫(《伤寒发微》)亦以为“本条言表有“卯
”,意为没有,进而“表有热,里有寒”便为“表有
热里有寒,则传写之误也”,并订正为“此表有寒,
里热,里有寒”,可理解为“表无热,里无寒”了。
有热”。且云:“惟白虎汤方治,里热甚于表寒者宜
纵观上述诸家之言,使人莫衷一是,难免有牵
之。若表寒甚而里热微者,要以越婢及大青龙、麻杏强、穿
凿之感,顿觉理论与临床脱节,与其凭空玄
石甘诸方为主”。当代中医大家任应秋响、伤寒学家论,不若
存疑待考。笔者比较认同郑寿全观点,其于
俞长荣[)】、柯雪帆嗍诸先生均以为该文存在错简,并《伤寒恒论》虽引条文为“此里有热,表有寒”,但注
认为该证当为“表寒里热”证。云:“此条只
据二脉,即以白虎汤主之,实属不当。况
3表里解为标本之说
有未见有白虎症形。指为里热表寒
,即果属表寒里
清张锡驹《伤寒直解》云:“伤寒脉浮滑者。浮则热,理应解表清里,何独重里热一面,
而遗解表一面
热在表,滑则热在经,太阳之标热在表,此表有热也,
乎?疑有误”。当代伤寒学
家陈慎吾㈣、李克绍洲于该
太阳之本寒在里,此里有寒也。凡伤于寒则为病热,条亦持“阙疑待考”、”
存而不论”的态度。然《伤寒
故宜白虎汤主之”,陈修园《伤寒论浅注》承其说。论》久经流传,现世存
有多种版本,以上注本多以宋
4表里解为营卫之说本伤寒论或成无己注本为底本。待接触《伤寒论》另<
br>清魏荔彤(《伤寒论本义》)以为“此条亦太阳风
一古传本《金匮玉函经》,则使前嫌冰释。此本
与《伤
寒两伤,人里变热之证”,脉“浮而滑,其热已深而入寒论》内容大致相同,但编次互异。早在晋
唐时期,便
里”,而“原文所言表里,乃营行脉中,谓之里,卫行有流传,后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正,在
宋代虽经两次
脉外,谓之表也”。“夫所谓表有热者。风邪伤卫也。刊刻,惜均亡佚。直至清康熙五十六
年(1717年),本
风邪为阳邪,在卫之久而能成热也。所谓里有寒者,书再次由陈世杰据何焯手抄本
校勘后刊行,但陈氏
寒邪伤营也。寒邪为阴邪,在营之久,亦能成热也。刻本流传甚稀,以致乾隆年间《
四库全书》未予收录,
二邪俱变而成热”。故难为世人所见。陈氏刻本刊行不久,便传至日本,
5表里解为经腑之说
翻刻有成美堂刻本。1932年,徐衡之、章成之请章太
近代中医大家张锡
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以炎先生校勘后复刻陈氏《金匮玉函经》。1955年、1956
为“此脉象
浮而且滑,夫滑则为热人里矣,乃滑而兼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出版了陈氏《金匮玉函经》,
浮,是其热
未尽入里,半在阳明之腑。半在阳明之经至此《金匮玉函经》才得以广泛流传陋14J。
也。在经为表,
在腑为里,故日表有热里有寒”,“此
按《金匮玉函经》该条为:“伤寒脉浮滑,而表热
所谓里
有寒者,盖谓伤寒之热邪已人里也”。
里寒者,白通汤主之”。近世陆渊雷(《伤寒论今释》)
6“有”当“无”解之说
同意此说。白通汤由葱白、干姜、生附子组成。据《神
当代中医大家冉
雪峰(《冉注伤寒论》)以为“有
农本草经》记载葱白“味辛,温……主伤寒,寒热,出
对无言
,有字对面,隐藏有个无字在。两有字耐人寻
汗,中风,面目肿”,可见葱白有通阳解表的功效;干味,如麻杏甘石汤是疗热,条文迭日无大热,知其外姜“味辛,温”能“温中”,治“肠游’下利”;附子“
味
无大热,即知其内的热大。知彼条之无而为有。即知辛,温……温中”。由此可见,白通汤可以通阳解
表、
此条之虽有若无。外伤之寒,既传人里,里化之热,
万方数据
温中散寒,为表里同
治之方。按目前通行本涉及白
。
石
xinji8ngJ棚mal
新疆中医药
0f删id哪l
2012年第30卷第l期
Chin船eMedicin
e2012VoL30Nnl
通汤条文有二则,分别为“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
之。”及“少
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
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
“里寒”为里证而言。如前所述就白通汤主症当有下
利,究其原因为“以其脏有寒故也”,因而水谷失于
正化,聚湿成饮,导致下利。正如《金匮要略・痰饮咳
嗽病脉证并治》所载“脉浮而细滑,伤饮
”,且“病痰
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故取姜附温中散寒。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伤寒脉浮滑,
此以表有
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宜以《金匮玉函经》所载为
是,当为表里同病,表里并重,
通阳解表、温中散寒
表里同治之法。然仲圣之书流传至今脱漏错简难
免,如其中自通汤组方即有
疑处,按目前所见诸本,
白通汤组成药物为:葱白、干姜、生附子:而白通加
猪胆汁汤组成药物
为:葱白、干姜、生附子、人尿、猪
胆汁。以致白通汤中是否有人尿,尚存疑待考。故笔
者所述
亦有不足之处,有待今后学习工作中进一步
研究,并望同道不吝赐教,以求其全。
参考文献:<
br>【1】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M¨E京:人民军医出版杜,2∞7:
125.
出
者死,微续者生”,均出自《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
并治》。由此可见,白通汤主证当有下利。另按《伤
寒
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通脉四逆汤条“少阴病,下
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
。身反不恶
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千呕,或咽痛,或利止脉
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方后加减载“面色赤者。
加葱九茎”,可知自通汤证可出现“面色赤”。
按仲景辨证论治,表里
先后缓急可谓立法井
然。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载“伤寒,医
下之,续得下利,清
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
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
表宜桂枝
汤”,“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
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载“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
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均
为先救
里之法;《伤寒论・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载“下利
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宜桂枝汤发
汗”,立先救表之法。
笔者以为“伤寒脉浮滑,而表热里寒者,白通汤
主
之”为表里同病,表里并重,表里同治之法;与《伤
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载“少阴病,始得之,反
发
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之表里同病,表
重于里,表里同治之法,及《伤寒论・辨
太阳病脉证
【2】李彦师.伤寒金匮条释[M]j£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鲫.
【3
】刘渡舟.伤寒论诠解[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83:113.
【4】季墙生舸氏伤寒论注
疏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228—229.
【5】陈亦人伤寒论求是蔫
京中医学院研究生班试用教材,1985:52.
嗍任应秋.伤寒论语译[M】.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
。1956:185.
r7】俞长荣.伤寒论汇要分析[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64:1a7
.
嘲柯雪帆.伤寒论临证发微[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07—308
.
【9】刘联群.“有”疑为“有”[J].四川中医,1985,1:45.
[10】陈慎吾
.陈慎吾伤寒论讲义[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8:228.
并治中》载“病发
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
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之表里同病,里重于表,但
治其里
之法相对应。原文“伤寒”、“脉浮”、“表热”为
表证而言,前文提及“面色赤”正是“表热”之表象
:
然此处之“表热”为外邪致表阳怫郁所致,正如《伤
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所载“设面
色缘缘正赤
者,阳气怫郁在表”,故用葱白通阳解表。其脉“滑”、
【11】李克绍.伤寒论语
释[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跎:
180一18l_
【12】马继兴经典医籍版
本考[MUE京:中医古籍出版扯。1987:67_68.
【13】海睦,李顺保.金匮玉函经考[A
].见:吴忠文.金匮玉函经研究
【明了E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236_240.
(收稿日期:2011.10_27)
顾护胃气原则在肿瘤治疗中的运用
王巧琳.陆明.邓皖利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新疆鸟鲁木齐830000)
摘要胃气在中医学理论中占有极为
重要的地位。在肿瘤的整个治疗过程中,能顾护胃气则能够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减
轻放化疗的毒副反应,
从而提高综合治疗的效果,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作者简历:王巧琳.肿瘤专业硕士,主治
医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肿瘤一科,电话:15899260863.邮箱:9361642@qq万方数据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