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大师四十年经验总结
澳洲八大名校-如何识别假钞
中医大师四十年经验总结,养生、学医都值
得我们学习借鉴
中医学是一门伟大的
科学宝库,我们应当努力的去挖掘它,并加以提高。
下面是本人提出的新观点和新问题。虽然我不敢说十
分正确,但就我长期给病人的治病
的的效果证明,基本上还是比较准的。
我要提的有以下几点:
人体内科的发病的基本原理有两个概念:
(一)百病从虚而入
(二)百病由气而生中医内科病的治疗范围极广,由五脏六腑导致的内科病患者众多,发病率极高,病人层
出不穷,处处
皆是。人体内科病的发病几率在人群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占人群总发病率
的70%以上。
(1
)百病从虚而入
俗话说:体虚多病,体弱多病。
体虚就易病,虚病有四种(气虚,血虚,阴虚,
阳虚),临床上有些病人的只占一虚,
有些病人占二虚,还有些病人占二虚以上,四虚占全,即全虚。虚
的越少,病越轻,虚的
越重、越多,病越重。
人体一虚,病人就失去抵抗力,病邪就容易侵犯人
体从而引起疾病的发生。我发现每个
病人的病都有虚的一面,其所谓不虚不病,有病就虚。正所谓中医学
所讲正不胜邪。
1)气虚
人体的五脏都有气化的功能,即肺主气,肺有肺气,脾有脾气,胃有胃
气,心有心气,
肝有肝气,肾有肾气。五脏气化功能盛衰直接关系到人体抵抗能力的强弱。各个脏器出现
气的不足或者气虚,都能导致疾病的发生。那个脏器气的功能下降,那个脏器就要发病。
气虚有以下几种:
1.脾气虚的病人:胸闷气短,肢体浮肿,多汗易感冒。
2.中气虚
的病人: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
3.胃气虚的病人:消化力差,不思饮食,食后腹胀。
4.
心气虚的病人:心悸气短。
5.肝气不和的病人:急躁易怒,心胸胀满,两肋胀痛。
6.肾气虚
的病人:腰膝酸软,肢倦乏力。
2)血虚
血是人体生命的源泉,血是生命重要的物质基础。人体
缺血或失血过多,就有生命的危
险。通常上说的缺血,贫血,心脏供血不足,心肌缺血,大脑供血不足,
大脑缺血,都属
于血虚的范围。
血虚,即人体的血少,就是人体的血液达不到一个正常人的血容
量。血虚容易患病。血虚
的人脉象大都细小,皮肤颜色都呈黄色,面色萎黄。
血少不能充盈血管
,就会导致心脏供血不足,大脑供血不足,还会导致心脏缺血,大脑
缺血,还会导致其他器官供血不足。
又能引发人体各个组织细胞的供血不足,就会出现头
晕、头痛、心慌、心悸、失眠多梦、噩梦、盗汗、肢
倦无力等,更有甚致血虚生风、肢颤
麻木出现虚脱等症,危害人的生命安全。
3)阴虚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阴阳是代表各个器官的属性,阴阳平衡是人体的关键。
人体阴阳平衡,人
就不会发病。反之,脏器就要发生毛病。
中医所讲的阴,是指人体的精液,血液,养料等有用物质,这些
东西是生命的物质基础,
是人体不可或缺的东西。这些物质就相当于机器的机油,一个机器有了机油,就
能开响发
动机。然后发动机就发热,产生动力,为人类造福生产。人有了血液,津液,养料就会有
温度,就有生命。人就能工作,劳动。这些都是阴的气化功能。人体没有阴的内在基础,
也就没有生命
,没有人类。不光是人离不开阴的滋养,世界上所有的有机体都是这样,没
阴就不能存活。所谓中医理论
中讲到阴平阳和,阴平阳秘的说法是非常科学的。
阴虚,就是人体的血液、津液、营养处
于相对减少的状态,则必然会出现阴虚生内热,
阴虚生火,阴虚阳亢的现象。病人便出现一系列发热上火
,引发多出炎症的发生。
4)阳虚
阳是热的代名词,动为阳,静为阴,阳刚之气,阳刚之躯,阳
是人体外在的表现。一个
人的阳气充足则精神饱满,精神焕发,劲头十足,这些都是阳的作用。阳的生存
是以阴做
内在基础的,没有阴做内部给养,阳的外在形象就无法存在,人体阴阳至关重要,孤阴不
生,独阳不长,阴平阳和,缺一不可。
当一个人出现阳虚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阳虚生寒。也就是说
阳虚会导致寒症的出现。
如畏寒怕冷,四肢不温,手足发凉,肢倦无力,风寒湿痹,肢体浮肿,畏寒冷痛
,肠寒腹
痛,肠鸣泄泻,宫寒不孕,宫寒小腹痛,痛经,心率过缓,血压下降,阳痿早泄,甚至还
会出现四肢厥冷,脉微昏迷,大汗淋漓等亡阳危症。
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非常科学的论断,阴阳学说不
但用于说明人体的内部结构,生理功
能,还应用于人体的病理变化,辩证和施治。求得阴阳平衡是中医治
病的最终目的。阴阳
学说还能应用于说明宇宙间的任何问题,阴阳学说是一门伟大的学说,中医阴阳学说
是一
门伟大的科学。
(2)百病由气而生
气大伤肝,怒则气上,悲则气下,喜则气缓,
思则气结,惊则气伤,恐则气逆,忧则气
郁,即七情,即人体的七种情志,内因七情都能导致人体发病。
本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由怒、气导致的病人的发病率极高,有一半以上内科病
人的病患
大多由气而产生。可是这些由气而产生的病患西医的仪器却无法查出,西药更没
有解气的药物。人体的虚
证仪器也无法查出。仪器只能找有形的病变,然而仅靠仪器查病
是不完全的,不完善的。很多西医甚至很
多中医生也只靠仪器来诊断病情,很多病人去医
院看病,哪个地方有病,大夫就叫做那项检查,这些不动
脑筋光靠仪器的医生未必就是好
医生。需要说明的是,仪器不是万能的,机体很多毛病,仪器并不是完全
查出。
一个人的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情,书中也曾说过,人生是艰难的,道路
是
曲折的。每天当中有顺心的事情,也有不顺心的事情。顺心的事情,人的心情就好。反
之,人的心情就差
。工作上的压力,事业上的挫折,婚姻上的不幸,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斗争。家庭的不和,经济学习上的
压力等时有发生。这些事情,每一个人都难以避免。性
情开朗的人就较少生病,反之思想上,精神上受到
压抑,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肝主情志,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肝的情志受阻,气机就不能
畅达,这样会导致气血运行
不畅通,气滞血瘀,引起疾病的发生。
临床上肝气不和、肝气不舒、
肝脾不和、肝气犯胃、肝胃不和、肝气郁结这些病症都是
由气而生。
西医中所讲的精神分裂症,
精神抑郁症,神经官能症,多虑症,狂躁症等病症的发病机
理都与气有关。
食道癌,胃癌,乳腺
癌,子宫癌,子宫肌瘤,息肉等其他各种癌症,肿瘤的发病机理也
与气息息相关。气滞血瘀,气血不通,
血瘀成瘤。同时,我发现,由气导致的肿瘤、癌症
发病率极高。
下面我要讲的是中医内科病的5
个特点
普遍性,规律性,多发性,关联性,季节性
中医内科病的发病存在着普遍性,很多病人的
发病机理大致相同,都出现一些相同或相
似的症状。疾病的发展还有一定的规律性,往往一个器官有病,
能导致多种病候的出现。
而且多种病侯群的出现,又有着相互关联的因果关系。有些病的发病则与季节有
关,如春
季多风症,夏季多热病,秋季多燥症,冬季多寒证。
1普遍性
普遍性指许多人
患同一种病,而这一类的病患为数众多,并层出不穷。老少皆有。
例如:肾阴虚——肝火大——胆囊炎—
—胃炎——咽炎等
肾阳虚——脾阳虚——胃寒——脾虚泄泻(肠鸣痛)
患这两种病的患者非常多
见,存在着普遍性
2规律性
相同疾病出现相同的症状,其病理也大致相同,病人反映出来的外在
现象也基本相似,
这就是疾病的规律性。如阴虚火旺反应出来大都是火盛,怕热,多汗等体征。阳虚寒大
的
病人多出现怕冷畏寒,四肢不温。肝气不和型的都出现胃胀,心胸胀满,急躁易怒。
<
br>3多发性
多发性是指一个疾病能导致多种症候的发生,例如
4关联性
关联性是指
人体患病有着相互牵连的因果关系。一个器官的发病,紧接着又能引起另一
个器官的发病,从而引起多个
器官的发病,这就是疾病的关联性。
5季节性
季节性,有很多疾病的发生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如夏季来看病的多以热病上火为多,病人以炎症大为主要特征。冬季的病人寒症比较常
见,春季以风
湿,风寒温热为主,秋季以燥病伤阴为多。
中医内科病的四大类型
1阴虚火旺型
2阳虚生寒型3阴阳两虚型4肝气不和型
(一)阴虚火旺型
阴虚火旺型的病人最常见,发病极高
,人数众多。以中老年人患病为主,青少年患这种
类型的病也较为多见,具有普遍性。
阴虚生内
热,阴虚火旺,阴虚阳亢,阴虚生火,这些病名是中医理论上常讲的病名。阴
虚则热,就是阴虚了病人就
会表现出热的症候,热就是火,火大就生炎症。中医讲火,西
医讲炎症,都是同一个发病机理。
但就具体来讲,火有两种性质,一种是真火,一种是虚火。两种火的说法是截然不同,
两种火的性质也不
一样。
真火
真火是指病人出现高烧,神志不清,长疮,长疔。如皮下组织炎,蜂窝组织炎,关节
部
位红肿发炎,肺痈,肠痈,淋巴结肿大,脑膜炎,各种急性炎症等的发病机理都是真火,
是细
菌导致的,还有流行感冒,病毒性感冒所引起的发烧也是真火。这些病用西药的抗生
素和抗病毒药物治疗
都效果好、见效快,比中医的清热药治疗效果要好的多、快得多。对
于以上出现的这些病症,西医疗法最
佳。
虚火
甲亢,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心烦不眠,血象不高的发烧病人;慢性胃炎,浅表性胃炎
,
胃糜烂,红斑渗出性胃炎,胃充血,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胆汁返流性胃
炎,
甲乙型肝炎,胆囊炎,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增生;膀胱炎,尿道炎,妇科炎症
以及慢性咽炎食管炎
等都是由虚火形成的。其发病机理不是由细菌和病毒引起,而是由阴
虚火旺而形成的。
这些病的
治疗必须采用中医滋阴降火的方法,治愈率才高。很多阴虚火旺而引发体内多
出炎症的病人常年吃西药,
抗生素治疗,花费不少金钱,病还是没治好,甚至有的越来越
严重。或是有点效果,却易于反复。
阴虚火旺这类病型的发病机理。平常好吃辛辣,失血过多,熬夜过多,好生气急躁,手
术过多,刮宫引
产过多,过度疲劳,性生活过度,久病体虚,出汗过多,营养不良等原因
多引起。致使体内血液津液丧失
过多,导致阴虚。阴虚则阳偏盛,出现一系列火旺的症候。
对于这类病症其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滋阴降火,
滋阴潜阳。
阴虚,通常以肾阴虚为主。肾藏精,肾生精,肾藏真阴。肾主水,五脏都离不开水养,
这与世界上所有的生物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生存。肾阴一虚,五脏失养。肾阴不虚,五脏
充养。“阴平阳和,阴平阳秘”。阴虚必生火。肝属阳刚器官,本性属木,木能生火。肾
阴一虚,肝木
失去给养,肝火失去节制,便出现火旺,随即胆囊发炎。木能克土,脾胃属
土,便可导致胃火大引发胃炎
。十人九胃,目前人群中得胃病的人数众多,西医光治胃,
不知道胃炎是由肝火引起,肝火是本质。胃炎
是标,治标不治本,久治不愈。
有的人胃病喝了几年西药,甚至十几年,花了很多钱,也没能治好。根据
中医治本的原
理,滋阴降火,则胃病很快能治愈。本人每天接触的胃病患者极多,用中医治胃病,疗效<
br>快时间短,花钱少,深受广大患者的称赞和好评。
以上讲的只是举例说明,由阴虚火旺导致其他病
症则更多,如下图。
下面本人要说的是由阴虚火旺引起多种病的治疗原则。
本人在40多年的医
疗实践中,总结了一套完整的对内科病的治疗方法,虽然用的都是
古代医家的方剂,但本人发现光靠单方
或者复方治疗内科病还远远不够,对于一些复杂的
症候群如疑难杂症,更年期综合症,老年期综合症,久
治不愈症等,必须采取多方治病,
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阴虚火旺型的治疗方法
:滋阴降火为原则
肾阴虚:六味地黄汤是肾阴虚的基础方剂。如果病人只有肾阴虚症,没有出现上火症状
者,就只用六味地黄汤。如果出现口干,咽燥,说明阴虚已经开始生火,知柏地黄汤治之。
阴虚
生火,肾阴虚未得到及时的治疗,很快会导致肝生火。即肾阴虚→肝火大→胆囊炎
→胆结石
肾阴
虚,病人则出现腰酸腿软,腰胀腰痛,头晕头痛,耳鸣耳聋,记忆力减退,健忘,
性功能减退,遗精早泄
。肝上火则出现口苦口干,咽干舌燥,急躁易怒,大便干燥,小便
色黄,巩膜充血,耳鸣耳聋,胆囊发炎
等阴虚火旺症候。这类病症的治疗方法是补阴虚,
降肝火。知柏地黄汤+龙胆泻肝汤+杞菊地黄汤已成三
个方剂。
肝火大可引起胃部发炎,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引起胃肠炎症。火往上行继而导致食管发
炎,咽炎,口腔炎症。还能引起心上火。出现心烦失眠。还引起肺热,出现胸闷等症状。
从而导致三焦火
盛,加用三黄汤。
胃炎引起胃胀,还要加用保和丸,平胃散。形成胃糜烂,引起胃痛,加白及百合佛手延
胡索等收敛止痛药物。胃炎久了导致脾虚,方中加健脾丸。
胃病久了导致贫血,便引起心脏供血
不足,大脑供血不足。重者可导致心肌缺血,还能
引起血小板减少。贫血会导致失眠多梦噩梦心慌心悸,
引起脑供血不足,从而导致头晕头
痛。所以在滋阴降火的同时,还要加入镇静安神、补血药,归脾汤+龙
骨牡蛎。
知母柴胡山楂当归胃糜烂者加白及百合佛手延胡索
黄柏龙胆草神曲白芍胃出血者加三七
熟地栀子萝卜籽白术心动过速者加柏子仁
山药生地麦芽甘草心肌发炎者加桃仁红花
山茱
萸车前子鸡内金党参心慌心悸者加龙骨牡蛎珍珠
丹皮木通苍术黄芪失眠者加夜交藤磁石
泽泻黄连
厚朴木香心火大者加柏子仁
茯苓黄芩川穹枣仁胃胀甚者加槟榔
枸杞大黄丹参远志胃炎有红斑花斑
者加大黄连用量
菊花枳实赤芍茯神胃酸过多者加乌贼骨瓦楞子
麦冬石决明龙骨龙眼肉胃有呃逆者
加代赭石
五味子牡蛎大便干燥加小承气汤
综合治疗滋阴降火养血安神健脾和胃。
知柏地黄汤+龙胆泻肝汤+三黄汤+小承气汤+健脾
丸+归脾丸+平胃散+保和丸+杞菊地黄汤+麦味地
黄汤+川穹丹参赤芍
阴虚火旺的病人以20--40岁的青壮年发病为主。
随着年龄的增长,阴
虚火旺得不到及时的治疗,病情便往深处发展,逐步形成阳亢。阴
虚阳亢的病情则更复杂。所谓内分泌失
调,内脏功能失调,更年期综合症,老年期综合症,
各种疑难杂症,老年痴呆症都同阴虚火旺和阴虚阳亢
有直接关系。如下图
治疗以上这些病,除了滋阴降火,养血安神,镇静安神,健脾和胃以
外,还要活血通络,
活血止痛,滋阴潜阳,平肝熄风。
方剂
知母柴胡柏子仁山楂
黄柏龙胆草当归神曲
熟地栀子白术萝卜籽
山药生地甘草麦芽
山茱萸车前子白芍鸡内金
丹皮木通党参龙骨
泽泻黄连黄芪牡蛎
茯苓黄芩木香代赭石
枸杞半夏枣仁珍珠母
菊花厚朴远志石膏
麦冬大黄茯神石决明
五味子枳实龙眼肉磁石
何首乌川穹夜交
藤
女贞子丹参
赤芍
血压高者加天麻钩藤
血糖高者加天花粉葛根玉米须
脑血栓心血栓加三七桃仁红花
颈椎病腰椎病者加双寄生川断三七桃仁红花
湿热带
下者加苦参白芷土茯苓苍术
湿热瘙痒者加乌梅蛇床子白花蛇草
(二)阳虚生寒型
阳虚生
寒的病人以冬季为多见,发病以中老年人为最多,女性的发病率较高。
阳是有型的。一个人的阳气充足与
否,观其外在形象便知。人有精神,说话声音响亮,
眼睛有神气,面色红润,头发乌黑,身体刚健,思维
敏捷,反映问题快,这都是阳的作用
形成的。
阳虚通常以肾阳虚为主,肾藏真阴和真阳。肾阳虚
导致脾阳虚。出现畏寒怕冷,四肢不
温,肢腿酸痛,四肢浮肿,虚肿体质。胃寒,胃酸过多,大便溏稀,
肠鸣泄泻,腰痛绵绵。
女性宫寒不孕,月经退后或经闭,盆腔积液,输卵管不通,白带过多。男性阳痿早
泄,性
功能低下,夜尿频多,失禁。
阳虚还能引起肢倦乏力,精神萎靡,行动迟缓,易于疲劳,
血压下降,心率过缓,易于
感冒等阳气不升现象。
阳虚还能引起肺气虚中气虚,导致中气下陷,
出现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症。还能
引起脂肪的代谢,出现脂肪肝,导致大肚病。
阳虚则阴
盛,阴盛则阳衰。阳刚之气,气足则力壮,一个人阳气充足则精神旺盛,精神
焕发,工作起来不疲倦,劳
动起来干劲十足、快捷。反之就疲倦乏力、迟缓。
阳能化气,气属阳。阳虚能导致气虚。肾阳虚导致肾气
虚。心阳虚导致心气虚。气能化
血,血气同源,导致心血虚。脾阳虚能导致脾气虚、胃气虚。脾气虚导致
肺气虚,心血虚
导致肺气虚心气虚导致肺气虚。
阳虚生寒,生寒就生湿,生湿生痛。寒性则凝,
湿性则困。寒湿交结则生痹。寒主缩引,
热主升发。寒湿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则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寒
重则阳不升则四肢酸软无
力,肢倦神疲。肾阳虚导致脾阳虚,引起脾阳不振,湿困脾土。脾不能化湿,脾
喜燥而恶
湿,则出现脾虚泄泻,大便溏稀,肠鸣腹痛。脾阳虚导致胃寒引起胃痛,胃胀,消化力差,胃酸
分泌过多等多种胃病。脾气虚导致胃气虚,中气下陷,引起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肾阳
虚导
致心阳虚,导致心率过缓,血压下降。
肾阳虚导致男性阳痿早泄,性功能低下。女性宫寒不孕,白带增多
,输卵管不通,盆腔
积液,卵巢囊肿,腹痛绵绵。肾阳虚引起痛经,经闭,月经退后。
<
br>肾阳虚导致水液代谢功能紊乱,即肾积水,周身虚肿,下肢浮肿。湿邪过重易生痒。像
周身瘙痒,
湿疹等都是寒湿阻滞体内过多的缘故。
阳虚生寒型导致疾病的治疗原则:补肾壮阳,温中散寒。温经通阳
为主,补中益气,健
脾和胃,益气补血为辅综合治疗。
方剂
桂附地黄汤+附子理中丸+
补中益气汤+十全大补汤+健脾丸+归脾汤+保和丸+香砂养胃丸
+独活胜湿汤
宫颈糜烂,妇科
瘙痒,湿热带下者需清热利湿,加黄柏土茯苓苍术。滴虫,霉菌加苦参,
蛇床子。胃糜烂有湿热者加黄连
。痛经,小腹痛者加吴茱萸。
下面是阳虚生寒型病症的治疗用药图。
处方补肾壮阳温中散寒附子党参升麻桂枝
肉桂黄芪柴胡苍术
熟地当归砂仁扁豆
山药白芍肉蔻淫羊藿
山茱萸白术陈皮巴戟天
丹皮甘草山楂补骨脂
泽泻木香神曲菟丝子
茯苓枣仁萝卜籽何首
乌
杜仲远志麦芽独活
牛膝龙眼肉鸡内金羌活
干姜川穹黄连防风
黄柏
用方说明:肾藏真阴真阳,首先要补肾壮阳,桂附地黄汤。补真阳:气为阳,阳虚导致
气虚 ,气虚导致血虚,血虚导致失眠多梦,形成气血两虚。四君子汤补气,四物汤补血,
十全大补汤气血双补 、温阳补肾。气虚中气下陷,补中益气汤补中气。肾阳虚导致脾阳虚,
引起胃寒,附子理中丸、香砂养胃 丸、保和丸、健脾丸等方剂温中散寒、健脾利湿。归脾
汤养血安神。独活胜湿汤去风湿通四肢阳气。方中 黄连和黄柏用作有湿生虚热者。
(三)阴阳两虚型
阴阳两虚型的病人也尤为多见,此类病症以女 性发病为主,中老年人发病率较高。出现
阴阳两虚的病人病情则更为复杂,属于疑难杂症,老年期综合症 的范围。阴阳两虚如果不
好好医治,往往会导致肾功能衰竭的发生。临床上患肾功能衰竭,大都是肾阴阳 两虚所造
成的。
阴阳两虚患者的病症既综合了阴虚发病的一面,又综合了阳虚发病的一面,两种 症状兼
有。这种病症在治疗上既不能单独治阴,又不能单独治阳,必须同时治疗。补阴兼补阳,
降火兼驱寒。阴阳同治,疗效非常满意,否则其反。
阴阳两虚的患者既出现阴虚生火的症状又兼有阳虚生 寒的症状。滋阴降火药物大都寒
凉,温中散寒药物大都温热。单滋阴降火则阳虚更甚,只补阳散寒则虚火 更凶。滋阴降火、
补肾壮阳,双管齐下,阴阳才能平衡,病人继而康复。所以,中医治病的最终目的,即 保
持和调节人体内的阴阳平衡。
阴阳两虚的治疗用药看起来有点矛盾,药物性质上看起来有冲突 ,因此这个问题要用中
药的归经原理来解释。中医的祖先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中药都有各自的归经 ,即补
肾药入肾经,治肝药入肝经,补脾药入脾经,治心药入心经,治肺药入肺经。药物按性质
各走其道,各得其所。各种药发挥各自的作用,解决各自的矛盾。
阴阳两虚型的病人通常所表现的症状: 既怕热,又怕冷;上实下虚;一天当中,早晚怕
冷,中午怕热,天气晴朗怕热,天阴下雨怕冷;一年四季 中冬春季怕冷,夏秋季怕热。既
有内火,又有外寒;既有炎症,又有寒湿。上焦有火,下焦有寒;上焦潮 热多汗,下焦虚
寒怕冷;上焦炎症大,下焦湿寒重。既口苦咽干,又肢软乏力;既潮热心烦,又虚寒带下 。
病人常有头晕、头重、头胀、耳鸣耳聋、记忆力减退、健忘、心烦失眠、心慌气短、心悸
等, 病人还会出现胃肠功能紊乱,引起脾虚胃弱、消化力差、食欲不振、胃部炎症大、胃
糜烂溃疡、便溏、溃 疡性肠炎等,亦会出现虚肿体质、四肢浮肿、脂肪肝、大肚病、妇科
诸病等多种病症。
阴阳两虚 的治疗原则:滋阴降火,养血安神,补肾壮阳,温中散寒。
处方
知柏地黄汤+桂
附地黄汤+三黄汤+十全大补汤+归脾汤+健脾丸+保和丸+平胃散+香砂养
胃丸+龙胆泻肝汤+附子理
中丸
知母柴胡苍术党参
黄柏龙胆草扁豆黄芪
生地栀子薏仁木香
山药生地砂仁枣
仁
山茱萸车前子肉蔻远志
丹皮木通陈皮茯神
泽泻黄连山楂龙眼肉
茯苓黄芩神曲
当归
附子川穹萝卜籽白芍
肉桂丹参麦芽白术
杜仲赤芍鸡内金甘草
牛膝大黄干姜
半夏
桂枝枳实厚朴
(四)肝气不和型
内因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即七情,是
每个人的七种情绪。
喜则气缓(伤身),怒则气上(伤肝),悲则气消(伤肺),恐则气下(伤肾),思
者
伤脾,忧者伤心,惊者伤神。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科病的发病机理与七情有直接关系,七情当
中尤以怒致病的患者更
为突出。
怒则气上。气大伤肝,肝主情志。肝属木,木有自由伸展之性,
肝喜调达而恶抑郁。当
人们心情不好、闷闷不乐时,就会导致生气。思想上,精神上长期受到压抑就会导
致肝的
情志不畅,气机不能畅达,引起气滞,从而导致气血不能畅通。轻者引起肝气不和
,肝气
不舒,重者肝气郁结,危及生命。
如人与人之间闹矛盾,结怨结仇,打骂争斗,夫妻之间
不和谐,经济上贫困,事业上受
挫折等都会导致心情不愉快。时间久了,会心情不畅,导致气逆气结,引
起多种疾病的发
生。
本人在近40多年的医疗实践中发现,由气导致内科病的患者在总发病率人
群中占有50%
的份额。也就是说每两个内科病患者就有一个的病因是因为情志不舒。可是这些由气所导
致的内科疾患,西医的仪器却无法查出。人体各个脏器的虚证,仪器也无从查出。很多患
者因为
身体不舒服做仪器检查,各项指标都正常,而到我处一经切脉,却能诊出很多毛病。
仪器不是万能的,它
只能检查出人体器官有形的病变。有很多患者过于相信仪器,自觉身
体不舒,就做人体全面检查,甚至有
些医生也一味的靠仪器指标来做诊断。仪器虽然很科
学,但不是全面的科学。
情志不畅、生气所
致疾病图
肝属木,木克土,木犯土,木乘土,属五行相克。脾胃属土,是指肝脏有病导致脾胃产
生毛病,引起胃肠功能紊乱。临床上肝炎,肝火旺盛或是肝气不和都会导致胃病的产生。
俗话说十人九胃
,意思是说每10个人中就有9个犯胃病。在癌症的发病率中,胃癌、食道
癌的发病率占重要地位,发病
率极高。如何治好胃病,降低和减少癌症的发生是当今医生
的重大课题。
胃病虽然众多,但引发
的根本原因在两个方面。一种是肝病导致胃病,由肝气、肝火导
致的胃病占80%。另一种是肾阳虚导致
胃寒引发胃病占20%。胃病虽多,却也好治。如果不
从根源上治起,单纯的治疗胃炎是很难治好胃病,
久病久患,治好的人为数甚少。
然而,胃病的发生率是由三种病因产生的。一种是肝火旺盛引发胃炎,一
种是肝气不和
导致胃炎、胃胀,一种是脾肾阳虚导致胃寒。但尤以前两种最为多见。
肝气不和型
引发的胃病最突出,发病率较高。身体各部位的癌症也与其有直接联系,因
为气滞就必然导致淤血的产生
。中医学认为,气行血行,气通血通,气不通,血不通。不
通生痛,痛者不通。气滞血瘀、淤血聚积就易
导致肿瘤癌变。
肝气不和引起胃胀,胸肋胀满。还能引起肝火旺盛,肝脏有病即生火,肝无虚证之说。<
br>肝火旺盛引起肾阴虚,肾阴虚加重肝火大,如此相互因果联系。也叫子病及母,母病及子。
治疗原
则是在治疗肝气不和的基础上,亦要同时降肝火补肾阴。肝气不和能导致脾气不和,
从而导致脾虚,治疗
原则健脾和胃。如此,治疗肝气不和型的病患既要疏肝理气,又要清
热去火,还要滋阴潜阳。必要时还需
和胃止呕,制酸,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等。所以单方
治病非常片面且疗效甚小,必须多方治病,方能取得
满意疗效。
肝气不和型疾患治疗药方
逍遥散+龙胆泻肝汤+知柏地黄汤+三黄汤
+保和丸+平胃散+健脾丸+归脾丸。驱血瘀+桃红
四物汤+血府逐瘀汤
柴胡知母香附山楂党参
胃糜烂加白及百合佛手延胡索
当归黄柏郁金神曲黄芪胃酸加乌贼骨瓦楞子
白芍熟地青皮萝卜籽木
香心烦失眠加龙骨牡蛎
白术山药枳壳麦芽枣仁呃逆呕吐加代赭石砂仁
甘草丹皮半夏鸡内金远志体
内有血瘀者加桃仁红花
薄荷泽泻厚朴大白茯神体内血栓者加三七
龙胆草茯苓大黄麦冬枸杞
栀子山茱萸枳实五味子菊花
生地黄连川穹何首乌石决明
车前子黄芩丹参女贞子
木通黄
柏赤芍
肝气郁结型
肝气郁结型的病人多见急躁易怒、坐卧不安、胸肋胀痛、腹胀呃逆、不思饮食
、心烦不
眠、心悸心慌、闷闷不乐、少言寡语、神情恍惚、甚至出现神智失常、胡言乱语等症状。
西医学所讲精神分裂症、神经官能症、抑郁症、狂躁症等精神疾病都同肝气郁结有诸多关
联。
肝主情志。肝气上逆,肝火上行导致肝气郁结,气机不通。机体升降受阻,清不能升,
浊不能将。轻者心
神不宁、多梦噩梦、顽固性失眠,重者脑神经功能紊乱出现精神疾病。
肝气郁结型治疗
柴胡龙骨
黄连麦冬香附血压高者加天麻钩藤
当归牡蛎黄芩五味子郁金血糖高者加花粉葛根
白芍代赭石黄柏
何首乌青皮心烦失眠加阿胶
白术珍珠母川穹女贞子枳壳大便干结加芒硝
茯苓石膏
丹参大黄合欢皮
薄荷石决明赤芍枳实山楂
龙胆草磁石枸杞半夏神曲
栀子夜交藤菊花厚朴
萝卜籽
生地石菖蒲枣仁朱砂麦芽
车前子木香远志柏子仁鸡内金
木通茯神龙眼肉知母中医治病讲的是辨证施治。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阴阳平衡是治病的最终目
的。辩证的正
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原则的确定,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和安危,切不可粗心
大意。
中医辨证通常
为四诊八纲,治疗方法为八法。四诊即望、闻、问、切。八纲即阴、阳、
表、里、寒、热、虚、实。八法
是汗、吐、下、和、温、清、补、消。
四诊
望诊,即观察人体的外部情况。包括神态、肢体、舌
体等。闻诊,即通过听声音和嗅气
味来诊察疾病的方法。问诊,即通过询问了解病人的既往病史和现有体
征。切诊,即通过
脉诊了解疾病的虚实、阴阳寒热属性。
在四诊当中,尤其切诊为首要。切诊是
四诊中的重中之重,一个合格的中医生,必须懂
得切脉。不懂切脉或似懂非懂、只知毛皮者非中医。也就
是说,不会脉诊者不是一个合格
的中医生。
望、闻、问、切虽然说在诊断上至关重要,但切诊更
是诊断疾病的关键所在。望诊只能
了解病人的一些外在形象,闻诊只能了解病人声音以及气味的异常,问
诊则只能了解病人
病症的过程。脉诊就不同了,它能窥探疾病的阴阳属性,病人的寒热体质、虚实真假、
病
变部位等。临床上一些病人会出现真热假寒、真寒假热的现象。如果非脉诊,则很难辨出
疾患
的庐山真面目,轻者诊疗无效,重者甚至加重病情。
八纲是辨证的八大纲领。表里两纲是病变的部位,寒
热是病变的性质,虚实是反应病变
的邪正盛衰,阴阳两纲则是八纲的总纲。运用八纲辨证,确定病变部位
,了解寒热性质,
掌握邪正盛衰,求的病人的阴阳平衡是中医治病的最终目的。所以,八
纲中阴阳两纲是总
纲。运用八纲辨证是每个中医必须掌握的根本,八纲辨证掌握不好,施治就失去方向,
治
疗原则就无法确定。辨证不明确,非但疗效甚小甚至可能会延误治疗、加重病情。因此,
八纲
运用确切,病人病理明确了,再确定治疗原则,病人则会很快获得康复。
八法即明确病人的病原后确定的
治疗原则所采取用药的八种方法。根据不同的病情采取
不同的方法,用药方法有一方治病,也可多防治病
,即复方治病。
本人家传世代中医,从事中医内科病的治疗。辩证上以脉诊为主,施治上以复方或多方<
br>治疗。以上治疗的几个方子看起来都是祖先们常用方剂,但实际上是本人在长期的医疗实
践中总结
的精髓部分,是内科疑难杂症、更年期综合症、老年期综合症等疾病尤为有效的
治疗方子。
中医
内科病的出现和发展都错综复杂。中医诊病讲的是整体观念,全局出发,这点跟西
医的局部治疗完全不同
。
一种疾病的形成往往会导致多种病症的发生,追其根源,还是属于某一个脏器出了问题
引发的
。例如:肾阴虚引起肝火旺,肝火旺导致多发性炎症;肾阳虚则会导致身体各部位
出现寒证。中医采取治
本为主,前者滋阴降火,后者温中散寒,标本兼治,疗效甚好。
中医内科病的发病机理都是以点带面,通
常是肾脏先发病。肾的阴阳出现失调,要么出
现肾阳虚,要么出现肾阴虚,或者是阴阳两虚。阴虚生火,
阳虚生寒,阴阳两虚则寒火同
时出现。病的性质只有两点,寒和热,这就是阴阳失调。肾藏真阴阳,一般
来说,肾阴阳
平衡,机体就会康健,反之阴阳失衡,机体立即患病,所以,中医自古以来有“跟肾当先<
br>生之说”。
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乃后天之源”。本人在诊疗过程中大都以治肾为主
,
脾胃为辅,其次治肝。由肾、脾、肝这三个脏器疾患导致的内科病人众多,唯有治肾是重
中之
重。
中医治病讲的是扶正祛邪,扶正固本。本治好了,则标自愈,但为提高治疗效率,大多
数的
治疗则以标本兼治为原则。中医学所讲的卫气营血,则是诊疗过程中的指南针。调营
卫,补气血。营卫调
和,卫外功能坚固;气血足,则津液运行畅通。本人诊疗以治本为主,
突出重点治疗,抓住引起病患的主
要矛盾,控制疾患的表象特征,标本同治,疗效都非常
满意。
本人行医40余年,尤擅于中医内
科疑难杂症。本人治病用方之大,用药之多,打破了
历代医家的常规用药,为现代众多医家所不能接受,
甚至会反对,但不妨一试,观其效果
如何。本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一个复杂的症候群不能单靠一
方或者两方诊疗,而
是多种方剂灵活运用,才能达到确切的疗效。
本人在多年的从医实践中发现
,正确的治疗来源于正确的诊断。辩证正确,治疗正确,
康复指日可待。辩证错误,轻者延误病情,重者
则会造成不良后果,所谓有辩证难之说。
脉诊能直接确定病变部位、性质、正邪盛衰等,
其在本人行医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
用,犹如夜航的灯塔。
附带
因方剂大且用药量多
,所以服药方法也有所不同(附煎药方法及注意事项)
在治疗过程中还要注意到,以实热火盛为重者加大
清热药用量,寒湿突出的病人加大温
热药的用量,一些久病体虚的病人要加大补益药的用量。
煎
药方法
一.分次煎药方法
一剂药煎四次,一天只煎一次。第一次煎10分钟,第二次煎30分钟
,第四次煎40分
钟。每次煎药后把药水全部倒出,第二次煎药重新上水。
二.连续煎药法一剂药连续煎四次,每次煎25分钟。四次的药水拌在一起保鲜备用。
以上两种煎药方法都以烧开后
计算时间,一般要求大火烧开,小火煎药。煎药工具通常
以瓦罐砂罐为佳。
服药方法
一
剂药服四天,一日三次,饭后服药。儿童、年老体弱酌量或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