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天士_温热论_透邪法初探

温柔似野鬼°
832次浏览
2020年07月29日 20:4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中北大学教务处-入党申请书范文格式



6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7

12
月第
20
卷第
4

  
JournalofChe ngduUniversityofTCMDec.1997,Vol.20,No.4
叶天士《温热论 》透邪法初探
吴 刚
3
 关键词  叶天士 温热论 透法 治法
中图分类号  
R
242
  叶天士《温热论》
,
集叶氏论述温热病之精华。它< br>是叶氏关于温邪的传变规律
,
关于温热病的病理、诊
法和治法
,
关于其所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等内
容的重要著作
,
对临床有重要指导意义。而透 邪外解
是叶天士《温热论》的主要精神
,
它贯穿于温病治疗
的整个过程
,
其目的是使温邪由里达外
,
由深出浅
,
从表透出。正如叶氏所说
:
“令邪与汗并
,
热达腠开
,
邪从汗出。”本文拟就叶天士 《温热论》中的基本透
邪方法作一初步探讨。
1
 辛凉轻透法

,< br>透解表邪
,
是取辛味以宣郁散邪
,
宣发肺气
;
取凉性以清解表热。叶氏所言之轻剂
,
除性味轻清

,
并有轻可 去实之义
,
其具体用法还注意到了煎药
时间不能过长
,
服药宜用频服 法等。皆取其轻扬辛香
之气
,
宣透上焦
,
疏达肺卫皮毛
,< br>正所谓透解表邪犹
如拂尘
,
用力不能过重。故吴鞠通说
:
“肺 药取轻清
,
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矣……盖肺位最高
,
药过重则
[5]
过病所……。”可见
,
辛凉轻清之剂
,
用意非在发汗
而在宣 泄表邪
,
开其表卫
,
使肺气得宣
,
气机条畅
,腠理通达
,
营卫调和
,
津液四布
,
自然汗出而邪随汗< br>解
,
是不发汗而得汗。正如华岫云说
:
“辛凉开肺
,
便
[6]
是汗剂”。
  辛凉轻透法主要用于温病初期
,
邪袭肺卫阶 段。
《温热论》说
:
“温邪上受
,
首先犯肺……肺主气属
[ 1]
卫”
,
“肺主气
,
其合皮毛
,
故云在表
,
在表初用辛
[2]
凉剂”。邪袭肺卫
,
散布于肌表
,< br>闭阻毛窍
,
郁遏
归纳起来
,
叶氏对邪在卫分的治疗
,
主要体现在
“辛”、“凉”、“轻”这
3
个方面
,
以辛开之
,
以凉清

,
以轻宣之
,
使肺卫气和条畅
,
达到“令邪与汗并
,
热达腠开
,
邪从汗出”之效果。
若是 邪在卫分不解
,
则应力求使邪在气分从汗
“顿解”以杜其内陷营血。吴又可说
:
“气属阳而轻清
[7]
……是以邪在气分则易疏透”
,
“凡疫邪留 于气分
[8][9]

,
解以战汗”
,
“所以从战汗者可使 顿解”
。吴
卫阳
,
其病虽在表浅
,
但由于温邪具有“热变之 速”
之特性
,
如不及时透邪于外
,
势必由卫入气、入营甚
至 入血
,
或由卫分径入营分
,
引起种种里热亢盛、化
燥伤阴之病变,
故须及早透邪外出。另一方面
,
由于
邪浅病轻
,
正气 未伤
,
正气奋起相争
,
邪易达外而解。
[3]
治疗时
,
只要因势利导
,
“随其性而宣泄之”
,
以透
散卫分之邪
,
达于肌表之外
,
则疾病可迅速痊愈。辛
凉轻透法正是根据这一需要 而创立的。邪在卫分的
治疗方法
,
叶氏归纳为“汗之可也”。所谓“汗之”
,
结合“在表初用辛凉轻剂”一句来看
,
即是辛凉轻透
,
使邪随汗解。 如叶氏说
:
“辛凉泄卫
,
透汗为要”。
这里叶氏提出了“辛凉轻剂” 的处方原则
,
未出具体
方药
,
而后吴鞠通根据《内经》
:< br>“风淫于内
,
治以辛

,
佐以苦甘……”之训
,订出辛凉平剂银翘散和辛
凉轻剂桑菊饮二方
,
深合叶天士原意。以辛凉轻清之[4]
氏之所以强调气分之邪从汗“顿解”
,
是因为①气分
虽不在表,
但仍近卫分
,
易从表解
;
②气分阶段
,
正< br>气抗邪能力较强
,
易驱邪外出
;
③如邪不能由气分外

,
则要内传营血
,
营血分病变深重
,
较难治疗
,

应尽力使邪在气分而解。叶天士根据吴氏的观点
,

出了许多有效的透达气 分邪热的方法。
2
 清热透表法
  《温热论・十三条》说
:
“黄苔 不甚厚而滑者
,

未伤津
,
犹可清热透表”。凡黄苔不甚厚而滑润的
,

热虽传里
,
尚未内结成实
,
津液犹未受伤,
属温邪初
入气分
,
治当清热透表。章虚谷说
:
“其不 甚厚者
,

结未燥
,
可清热
,
以辛开之药从表透发
,
舌滑而津未
[10]

,
得以化汗而解”。所谓“辛开之 药
,
从表透
3成都中医药大学
(
成都 
610075
)
 收稿日期
:1997-06-15


 第
4
期吴  刚 叶天士《温热论》透邪法探讨

7

发”
,
是指用辛 凉轻清之品
,
宣透气热
,
使邪由表达
外而解。正如吴坤安所释
:
“黄苔虽主里
,
如苔薄而
滑者
,
是热邪尚在气分
,
津液未亡
,
不妨用柴、葛、
芩、翘
,
或栀、豉、翘、薄 之类
,
轻清泄热透表
,

[11]
亦可外达肌分而解。”< br>取宣通阳气的方法。通阳的目的在于疏展气机。湿热
病中使用通阳法
,
是以化湿 为主的
,
正如叶氏所说
:
[17]
“通阳不在温
,
而在利小便。”手段是逐湿
,
目的在
于宣通阳气
,
气机畅通则热邪自 可顺势外透。陈光淞
在解释化湿之所以能透邪的道理时说
:
“热处湿中
,湿蕴热外
,
湿热交混
,
遂成蒙蔽。斯时不开则热无由

,
开之以温
,
则又助其热。……惟有用河间分消宣
化之法
,
通利小便
,
使三焦弥漫之湿
,
得达膀胱以去
,
而阴霾湿浊之 邪既消
,
则热邪自透
,
阳气得通
[18]
矣。”可谓言简意 赅
,
切中要害。
若气分热邪内炽
,
治仍可透邪达外
,
用白虎汤。
[12]
本方为“辛凉发散之剂
,
清肃肌表气分药也”
,

于气分无形热邪内炽之证
,
可达清透气分大热之功。
总之
,
当病初入气分
,
里热不甚时
,
可用轻清透
达之品
,
稍佐苦寒以泄热
;
当里热已炽时
,
可用辛寒
清气的白虎 汤
,
透发气分大热
,
仍使之由表而解。忌
早用或过用苦寒沉降之品< br>,
以免冰伏邪气
,
诚如章虚
谷所言
:
“清气热不可寒 滞
,
反使邪不外达而内
[13]
闭。”
湿热邪气
,
如云如雾
,
弥漫于三焦
,
郁遏于膜原
,
困阻于脾胃
,
蒸腾于肌肤
,
或上蒙清窍
,
或下滞于水

,变化多端
,
病变部位比较广泛
,
但在不同的发展
阶段
,
其病变中心有所侧重
,
故在临证时
,
还应根据
湿热邪气之所 在
,
区别对待。
5
 透热转气法
[19]
温邪入营
,
叶氏认为“犹可透热转气”。叶氏
3
 战汗透邪法
  若温邪不从外解,
亦未入营分
,
而滞留气分日久
不解者
,
可冀其战汗以 达邪。《温热论・六条》说
:
“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
,
可冀其战汗以达邪 。”邪
热留恋气分不解
,
说明邪气虽然嚣张
,
但正气未衰
,
正邪势均力敌
,
但因温邪侵袭导致枢机不利
,
正气不
能充分 发挥其驱邪达外之能
,
故须助正气
,
枢气机
,
使正气奋起抗 邪
,
力透重围
,
正胜邪却则可引起战

,
邪热可随 汗透解。
如何实现战汗
,
叶氏虽未提出具体方剂
,
但提出
了 实现战汗的方法
,
即“益胃”。王孟英指出
:
“益胃

,< br>在疏瀹其枢机……邪气松达
,
与汗偕行
,
则一战
[14]可以成功也……。”这一思想正符合《内经》经旨。
这一治疗原则有二方面的含义
:
一是说明营分病较
气分证为深
,
许多严重的证候都可出现
,
然较动 血动
风、亡阳失水的血分证为浅。因而它有外转气分或内
入血分的二种可能
,
治之得法
,
则可外出气分而邪退
病减
;
反之则深入血分而病转危重。 所以对营分证的
治疗应尽量将营分之邪热透出气分而解。二是说明
营分证的主要病机虽为热灼营 阴
,
心神被扰
,
但治疗
不可一味用苦寒或咸寒之品
,
以防冰伏或腻滞留邪。
而应在清营养阴的基础上
,
注意宣畅气机
,
以确保营
热外达之路通畅。
至于透热转气的具体方法
,
应随造成气机不畅、< br>营热不能外透的原因而有所不同。如叶氏说
:
“从风
热陷入者
,
用犀角、竹叶之属
;
从湿热陷入者
,
犀角、
[20]
花露 之品”。因为从风热入营者
,
为风热之邪阻滞
《素问・评热病论》说
:
“人所以汗出者
,
皆生于谷
,
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
,
是邪却而精
胜也。”而战汗的具体方法应根据不同的病机
,
因势
利导
,
灵活运用。后人根据叶氏立论之精神
,
结合各
自的经验提出了 一些具体措施。如王孟英说
:
“直待
将战之时
,
始令多饮米汤
,
或白汤
,
以助作汗之
[15]
源”。陈光淞提出
:“益胃之法
,
如《温病条辨》中
了气机
,
使营热不能外透
,
故用竹叶清风热而宣郁
,
以畅气机
;
而从湿热入营者
,
应用花露芳香化湿清热
以开郁
,
疏通气机
,
使营热外达。“ 若加烦躁大便不通
者”
,
则加“金汁”
;
对“老年或平素有寒者”< br>,
则以“人
中黄”代替金汁
[21]
,
清泄热毒
,< br>宣畅气机
,
开营热外
达之路
,
导营热外透。若“包络受病”初 起
,
治以“犀
[22]
角、鲜生地、连翘、郁金、石菖蒲等”
,以菖蒲、郁金
的雪梨浆、五汁饮……均可采用
,
热盛者食西瓜
,

时饮米汤、白水
,
所谓令水与汗并
,
热达腠开
,
得通
[16]
泄也”。
4
 化湿透邪法
  化湿透邪是对叶氏针对温 热病停留气分而采取
的透邪方法。湿热病为无形之热与有形之湿胶结蒸
蕴而成。热处湿中
,
湿蕴热外
,
湿热交混
,
阻遏气机
,
使热邪郁遏 不得外透。治疗时
,
不开其湿
,
则热无达
,
开之以温则又助 热
,
清热太过则留湿致闭。故只宜采
清心豁痰
,
开窍通闭
;
连翘轻清透泄
,
宣畅气分
,
导营
热外达而透热转气。“若平 素心虚有痰者”
,
热陷心

,
痰热互结
,
阻塞心窍
,
则“非菖蒲、郁金所能开”
,
必须用“牛黄、至宝丹之类以开其闭”
,
始能使营热外
透。以上仅是叶氏对如何“透营转气”的示范
,
旨在告



8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7
年第
20
卷 
诫医者要“随证变法”。事实上
,
凡营分证如服药不
当、 饮食积滞、痰湿内停、湿浊内聚、燥屎内结、瘀血
内阻等而致气机不畅者
,
皆应在清营 的同时
,
配入宣
通气机的药物使邪有外泄之路
,
故临床上常配以消< br>导、化痰、祛湿、通下、行瘀等法
,
使气机畅达
,
营热外
[2 3]

,
这些均是透热转气之意。
总之
,
透邪外解是叶氏《 温热论》的主要精神
,
涉及温病治疗的整个过程
,
在温病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
实有深入探讨的必要。
参考文献
[1]
 孟澍江
.
温病学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114
[2]
 孟澍江
.
温病学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117
[3]
 章济量
.
浅谈《温热论》中透与泄的应用
.
新中医
,
1982,2
(
8
)
:13
[4]
 孟澍江< br>.
温病学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142
[5]< br> 吴鞠通
.
温病条辨
.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2.16
[6]
 王孟英
.
温热经纬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6.46
[7]
 孟澍江
.
温病学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92
[8]
 浙江省中医 研究所
.
《温疫论》评注
.
北京
:
人民卫生出
6< br> 凉血透斑法
  吴又可认为
,
温疫病的发斑
,
是由于邪热侵 扰血

,
逼迫营血
,
从肌肤外发之象。一般说来
,
斑疹外

,
是标志着邪气有外达之机
,
所以吴又可有“从外
[24]
解者
,
或发斑”
,
“出表为斑
,
则邪毒亦 从而外
[25]
解”之说。但斑疹的出现
,
毕竟是热毒炽盛
,
严重
消耗体内气血津液之所致
,
故叶氏进一步提出“斑
疹”宜见而不宜多见 之说。因而对热入血分之发斑的
治疗
,
不能以升提辛散之品助其发斑
,
谨防进一步损
伤其气血津液
,
也不可用一派凉退或滋腻之品
,
以免
冰伏或腻滞留邪。叶氏所言“透斑”
,
其意在于
:

既发< br>,
虽是血分热毒深重之征
,
但还可顺其斑发的自
然趋势
,因势利导
,
导血分之热邪随斑发之势外出。
若斑出不畅
,
则要影 响邪热的外达。叶氏提出“急急
[26]
透斑为要”
,
目的就是使邪热外达之 路通畅无阻。
版社
,1977:223
[9]
 孟澍江
.
温 病学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134
[10]
 孟澍江< br>.
温病学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134
[11]
 孟澍江
.
温病学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41
[12]
 沈凤阁
,
王灿晖
,
孟澍江
.
叶 香岩外感温热篇・薛生
白湿热病阐释
.
南京
: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br>,1983.26
[13]
 孟澍江
.
温病学
.
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120
[14]
 孟澍江
.
温病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120
[15]
 孟澍江
.
温病学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121
[16]
 孟澍江
.
温病学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126
[17]
 孟澍江
.
温病学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 85.127
[18]
 孟澍江
.
温病学
.
上海科学技术出 版社
,1985.116
[19]
 孟澍江
.
温病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128
[20]
 孟澍江
.
温 病学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128
[21]
 孟澍江< br>.
温病学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136
[22]
 谢路
.
赵绍琴教授治疗温病几个关键问题
.
新中医
,1985,
(
9
)
:5
[23]
 浙江省中医研究所< br>.
《温疫论》评注
.
北京
:
人民卫生
邪热能顺利透出
,
而绝非发斑之意。
透斑的方法是以凉血清热为基础
,
根据斑透不< br>畅的原因
,
祛其壅滞
,
促其气血宣通
,
使气机畅达< br>,

热外达之路通畅。如“斑出热不解者”
,
为气血两燔
,< br>热邪灼伤胃阴
,
可清气凉血
,
达热出表。如吴鞠通之
化斑汤< br>,
以石膏、知母等急撤气热
,
开通道路
,
导营热
外达
;
热郁营血
,
又有表实
,
致斑疹欲透不能
,
邪无出
路者
,
法当清营凉血
,
方中加入轻灵透泄之品
,< br>使营
清气泄
,
表郁透解
,
则斑疹可随微汗出而外透
;
若气
液不足
,
斑疹透出不彻者
,
则应补气液以助气机
,

斑外达。对因腑实而致斑透不畅者
,
“邪留气血
,
里 气
壅闭
,
则伏邪不得外透而为斑者
,
若下之
,
内壅 一通
,
则卫气亦从而疏畅
,
或出表为斑
,
则毒邪亦从而向外
[27]
解矣”。陈光淞指出
:
“透斑之法
,
不外凉血清热
,
出版社
,1977.107
[24]
 浙江省中医研究所
.
《温疫论》评注
.
北京
:
人民卫生
出版社
,19 77.105
[25]
 孟澍江
.
温病学
.
上海科学技术出 版社出版
,1985.
128
[26]
 浙江省中医研究所
.
《温疫论》评注
.
北京
:
人民卫生
甚者下之
,
所 谓炀灶减薪
,
去其壅塞
,
则光焰自
透。”可见
,
透 斑之法
,
关键在于宣通气机。
[28]
出版社
,1977.105< br>[27]
 孟澍江
.
温病学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85.129
[28]
 孟澍江
.
温病学
.
上海科学技 术出版社
,1985.129

茅盾子夜-新年拜年贺词


阳光高考网官网登录-商学院申请


清明是几号-实习班主任工作总结


活火山-比赛口号


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赡养老人协议书


卢沟桥七七事变-酒店员工转正申请书


歌唱祖国歌谱-税务专业就业前景


个人简历表格-学校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