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振域从“五脏并调”治疗心力衰竭经验
匹克威克外传-班级寄语
范振域从“五脏并调”治疗心力衰竭经验※
李 俊 张学新 刘艳军
【期刊名称
】河北中医
【年(卷),期】2012(034)007
【总页数】2
【关键词】【关
键词】 心力衰竭;中医疗法;名老中医;范振域
范振域(1938—),主任中医师,毕业于北京中医
学院,1996年被评为全国第二批国家级名老中医
,201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首批全国名老
中医传承工作室专家,河北省5位名老中医传承工
作室专家之一。曾任河北省秦皇岛市中医药学会理事长
、河北省秦皇岛市中医医院院长、河北省中
医学会理事、卫生部脑病协作组成员、卫生部胸痹急症协作组
成员。范老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对
治疗心力衰竭积累了一些经验,形成了个人一定的遣方用药习惯,现
将其从“五脏并调”治疗心力
衰竭经验介绍如下。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
种综合征,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指心肌收缩力下降使心
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
注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的
表现。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也是最
主要的死亡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心力
衰竭的发病率显著上升。根据我国心力衰竭病因谱显示,冠心病
、风湿性心脏病、原发性高血压是
心力衰竭的主要发病原因[1]。而且发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这一点
与我国目前步入老龄化社会
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有关,从而对我国心血管和老年病防治领域构成了新的更
加严峻的挑战。如何
进一步降低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如何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质量,如何进一步降低
心力衰竭的死
亡率,已经摆在我国医务工作者的面前,成为我们工作的目标。
1 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心力衰竭病变虽然在心,但与肺、脾、肾等脏腑密切相关,具有心气虚、心阳虚、血
瘀
、水停或痰浊逐渐加重的演变规律。心力衰竭在中医学属胸痹、心悸、怔忡、水肿、咳喘、痰饮
等范畴。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
黑,肾气不
衡”,《素问·举痛论》中说“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金匮要略·痰饮
咳嗽病脉证并
治》中说“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均指出心力衰竭是以心
之阳气虚衰为本,血
脉瘀滞、水饮内停、痰浊不化为标,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其病位在心
,且与肺、脾、肾、肝各脏
腑密切相关,互相影响。
1.1 心气虚、心阳虚,乃发病之本 “心主血脉”、“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心气是血液运行的动
力,心气充沛,则血脉充盈流畅,若外邪久稽,内舍于心,或因七情内伤,气血
失和,心失所养
,均可引发心病,使心之气血阴阳耗损,血脉循行失畅,可出现胸闷痛、心悸、气短、口
唇紫绀等
症;心气虚日久损及心阳,机体可出现畏寒、肢冷等一系列的阳虚证候。
1.2 以心为主,关乎四脏 范老师认为,心力衰竭之病,有发于心而累及肺、脾、肾等其它脏腑者;另一方面,有病起肺、脾、肝、肾者,随其发展亦可累及于心者。故心力衰竭患者常见二脏或数脏同
病
,虚实错杂。不论先为心病而后及于他脏,或先为肺、肾、肝、脾之病而后及于心病者,病至心
力衰竭,
多见五脏俱病,气血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但应以心病为主。
盖因“心为五脏
六腑之大主”,心病则气阳营阴均受损耗,心气、心阳虚衰,少力或无力鼓动心脉
,血行失畅,五脏失养
,甚或气血瘀滞,瘀血内聚,痰饮不化,致使他脏功能亦趋失调。
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肺主气,气血
相贯,心肺密切相关。肾为先天之本,寓元阴元阳,心本乎
肾,心气心阳源于肾,赖肾气肾阳以温煦。心
主火,肾主水,阴阳互根,水火既济,二脏常易互相
影响。尤其心力衰竭时多见心肾或心肺肾同病。脾为
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心肾气阳亏虚,不
能温煦脾胃,可致运化失权,湿浊内蕴,营血不足。而脾胃
亏虚,气血不足,又使心失濡养,心肾
阳气虚衰更甚。肝主藏血,主疏泄,若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则导
致气滞血瘀。若肝郁克脾,肝气
犯胃,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则易生湿生痰。肝肾同源,若肝血不足,则可
导致肾精亏虚,日久导致
阴阳两虚,最终影响对心阳的温煦。
1.3
五脏失衡是心力衰竭的病机特点 在心力衰竭的发展过程中,常见心与肺、肝、脾、肾中二脏或
数脏同病
,交互为患的病理现象。心肺气虚,肾不纳气,则见心悸、咳嗽、气喘、喘息不得卧等症
候;心肾阳虚,
则见畏寒、肢冷、水肿、心悸、短气、喘促,动则更甚等症候;心肺阴虚可见心悸、咳
嗽、咯吐血痰、口
干盗汗等症候;心脾两虚可见心悸、乏力、腹胀、纳呆、失眠、或便溏等症候。在
内脏亏虚的基础上,常
可形成血瘀、痰浊、水饮等实邪为患的病理产物。因肺为水之上源,通调水
道,脾能运化,输布水湿,肾
之温化水湿,气化下行。若肺、脾、肾同病,则三焦气化不利,水湿
不能正常运行、输布、气化而下泄,
则可泛滥为患。外溢肌肤则见面肢水肿;内停脏腑,则为水饮;上
凌心肺可导致或加重心悸、气喘和咳嗽
等症;聚留胸腹则成胸水、腹水。且心肾阳虚又使血脉不能赖
以推动,可致气滞血瘀而见唇舌指甲青紫、
肝脾大等症候。其病迁延日久,正气日衰,五脏俱败
,正不胜邪,最终可致心气衰微,心阳欲脱之险证。
2 辨证分型
范老师在心力衰竭的辨证中,强调以心为主,兼顾他脏的整体观,认为五脏是一个
相互关联的整体
,在心力衰竭的发展过程中,肺、脾、肝、肾都对心力衰竭有重要影响,重视五脏之间标
本虚实的
病机变化。在临床上可将心力衰竭分为3型,但均以五脏失调为基本点。
2.1
气虚血瘀型 证见:胸闷气短,动则喘息,心悸且慌,倦怠乏力或懒言,或面色白或颧红,或易汗
出,舌
质黯或见瘀斑、瘀点,苔薄白,脉细涩而数。心气不足则不能鼓动血液正常运行,瘀血内生
,而致胸闷,
舌黯或有瘀斑;气虚心失所养故心悸气短、倦怠乏力或懒言;气虚表卫不固则致自汗;气
虚或肾虚肾不纳
气故动则喘息;若心气不足进一步发展,则可成为心阳亏虚。此型患者多见于心力衰
竭早期。
2.2 气阴两虚型 证见:胸闷气短,心悸怔忡,心烦不寐,五心烦热,盗汗口干,头晕或有面红 升火之
象,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或结代。气虚血液运行不畅,故见胸闷气短;心阴亏虚,心失所 养
,故心悸易惊;心阴亏虚,心火内生,故致心烦不寐,五心烦热;虚火逼津液外泄则致盗汗;虚火耗津
,虚火上炎,以致口干、头晕、面红。
2.3 心脾肾虚型 证见:心悸气短,倦怠懒言,形寒 肢凉,咳喘上逆,腰痛阴冷,腹胀纳呆,食欲不振
或兼呕恶,大便溏薄,小便不利,或夜尿频数,眼睑、 腰以下或全身水肿,舌淡,苔白滑,脉沉细
迟或结代。心脾两虚,故心悸气短,神疲乏力;脾阳不振,水 湿内停,饮蓄于中,冲逆于上,或肾阳
不足,阳气不布,脐下蓄水,冲逆内动于上均可导致心悸,咳喘上 逆;脾肾阳虚则阴寒偏盛,清阳不
展,水湿停滞,故腹胀便溏;阳虚不能温煦于外故畏寒肢冷;肾阳亏虚 ,膀胱气化不利,故腰痛阴冷
,小便短少,或夜尿频数。心阳不足,心脉运行受阻,不能化气行水,脾虚 水湿运化迟缓,肾虚水
液气化失常,可导致眼睑、腰以下或全身水肿。
3 用药规律探讨
范老师在心力衰竭治疗当中强调调整五脏平衡,恢复各脏腑之功能为主,将扶正补虚、化痰泄浊、
通络 散瘀等治法融为一体,而非一味之补泻。既强调以心为主,补益心气心阳,又强调补益脾肾两
脏,认为脾 为生化之源,肾为命火所居。在治疗上采用心脾同治、心肾同治或心脾肾同治。常采用
补脏之虚、温阳利 水、泻肺逐水、活血化瘀等法,如《内经》的治水三法“开鬼门”、“洁净府
”、“去菀陈莝”,《金匮 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之“腰以下肿,当利小便”等。充分发挥
中医整体观以及辨证论治的特点 ,全面把握心力衰竭的发展转归,从而减缓或逆转心力衰竭的进程
。
3.1 气虚血瘀型 方用 保元汤合丹参饮加减。方以人参、黄芪大补元气,以扶心气;肉桂辛热补阳,散
寒而治心痛,又能纳气归 肾,而缓短气、喘息之症;瘀阻较甚,则以桂枝易肉桂,以加强通阳行瘀之
功,故可用于治疗心气不足, 血滞心脉之症。若胸闷明显而伴心痛者,可加丹参、当归、桔梗、红
花等,活血理气药以不伤心气为准。 若为外邪内扰,肺失宣肃,咳嗽痰喘水肿之症,治以泻肺利水
、化痰逐饮之剂,方中加入桑白皮、葶苈子 、苍术、茯苓、防己等药。
3.2 气阴两虚型 常用炙甘草汤合生脉散加减。方中炙甘草、人参、大枣 甘温益气补中;生地黄、麦门
冬、阿胶、火麻仁滋阴补血以养心阴充血脉;桂枝通利血脉以治心动悸;五 味子养心安神。亦喜用五参
饮(党参、丹参、苦参、玄参、沙参)加减治疗。气虚明显加黄芪、炙甘草、 桂枝;口干渴,阴虚盗汗
明显加百合、山药、玉竹、地骨皮;血瘀加当归、川芎、赤芍药、鸡血藤;心动 悸明显可加酸枣仁、柏
子仁、远志、生龙骨、生牡蛎、珍珠母或磁石等宁心安神之品。
3.3 心脾肾虚型 多为心脾肾阳虚,根据病变的位置及症候的轻重缓急,侧重不同的方剂加减。通心
阳以保元 汤合桂枝汤为主;中阳不足脾胃症候为主,以苓桂术甘汤合升阳益胃汤加减;温肾阳以真武汤
为主。整体 上以强心助阳,宣痹利水为主,适当配合“治水三法”随证施治。开鬼门法乃宣肺透表
,作用部位在肺, 可配合越婢汤,肺热者配麻杏石甘汤等。洁净府法在于行水消肿,可用五皮饮加
猪苓、车
前子、泽泻等。去菀陈莝法以通利血脉,可用桃红四物汤加延胡索、青皮、香附等以活血
通络理气。若属
本虚标实,阳虚水泛,则治宜温阳化饮,泻肺化瘀,方用真武汤合参附汤或葶苈大
枣泻肺汤加减;若心阳
虚脱,治宜回阳救逆,益气固脱,方用人参四逆汤加味。方中人参,能用红参
或白参最佳。肺淤血、肺水
肿咯血者,加旋覆花、紫苏子、侧柏叶、仙鹤草,并三七粉冲服。有胸
水者可用己椒苈黄汤配合;心动过
速、快速心律失常者加生龙齿、苦参、珍珠母、茯神并琥珀粉冲服
;少尿或无尿加猪苓、泽泻、车前子,
有时亦加宣肺药,如麻黄、桔梗、杏仁之类,称为“提壶揭盖
”法。
小 结 范老师认为,心力
衰竭晚期当属心之气血阴阳俱虚,“心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
”,故心之虚必然波及其他脏腑,“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故心力衰
竭中医病机特点为:心之气血阴阳俱虚为本
,痰湿血瘀互结为标。脏腑定位以心为主,兼有肝、肺、
脾、肾四脏。治疗强调调整脏腑器官,恢复机体
功能为主,充分发挥中医整体观以及辨证论治的特
点,全面把握心力衰竭的发展转归,从而减缓或逆转其
进程。
※项目来源:河北省秦皇岛市2010年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编号:201001A1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