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微观辨证研究进展
四川人事招考网-解放思想大讨论发言稿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Modem
Journal
of
Integrat
ed
TraditionalChineseand
Western
Medicine
2010
Jan。19(1)
-121・
流动力学探讨[J】.天津中医药。
2005。22(4):297
[3]冯向阳.辨证分型治疗高血压病112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
导
报,2006,12(8):34
【4】白春锦,周濠,王丽。等.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患者
的心血管危
险因素分层、高血压分期、分级及血脂等指标变化特征[J】.中
医康复研究,20
05,9(23):145
[5】柳静。张旭生.高血压病从气血论治[J】.吉林中医药,2007,
27
(1):14
[9】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3—77
[10]秦建国,王亚红,粱晋普。等.郭维琴
治疗高血压病经验[J】.中
医杂志,2007,48(7):586—587
[11]顾月珍
,刘旭玲.高血压病的辨证治疗[J].黑龙江中医药,2007
(2):27
[12]王丽艳
.高血压病辨证沦治探要[J].中医函授通讯,1999,18
(5):32
[6]董德保.
清脑熄风汤治疗高血压病40例小结[J].光明中医,
2004,19(6):52
[13]
魏霞,穆广梅.高血压辨证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04,19
(1):59
[7】张
喜奎.陈亦人教授医话(连载)[J].国医论坛,2000,15(3):14
[8]吴华堂,范金茄
.风眩(高血压病)病因病机证治探析[J】.中医
药学刊,2003,21(3):467—468<
br>[14]吕伍文.中药治疗高血压病84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学报,
2004,132(1
3):38
[收稿日期】2009—05一lO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微观辨证研究进展
郑
伟伟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9)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微
观辨证
【中图分类号】R057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8—8
849(2010)01—0121—02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黏膜腺体萎缩为特征的一<
br>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属中医学“胃脘痛”、“胃痞”、“痞胀”
等范畴。近年来,国内学者用
现代科学手段探寻慢性萎缩性
胃炎的微观检测指标,为该病的微观辨证提供了一些有用的
依据。
现就近几年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1
红白相间,以红为主,或花斑样改变,为散
在均匀的小红点,且
有黏膜水肿,以胃小弯明显。肝胃不和型胃黏膜可见:膜明显
萎缩,红白相
间,线状发红或小片状改变,常呈斑样充血。线状
充血可常见于黏液斑,局部或大片发红,可见小丘疹状
隆起,
顶部有脐状凹陷。胃阴亏虚型胃黏膜相可见:胃黏膜多呈灰
暗色,深浅不一,萎缩范围可
以是弥漫的,也可以是局限的,皱
襞变细或消失,胃液分泌量少,呈龟裂样改变,黏膜表面粗糙
不平,可透见黏膜小血管网。曹银炉【3]根据胃镜征象辨证治
疗CAG30例,将胃黏膜相分为3型:
①脾胃虚弱型,胃镜征
象为黏膜变薄、苍白,黏膜下血管清晰可见,胃壁蠕动减弱;②
脾胃湿热
型,胃镜征象为黏膜红白相间,以红为主,局部黏膜
充血、水肿、糜烂,分泌物有臭味;③胃阴不足型,
胃镜征象为
黏膜光滑,变薄变脆,颜色以红为主,分泌物少。根据其观察
结果显示,上述3型胃
镜征象均可以见到胃黏膜下出血点,或
黏膜出血斑等瘀血内阻征象。
2
胃黏膜相与中医
辨证
周建中等…观察300例CAG病例,将胃镜下的胃黏膜相
分为7类:①胃黏膜红白相间,
以白为主,丝状血管网可见(基
本病变),微观辨证属气血不足,胃络疲滞,临床辨证为脾胃虚
弱。②基本病变+胃黏液分泌量少,呈龟裂样改变,属脾虚胃
热,灼津伤阴。临床辨证为胃阴不足。③基
本病变+胆汁反
流,胃蠕动快,胃气上逆,属胆汁犯胃,浊气上逆,临床辨证为
肝胃不和。④基
本病变+胃黏膜充血肿胀明显或伴局部糜
烂,胃液黏稠,属湿热蕴结,临床辨证为脾胃湿热。⑤基本病<
br>变+胃黏膜弥漫充血肿胀较明显,属脾气虚弱,胃中实热,临
床辨证属脾虚胃热(以胃热为主)。
⑥基本病变兼胃黏液量多
而稀薄。属脾虚生痰或胃中有寒,临床辨证为痰浊中阻或脾胃
虚寒。⑦
基本病变兼胃粘膜充血肿胀。有出血点,属胃热疲
血,损伤胃络,临床辨证为瘀血内阻,胃热伤络。李林
青[2]通
过对100余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例的观察,以中医宏观辨证
为主,结合电子胃镜下
胃黏膜相微观辨证,发现常规分型的各
型病例,其胃黏膜各有特点。脾胃虚寒型胃黏膜相可见:胃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丝状血管可见;也有相当部分胃黏膜
[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
项目(2007BAl208093)
H.pylori感染与证型
王立等【4J总结l
366例H.pylori感染患者,发现H.pylori
感染的顺序是脾胃湿热型>胃络瘀血型>
肝胃不和型>脾胃
虚弱型。陈飞松掣5
J研究表明,H.pyiori感染在CAG各中医证型分布的顺序是:脾胃湿热(87.5%)>胃络瘀血(83.3%)>
肝胃不和(76.9%)
>脾胃虚弱含虚寒(50%)>胃阴不足
(44.4%),与上述报道相似。两两比较发现:肝胃不和、
脾胃
湿热及胃络瘀血这3型邪盛者H.pylori感染率无显著性差
异;脾胃虚弱(虚寒)和
胃阴不足这2型正虚者H-pylori感染
率无显著性差异;而前3型与后2型间H.pylori感
染率有显
万方数据
・122.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Modern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Chinese
and
WesternMedicine
2010
Jan,19(1)
著或非
常显著性差异。脾胃湿热型,主要因湿热之邪较盛,正
邪相争剧烈,故H.pylori检出率最高;胃
络瘀血型为久病人
络,正衰邪盛,正不胜邪,其H.pylori检出率亦很高;脾胃虚弱
(虚
寒)型和胃阴不足型均属正气已虚。邪气不盛,故H.pylori
检出率最低;肝胃不和型往往是慢性
胃病的较早期,正气不
虚,邪气不深,因此H.pylori检出率介于各型中间。综上所
述,
H.pylori是CAG的病因之一,根除H.pylori可能可以防
止CAG发生发展;H.py
lori感染情况可作为中医辨证分型的
指标,邪盛者H.pylori感染率高,正虚者感染率偏低,
从而指
导临床。
3免疫组化与证型
柯晓等L6】对71例CAG患者进行观察,发现脾
胃湿热组
的萎缩和肠化程度高于脾虚组(P<o.05~0.01);正常对照
组胃黏膜内HS
P60主要呈阴性或弱阳性表达,CAG脾胃湿热
组及脾虚组患者胃黏膜内HSP60表达增强,且二者
H.pylori
的感染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H.pylori的感染情况与HSP60的表达呈非常显著相关(P<0.01);脾胃湿
热组HSP
60表达
与脾虚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但脾胃湿热
组HSP60表达有增强的趋势;脾胃湿热组HSP70的表达
与
正常对照组、脾虚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均>O.05),但脾胃
温热组强阳性表达率(7
1.O%)高于脾虚组(47.5%)(P<
0.05);脾胃湿热组CD44s和CD44v6的表达
与正常对照组和
脾虚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
4基因蛋白表达与证型
林
一帆【7]通过对120例CAG伴胃黏膜异型增生观察将
证型分为胃寒型45例(37.5%)、胃热
40例(33.3%)、胃络瘀
滞型32例(26.7%)及胃络灼伤型3例(2.5%)。胃络瘀滞型
与胃络灼伤型胃豁膜CdX2基因蛋白表达阳性者分别为12
和2例,胃寒型与胃热型CAX2
基因蛋白表达阳性者分别为3
和5例。胃络痰滞型与胃络灼伤型胃勃膜CdX2基因蛋白表
达阳
性率(37.5%,66.7%)较胃热型与胃寒型(6.7%,
12.5%)明显增高(P均<0.0
1)。
5血液流变学与中医证型
马纲【8]对68例CAG患者分别测定全血黏度、血浆黏度、
红细胞压积、红细胞电泳时间,发现脾胃虚寒型患者的全血黏
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电泳时间
均比正常人显著增高或延
长,肝郁脾虚组全血黏度比正常人显著增高,而肝胃不和组红
细胞压积
增高;电泳时间延长,因而认为脾胃虚寒型、肝郁脾
虚型均存在明显血瘀证,而肝胃不和型次之。张静淑
等认为
血液流变性以及甲皱微循环可作为CAG的中医临床分型、合
理用药及疗效预后判定的指
标之一。
6其
‘他
涂福音等【9l将103例CAG患者分为气滞湿热、脾胃虚
寒、胃阴亏虚、瘀血内阻4个证型,分别检测血清胃泌素和尿
胃蛋白酶,发现各型的血清胃泌素均显著
高于正常对照组,而
万方数据
瘀血内阻型患者胃泌素值显著高于其余3型;除胃阴亏虚型
外,其余3型的尿胃蛋白酶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脾胃虚寒
型患者尿胃蛋白酶显著高于胃阴亏虚型。
7绪
语
综上所述,现代CAG微观辨证方面的研究在胃黏膜相、
免疫基因表达
及血液流变学等方面已经有了更深层次的认
识。微观辨证使CAG中医证型向客观化、规范化迈进了一<
br>步。但还存在一些问题【10]:①中医辨证分型不够规范,没有
统一公认的辨证分型等;②“证
”本质研究与临床治则脱节;③
微观辨证毕竟是根植于现代医学之上的一种新型的辨证方
法,所
以无法完全脱离现代医学一些固有的局限性和机械性。
今后应在中医辨证分型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样本数量
和新检测
方法的运用进行可靠指标的联合检测,以反映中医证型的实
质,自然也需要经过不断的
诊断、治疗实践的反馈、修正过程
才能逐渐发展完善起来。而且,实行“微观辨证”必须坚持中
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不能片面地搞所谓古洋结合,不能简单用
一些现代医学名词与“证”划上等号。否则
,抛弃中医辨证论
治精华,简单地对号入座,必将重蹈废医存药之辙。另外,中
医的“证”都有
其明显的整体性,而通过各种现代医学检查所
获得的微观指标却有其明显的专一性及客观性。因此,任何
一个微观指标绝不可能全面阐释“证”的本质,只能从一个侧
面说明部分问题。所以实行“微观
辨证”必须强调多指标合
参,同步观察,这样才能对各种“证”的认识更趋全面,减少片
面性,
才能使“微观辨证”研究不断深化。
【
参考文献
】
[1]周建中,陈泽民,危
北海.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
效标准(试行方案)[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
9(5):318
[2]李林青.微观辨证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证治中的应用[J].内蒙古
中医
I临床杂志,2007,26(12):9
[3]曹银炉.据胃镜征象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30例[J】
.安徽中医
临床杂志,2001,13(1):10一ll
[4】王立,赵荣莱,陈正松.慢性
胃炎、消化性溃疡中医证型与Hp的
关系[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3(1):27—2
8
[5]
陈飞松,刘晋生.慢性胃病幽门弯曲菌感染和中医证型关系的
探讨[J】.北
京中医,1990(4):14—15
[6]柯晓,陈祺,傅肖岩,等.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与热
休克
蛋白60、70及CIM4s、CD4v6的相关研究[J].福建中医学院学
报,200
6,16(3):1~6
[7】林一帆.胃粘膜异型增生微观辨证分型CdX2基因表达及随访
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4。12(5):257—259
【8]马纲.胃窦部病
理改变的血液流变学研究【J].中国血液流变学
杂志,1993,3(4):7—8
[9]涂
福音.聂明。郑启忠.等.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黏膜活检病理
变化的关系[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
杂志.2004,12(6):323—325
[10]薛飞飞,陈家旭.对“微观辨证”的思考与展望
[J】.中医杂志.
2007。48(2):104—106
【收稿日期】2009—04—2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