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医的病机学说(八)
描写冬天的诗歌-考研政治考试时间
维普资讯 http:
本栏目特约主持人:哈孝贤研究员
疾病传变
称为表证,如风寒表
证、风热表证、风湿
人体罹病以后,在正邪相互斗争的过程中, <
br>由于双方力量强弱的变化,从而引起疾病的发
表证等等。若因邪气
过盛,或因误治、
失
展、转移、演变,这便是疾病传变的涵义。
以下主要介绍疾病传变的形式和影响疾病 <
br>传变的两个因素。
一
治等因素而使正气
受损,不能驱逐表
、疾病传变的形式主要包括病位的传变 邪,则可使表邪内传
而成里证。例如,风
和病性
的传变。
(一)病位传变指人体某一部位的病变,通
寒表证本有恶寒、发
过经络
的途径波及扩展到其他部位,从而影响到 热、无汗等症状,若
该部位也发生病变。病位传变的基本形
式是表里
之间的传变和内脏之间的传变。一般外感疾病多
为表里间传变;内伤疾病则多为内
脏间的传变。
但这也是相x,-J-的,如外感病由表人里后,也可引
恶寒自罢,不恶寒仅
恶热(高热),并见口
渴、咳喘等症,即表
明邪已内传转为里
起内脏之间的传变;内伤之病也可以由内脏外传
热证了。
于体表。
一
般情况下,表
掌握病位的传变规律,就能把握疾病的发展 邪内传都是由浅入
趋势,做到及
时治疗,防微杜渐,防止病情的深入 深,渐次传变的。如
发展。《内经》说:“邪风之至,疾如风雨
,故善治者
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
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
生矣。”说明早期治
邪由皮毛依次传于
孙脉、络脉、经脉、肠
胃、五脏等,临床
需
口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中心研究员哈孝贤
要分析症候变化判定病邪的深浅层次,而
予相应
疗的重要意义。
1.表里出入表与里,即外与内,是辨别病
治疗。但也有
表寒之邪不是依次传变而直接深入
变部位和病势深浅、轻重的一对纲领。但表与里
肠胃,伤
及内脏,而见腹痛、腹泻等症状的,称为
所指的病变部位不是固定的,而是相对的。如就
整
体而言,皮肤、毛发、官窍、肌肉、经络等为外属
漫谈中医的病 机…孚说一
寒邪直中太阴
。这种传变形式多由邪气过盛,正
气暴伤,或内外之邪相互吸引所致;前种形式,则
表,而
脏腑、骨髓等为内属里。如以皮毛与经络而
是由于正气渐损,正不胜邪所致。导致表邪入里
言,则皮毛属表,经络属里;以内脏而言,则腑属
的因素,主要取决于正邪之间的消长盛衰,并与 <
br>
表、脏属里;以经络而言,则三阳经为表,三阴经
治疗、护理是否恰当有关。
为里等等。一般说来,病在表多浅而轻,病在里多
深而重。病在表者,若邪气盛而正气虚,则表邪可
里病出表,指病邪从里透达于外的传变过
程。里病出表,多是由于治疗、护理得当,正气得
内传人里。反之,病在里者,若正气已恢复而旺
到恢复,机体抗病能力增强的发展趋势。例
如,温
盛,邪气渐衰,则内邪可出里达表。因此,疾病的
表里传变,意味着邪气的表里出入
。
热疾病,内热炽盛,烦躁口渴,胸闷咳逆,继而发
热汗出,烦躁减轻,或见疹痦(痦,音
p百i胚,即白
表病人里,亦即表邪入里。病邪在表的证候
痦。指出现于皮肤上的白色粟粒
状水疱,多见于
30 中成药三黄宝蜡丸功效:活血化瘀、解毒消肿。主治:跌打损伤、瘀血青肿、疼
痛难忍、腰腿扭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