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温病固护阳气

玛丽莲梦兔
504次浏览
2020年07月29日 21:0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百合花的作文-2019年中考录取分数线



25
卷第
2

2002

6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JournalofYunnanCollegeofTraditi onalChineseMedicine
Vol.25No.2
6.2002
浅谈温 病固护阳气
支英豪
(
云南中医学院
,
云南昆明 
65020 0
)
  摘 要
:
对各温病学家的论著和医案分析
,
论述各 温病学家重视固护阳气的
5
个原因
:
湿邪伤阳、用寒凉
之药太过伤其 阳气、燥邪伤阳、阴液亏虚致亡阳及病后调理。
关键词
:
温病
;
固护 阳气
中图分类号
:R2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2723
(
2002
)
02
0023

02
  温病是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
,
具有热象 偏
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因其
致病因素为温邪
,
温邪为 阳邪易伤津液
,
故温病学
家们都非常重视固护津液。但纵观各温病学家的著
作 不难发现
,
各温病学家亦非常重视固护阳气。如
《医案・吐血》
18
个病例中有
4
个病例使用小建中
汤加味
,
建复中阳而达止血目的。吴 鞠通在便血的
9
个病例中记载的均是用黄土汤加减。可见温病护
阳具有其临床依据和客 观价值。温邪致病伤阳主要
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湿邪伤阳
为霜雪
,
在江河为水
,
在土中为湿
,
体本一源
,

于相合
,
最损伤人阳气”。故治疗上需护其阳气。
吴鞠通《温病条病》寒湿篇共
25
条原文
,

13

涉及寒湿伤阳
,
且都用了附子以回阳。吴鞠通曰
:
“夫肾之真水
,
生于一阳
,
坎中满也
,
故治少阴之
湿
,
一以护肾阳使火能生土为主
,
肾与膀胱为夫

,
泄膀胱之积水
,
从下治
,
亦所以使水不没肾中
真阳也”。
湿邪侵及人体
,
从热化亦从寒化
,
这取决于个
人体质差异
,
阳旺之躯
,
湿邪即从热化
;
阴盛之

,
湿邪从寒化。章虚谷曰
:
“六气之邪
,
有阴阳
不同
,
其伤人也
,
又随人身之阴阳强弱变化而为< br>病”。叶天士《温热论》曰
:
“且吾吴湿邪害人最
广
,
如面色 白者
,
须要顾其阳气
,
湿胜则阳微也
,
法应清凉
,
然到十分之六七
,
即不可过于寒凉
,

成功反弃。何以故耶
?
湿热一去
,
阳亦衰微也”
,
说明凡面色 白之人
,
大多阳气不足
,
如果感受湿

,
易致湿胜阳微。因此在治 疗过程中
,
必须注意
顾护阳气特别在后期
,
湿热一去
,阳亦衰微
,
更宜
扶其阳气。
2
 用寒凉之药太过伤其阳气
湿为阴邪
,
阴胜则阳病
,
最易闭阻清阳
,
损伤
人 之阳气
,
如湿郁脾阳
,
湿阻中焦阳气
,
酒湿伤阳
郁 生胃痈等等。湿热合邪致病为温病的一大发病类
型。无形无质之热邪每借有形有质之湿邪为依附
,
由于湿温留连
,
气机郁阻
,
清阳不升
,
湿温既然 是
阴阳合邪
,
治疗上不能纯用温阳药
,
以致助热伤

,
也不能过于寒凉清热
,
以致凉遏湿邪恋之不

,
气机更 不能舒展
,
亦不能滥用温运苦燥化湿以
致助热伤津之弊
,
历代温病学 家往往化气利湿以通
阳。叶天士言
:
“通阳不在温
,
而在利小便”。 通阳
不在于用温药而在于分消宣化
,
通利小便
,
使三焦
弥漫 之湿
,
得达膀胱以去
,
而阴霾湿浊之气既消
,
则热邪自透< br>,
阳气得通矣。
湿邪从寒化
,
寒邪与湿邪相结
,
因两 者皆为阴
邪更伤阳气。吴鞠通云
:
“寒湿者
,
湿与寒水之气
相搏也
,
盖湿水同类。其在天之阳时为雨露
,
阴时
收稿日期
:
2002

01

25
“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治热 远热”均为治
疗温病的大法
,
一般治疗温病均用苦寒凉性之药为
多。治温热病 者
,
恣用苦寒
,
以致寒凉太过伤其阳
气。或素体阳虚或燥邪、寒湿致 病误用大寒大苦之
药而伤阳气。阳气虚正不胜邪
,
内陷于里
,
需温补
阳气与祛邪并用。如吴鞠通《温病条病》中焦篇第
)
,

,
本院《中医内科学》
2000
级硕士研究生。作者简介
:
支英豪
(< br>1975
~ 
23


2002
年云南中医学院学报第25

54

:
“湿热上焦未清
,
里虚内陷< br>,
神识如蒙
,

滑脉缓
,
人参泻心汤加白芍主之。” 吴氏自注
:
“湿
在上焦
,
若中阳不虚者
,
必始终在 上焦
,
断不内

;
或因中阳本虚
,
或因误伤于药< br>,
其势必致内
陷。……里虚故用人参以护里阳
,
白芍以护真阴
;
湿陷于里
,
故用干姜、枳实之辛通
;
……”寒凉过
,
邪去正衰
,
不扶其阳则气立孤危。故用清凉药
到十分之六七
,
即不可再用
,
再用则寒凉太过
,
湿
热虽去
,
阳亦衰微
,
邪去而正亦伤。
3
 燥邪伤阳
燥气起于秋分之后
,
小雪以前
,
阳明燥金凉气
司令
,
故燥邪致病易从寒化属 阴邪。正如吴鞠通

:
“湿、燥、寒三者为阴邪
,
与秽浊异气相参则
为寒疠”。且吴氏立霹雳散方主治中燥吐泻腹痛一
证并说
:
“非实在纯受湿燥 寒三气阴邪者
,
不可
服”。在吴氏的《吴鞠通医案》下卷燥篇中记载的
16< br>病案有三分之一以上是涉及燥邪伤阳的。如一
病案
:
张女
,
燥 金之气直中入里。六脉全无
,
僵卧
如死
,
四肢逆冷
,
已过肘膝
,
腿痛转筋
,
与通脉四
逆汤加川椒、吴茱萸、公丁香一大 剂来厥回脉出。
金为杀历之气
,
燥金之气直中入里伤阳迅而暴
,
甚< br>至会出现治疗不及时而死亡的
,
需用附子干姜等温
阳药以回阳救逆。
4
 阴液亏虚致亡阳

,
如吴鞠通《温病条辨》下焦篇第
2
条 “温病误

,
津液被劫
,
心中震震
,
舌强神昏,
宜复脉法复
其津液
,
舌上津回则生
;
汗自出
,
中无所主者
,

逆汤主之”。吴氏曰
:
“误表动阳
,
心气伤则心震
,
心液伤则舌蹇
,
故宜复脉复其津液也。若伤之太

,
阴阳有脱离之象
,
复脉亦不胜任
,
则非救逆不
可”。或素体阳虚者
,
初起即见脉虚
,
小溲清白
,
精神逐渐转为昏迷
,
即宜防其伤阳或亡阳。
5
 病后调理固护阳气
热 病解后
,
脉静身凉
,
炎威退却
,
但对于阳气
素虚< br>,
或寒凉过当
,
热病一退
,
即露旧亏者
,
温 病
后需适当用温药以复阳气。如吴鞠通《温病条辨》
下焦篇第
33
条“温病解 后
,
脉迟
,
身凉如水
,

汗自出者桂枝汤主之”。 吴氏自注
:
阳气素虚之体

,
热邪甫退
,
即露阳虚
,
故以桂枝汤复其阳。第
34
条“温病愈后
,
面色萎黄,
舌淡
,
不欲饮水
,
脉迟而弦
,
不食者
,
小建中汤主之”。此亦阳虚之
质也
,
故以小建中
,
小小 建其中焦之阳气
,
中阳复
则能食
,
能食则诸阳皆可复也。又如叶天士 《温热
论》曰
:
“解后胃气空虚
,
当肤冷一昼夜
,
待气还
自温暖如常矣。盖战汗而解
,
邪退正虚
,
阳从汗
泄< br>,
故渐肤冷
,
未必即成脱证。此时宜令病者安舒
静卧
,
以养阳气来复……”大汗之后
,
卫阳外泄出
现一时的皮肤较冷
,
只 要安舒静卧
,
使阳气逐渐恢

,
自能温暖如常人。
温病固护 阳气正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体现
,
疾病
在发展演变过程中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变化形式< br>,
治疗上不能拘泥于一格而是什么证用什么药。温病
在发展过程中因湿邪伤阳或寒凉过当 伤阳等以上病
理变化时
,
就要重视固护阳气。
温病过程中亡阳之变
,
多为突然发生。如在高
热过程中
,
突然出现汗出
(
冷汗)
肤冷
,
四肢不

,
精神或淡漠
,
或 烦躁
,
体温聚降
,
呼吸短促
,
脉微细而数等证是由热盛伤津 耗气
,
正不敌邪
,

气虚脱所致
,
进一步可出现内 闭外脱
,
昏迷痰厥等
更为险恶的证候
,
故用四逆加参汤或四逆合生脉 散
以回阳救逆。或者在治疗温病时误表发汗太过伤
(
上接第
22
页< br>)

,
使其不凌心而止悸
,
彼为肾中水寒之气上冲迫

,
故加桂以抑之。渴欲得水
,
加术
,
术建中土
,
加强脾胃运化
,
使水周行津布而渴自解
,
非彼之津
伤之渴用 栝萎根可比也。腹中痛重加人参
,
与彼方
加芍药、加附子不同
,
意在 补中健脾
,
益气以健行
而通则不痛
,
此痛因虚而发
,
乃“塞因塞用”之意
也。寒加干姜以温之
,
腹满去术加附子
,
此满 为寒

,
故非附子之力不可为。
同科
,
概能治泄利后重不远 。
7
 理中丸加减案
脐上筑
,
去术加桂
,
以平上冲 水寒之逆气。吐
多去术加生姜
,
以降胃中之逆。下多
,
还用术
,

疗中焦吐利交作
,
下利多时
,
仍需把去掉之术加
,
多一味不留
,
少一味即加
,
用方之精
,< br>可为准
绳。悸加茯苓
,
此不加桂而加茯苓
,
因此悸非彼

,
此乃水患
,
因“水气凌心”而致
,
加茯苓泻
24

湛江二中海东中学-安全员工作总结


收入证明怎么写-三八节活动总结


颂祖国-拉赞助策划书范文


广州市第一中学-化妆品促销方案


生命的旅程-优秀教师代表发言稿


上海教育考试院网站-长征路线图


江汉大学文理学院地址-全国会计资格评价网


安全教育征文-非典型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