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热的辨证施护
圣诞节的传说-写给幼儿园老师的话
高热的辨证施护
任树芬
【期刊名称】河北中医
【年(卷),期】201
3(035)009
【总页数】1
【关键词】【关键词】 高热;辨证施护
高热是临床
常见的危重症候,可以发生在许多疾病的过程中。中医学认为引起高热的原因虽多,但
一般可分为外感与
内伤两大类。护理工作应该根据这两大类的特点进行辨证施护。
1 外感高热
外感高热是指感受
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为主的外感热病。发热是邪正相争的表现,往往
具有六经传变或卫气营血
传变的规律。无论病邪在表或在里,其发病较快、较急,变化较多,而且
与季节时令关系密切,所以有风
寒、风湿、风热、风温、暑湿、暑热、湿温、燥热、寒燥、温热等
不同。
1.1 表寒证 一般
外感热病的护理,应与热病在各个阶段的辨证和治疗原则相一致。外感热病出现发
热、恶寒、恶风、肢冷
、寒战、面色红或青紫、无汗、脉浮紧等表寒证时,治疗应以辛温解表为主
,通过发汗来退热,但发汗不
宜太过,应以微微汗出为佳。护理的重点在取汗,如应避风、保暖
,在服药后经热粥以助药力,并稍加盖
被使之出汗等。而冷敷、酒精擦浴、吹风等都可经引起卫阳
不达、腠理闭塞致汗闭不出,不利于祛邪降温
,故不宜用。
1.2 表热证 若外感热病出现恶寒较轻、高热而汗出不解、皮肤灼热潮红、烦渴、咽红
、舌红、脉浮
数表热证时,治疗除辛凉解表外,必须佐以清热解毒。护理时应注意防止汗之太过伤津,辅
以各种
新鲜瓜果汁液以利生津解热,对高热烦躁不安患者,应配以必要的物理降温,防止热极生风。1.3 极期 此时表证已无,转为里热,证见大热、大烦、大渴、谵语、神昏、抽搐、斑疹、衄血、皮肤灼热充血、舌质红或红绛、脉数有力等,治疗原则为清热解毒,凉血熄风,开窍定志。由于邪毒
内
盛,变化多端,或伤津液,或动肝风,或伤血络,或扰心神,或耗阳伤气。因此,在护理上也应
按轻重缓
急给予辨证施护:①辅以各种物理降温法,迅速降温防变。若患者出现皮肤冰冷而体温反
而上升时,可采
用浸泡桂枝、细辛、肉桂、生姜、红花、白芷、防风等药的酒精加温擦浴,因酒精
可以降温,中药可以温
经通络,解除血管痉挛。②将口服中药的第3煎,或用清热泻火通便的中药
保留温热灌肠,此法既有利于
排除毒素,减轻中毒症状,又可以通过直肠的吸收起到抗菌消炎、清
热凉血作用;③配合针刺合谷、曲池
、大椎、风府等穴位协助退热,或用小剂量退热西药穴位注射
;④此阶段原则上不可发汗退热,因发汗可
以伤津耗气,使热邪更甚;⑤当热结胃肠出现便秘、腹
胀,或痛而拒按时,应及时用大黄
、芒硝、玄参、麦门冬等中药灌肠通便以泻火排毒退热;⑥当热
盛伤津耗气,突然出现汗出肤冷、四肢不
温、脉转微细无力时,是正不胜邪、阳气衰微表现,应速
用人参、附子急救回阳;⑦饮食上应忌油腻腥味
之品,多用新鲜果汁及素食流质。
1.4 湿温 长夏湿温之患是外感热病中比较特殊者,多见于伤寒、
副伤寒、夏季流感、钩端螺旋体病
等,证见高热留恋,汗出而热不退,口渴而饮水不多,饮则喜热,舌苔
白腻或黄腻。治疗以芳香化
浊、辛开苦泄、清化湿热为主,同时必须使腠理透达,保持微微有汗。护理上
应注意一般不宜用物
理降温,但应密切观察汗出情况。有的可能一次突然汗出而解;有的停药一二日后再
突然汗出而愈
;有的一身出现白汗而转轻松。饮食上应注意忌食生冷、厚味及防暴食之变。湿邪重浊黏腻
,一般
不可能快速将湿邪除尽,治疗时间较长。
1.5 暑热 暑热是夏令急性热病,多见于中
暑、乙型脑炎等,以壮热、烦渴、多汗等气分大热为主要
证候。治疗原则为“先用辛凉,继用甘寒,终用
甘酸敛津”之剂。在护理上,应着重于清暑及保津
。清暑除环境降温外,对无汗的患者应助汗,对有汗的
患者又应防止汗出过多。由于“暑多夹湿
”,所以暑湿之证,还应给予芳香化湿清暑的饮料,如金银花露
、荷叶荷梗汁、西瓜汁,或鲜藿香
、鲜佩兰、紫苏叶、竹叶等泡茶饮。
2 内伤高热
内
伤高热多见于体质虚弱及慢性病患者。其主要病机是阴阳失调。治疗上常常采用以扶正为主的各
种降温退
热法,如引火归源、甘温除热、滋阴清热、调和阴阳等。这类患者一般发病较慢,病程较
长,有发热而不
恶寒或稍怕冷,精神萎顿,面色苍白无华,全身乏力,自汗盗汗,四肢不温,脉无
力等虚弱症状。在护理
上忌用各种物理降温法,以防伤正助邪,或继生外感,也忌各种发汗为主的
退热法,以防汗出过度而伤阴
亡阳。对阳虚患者,应防寒保暖,多给高热量食品,忌滋腻寒湿之物
;对阴虚患者,应防热保阴,多食生
津养阴的食品,少用温燥辛辣之品;对盗汗患者还应注意皮肤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