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医免疫学与现代免疫学相关性的思考
暑假日记-信用社主任述职报告
第2l卷第3期
湖南中医杂志
V01.21
May
No.3<
br>2005・45・
2005年5月HUNAN
JOURNALOF
TRADIT
IONALCHINESEMEDICINE
’关于中医免疫学与现代免疫学相关性的思考
湖南
中医学院(410007)
张熙
主题词中医免疫学变态反应和免疫学
中医与西医是基于
不同理论所建立起来的两
种学科体系,对于同一生命现象,由于认识方法不
同,其结果往往相差
甚远。然而两种医学都是对人
体生命规律的理性认识,因此两种知识体系并不妨
碍互相借鉴,并
有可能相辅相成,中医的免疫学思
想与西医的免疫理论就是如此。免疫现象是客观
存在的,是人
类与疾病作斗争过程中逐渐认识和深
化的,虽然中医和西医的理论不同,说法不一,但它
们的内
在涵义却有相似之处…。
1关于免疫学概念
现代免疫医学认为人类免疫系统的功能主要
有3个方面:(1)免疫保护功能:在正常情况下,机
体用以防御病原微生物等侵害,并可中和毒素。<
br>
(2)自身稳定功能:在正常情况下,机体可以清除体
内不断产生的衰老和损伤的细胞
来维护体内生理
平衡。(3)免疫监视功能:在正常情况下,机体可以
监督清除体内经常出现的
少量异常细胞。当然,人
体免疫最基本的功能是识别或排除抗原性异物(外
邪入侵)的功能,即
辨别“自我”和“非我”的功
能‘2|。
祖国医学的古典医籍文献中“免疫”一词出现
虽然较晚,但古代医家对“疫”和人体对“疫”的防御
机理的认识,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典籍《黄帝内经》
中
就有较详细的记载与论述,对免疫学的发展有重大
贡献。早在东晋《肘后备急方》中,记载有
用狂犬脑
髓干粉涂敷伤口治狂犬病的方法(人工自动免疫
法)。清代《种痘新书》记载,在明代
隆庆时期,人痘
接种术预防天花已风行全国,清代时期传人俄国、
朝鲜、土耳其及欧洲等国。比
英国琴纳发明种牛痘
术早了两百多年。岐伯日:“不相染者,正气内存,
邪不可干……气出于脑
,即不邪干。”我国古代人们
早就意识到人体有一种自然的免疫力,中医的“正
气理论”由此产
生。相对而言,邪气指一切内外致
病的始动因素,邪正不两立,一胜则一负。“正气存
内,邪不
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风雨寒热,
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等论点就明确指出“正气”<
br>是防御外邪入侵的重要因素。西医的“免疫理论”
万方数据
源于人们对机体抵抗微生物感
染的机理研究。免
疫理论认为,微生物感染是微生物最终突破免疫屏
障的结果,如果有足够的免
疫力,机体的感染是不
能发生的∞J。因此当代医学家多主张将中医的“正
气”类推为西医的“
免疫”。正胜邪退,病则好转或
愈;正不胜邪,病即加重或恶化,这与现代免疫观点
不谋而合。
需要指出的是中医的邪,绝不局限于病
原微生物,而现代免疫学的概念,也不局限于机体
抵抗病
原微生物的感染。机体之所以存活是由于
免疫系统在维持着机体的稳定性和完整性,这一过
程是
一个主动的过程,如果没有免疫系统,机体的
存活则无法维持。艾滋病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
今
临床医学上出现的一些重要传染性疾病。如乙
肝以及一些较难治愈的慢性疾病,如哮喘、慢性肾
炎、红斑狼疮等,这些病变无论从发病机理还是防
治等都与人体免疫机能息息相关。中医在治疗用
药中一向注重扶正固本和标本兼治的观念,其对某
些疾病的疗效显而易见。如果将中医的正气理论合理地与西医的免疫理论相类比,这对于疾病治疗
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中医免疫学思想与西医<
br>的免疫理论有颇多之处可以相互借鉴H。1。
2中医学扶正祛邪治则与治病八法均能调整人体的免疫功能
中医学根据人体生理、病理特点而制定的扶正
与祛邪的治疗法则,实际是为了调
节人体免疫机能
的两大医疗措施。当人体受到病邪侵袭后,由于个
体差异,机体的抗病能力(正
气)有强有弱,对疾病
免疫反应则表现为过于亢盛或过于低下,导致各种
疾病的发生。因此,在
辨证施治过程中,对于过亢
的免疫反应,如正邪交争,邪正俱盛,造成对机体的
损伤,而导致病
变的,多采用以祛邪为主的治则,如
祛风散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等,使过亢的免疫反
应恢复
正常,达到“邪去则正安”,而治愈疾病的目
的。对于免疫反应低下者,如久病体弱,正虚邪恋
或邪正两衰等病变,多以扶正为主,如益气温阳、滋
阴降火、养血疏风等,使免疫低下现象得到纠正,达
到“扶正以祛邪”,而恢复健康的目的。研究显示
・46・
第2l卷第
3期
200.5年5月HUNAN
湖南中医杂志
V01.21
May
No.3
2005
JOURNAL
OFTRADITIONALCHINESEMED
ICINE
“脾虚证”患者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其降低程度且与
贫血低蛋白血病的严重程度呈“
正相关”。运用健
脾益气方药之后,随着脾虚症状的改善,T细胞比
值、淋巴细胞转化率以及免
疫球蛋白多可提升,说
明脾也参与了免疫细胞的形成过程,脾的免疫作用
多表现在细胞免疫方面
。免疫功能低下,如单核巨
噬细胞吞噬能力下降,溶菌酶活性下降等,都属于
中医“虚证”范畴
,用中医补法后,免疫增强。人参
水煎剂能使脾脏巨噬细胞吞噬能力提高,血中中性
白细胞、多
核细胞数量增多,提高血清补体水平,以
人参为主药的四君子汤为补气方剂之首方。临床
常用于
各种气虚证及肿瘤病人、老年肺心病、慢性
结肠炎等‘2|。
3
节和增强人体免疫机能
的双重作用。值得提醒的
是,了解药理作用仅仅是一个基础,要用好这些药
物,必须遵循辨证用
药的原则,按照因人、因地、因
时的不同,按照君臣佐使(主辅佐使)的组方原则,
灵活运用,
才能发挥良好的效果日J。
4展
望
目前,人体科学的研究已经进人了分子水平,
对许多疾病已不再局限于组织、细胞的病理改变,
而是从基因、免疫的角度寻找疾病的根源。在认识<
br>疾病的过程中中医免疫学理论体系与现代免疫医
学有一些不谋而合之处。深入研究其可能会使中<
br>医的辨证不再局限于哲学上的推理,而更多的是科
学上的推论;使中医的施治不再是经验上的总结
,
而更多的是有科学依据的临床实践。并有可能使
现代中医学者的诸家理论得以正确地继承和发
展,
也会使西医的研究和临床诊治赋予更多的哲学思
考,进而促进医学的发展。
参考文
献
中药的药理与机体免疫关系
中药以其历史悠久、疗效可靠、副作用少等优
势,赢得国
内外医家的瞩目。特别是当今医学对于
一些新的急慢性传染病和临床中常见的一些疑难
疾病,如
艾滋病、红斑狼疮等病变,在经现代医学多
方治疗难以取效时,改用以中药辨证施治为主,辅
以
化疗,往往使得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还得
[1]张永洛.对当前探讨中辱本质的思路与方法的质疑
[J].中医
药学报,1993,(1):2—4.
到当今国际有关医药卫生组织的
关注和认可。近
年来,通过现代实验医学手段,对中药的药效药理
进行了实验性研究,认为中药
所含化学成分比较全
面,药理作用广泛复杂。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绝大
多数中药都含有生物碱、
黄酮、皂甙类、挥发油和多
糖等多种成分。猪苓多糖、夏枯草多糖、冬虫夏草
多糖、红毛五加多
糖等具有抗病毒、抗癌、降低血糖
和免疫等生理功能∞J。现代医学研究结果表明,中
药不仅对
人体疾病有广泛的治疗效果,而且具有调
[2]蒋寒青,康白.论感染是一个生理现象的新论点[J].
中国微生
态学杂志,1998,10(3).
[3]李志铭.浅谈传统中医学与现代免疫学之关
联[J].深圳中西
医结合杂志,2003,13(5):299—300.
[4]
王
虹峰.我国古代中医免疫思想与实践[j].中国免疫学杂志,
1993,9(4):237.
[5]张庆慈.祖国医学与免疫及其研究之设想[J].云南中医学院
学报,1987,10(2):1
0.
[6]邓家驹.论中医免疫医学思想及其物质基础[J].中国中医基
础医学杂志,199
9.5(11):60—61.
(收稿日期:2005—03—14)
“病"与“证"关系的探
讨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医务室(410004)
主题词
阳光
血虚贫血中气下陷内
脏下垂肝阳上亢高血压
现代医学的一些疾病和中医的某些病或证有
不少的相似之处和一定的内在
联系,因而不少人一
见西医的某病,不进行具体综合分析,即认为是中
医的某病或某证,对号人
坐,施用某法、某方、某药
治之,体现不出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影响了中医
药的疗效。对这些
疑似之处进行辨析,探讨“病”与
“证”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提高中医药的疗效,
而且有利
于中西医在临床的结合运用。
1血虚与贫血
血虚证与贫血病是中西医两个不同理论体系
的概念,两者不仅都有“不足”的一面,而且在临床
表现和治法上亦有相似之处,因而常有人把两者看<
br>作是等同或相当的“病证”。中医所说的血虚,是指
体内血液亏虚,脏腑失其濡养所表现的证候,
是
“证”的概念;而西医所说的贫血,是指单位体积血
液中红细胞、血红蛋白低于正常的一种病
理现象,
万方数据
关于中医免疫学与现代免疫学相关性的思考
作者:<
br>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
张
熙
湖南中医学院,410007
湖南中医杂志
HUNA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05,21(3)
2次
参考文献(6条)
1.邓家驹
论中医免疫医学思想及其物质基础[期刊论文]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9(11)
2.张庆慈
祖国医学与免疫及其研究之设想
1987(02)
3.王虹峰
我国古代中医免疫思想与实践
1993(04)
4.李志铭
浅谈传统中医学与现代免疫学之关联[期刊论文]
-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3(05)
5.蒋寒青;康白
论感染是一个生理现象的新论点
1998(03)
6.张永洛
对当前探讨中医本质的思路与方法的质疑
1993(01)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谢国武
从中医药对免疫学的认识与贡献谈加强中医药研究的重要性[期刊论文]-中
国科技信息2008(9)
2.
李庆生.袁嘉丽.陈文慧
中医学[期刊论文]-中医杂志
2005,46(7)
3.
潘润存
对扶正固本理论中免疫学内容的探讨[期刊论文]-中医研究2010,23
(9)
4.
刘维庆.陈书保.沙涛
中医学与免疫学关系探析[期刊论文]-辽宁中医杂志2005,32(12)
5.
李秀娥.关洪全
试论中医肺与现代免疫学之间的关系[期刊论文]-中国医学创新2
011,08(2)
6.
杨贵贞
免疫学与中医药结合[会议论文]-2001
7.
罗泽民.丁维俊.张衡.欧明才
中医药与免疫学研究[期刊论文]-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1)
8.
曹东义.朱胜君
免疫技术为何萌生于中医?[会议论文]-2009
9.
彭元芳
浅谈中医与免疫[期刊论文]-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
10.
闻玉梅
天然免疫与中西医结合[期刊论文]-中西医结合学报2004,2(1)
引证文献(2条)
1.蔺应芬
三种中医学说与现代免疫相关性浅议[期刊论文]
-
光明中医
2009(9)
2.张建飞.王长松.晋光荣.胡曼菁
葛根素对大鼠脑出血后脑水肿、C3和C9的影响[期刊论文]
-
甘肃中医
2007(4)
本文链接:http:odical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