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内毒素血症中医辨治初探
我敬佩的一个人300字-品管部职责
维普资讯 http:
浙江中医杂志2007年1月第42卷第1
肝病内毒
素血症中医辨治初探
张雪袁惠芳
河南中医学院 河南郑州450000
关键词
肝病内毒素血症 中医病机 中医治法
肝病内毒素血症常表现为身目黄染,腹大如鼓,发
2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通腑泄浊是治疗大法
热VI渴,纳差,恶心呕吐,或鼻衄、呕血,脘腹胀满,大
便
秘结或不爽,尿少,或神昏谵语,手足颤动,或发狂,舌
质红或红绛、晦黯、苔黄或黄燥
,脉弦数或滑数等,可见
于各种肝病发展过程中。
中医对本病的病机、治法的系统研究较少
见,王今
达等 。 认为中医的“毒”与西医的“内毒素”有共同之
处;且在临床和动物实
验中证实,“热毒证”发生时血中
内毒素水平明显升高,说明热毒内盛是内毒素血症的
基本
病机。汪承柏 认为肝病内毒素血症普遍存在瘀
血阻滞,“血滞成瘀,瘀血内郁而化热”,将其病因病
机
归为血热。吴锐等[5 认为热毒炽盛为内毒素血症的根
本病机。笔者认为肝病内毒素血
症相当于中医热毒证
范畴,毒瘀互结、滞于肠腑是其基本病机,清热解毒、活
血化瘀、通腑
泄浊是其治疗大法,以下具体论述之。
1 毒瘀互结、滞于肠腑是基本病机
1.1热灼津液
,血行瘀滞:热为阳邪,热邪伤人,一方
面迫津外泄,另一方面消灼煎熬阴津,从而耗伤人体阴 液。津血同源,津液大量损耗,不仅渗入脉内之津液不
足,甚至脉内之津液亦要渗出于脉外,从而
导致血脉空
虚,血行不畅,形成血瘀之证。故清代王清任在《医林
改错》中说:“瘟毒在内
烧炼其血,血受烧炼,其血必
凝”,精辟地论述了热毒炼血成瘀的机理。
1.2邪热伤络,
血溢成瘀:血得寒则凝,得热则行,火
热之邪侵犯血脉,轻则使血行加速,重则灼伤脉络,迫
血妄行,引起各种出血病症。《内经》云:“夫脉者,血之
府也”。血液在脉道里运行,受到脉道的
约束,才不致
溢出脉外,一旦脉络受损,血液便离经而行,成为离经
之血,而离经之血便是
瘀,瘀血留而不去,使血液不能
循常道而行,又会造成新的出血与瘀血。
1.3毒瘀交结,
滞于肠腑:胃乃“水谷气血之海”,胃喜
润恶燥,肠以降为顺.,毒瘀化热入里,伤津耗气,而致胃
肠津液匮乏,气滞不运,腑气不通,淤滞胃肠。既可致
肺气不降而郁闭,肺络受伤,甚或蒙闭
心包;又可灼伤
肝肾之阴,而致肝风内动或厥逆。但如腑气通畅,虽毒
瘀互结,然有出路,
则难成毒瘀壅盛之势。
2.1 清热解毒,祛除病原:热毒是形成毒瘀互结的重
要因素,因
此必须用清热解毒之品来清解营血分之热
毒。《素问・至真要大论》早就明确指出“热淫于内,治 <
br>以咸寒,佐以甘苦”的治疗原则。清热解毒药大多性味
苦寒或咸寒,苦可解毒清热,直折热势,
而无为害之机,
诸如黄芩、黄连、金银花、连翘等苦寒之品。现代药理
学研究表明它们能够
拮抗内毒素,减轻和消除内毒素
引起的发热。
2.2凉血活血,化瘀通络:由于毒邪主要在
肝,毒邪深
伏肝脉血络,故活血凉血又须入肝络。活血可加速血
液的流畅,津液的运行,热
可随之而降,故《内经》谓:
“夫经络以通,血气以从,复其不足”,正气复,津血足,
则
能与邪抗衡,使正胜邪退。药物常选用赤芍、生地、
玄参、紫草等。
2.3通腑泻浊,直折
热势:毒瘀滞于肠腑,单纯清热解
毒、活血化瘀,则邪无去路,故必须加入通腑泻浊之品,
使邪从大便而出,又具保存津液之用,这也就是《内经》
指出的“有故无殒,亦无殒也”的道理。药物
常选用大
黄、芒硝等。
综上所述,中医防治肝病内毒素血症可从多途径、
多环节
、多靶点发挥作用,在阻止疾病进一步发展上有
着独特的优势和广泛的前景。
3参考文献
[1]王今达.中西医结合治疗感染性休克105例临床分析[J].中
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3,3(1):21.
[2]王今达,崔乃杰,宗育彬,等.内毒索性多系统脏器衰竭发病 <
br>机理的新概念及防治措施新理论实验研究[J].危重病急救医
学,1989,1(1):17
.
[3]王今达,高天元,崔乃杰,等.祖国医学“肺与大肠相表里”学
说的临床意义及其
本质的探讨——临床病例分析与实验研究
[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82,2(2):77.
[4]汪承柏.重视慢性肝炎内毒素血症的防治[J].中西医结合肝
病杂志,2001,
11(4):14.
[5]吴锐,伍津津.中医药治疗内毒素血症进展及对策[J].实用
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7(12):749.
收稿日期 2006—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