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垣阴火论之实质是内脏之火
阜宁教育网-昆虫记法布尔
河北中医
2004
年
11
月第
26
卷第11
期
HebeiJTCM,November2004,Vol26,No.11867
学术探讨
李东垣阴火论之实质是内脏之火
田雨河
(
山西省
孝义市中医院消化科 孝义
032300
)
【关键词】 李东垣
;阴火论
;
内脏之火
;
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
R22
3.11;R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61
9
(
2004
)
11-867-02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
br>,
是具有创新思想的医学家。
他具有比较丰富的治疗经验
,
在一定程度
上做到了理论联系
实际
,
摆脱古人的束缚
,
立论创新
,提出了“火与元气不两立
,
一胜则一负”
,
其病理状态是阳气下陷
,
阴火上乘。
李东垣的阴火是相对于阳火而言。阳火者
,
由外而受
之火
,
即六淫之风、热、暑、燥
;
阴火者
,
由内而生之火<
br>,
即七
情之五志化火、饮食停滞之火、病理产物阻滞气血郁而所
化之火。东垣阴
火论之实质
,
实为耗伤元气存在于人体之
内的壮火
,
即元气之贼,
人体堡垒内之邪气
,
内脏之火邪。
1
阳气的生理功能
胃病
,
胃病则气短精神少
,
而生火热
,
有时而显火上行<
br>,
独
燎其面。”《黄帝针法》云“
:
面热者
,
足阳明
病。胃病则脾无
所禀受
,
故亦从而病焉。”李东垣认为
:
饮食没有节
制
,
就要
发生胃病。胃病消化不良
,
谷气下流
,
下
焦阴火得以离位
上行
,
助长心火亢盛。火灼肺
,
表现气短
;
火伤脾
,
表现精
神少
;
火伤胃
,
表现身热
,
面赤而热
,
象火烤一样。《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篇》说“
:
面热是足阳明胃经病。”胃既受病
,
饮食减退
,
脾就难以承受胃中
水谷而行其输散精气的作
用
,
因此造成营养来源缺乏
,
脾气陷
,
阴火升的病机。
2.2
精神刺激 《脾胃虚实传变论》云“
:
此因喜、怒、忧、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
:
阳气者
,
若天与日<
br>,
失其所
,
则折寿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
是故阳因而上<
br>,
卫外者
也。”就是说
,
人身的阳气
,
好象天上的太
阳一样重要
,
假若
阳气失去了正常的位次而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
,
人
就会减
损寿命或夭折
,
生命机能暗弱不足
,
所以天体的正常运行,
是因太阳的光明普照显现出来
,
而人的阳气也应在上在
外
,<
br>并起到保护身体、抵御外邪的作用。《素问・阴阳应象
大论》指出“
:
壮火之气
衰
,
少火之气壮
;
壮火食气
,
气食少
火
;
壮火散气
,
少火生气。”意即阳气太过
,
能使元气衰弱
,<
br>阳气正常
,
能使元气旺盛
,
因为过度亢奋的阳气
,
会
损害元
气
,
而元气却依赖正常的阳气。所以过度亢盛的阳气能耗
散元气
,
正常的阳气能增强元气。从而可知
,
气是人体生
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它既是脏腑功能的表现
,
又是脏腑
活动的产物。正如李东垣在《脾胃论
・脾胃虚则九窍不通
论》中指出“
:
真气又名元气
,
乃先身生之精气
也
,
非胃气不
能滋之。”他又在《内外伤辨惑论・辨阴证阳证》中说“
:夫元
气、谷气、营气、卫气、生发诸阳之气
,
此数者
,
皆饮食入
胃
上行
,
胃气之异名
,
其实一也。”他还在《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说“
:
脾胃之气既伤
,
而元气亦不能充
,
而
诸病之
所由生也。”他反复论述脾胃是元气之本
,
元气是健康之
本
,
元气衰则疾病所由生。
2
阴火的成因
2.1
饮食不节 李东垣在
《脾胃盛衰论》云“
:
饮食不节则
恐
,
损耗元气
,
资助心火。火与元气不两立
,
火胜而乘其土
位
,
此所以病也。”李东
垣认为
:
情绪上出现过度的喜、怒、
忧、恐也可能损伤元气。元气受伤
,不能制止阴火上升
,
阴
火上升
,
助长了心火暴盛。火旺更侵侮脾
胃
,
伤害脾胃的
元气
,
而发生脾胃病。
饮食不节
,
精神刺激
,
损伤元气
,
阴火离位
,
扰乱脏腑
,
而成内火。
3
阴火的病理
3.1
气火失调 李东垣认为元气
与阴火具有相互制约的
关系。内伤病的病理变化
,
就在于气与火关系的失调。元
气不足时
,
阴火则亢盛
;
反之
,
元气若充沛
,<
br>阴火自降敛。
他说“
:
火与气
,
势不两立
,
故《内经》曰‘
:
壮火食气
,
气食少
火
,
壮火散气
,
少火生气。’”阴火愈炽
,
元气将愈被伤耗
,
因
此李东垣称这种阴火叫做“元气之贼”。并指出“
:
元气不
足而心火独盛
,<
br>心火者
,
阴火也
,
起于下焦
,
其系系于心
,
心
不主令
,
相火代之
,
相火
,
下焦包络之
火
,
元气之贼也
,
火与
元气不两立
,
一胜则一负。
”可见李东垣所说的阴火
,
实际
上是相火。相火与元气相互对立
,
元
气充沛
,
则相火戢敛
,
而发挥正常的生理作用
,
这就是“气
食少火
,
少火生气”的
对立统一。元气不足
,
则相火妄动而发生病变
,
这就是“少
火生气”的对立统一受到破坏
,
即所谓“壮火散气”。
3.2
升降失常 李东垣在《兰室秘藏・内障眼病》说“
:
元
气不
行
,
胃气下流
,
胸中三焦之火及心火乘于肺
,
上入脑灼髓
,
瞳孔开大。”说明阴火通过冲脉上冲
,
督脉上行。《伤寒
论
》第
6
条指出“
:
太阳病
,
发病而渴
,
不
恶寒者
,
为温病。
作者简介
:
田雨河
(
1957-
)
,
男
,
副主任中医师。从事中医四部经
典研究。
若发汗已
,
身灼热者
,
名风温。风温为病
,
脉阴阳俱浮,
自
汗出
,
身重
,
多眠睡
,
鼻息必鼾
,
语言难出。若被下者
,
小便
868
河北中
医
2004
年
11
月第
26
卷第
11
期
HebeiJTCM,November2004,Vol26,No.11
临床实践
,
尤其用于热病证治可以收到奇特疗效。清代温
(
临证指南・病学家叶天士认为“脾胃
为病
,
最详东垣”《脾
)
,
对东垣阴火有明确的认识
,并在东垣胃病案》“益元气
,
不利
,
直视失溲。若被火者
,微发黄色
,
剧则如惊痫
,
时瘛
疒
从
;
若火熏之
,
一逆尚引日
,
再逆促命期。”仲景证明内热上
冲入脑灼髓
,
瞳孔开大
,
故尔直视。正如李东垣在《脾胃
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
论》中所说“
:
脾胃既为阴火所乘
,
谷
气闭塞而下流
,即清气不升
,
九窍为之不利。”九窍是受五
脏支配的
,
五脏接受
了水谷的营养而发挥其正常作用
,
九
窍才能通利。若脾胃气衰
,
则胃
不能分化水谷
,
脾不能为
胃行其津液
,
正如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
虚则九窍不通
论》中指出“
:
故六腑之气已绝
,
致阳道不行
,
阴火上乘。”上
下升降转输的枢机失常
,
五脏无所禀气
,
九窍就不通利
,
这
就是《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阳不胜其阴
,
则
五脏气争
,
九窍不通”的道理。
结合李东垣阴火形成的原因及病理变化
,从而可知
,
东垣阴火的实质是在元气虚弱的情况下
,
人体气火失衡
,
升降失常
,
正不胜邪
,
内热滋生。因于内
,
郁
于内
,
故称阴
火
,
即内脏之火邪。揭示了东垣阴火的实质便有利于指
导
泻阴火”的理论基础上
,
揭示了“养胃阴”的论点和方法
,
进一步完善、丰富、发展了脾胃学说。
结 语 李东垣有深厚的文化功底
,
是《内经
》序列研
究家
,
深刻揭示出人体生命活动的奥秘
,
即升降出入无器<
br>不有
,
谨察升降出入而调之
,
以平为调
,
尤其热病清
内热
,
人皆惧补
,
人参、黄芪入方岂不闭门留寇。然欲攻邪气正
气为
先。东垣积
50
余年临床经验证明了这一点
,
提出了
阴火论
,
确立了补元气降阴火的思想
,
创立了补中益气汤
甘温除大热的理论方药,
对于顽固性发热属脾胃虚弱
,
阴
火上乘者
,
多所痊济
。临床实践证明
,
阴火就是内火
,
相对
于由外感受之六淫阳火。(
收稿日期
:2004-07-06
)
对“柴胡劫肝阴”之说的认识邢梦秋
(
天津市人民医院 天津
300130
)
【关键词
】 柴胡
;
肝阴
;
药理学
【中图分类号】
R223.11
;R28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61
9
(
2004
)
11-868-01
柴胡劫肝阴之说
,
元明之后
,
论者颇多。人们对此早
有不同的看法。当前
,
肝
病较多
,
柴胡在临床应用广泛
,
因
而“柴胡劫肝阴”问题仍为人们关
注。自从《神农本草经》
而后
,
论柴胡功能综合有
:
长于和解
,
能引邪外出
,
升阳举
陷
,
引药上行
,
疏肝解郁
,
理气而和血
,
祛邪以养正。在临
床运用时能入和、汗、下
、补、泻火、滋阴诸剂。
柴胡苦辛微寒
,
辛可散邪
,
寒可制热
,
质轻气薄
,
气薄
则发泄。故善疗少阳寒热
,
升清阳,
疏肝胆
,
对少阳相火敏
感。首则柴胡以北方产品最佳
,
虽出生寒地
,
二月出苗得
春升之令最早
,
故善升阳。因此
,
柴胡升阳各家有不同见
解
,
也是特点所在。近人张山雷曰“
:柴胡主证只有二层
:
一为邪实
,
则外邪之在半表半里者
,
引而出之……一为正
虚
,
则清里之陷于阴分者
,
举而升之……此外
,
则有肝络不
舒之症……实为阳气不宜。”木失条达而致应用药中少入
柴胡以
为佐使而做向导奏效甚捷。张山雷之言简单扼要。
柴胡基本功能确为升清阳、疏肝胆、和解表里。柴胡升
阳
气升少阳之阳
,
若谓伤阴当是少阳之阴
,
于是柴胡劫肝阴
之说
,
乃有所本。
药物通过配伍后
,
确有协调和制约的作用存在。例
如
,
柴胡合黄芩
,
清热的功能更大
;
配生姜、半夏
,
善治伤寒
烦热呕吐
;
配白芍药、牡蛎、夏枯草
,
肝病日久
,
胁肋胀痛
,
用之有软坚泻热、止痛之功
;
若遇香
附、郁金、木香、青皮
,
疏肝理气之力更大
;
配人参、黄芪、白术、甘草等<
br>,
则发挥升
阳气之功能
;
配当归、白芍药、牡丹皮、栀子
,<
br>发挥条达肝
木、调经活血之作用
;
若佐青蒿、鳖甲、地骨皮等
,
能除骨蒸
劳热
;
在黄芩、栀子、生地黄、龙胆草的制约下
,
治肝胆
郁火
证
,
并无升阳之害
,
反能发挥清肝泄热之功效。可见
,
药物
功能可适当配伍有所变易
,
必须在辨证的理论指导下应用
柴胡才
能有效无害。
笔者认为“柴胡劫肝阴”之说不可偏废属于相火偏亢
的肝火
,
肝
风实证和属于水不涵木的肝病虚证
,
二者发病
的机制不同。淡用柴胡的后果则动劫肝阴
,
属于相火不走
的中虚阳气下陷证
,
柴胡能使少阳之气得升
,
表气升动则
万物化安。
柴胡升阳散火
,
亦善平肝胆之火
,
看来似有矛盾
,
但矛
盾可以统一。柴胡性本微寒
,
退热功能
有限。因为长于和
解表里
,
故能除少阳寒热
,
特性升阳原不利于肝胆
实火
,
但又能平肝胆郁火
,
实因其善疏郁结
,
再加适当配伍
制约
故不显升阳而起泄热之用。个别肝胆实火之证有人善用
柴胡取效
,
恐非以
寒制热之旨
,
实乃“火郁发之”之意
,
但还
不能离开配伍有方
,
庶免升阳贻害。
因此
,
柴胡升阳在一定范围内可劫肝阴
,
但是
,
柴胡升
清阳、疏肝胆、解表里的治病功能不可煞
,
还必须加
以重视。
(
收稿日期
:2004-07-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