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结合微波治疗带状疱疹36例
创卫资料-英语教学工作总结
维普资讯 http: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7年7月 第23卷7期(总第174
期)
JOURNAL OF PRACTIC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
DICINE 2007 Vo1.23 No.7
抬高试验3O。,加强试验、挺腹试验、屈颈试验
阳性,右小腿
外侧有皮肤感觉减退,右足拇指背伸力减弱。x线平片示
腰椎生理曲度变直,
L4~5间隙前窄后宽。CT示L4~5椎
微循环,消除充血、水肿;局麻药物具有去神经节及反射性
问盘向右侧突出。入院后平卧硬板床,用复方丹参注射液
静滴及骶管硬膜外注药。治疗后即
感腿痛减轻,治疗3次
疼痛的作用,能阻止恶性刺激向中枢传导,缓解疼痛,解除
肌肉痉挛
;维生素类药物具有营养神经、促进神经细胞再生
作用,从而维持神经的正常功能;复方丹参注射液具
有活血
化瘀止痛的作用,能改善全身及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病变
部位水肿的吸收,同时使
两侧腰肌血运充分,以防止肌肉萎
缩。加用复方丹参液静滴,还能加强和巩固骶管注药的疗
效。两法结合,可改善或消除腰腿痛的症状和体征,达到治
愈的目的。
后症状体征消失,住
院29天痊愈出院,追访1年,无复发。
6体会
骶管硬膜外注药能使病变部位的硬膜外腔扩
张,分离
髓核与神经根的粘连,解除神经根的压迫。诸药中的激素
类药物可抗炎、抗过敏,
使病变部位的毛细血管收缩,改善
药物结合微波治疗带状疱疹36例
贾志国
(邢
台太极中医院,河北邢台054000)
[中图分类号]R752.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4—2814(2007)07—449一Ol
2000年以来,笔者用药物结合微波治疗中
老年人带状
疱疹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带状疱疹西药治疗主要是
抗病毒、营养神经及镇痛。
阿昔洛韦可抑制病毒产生,有抗病毒作用。维生素可促进
神经损
伤的恢复。中老年患者后遗神经痛发生率很高,超
过5O岁的患者发生率为62%…。西药多用激素,
但由于激
素的禁忌症较多,副作用较大,限制了中老年人的使用。
带状疱疹属中医“蛇串疮
”、“缠腰火丹”等范畴。为感
受毒邪,湿、热、火邪郁于脏腑、经络,气血凝滞所致。中老年 人往往正气不足,正不胜邪,邪气稽留,气血瘀滞,不通则痛。
36例中,男26例,女lO例;
年龄最小4l岁,最大76岁,
平均62岁;病程最短2天,最长l5天,平均5天。发于头面 部8例,胸胁部l2例,腰腹部l3例,四肢3例。诊断标准为
身体一侧沿神经分布排列潮红或鲜
红斑,上有集簇丘疱疹
或水疱,有明显疼痛。
2治疗方法
治疗当以清热除湿,解
毒凉血,行气活血为主。龙胆泻肝汤
加减方中龙胆革、黄芩、栀子清热燥湿,泽泻利湿热,板蓝根、
大青叶、生地、赤芍、紫革清热凉血解毒,柴胡疏肝行气,丹
西药用阿昔洛韦0.2g,口服
,日5次;维生素EO.1g,口
服,日3次;维生素B。0.1g、维生素B。20.5mg,肌注
,日1次;
阿昔洛韦软膏外搽,日5次。
中药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用龙胆革、栀子、黄芩
、柴
参、郁金、延胡索活血化瘀止痛,白芍、甘草缓急止痛,黄芪、
当归补气血。据报道黄
芪、当归、丹参等对神经损伤修复有
促进作用,黄芪尚有提高免疫功能作用 ]。如板蓝根、大青 <
br>叶、紫草等有抗病毒作用 J。丹参、乳香、没药、郁金、延胡
索等有止痛作用 J。
微波照射可使局部温度升高,血流增快,免疫功能增
强 ,并能促进神经细胞再生,有利于受损神经
纤维的修
复,缓解带状疱疹神经痛。
[参考文献]
[1]高地,李明.带状疱疹
后神经痛及其防治[J].国外医学
・
胡、赤芍各10g,车前子、丹参、当归、郁金、延胡
索、紫革各
15g,生地、板蓝根、大青叶各20g,白芍、黄芪各30g,甘草6g。
发
于头面部加菊花、川芎,胸胁部加枳壳,上肢加桑枝,下肢
加牛膝,影响睡眠加龙骨、牡蛎,疼痛难忍
加乳香、没药、三七
(冲服)。日1剂,水煎两次温服。
微波治疗仪(南京产M.I℃_.
4型)照射,距离皮损5era
左右,每次2OInin,日1次。
治疗lO天为一疗程,
治疗2~3个疗程。
3疗效标准
皮肤病学分册,2002,28(3):l82一l84.
痊愈:症状及体征消失。有效:体征消失,而症状减轻。
无效:体征减轻,但症状无改善。
4治疗结果
[2]王爱国,金鸿宾.神经营养类中药研究进展[J].实用中
医
药杂志,2006,22(8):522—523.
[3]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
出版社,2002.
123一l25.
痊愈34例,占94.4%;有效1例,占2.8%
;无效1例,
占2.8%。
5讨论
[4]陈达灿,棚国维.皮肤性病科专病・中
医临床诊治[M].
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l—l3.
[5]陈广
雄.微波治疗生殖器疱疹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皮
肤科杂志,2005,34(9):625.
・
[收稿日期]2007—01—31
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