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病的五大优势

别妄想泡我
756次浏览
2020年07月29日 21:5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日历2016-命若琴弦读后感



146・ 光明中医2012年1月第27卷第1期 CJGMCM January  2012.Vol 27.1 
泄邪热以保阴存津,正如叶天士所指出“救阴不在血, 
及时 透解,所致头汗如雨热深厥深之证,另外,湿温病 
之头汗见于热重于湿之型,此时病变重心虽仍在中焦  
脾胃,但偏于阳明胃经,湿热熏蒸随经而上,可常有头 
而在于汗。”如大汗而兼壮热渴盛烦 躁者,为阳明气热 
亢盛之证,宜用辛凉重剂白虎汤以清气泄热,若多汗而 
兼谵语,舌苔老黄 而干者,又当以承气汤急下之,对此, 
部多汗或前额多汗,治疗前者宜大剂清热解毒之品,后 
者宜清胃兼以利湿之剂。 
7 多汗症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已多处述及,临床当辨证施  
治。 
3 战汗 
由脾胃湿热,蕴蒸肌肤迫津外泄或先天不足,阳气 
偏虚 ,腠理不固,津液外溢所致。如《张氏医通・杂 
方》手足多汗记载:“脾胃湿蒸,停于四肢,则手足多  
主要出现在急性热病过程中,表现为突然恶寒战 
栗、全身汗出、发热、口渴、烦燥不安,为 邪正交争的征 
象。若汗出之后,热退脉静,气息调畅为正气拒邪,病 
势好转,与阴阳失调营 卫不和之自汗、盗汗迥然有别。 
亦有正虚不能一战而汗解者,须再战而愈,如叶天士 
说:“ 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 
而愈者,不可不知”。也有战汗之后“贼去城空”者 ,如 
叶天士说:“盖战汗而解,邪退工意一…・若脉急疾,躁 
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 之证矣。”还有少数战汗 
出不彻或战而无汗者,反见烦躁不安,脉疾不平,是气 
阴衰弱,无 力鼓邪外出而热邪内陷,正不胜邪之危症, 
对此一种变证,须提高警惕,及时抢救,严防突变。在 < br>战汗这一阶段,一般不必惊恐扰动,患者当静卧,多饮 
米汤或热水以助其战汗,使邪从汗解。至 于治疗,明・ 
方隅《医林绳墨》:“当战不得用药,用药有祸无功,要 
助其汗,多饮姜汤” (有去姜汤性热,非温病所宜,应以 
米汤为佳)。 
4脱汗 
表现为大汗淋漓、汗出 如珠,常同时出现声低息 
微,精神疲惫,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散大无力,多在疾 
病危重时 出现,为病势急的征象,故脱汗又称为绝汗、 
大汗淋漓,其汗出的情况及病情的程度均较自汗、盗汗 
为重,治疗必须快速及时而恰当,亡阳者急投四逆汤、 
参附龙牡汤或用人参注射液以振奋阳气 ,使阳回而厥 
止。 
5 黄汗 
黄汗出,色黄染衣着色,常伴见口中黏苦,渴不欲 
饮,小便不利,苔黄腻,脉弦滑等湿热内郁之症。可为 
自汗盗汗中的邪热郁蒸型,但汗出色黄 的程度较 
重 。 
6头汗 
头为诸阳之会,邪热内盛而不得外解者,可循经上 蒸于头,则头部汗出,如余师遇《疫病篇》:“疫则下身 
无汗,上身有汗,唯头汗更甚。头为诸阳 之首,火性炎 
上,毒火盘踞于内,五液受其煎熬,热气上腾,如笼上熏 
蒸之露,故头汗独多 。”又说“疫疹初起……四肢逆冷, 
头汗如雨……”。说明暑热疫毒炽盛。热伏于里不能 
汗 。另外还有全身性多汗者。 
8 田螺疱 
西医叫汗疱疹,中医认为多因内有蕴热,脾失健运 
所致,常与手足多汗并存,易复发。 
另外,温病中之“红汗”即温病早期的“鼻衄”应结 < br>合全身情况而言,不可皆视之为“病愈之兆”。如风温 
初起,肺经之热渐甚,见“红汗”而热退 病解者,为邪热 
自肺窍而泄的佳象,若病初壮热不解,邪热炽盛或来势 
凶猛,有迅速人营之 势而见鼻衄时作者,当视之为病进 
之兆,且防人营窜血之变。 
9狐臭 
西医叫臭汗 症,中医还有一个名字叫“体气狐 
气”。如《诸病源候论・狐臭候》记载“人有气血不和, 
腋下有如野狐之气,谓之狐臭,而此气能染易著于 
人。”本病多因秉受于父母,或因其湿热郁于腠理, 臭 
汗外溢而成。外治以密陀僧散外搽。 
综上所述,笔者在20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翻阅许 
多古典医著,对汗的产生机理和临床表现和有关西医 
名称的对照做了如上阐述,并论述了诸汗 的鉴别诊断 
及治疗方法,不妥之处,敬请同道指正。 
参考文献 
[1] 周仲瑛. 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本文校对:庞春渝收稿日期:2011— 05—29) 

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经费申请报告


整改措施-大卫科波菲尔读后感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务系统-同意落户证明


有关尊严的作文-中专实习


黑龙江招生考试信息港官网-写景的作文200字


永州市职业技术学院-电视台实习报告


福州大学阳光学院-沈阳人事网


江苏二级建造师挂靠-有关马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