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病的五大优势
日历2016-命若琴弦读后感
・
146・ 光明中医2012年1月第27卷第1期 CJGMCM January
2012.Vol 27.1
泄邪热以保阴存津,正如叶天士所指出“救阴不在血,
及时
透解,所致头汗如雨热深厥深之证,另外,湿温病
之头汗见于热重于湿之型,此时病变重心虽仍在中焦
脾胃,但偏于阳明胃经,湿热熏蒸随经而上,可常有头
而在于汗。”如大汗而兼壮热渴盛烦
躁者,为阳明气热
亢盛之证,宜用辛凉重剂白虎汤以清气泄热,若多汗而
兼谵语,舌苔老黄
而干者,又当以承气汤急下之,对此,
部多汗或前额多汗,治疗前者宜大剂清热解毒之品,后
者宜清胃兼以利湿之剂。
7 多汗症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已多处述及,临床当辨证施
治。
3 战汗
由脾胃湿热,蕴蒸肌肤迫津外泄或先天不足,阳气
偏虚
,腠理不固,津液外溢所致。如《张氏医通・杂
方》手足多汗记载:“脾胃湿蒸,停于四肢,则手足多
主要出现在急性热病过程中,表现为突然恶寒战
栗、全身汗出、发热、口渴、烦燥不安,为
邪正交争的征
象。若汗出之后,热退脉静,气息调畅为正气拒邪,病
势好转,与阴阳失调营
卫不和之自汗、盗汗迥然有别。
亦有正虚不能一战而汗解者,须再战而愈,如叶天士
说:“
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
而愈者,不可不知”。也有战汗之后“贼去城空”者
,如
叶天士说:“盖战汗而解,邪退工意一…・若脉急疾,躁
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
之证矣。”还有少数战汗
出不彻或战而无汗者,反见烦躁不安,脉疾不平,是气
阴衰弱,无
力鼓邪外出而热邪内陷,正不胜邪之危症,
对此一种变证,须提高警惕,及时抢救,严防突变。在 <
br>战汗这一阶段,一般不必惊恐扰动,患者当静卧,多饮
米汤或热水以助其战汗,使邪从汗解。至
于治疗,明・
方隅《医林绳墨》:“当战不得用药,用药有祸无功,要
助其汗,多饮姜汤”
(有去姜汤性热,非温病所宜,应以
米汤为佳)。
4脱汗
表现为大汗淋漓、汗出
如珠,常同时出现声低息
微,精神疲惫,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散大无力,多在疾
病危重时
出现,为病势急的征象,故脱汗又称为绝汗、
大汗淋漓,其汗出的情况及病情的程度均较自汗、盗汗
为重,治疗必须快速及时而恰当,亡阳者急投四逆汤、
参附龙牡汤或用人参注射液以振奋阳气
,使阳回而厥
止。
5 黄汗
黄汗出,色黄染衣着色,常伴见口中黏苦,渴不欲
饮,小便不利,苔黄腻,脉弦滑等湿热内郁之症。可为
自汗盗汗中的邪热郁蒸型,但汗出色黄
的程度较
重 。
6头汗
头为诸阳之会,邪热内盛而不得外解者,可循经上 蒸于头,则头部汗出,如余师遇《疫病篇》:“疫则下身
无汗,上身有汗,唯头汗更甚。头为诸阳
之首,火性炎
上,毒火盘踞于内,五液受其煎熬,热气上腾,如笼上熏
蒸之露,故头汗独多
。”又说“疫疹初起……四肢逆冷,
头汗如雨……”。说明暑热疫毒炽盛。热伏于里不能
汗
。另外还有全身性多汗者。
8 田螺疱
西医叫汗疱疹,中医认为多因内有蕴热,脾失健运
所致,常与手足多汗并存,易复发。
另外,温病中之“红汗”即温病早期的“鼻衄”应结 <
br>合全身情况而言,不可皆视之为“病愈之兆”。如风温
初起,肺经之热渐甚,见“红汗”而热退
病解者,为邪热
自肺窍而泄的佳象,若病初壮热不解,邪热炽盛或来势
凶猛,有迅速人营之
势而见鼻衄时作者,当视之为病进
之兆,且防人营窜血之变。
9狐臭
西医叫臭汗
症,中医还有一个名字叫“体气狐
气”。如《诸病源候论・狐臭候》记载“人有气血不和,
腋下有如野狐之气,谓之狐臭,而此气能染易著于
人。”本病多因秉受于父母,或因其湿热郁于腠理,
臭
汗外溢而成。外治以密陀僧散外搽。
综上所述,笔者在20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翻阅许
多古典医著,对汗的产生机理和临床表现和有关西医
名称的对照做了如上阐述,并论述了诸汗
的鉴别诊断
及治疗方法,不妥之处,敬请同道指正。
参考文献
[1] 周仲瑛.
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本文校对:庞春渝收稿日期:2011—
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