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探析与思考-刘莉群,崔文强,徐飞,等
以信任为话题的作文-北京建筑大学研究生院
第16卷 第12期
2014 年 12 月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Vol.
16 No. 12
Dec .,2014
DOI:.1673-842x.2014.1
2.048
“治未病”探析与思考
刘莉群
1
,崔文强
2
,徐
飞
3
,杨传华
4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2.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 200032;
3.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上海
200040;4.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摘 要:“治未病”是中医
学的重要思想之一,亦是指导我们治疗疾病与养生保健的关键原则之一。两千年后
的今天,在各种疾病和
亚健康问题肆虐的情形下,“治未病”为人类提出超前性的现世指导。该文将从治未病的哲
学渊源、具体
涵义、指导意义及基因启示等方面作了简要探析、思考。
关键词:治未病;哲学渊源;涵义;亚健康;基
因启示
(
2014
)
12-
中图分类号:R2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0134-
03
Analysis and Thinking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LIU Liqun
1
,CUI
Wenqiang
2
,XU Fei
3
,YANG
Chuanhua
4
(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i'nan 250014,Shandong,China;2.
Department of
Integrative Medicine,Shanghai
Medical College,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032,China;ment
of Integrative
Medicine,Huashan Hospital,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040,China;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i'nan
250014,Shandong,China)
Abstract:The theory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hought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nd also guides us how to treat disease
and is one of the key principles
of keeping
healthy. Two thousand years later,in the case of a
variety of diseases and health
problems,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theory pointes out the advanced guidance for
mankind. This article will
make a brief
analysis and thinking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from the philosophical origin,the
connotation,significance of guiding and
genetic revelation.
Key words: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philosophical
origin;connotation;sub-health;genetic
revelati
on
医学不仅是关于疾病的科学,更应是关于健
康的科学。全球23以上人群处在亚健康状态,
这成为全球医学的重要课题。中医的“治未病”
思想对此有其独特的优势与魅力。其形成久远,
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影响巨大,并且具有超前的
指导性。
1 哲学渊源
医学
的起源发展与其同时代的文化和科技的
发展密切相关。尤其植根于中古文化土壤发展起来
的中医
学,更是受到了中国古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其理相互渗透。
殷商时代,“惟事事,乃其有备,
有备无患”
(《商书》)、“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故祸不
萌”(《管子》)等防患未然的
思想,引申到医学,
最早影响了治未病思想的形成。“医者,易也”。
为群经之首的《易经》中
的“变易”,认为宇宙间
的变化是永恒的,故常须未雨绸缪,以备不时之
变。《易传》中“水在
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
豫防之”的既济卦是治未病思想的萌芽。此外,
《无妄》卦“无妄之
疾,勿药有喜”暗含“既病防变”
之理。南怀瑾称“黄老哲学”是中国文化的根本
中心。黄老之
道互通。《道德经》云:“其安易持,
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
治之于
未乱”,祸乱初,易治理而先治,便是中医里
的“欲病早治”之理;并明确指出“以其病病,是
以不病”,指出因怕得病而早预防,由此不病,亦彰
显中医“未病先防”之道。孔孟“居安思危”的思<
br>想亦同。另外,儒道的养生思想,“水在火上,既
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亦渗透于治未病
的“养生防病”理论中。
2 具体涵义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任何疾病的发
生都是从未成形到已成形。如西医所说:任何一个
器质性的病变都是从非器质性的阶段发展而来
。《灵
枢》有云:“上工守神,下工守形。”神属道、形而上
的范畴,形而上便是非器质性阶段
,守神就是治未
病,就是使疾不生或将疾病控制在非器质性阶段的
功能状态,如此则为上工,最
高明、智慧的医者。此
亦是其根本涵义。
“治未病”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后世又加以丰收稿日期:2014-05-05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项目作者简介:刘莉群(1989-),女,山东莱芜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心系疾病的研究。
通讯作者:杨传华(1962-)男,山东德州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心系疾病的研究。134
16卷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富与发展。其具体内涵有以下几各方面。
2.1 未病养生,防病保全
《素问·四气调
神大论》云:“阴阳四时者,万
物之终始也,……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
已乱治未乱,
此之谓也。……不亦晚乎!”此最早提
出了治未病的根本涵义:在健康未病态,顺应阴阳
四时自
然规律养生调摄,使病不生,乱不生,以保身
长全,颐养天年,此乃医之最高境界。并指出其重要
性:反之则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而
且,病后即使痊愈也会对人体有所伤害。
另外,《灵枢·逆顺》有:“上工,刺其未生者
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朱丹溪亦云:“与
其求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所
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何患之有哉
?”都
强调养生防病的重要性。
2.2 欲病早治,防微杜渐
《素问·刺热》篇有:“
……肾热病者颐先赤。
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此由望色
预知疾病提出治未病
的第二层涵义:在潜病未病
态,机体已受邪,仅有先兆尚无明显症状,可通过积
极防治使潜病态
向健康转化。《素问·八正神明论》
讲:“莫知其情,莫见其形。”
用现代医学来解释,便是积
极调治亚健康,病
情尚可逆时,将其控制在器质性病变形成之前。等
器质性病变形成时再治疗,
相对来说就难的多了。
如扁鹊望齐侯之色,疾在腠理就施治,便无后来的
。无独有偶,仲景为“
建安七子”之首的
王粲早20年诊断出疾病的故事亦与之类似。
2.3 已病早治,防病传变<
br>《难经》云:“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
当传之与脾,……故曰治未病焉。”与之类似,
《金
匮要略》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
先实脾……。”两者以五行、整体观
、脏腑关系等理
论为指导,防疾病进一步传变。此是在《内经》、“治
未病”根本内涵的基础上
发展出的第三层涵义:在
已病未传态,疾病已成,便及早诊治,防其由浅入深,
传变于他脏。<
br>病,《说文》云:“疾加也”。疾为小病,病为重病。
病程一般是由轻到重,或亦可从此处理解“
未病”为
病变尚未进一步内传、加重,即已病未传。叶天士
提出的甘寒养胃、咸寒滋肾并治,以
“先安未受邪之
地”,亦是已病防变的典范。
2.4 愈后调摄,防病复发
正胜邪却后
,身体尚未完全恢复,愈后调摄,防
病复发,也同样重要。复发的病情往往比第一次的
病情更不
容易愈好。
3 “治未病”的指导意义
治,《说文解字》云:“治,水也”。水,治之则滋<
br>养万物,不治则危害众生。水之治,总以因势利导为
要。治常与“理”同用,《说文》云:“理,
治玉也”。理,
是自然之理,逆“自然之规律”则死,从之则生。由
此,“治”的含义就不仅是
单纯的治疗,而更含有“顺
应自然以治节、调摄”之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中医的总
体原则便是:顺应四时阴阳自然规律使人体形与神
俱、阴阳平衡。
3.1 未
病养生
此是“治未病”思想的核心。“我命在我不在天”,
中古文化主张人在自己生命过程中起
积极作用,故
人想保得健康亦非难事。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如何养正气?《素
问
·上古天真论》有:“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
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又有,精神
内守,病安从来?保持平和心态,既有老子的“恬
淡虚无”,又如孔子的“自强不息”,动静结合,秉
中正,调精神,使气血畅达,阴阳平衡,正气足,病
不生。
现代人“外求”的多,“内
寻”的少,精神“外盛
内乏”。人若修得心境、改得习性便能保得健康。中
医养生方法浩繁,在
此不作赘言。
3.2 已病早治,调治亚健康
《素问·汤液醪醴论》中提出治病三层次:圣人<
br>作汤液醪醴,备而不用者为上,慎微先治服之万全者
次之,而治其病者不必万全是最为下策。依现
世状
况,“上”的境界少有人做到,“慎微先治、已病早治”
更具现实指导意义。
《素
问·八正神明论》曰:“上工救其萌芽。”亚
健康是世界性医学问题,它往往是人体自我感觉上
的异常,无实验室检查异常,以现代医学的方法诊断
困难,并大多缺乏明确的治疗方法。结合现代人的<
br>生活方式此便不难分析出其原因:网络信息时代,
压力大,作息黑白颠倒,饮食起居无节……。便
是
中所说的“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
为常,……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除根本意义上的未病养生外,中医“治未病”对
亚健康治疗的优势还有运用辨证论治针对个体体
质对亚健康进行整体调治。如形寒、肢冷、背凉的寒
性体质,有可能进一步发展出消化系统、关节类病
、
免疫功能降低、甚至赘生肿瘤等疾病,提前“寒者热
之”“热者寒之”,改善体质,将其可能
的发展扼杀在
摇篮里。
其实,人的很多内在大的疾病最早表现出来的
征兆在四肢、体表
,就如树木有病时其叶先凋黄,“人
老先老手”,似“舍车保帅”。手诊望诊通此理。诊
病求末
,治病求本。四肢为末,躯干为本。故其表其
末有病时治其躯干,不仅防疾传变,亦能使本之正气
强健以达其末,使末之疾亦愈,便是慎微而治之治未
病。
4 “治未病”的基因启示
未,亦有“未来”义,未病,即未来可能出现的疾
病。每个人的某些疾病都有一定的发生概率和发生<
br>周期。在基因学中,有些突变基因不是马上表达,而
是会“伏藏”在人体内10年、20年后才表
达、使机体
发病,甚至50年、100年后在子孙身上表达出来,称
为基因表达形式的时间性。
如此,通过基因检测的
方法,检查婴儿,甚至胎儿的基因,以诊断将来的疾
病,做好提前防治,
与“扁鹊望色知病”类似,便也是
。由此我们看到了中医除空间上的整体观
外,亦有时间系统整
体性,病情发生发展在同一个序
列中完成。
“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为何说“终始”<
br>而不是始终?《说文解字》云:“冬,四时尽也。从
135
“桓公遂死”《内经》
“治未病”
第16卷 第12期
2014 年 12
月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Vol. 16 No. 12
Dec .,2014
DOI:.1673-842x.2014.12.049
“发黄”中医研究进展
赵申
申
1
,姚佳音
2
,曲丽芳
3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
1203)
摘 要:该文从病名沿革、病因病机、病位探究、治法方药四个方面论述发黄的中医研究进展
,重点介绍了湿、
瘀、火、虚等致黄的机理,以及现代医学对发黄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关键词
:发黄;病名沿革;病因病机;治法方药
(
2014
)
12-
中图分类号:R25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0136- 04
TCM Research Progress of
Jaundice
ZHAO Shenshen
1
,YAo
Jiayin
2
,QU Lifang
3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anghai 201203,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CM research progress of
Jaundice from four parts,including
its
evolution of name,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location,therapeutic methods and
medicines,and lays
emphasis on the mechanism
that how the dampness,blood stasis,heat and
deficiency cause jaundice.
What's more,it
talks about the clinical research progress on
jaundice by modern medicine.
Key
words:jaundice;evolution of name of
disease;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therapeutic
methods
and medicines
“发黄”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见于多种
急慢性肝胆性疾病和部分传染性疾病。中医对发
黄的认识,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黄帝内经》
对发
黄的病因病机已有了完整的论述,经由数千年中历
代医家们不断的临证、探究、发展以及完
善,至今已
形成一套相当成熟的理论体系,理、法、方、药面面俱
到,为临床治疗各种以发黄为
主要症状表现的疾病
提供了相当有力的指导和帮助。现将近年来发黄的
中医研究进展论述于下。
终。春,蠢也,万物始发,蠢蠢欲动之时。有终才有始。
阳气于冬收藏,于春发散,藏好才能散
好”“冬伤于
寒,春必温病”便是此理。“治未病”亦同此理,将疾
病的前一时间段的工作做好
此后才能疾不生。
理有别,道相通。佛家讲因果轮回,有前因才
有后果。钱钟书说:“这世上没
有偶然,那不过是
化了妆、戴了面具的必然。每件事都不是单独存在
的,它之所以这样,都有它
的过去,因为它在这里,
它也会有它的未来。”由此,看任何事物都要从其
前一项看起,并关注
其后一项。如中医中:水生木,
木克土,肝有病便滋肾水使“母强子壮”,并实脾健
脾以防传变
,才是真正的“治肝”。又如,一个公司
出现问题,不要全盯在此问题上,而更着眼于引发
着问
题的原因及其可能引起的后果,才是处理问
题的正道。此便是生活的“治未病”。小至家庭企
业
,为人处事,大到社会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无不同
1 病名沿革
对“发黄”类症状表现最早的记
载见于长沙马
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
[1]
十一脉灸经》曰
:“齿脉……其所产病:齿痛,肚肿,
目黄,口干……”“(足)少阴脉……其所产病:……
舌
坼,嗌干,上气,饐,嗌中痛,瘅,嗜卧,咳,音,为十
病”。此时已有“目黄”这一典型症状的描述,
但是
并没有明确地提出病名,而其中的“瘅”字,经后世
考证,“疸”是由“瘅”演变而来,在
汉代前后的古医
理
[7]
。
“道者,圣者行之,愚者佩之”。道,践行它的人
是圣者,违背它的人是愚者。思想如果不落实到行
动上,便毫无意义
[8]
。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希望通过
大家的共同努力,使“治未病”思想能够更广泛地为
人类服务。◆
参考文献
[ 1 ] 许慎.说文解字[ M ] .北京:中华书局,2009.
[
2 ] 刘永升.黄帝内经[ M ] .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
[ 3 ]
张家礼.金匮要略[ M ]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
[ 4 ]
刘力红.思考中医[ M ]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 5 ]
曲黎敏.黄帝内经·养生智慧[ M ] .福建:鹭江出版社,2008.
[ 6 ]
张志斌,王永炎.试论中医“治未病”之概念及其科学内容[ J ] .
440-444.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7
(
30
)
:
[ 7
] 赵盛云. “治未病”研究现状[ J ]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
(
6
)
:1306.
[ 8 ]
陈茂盛.方水林教授运用“治未病”思想临床经验撷英[ J ] .中
华中医药学刊,2012,29
(
5
)
:960.
收稿日期:2014-05-21
基金项目:2012年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建设课题(12ZLJ03)
作者简介:赵申申(1987-
),女,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精神心理学。
通讯作者:曲丽芳(1956-),女
,吉林长春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金匮要略》《中医神志病学》《中医心理学》的教学科研与临床。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