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肌炎的中医探讨_卢虹
电子商务策划方案-湖南大学考研成绩查询
第15卷 第7期
2013 年 7 月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Vol.
15
No.
7
Jul
.,
2013
多发性肌炎的中医探讨
卢虹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
摘 要:多发性肌炎是一种以对称性肌无力、肌萎缩和肌痛为主要表现的炎症性肌
病,该文对其发病的中医病
因病机进行了探讨,并总结了多位医家治疗多发性肌炎的辨证分型、遣方用药
等治疗经验,从而为中医治疗多发性
肌炎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多发性肌炎;中医
(<
br>2013
)
07- 中图分类号:R68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0019-
02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tudy of
Polymyositis
LU Hong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032,Liaoning,China)
Polymyositis is the
inflammatory myopathies characterized with
symmetric muscle weakness,
Abstract:
muscle
atrophy and muscle pain as the main TCM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the disease
were
discussed,and th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reatment and medication experience were
summarized,in
order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of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polymyositis.
polymyositis;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
多发性肌炎,是一组病因不清,主要临床表现
以肢带肌、颈肌及咽肌等肌组织出现炎症变性改变,
导致对称性肌无力和一定程度的肌萎缩的疾病。多
为亚急性起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中年以上多见,
女性略多。多发性肌炎伴发皮疹者为皮肌炎
。由于
受累范围不同,伴发病差异较大,因而本病临床表现
多样。通常本病在数周至数月内达高
峰,全身肌肉
无力,严重者呼吸肌无力,危及生命。因此,及早诊
断和治疗十分重要。
本病与中医学中的“肌痹”“皮痹”等病证相似,
[1]
后期症状则与“痿证”相似
。
1 病因病机
陈学荣认为
[2]
本病在发病早期属于痹证范畴,
外感
风、热、寒之邪,与湿相并,相织为患。患者多素
体阳盛或阴虚有热,感受外邪之后热无所化,或因风<
br>寒湿痹日久不愈,邪留经络、肌肤、关节,郁而热盛,
以致出现皮肤红斑、发热等,进而形成热痹
。病久
由经络伤及脏腑,出现脏腑痹的证侯,其中以心痹较
为常见。外感湿热毒邪,高热不退,
或病后余热燔灼
伤津耗气,皆令“肺热叶焦”不能布送津液以润泽五
脏,遂致四肢筋脉失养,痿
弱不用。湿热之邪浸淫,
使营卫运行受阻,郁久生热,气血运行不畅,筋脉肌
肉失润而弛纵不收
,疾病后期成为痿证。素体脾胃
虚弱,或久病成虚,中气受损,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不
足;素来肾
虚,或因房色太过,精损难复,或老役操
劳无度,阴精亏损,筋脉失其营养,而产生痿证。久
病
阴阳气血失调,脏气受损,出现脾肾两虚或阳虚血
瘀之证。
或脏
金相哲
[3]
认为本病系患者素体阴虚阳盛,
腑内有蕴热加之感受暑湿或烈日暴晒,热毒直射而
导致
内外合邪,充斥血脉,侵蚀肌肤,亦可发为肌痹。
其病位初在肌肤,与脾、胃、肝密切相关。其病机概而论之有湿(湿热)、火(火热、火毒)、血(血热、血
瘀)、虚(阴虚、血虚)四端。此四端在
一定条件下相
互作用、相互影响、转化。病性属实多虚少,实者为
热壅血瘀,虚者为阴虚血热。
而其基本病机为阴虚
血热,热壅血瘀。病久不愈,邪毒可深入内攻脏腑,
危及生命。
蒋
方建
[4]
认为本病系湿浸毒蕴,湿邪为其基本
病因,毒邪是其病理演变的必然,即湿
邪浸淫,蕴
而为毒。病程胶着难愈,反复迁延;病位主侵肌肤,
外涉肌肉、皮肤,内达脏器,肺
、脾二脏首当其冲,
且常受累最甚;病理肌痹成痿致虚损,甚者损极而
衰;病机湿浸毒蕴,致瘀
化(夹)热成痰。本病内外
成因皆能成毒,诸邪百变亦可成毒。因此在治疗
本病的过程中,勿忘
解毒。解毒不化湿,则毒祛不
尽,事倍功半;化湿不解毒,纵使毒邪留聚,作祟为
患。
2 本病的病因病机
2.1 外邪侵袭
素体阳气不足,则易致寒邪侵袭而经脉痹阻;
若
素体阳盛、内有蕴热,或阴虚阳亢之体,当感受寒
湿之邪时,寒邪入里化热,湿热痹阻筋脉;或水湿外<
br>侵,积渐不去,郁而生热,浸淫筋脉,导致筋脉失养,
收稿日期:2013-01-21
作者简介:卢虹(1962-),女,辽宁沈阳人,教授、研究员级高级统计师,研究方向:医学统计。
19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15卷
弛缓不用。
2.2 毒热炽盛
风热毒邪,从外而入,内伏脾、肺二经,
外阻肌
肉皮毛;或邪热内陷,入里化热,邪热愈炽,热极化
毒,毒热扰于气血,气血受热毒所灼
,肺受热灼,津液
受伤,无以转输于四肢百节,筋骨经脉失于濡润而见
肢体萎弱不用。
2.3 脾气虚弱
素体裹赋不足或久病耗损,致脾气虚弱,脾阳
不足,复为风寒湿邪侵袭致气血
亏虚,经脉阻滞,肌
肤失养,四肢不用,脾虚失运,水湿易于停滞肌表,经
脉不利,发为肌痛。
2.4 肝肾阴虚
湿热、邪热等实邪久不消减,正气日耗,阴液渐
伤,则可导致肝肾阴
虚;肝主筋,筋伤则四肢不用,
筋脉拘挛;肾藏精,精血相生,精虚则不能灌溉四
末;血虚则不
能荣养筋骨,筋骨经脉失于溺养则发
为本病。
2.5 脾肾阳虚
病程日久,损及脾肾或
先天不足,肾气素虚,肾
阳亏虚不能温煦脾肾,则脾肾两虚;阳气亏乏,肌肤
失于温煦,筋骨失
于涵养而见肌痛萎软、筋脉挛缩不
用之征。
2.6 瘀血痹阻
外邪郁闭、湿浊停滞之气
机不利成久病脾肺
不足,气虚失于推动;或湿热、邪热、虚热等诸热灼
伤营血皆可影响血液正常
运行而出现瘀血痹阻之
证。
3 现代医家辨证治疗经验
刘友章
[5]
等将多发性肌炎、皮肌炎辨证分为三
期论治:初期以实证、热证多见,以湿热浸淫、中下
焦湿热
为主,故治疗拟清热祛湿为法,用四妙散加萆
选加木瓜、威灵仙、秦艽、独活、徐长卿等药;
薢
治疗,
中期湿热之邪伤及脾,表现为虚实夹杂之症候,治疗
祛邪扶正兼施,拟健脾祛湿
为法,清热药相对少用,
多用淡渗利湿芳香化湿之品,如茯苓、茯苓皮、猪苓、
泽泻、车前草、
茵陈、砂仁、佩兰、藿香、白豆蔻、厚朴
等;后期以脾虚为主,病久累及肝肾,治疗以健脾补
虚
为主,并注重补肝益肾,方拟补中益气汤化裁,随
症选加桑寄生、黄精、巴戟天、杜仲、肉苁蓉、狗脊等
药。
陈学荣
[2]
将本病分为三期8型:(1)急性期活
动期:①热
毒炽盛证,治以清热解毒、凉血养阴,方
用清营解毒汤或清瘟败毒饮;②湿热郁结型证,治
以清
热解毒、利湿消肿,方用茵陈蒿汤合萆
薢
渗湿
汤加减。(2)亚急性期:①肺热伤津证
,治以清热
润燥、养阴生津,清燥救肺汤加减;②脾虚湿热证,
治以健脾益胃、清热利湿,方用
参苓白术散合二妙
散加减。(3)慢性期:①气阴两虚证,治以益气养
阴,方用益气养阴方加减
;②气虚血亏证,治以养
方用十全大补汤加减;③肾阴虚证,治以
血
益气,
补
肝益肾、滋阴清热,方用虎潜丸加减;④脾肾阳
虚证,治以温补脾肾、温阳通络,方药:黄芪30
g,党
参10 g,白术10 g,怀山药15 g,茯苓12 g,丹参10
g,
鸡血藤30 g,鬼箭羽15 g,乌稍蛇6 g,秦艽10 g,桂
枝15
g,淫羊藿10 g,鹿角胶10 g。
本病若起病以四肢酸软无力、
刘福友
[6]<
br>认为,
肌肉萎缩为主者,可按痿证辨治;以四肢关节疼
痛、肌肉酸楚为主者,可按痹证辨
治;以皮疹、发
热、身痛为主者,可按阴阳毒辨治。风热犯肺证,
治宜疏散风热、养阴清肺,方
用银翘散合清燥救肺
汤加减。脾虚湿热证,治宜健脾益气、清热除湿,
方以升阳益胃汤加减。邪
热内盛证,治宜清热凉
血,方用清瘟败毒饮合清营汤加减。肝肾阴虚证,
治宜滋补肝肾,方用六
味地黄汤加减。瘀血阻络
证,治宜活血化瘀,方用身痛逐瘀汤加减。气阴亏
虚证,治宜健脾益气
养阴,方以补中益气汤、参苓
白术散为基础方加减。
莫成荣
[7]
认为:“脾
气虚”是多发性肌炎的主要
病理机制,脾气虚贯穿多发性肌炎的始终,脾气虚于
内,脾胃运化生
理功能受影响,若遇风、寒、湿、热邪
侵袭肌络,阳气受遏,清阳不能实四肢,而反为邪困,
肌
络受阻则一身肌肉酸痛。故多发性肌炎的治疗应
抓住其本质,从脾论治。治疗当补脾益气,兼以祛
邪,其基础方以补中益气丸合归脾汤加减。方药为:
党参、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当归、茯
苓、青风
藤、白花蛇舌草等。
分为5型。
陆春玲等
[8]
从湿论治多
发性肌炎,
(1)寒湿型:治宜温经散寒、祛湿通络,药用乌头汤、
薏苡仁汤、身痛逐瘀汤等随
证加减。(2)湿热型:病
初兼表症者,治宜疏风清热、宣化水湿,药用藿朴夏
苓汤、三仁汤、
银翘散等加减;湿热并重者,治宜辛
苦通降、化湿清热并用,药用清热除湿汤、当归拈痛
汤、宣
痹汤加减;湿热蕴毒者,治宜清热解毒、祛湿
化浊,药用甘露消毒丹加减。(3)脾虚湿盛型:治宜健脾化湿,药用除湿胃苓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4)
湿兼阴虚型:治宜祛湿化浊、滋阴清热,药用
平胃散
或四妙散合虎潜丸或地黄饮子加减。(5)湿兼阳虚
型:治宜温肾壮阳、健脾化湿,药用
:真武汤和五苓
散加减。
总之本病病位在肢体肌肉,多因风湿之邪侵于
肌肤,困阻卫阳
,致卫阳不能温煦;或因七情内伤,
郁久化热生毒,致使阴阳气血失衡,气机不畅,瘀阻
经络,
正不胜邪,毒邪犯脏所致。本病初期多表现为
风湿毒邪壅盛,治疗宜祛邪解毒;在中、后期则常表
现为虚证,治当扶正为主,兼以祛邪。同时在各期都
应加通络和营之品,以达到营血调和,经络畅达,
通
痹防痿之功。
◆
参考文献
[ 1 ] 宋良翠.风湿性疾病与中西医治疗[
M ] .西宁:青海人民出版
社,2006:387.
[ 2 ]
赵艳霞,陈学荣.陈学荣教授治疗皮肌炎、多发性肌炎中医辨
证思想[ J ]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0,9
(
5
)
:
274-275.
[ 3 ]
金相哲.皮肌炎和多发性肌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J ] .中国当代
医药,2012,19
(
1
)
:95-97.
[ 4 ]
蒋方建,李庚和.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中医湿毒辨治[ J ] .中
医药学刊,2006,24
(
8
)
:1531-1532.
[ 5 ]
刘友章,姬爱冬.多发性肌炎、皮肌炎中医辨治临床研究[ J ] .新
( )
中医,2006,38 10 :57-58.
[ 6 ]
翁柠,朱观祥.刘福友教授治疗多发性肌炎经验介绍[ J ] .新
中医,2007,39
(
12
)
:6-8.
[ 7 ]
黎威,莫成荣.浅谈多发性肌炎的从脾论治[ J ] .辽宁中医药
大学学报,2007,9
(
2
)
:19.
[ 8 ]
陆春玲.从湿论治多发性肌炎[ J ] .光明中医,2002,17
(
98
)
:
24-26.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