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阴阳交理论谈老年肺炎重症诊治体会_谷孝芝
佛山中考-中学生200字日记
新中医2016年7月第48卷第7期
·266·
JOURNAL
OF
NEWCHINESEMEDICINEJuly2016Vol.48No.7
参考文献]
[
[1]
[2]
[3]
谢志军,王伟杰.上火病因病机初探[J].浙江中医药
大
学学报,2013,37(3):226-228.
烟建华,张俐敏.《黄帝内经》“邪”概
念内涵的学术
解读[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8):507.
张伯臾,董建华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9-10.
[4]畅洪
昇,段晓华,梁吉春,等.中医郁证学说源流探析[J].
[7]
[6]
[5]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4(10):653-661.
陈湘君.中医内科学[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363.
孔祥勇.刘完素火热论学术思想探析[J].吉林
中医药,
2010,30(12):1015-1016.
范永升,徐荣斋.刘完素火热论的探
讨[J].河南中医,
1981(5):1-3.
责任编辑:骆欢欢)
(
从阴
阳交理论谈老年肺炎重症诊治体会
谷孝芝
1
,叶康杰
2
,李际强2
1.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510405
2.广东省中医院
综合三科,广东广州510006
[
关键词]阴阳交;三死证;老年肺炎;邪盛精亏
[
中图分类号]R563[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0256-7415(2016)07-0266-02<
br>DOI:10.13457/j.cnki.jncm.2016.07.114
老年肺炎有高发
病率、高死亡率、高危害的特点。中医学
认为,肺炎属于“风温”“风温肺热病”“肺热病”等范畴,<
br>老年肺炎的中医辨证论治有其独特之处
[1]
。在复习文献与临床
诊疗实践的基
础上,笔者发现老年肺炎的表现及病因病机与阴
阳交有一定相关性,现论述如下。
1阴阳交理论
溯源
“阴阳交
”病首见于《素问·评热病论》
[2]
,黄帝问曰:
“
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
病名为何?”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
死也。”帝曰:
“愿闻其说。”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
精,今邪气交争于
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
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
可立而倾也。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
尚躁胜者死。今脉
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
志者死。今见三死
,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原文通过问
答的方式将“阴阳交”病的病名、病因、病机、病症以及预后作了进一步阐释,阴阳交是以病机作为病证名称的,实指
温热病传变过程中所出现的上述一系列危
重表现。“三死
证”的论述,对当今温热病的临床辨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
意义。
2阴
阳交三死证辨析
《热论》明确指出阴阳交的死证有三:一为汗出复热;二
为脉汗不相应;三为狂
言、不能食。
2.1论汗出辄复热汗为人体津液的一种,并与血液有密切
关系,所谓汗血同源。
《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
之汗”,即汗为人体阳气蒸化津液而成。《温病条辨·论汗》中<
br>说:“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盖汗之为物,以
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阴精有
余,阳气不足,则汗不能
自出,不出则死;阳气有余,阴精不足,多能自出,再发则
痉,痉亦死
;或熏灼而不出,不出亦死也。”所谓“阳胜则
热”,故“汗出辄复热者”,是邪热盛的表现。一般而言
,温热
病过程中出汗是正气尚能抗邪之象,如果出汗后脉静身凉则病
情向愈,而出汗后短时间内
复发热则是邪气亢盛、精气耗伤的
表现。病温者已阴液不足,今又出汗复发热,势必进一步伤及
阴液。
收稿日期]2016-01-11
[
[作者简介]谷孝芝(1992-),男,
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防治老年呼吸疾病。
[通讯作者]李际强,E-mail:17
28183346@。
新中医2016年7月第48卷第7期
JOURNAL<
br>OFNEWCHINESEMEDICINE
2.2论脉汗不相应温热病中,正邪交争,故而发热
。发热
July2016Vol.48No.7
·267
·
饲饮食,夜眠躁扰
,排便无力。舌淡暗、质干、苔少,脉虚
数。故中医诊断为“肺热病”,证属“气阴两虚,温邪痰浊犯<
br>肺”,治疗以益气健脾扶助正气为主,清热化痰祛邪为辅,以
参苓白朮散合二陈汤为主方加减,处
方:五指毛桃60g,党
参、白扁豆、山药、薏苡仁各30g,陈皮10g,黄连、肉桂
各5g
,葛根40g,茯苓20g,黄芩、法半夏各15g。每天1
剂,水煎分2次服用,共2剂。二诊:患者
精神疲倦,白天
嗜睡,夜间躁扰,面色无华,低热,间有咳嗽咯痰,无明显气
促,四肢中度浮肿
,鼻饲饮食,大便溏。舌淡暗、质干、苔
少,脉数疾。考虑患者肺脾肾俱虚,故以温阳利水,益气化痰<
br>为法,以真武汤合补中益气汤为主方加减,处方:熟附子(先
煎)、白芍、白术、法半夏、桔梗各
15g、茯苓、生姜、猪苓
各20g,黄芪60g,党参30g,陈皮、柴胡、升麻、桂枝、
生
甘草各10g,服3剂。三诊:患者神清,精神转佳,已退
热,体温36.8℃,面色较前红润,咳嗽咯
痰减少,双上肢无
明显浮肿。舌质淡少津、苔少,脉缓。上方加麦冬、五味子滋
阴;加补骨脂、
续断、淫羊藿温补阳气;加浙贝母化痰;另加
新开河红参、西洋参炖服扶助正气。配合西医抗感染1周,
经中医调治2周而获愈。
按:患者年逾九旬,脏腑虚衰,肺脾肾之气阴俱不足,而
现一
派气阴虚之象,又因感受外邪,外邪引动宿痰,故现咳嗽
加重、喉中痰鸣等痰浊阻肺、肺失宣降之象,邪
正交争故而发
热,痰热蒙蔽清窍而见嗜睡。西医见其发热而予解热镇痛药
物,热可退,但复发热
。故本病之核心病机为“邪气亢盛,精
气亏虚”,故治本病以扶正为主,辅以祛邪,先后方选参苓白术散合二陈汤以及真武汤合补中益气汤之类,待邪气渐减后,
更加强益气、滋阴、扶阳之品,缓图而
收功。
阴阳交三死证理论,为老年肺炎重症的中医辨治思路提供
了一定的指导意义。首先,辨证
方面,目前对老年肺炎的中医
辨证仍以脏腑辨证为主,且分型复杂,难以动态把握其病机变
化,
而阴阳交的病机为“邪盛精亏”,为老年肺炎重症的辨证
提供了参考。其次,论治方面,结合阴阳交三死
证与老年肺炎
的相关性,尤其注意祛邪同时勿忘扶助正气、顾护津液,若出
现热入心包、邪陷正
脱,则当清心开窍、扶正固脱。以上为一
家之言,难免贻笑大方,盼中医同仁斧正。
汗出本是邪
热外解之机,若正能胜邪,本应汗出而身凉脉静。
今见“汗出脉尚躁”,乃是正伤邪陷,阳热交于营阴之
中,正
气已趋不足之势。热邪愈盛,营阴愈伤,正气愈亏,脉来愈
躁,形成恶性循环,最终致阳
热独亢,阴津竭绝,机体阴阳离
决而死亡。正如叶天士《温热论》也提出,温热之邪在气分流
连
时,可冀汗出而解,但汗出之后,“诊其脉,若虚软和缓,
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却非脱证;若脉急疾,
躁扰不卧,肤冷
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即为脉汗不相应之死证。
2.3论狂言、不能食肺主
气属卫,心主血属营。邪热扰动
胸膈,则心神不宁可兼见身热,心烦懊恼,坐卧不安;若热邪
内
陷营血,则可见身热夜甚、心神躁扰、斑疹隐隐,更有甚
者,则见昏狂谵妄、出血、动风。热邪亢盛,则
胃阴与胃气皆
衰,故不能食。因此,阴阳交病理过程中所出现的狂言、不能
食,在“汗出辄复热
”后,表明邪热亢盛,正不胜邪,以致神
志散失、胃气衰败。
然而此处所言“三死证”,可理解
为病情严重的危候。吴
鞠通言:“经谓必死之证,谁敢谓生。然药之得法,有可生之
理。”故该
危候需积极辨证治疗,方有转机。
3老年肺炎之重症多属于中医“阴阳交”病
经临床诊疗实践结
合文献研究
[3]
发现,老年肺炎具有以下
特点:常以肺外表现为首发症状,如食欲减
退
、恶心呕吐、心
动过速、乏力、嗜睡、意识障碍等;呼吸道症状可不典型,但
多有呼
吸困难等表现;免疫功能低下,一旦感染可激发全身炎
症反应,易出现严重并发症,如感染性休克、呼吸
衰竭、心力
衰竭等,甚至发展感染性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基础疾病
多,病程复杂,易反复发
作,预后较差。
中医学以“邪正相争”“阴阳盛衰”来说明人体的病理机
理,以“阴阳离绝”解
释死亡之机理。老年人本自虚,感受温
热之邪或感寒郁而化热,易罹患肺炎,又易因邪盛正虚而现危重之候。“阴阳交”是对温热病危重阶段的病理描述,是根据
温热病过程中汗出后复发热,脉躁疾不
因汗出而转平静与和
缓,又出现狂言不能食等这一阶段的病理特点而命名,其重要
病机为“邪盛
精亏”。笔者发现,许多老年肺炎患者所出现的
汗出后复热(反复发热)、脉燥急(心动过速而燥动)、
神志异常
(嗜睡或躁狂,甚至昏迷)、纳差(食欲减退)等症状,与阴阳交
的三死证极为相似,
且病机相同,故老年肺炎之重症者多属于
中医“阴阳交”病范畴。
4病案举例
郑某,男
,94岁。2015年7月9日因“反复咳嗽咯痰2
月余,加重伴发热4天”入院。患者曾就诊于某三甲
医院,
诊断为肺炎,予抗感染、止咳化痰、补液支持等治疗后症状未
见好转,曾服用“退热药”
,汗出热退而复发热,遂转至广东
省中医院诊治。入院见:患者嗜睡,面色无华,消瘦,咳嗽无
力,喉中痰鸣,气促,活动后加重,发热,体温37.8℃,鼻
[
参考文献]
[1]<
br>[2]
[3]
王守富.中医药治疗老年人肺炎的思路与方法[J].中医
研究,
2008,21(3):10-12.
田代华.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65-66.
董碧蓉.老年肺炎现代诊治与预防策略[J].中国实用内
科杂志,2
011,31(1):22-24.
(责任编辑:骆欢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