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风寒束表治疗时的扶阳原则_张金付
八年级上册物理答案-兰州中考网
第11卷 第8期
2009 年 8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1
No.
8
Aug .
,
2009
试论风寒
束
表治疗时的扶阳原则
指导:
张金付,
王旭东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6)
风寒邪气侵袭人体致病后,因寒为阴邪
,必然导致阳气损伤,因此治疗时要兼顾扶阳。选取《伤寒论》
摘 要:
中第35条麻黄汤证、
第12条桂枝汤证、第163条桂枝人参汤证、第301条麻黄细辛附子汤证、第92条四逆汤证五
个汤
证探讨风寒束表治疗时的扶阳原则。
扶阳气;伤寒论;风寒束表
关键词:
(
2
009
)
08- R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42X 0052- 02
中图分类号:
《素问·生气通
天论篇》曰“:阳气者,若天与
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古人将阳气比作太阳以
说明阳气对
人体的重要性。而人体能够抵御风寒邪
气,是因为阳气的温煦和固护作用。人体阳气的多
少直接
决定了风寒邪气对人体的影响以及治疗原
则。风寒邪气作用于人体,可导致人体发病,而人体
因
储存阳气程度不同就会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治疗
时并不是单纯祛除寒邪即可。黎明
[1]
认为为寒为阴
邪,必伤阳气,治疗原则必定以扶阳气为主。现以
《伤寒论》中第35条麻黄汤
证、第12条桂枝汤证、第
163条桂枝人参汤证、第301条麻黄细辛附子汤证、
第92条四
逆汤证五个汤证为例探讨风寒邪气侵袭
人体致病后治疗的扶阳原则。
《伤寒论》第35条:“太
阳病,头痛,发热,身
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
之”;第12条:“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
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
发热,
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第163条:“太阳
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
br>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第301
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麻黄细辛附
子汤主之:“第92条:“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
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
宜四逆汤”。这五个方证
患者虽然都被风寒邪气侵袭,但因为患者阳气存
储程度及阳虚位置不同
,却有不同的表现和不同
的治疗。
约25%,水解产物为谷氨酸、苯丙氨酸、脯氨酸、组氨酸、缬氨酸、丙氨酸、羟基缬氨酸的混合物,能促进肾
[1]
小管上皮再生,改善肾脏功能
;利用肾大部切除术
建立慢性肾衰竭模型观察冬虫夏草对残存肾组织和
肾功能的影响:
提示冬虫夏草能延缓慢性肾衰竭大
鼠的肾功能减退,减轻蛋白尿,纠正氨基酸、蛋白质
和脂质代
谢紊乱,抑制残余肾组织的肾小球硬化和
肾小管间质损伤的发展
[2]
。槐花味苦气凉
,体轻气
薄,性主下行,善清上泻下,凉血坚阴,能扩张血管,
降低毛细血管脆性,具有止血消
炎作用;六月雪疏
风解表,清热利湿,活血通络。在本病的治疗中均可
辨证加入。
脾胃
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既为升降之
1 阳气不虚 风寒束表
风寒邪气侵袭素体阳气不虚之
人可出现麻黄
汤证。这种麻黄汤证患者表现为阳气充足,邪盛正
不虚,但正不胜邪。麻黄汤证患
者阳气虽然正常,但
是因为风寒邪气太旺盛超过了正常阳气所能抵御的
范畴,所以人体仍然出现
病证。因为阳气充足,正邪
交争剧烈,所以症状明显。“头痛”、“身疼”、“腰痛”、
“骨节
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这6个症状说明了
麻黄汤证患者寒邪旺盛,超过了其他4方证患者所<
br>感的风寒邪气。“发热”及此后第52条“脉浮而数者,
可发汗,宜麻黄汤”、第55条“伤寒脉
浮紧,不发汗,
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说明了患者正气不虚,所以
可予以单纯的祛邪治疗。麻
黄汤中有麻黄、桂枝、杏
仁、甘草四味药。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功
效是发汗、平
喘、利水。麻黄归肺、膀胱经,解表力强,
是一味单纯的祛邪药。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
胱经,功效是发汗解表、温经通阳。细辛辛、温,归肺、
肾经,功效为祛风、散寒止痛、温肺化饮、宣
通鼻窍。
生姜辛、微温,归肺、脾经,功效为发汗解表、温中止
呕、温肺止咳。四药比较麻黄解
表力最强,桂枝兼有
通阳之功,细辛归肾经同时温肾阳,生姜兼温中。比
较五方中的解表药,麻
黄汤中用麻黄四两、桂枝二
两,桂枝汤中用桂枝三两、生姜三两,桂枝人参汤中
用桂枝四两,麻
黄附子细辛汤中用麻黄二两、细辛二
两,所以麻黄汤祛邪之力最强。麻黄汤中杏仁宣降
肺气,炙
甘草一两只是起到调和诸药及防止大汗伤
枢,又为生痰生湿之源。故在治疗中应注意保护脾
胃功
能,复其升降之职。正如《景岳全书》所云“:凡
欲察病者,必先察胃气;凡欲治病者,必须常顾胃气,胃气无损,诸疴无虑”。
本病正虚邪实,病情复杂,应用活血化瘀药物
应注意观察病情
,以防发生出血。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证血压达标
(13080~12575mmHg),
纠正贫血、酸中毒,配合低
蛋白饮食及开同口服,可提高临床疗效。
◆
参考文献
[ 1 ] 王浴生. 中药药理与应用[ M ]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322.
[ 2 ]
刘强,侯积寿.虫草影响慢性肾功能衰竭进展的实验研究[ J ] .
中华肾脏病杂志,1995,11
(
2
)
:81.
200
9-02-22
收稿日期:
张金付(1977-),男,福建明溪人,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临床方证研究。
作者简介:
52
11卷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津的作用。由方药可以反证:其一,麻黄汤
是祛邪
方,邪祛阳气不失即可扶阳;其二,麻黄汤证患者所
受风寒邪气最盛;其三,麻黄汤证患
者阳气充足,不
必补阳。
2 卫阳虚而脾肾阳不虚 风寒束表
如若风寒邪气侵袭素体卫
阳虚而脾肾阳不虚
之人则可出现桂枝汤证。桂枝汤证患者机体阳气较
麻黄汤证患者而言就显不足
了。其一,桂枝汤证的
脉象是“阳浮而阴弱”即浮缓;麻黄汤证脉象为浮数
或者浮紧。其二,桂
枝汤证的发热为“翕翕发热”。
翕翕发热,形容羽毛覆盖之温和发热。而麻黄汤证
的发热大多数
都是高热。在外感风寒表证中,发热
往往是卫阳抗邪,邪气未除而卫阳郁于内所致。因
此发热的
高低往往代表了阳气的多少。所以相比较
而言桂枝汤阳气稍显不足。桂枝汤证患者只出现了
“汗
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鼻鸣干呕”等
症状,明显比麻黄汤证的诸痛证轻。这是因为邪
气
不盛,阳气亦不足,表现在症状上就不如麻黄汤证剧
烈。可见在桂枝汤证患者阳气不足情况下
,风寒邪
气不需要太旺盛即足以导致桂枝汤证患者产生疾
病。因为患者肾阳不虚,所以脉不沉。
从症状上看,
属正稍虚邪不盛,可扶正兼祛邪,表里同治,以解表
为主,通阳为辅。桂枝汤由桂
枝、白芍、甘草、生姜、
大枣组成。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功效是
发汗解表,温
经通阳。生姜辛、微温,归肺、胃、脾经,
功效为散寒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桂枝辛温与
生姜辛微温合用可发表散寒,但发散之力弱于麻黄
汤中的麻黄辛温与桂枝辛温组合。桂枝性味中有甘味且归心经,这就决定了其有温补温通心阳的作用,
并且达之于表成卫阳。但桂枝温阳之力弱于细辛
辛温合附子辛甘大热及干姜辛热合附子辛甘大热。
所以桂枝汤温阳作用弱于麻黄附子细辛汤和四
逆
汤。由方药可以反证:其一,桂枝汤为扶正祛邪方;
其二,桂枝汤证患者阳气稍虚邪亦不盛,
治以解表为
主,扶阳为辅扶阳以通阳为原则。
3 卫阳脾阳俱虚 风寒束表
子细辛汤由
麻黄、附子、细辛三味组成。附子辛、甘、
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功效为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细辛既入肺经散在表之风寒,又入肾
经以温阳。本方麻黄二两合细辛二两解表力弱于
麻
黄汤之麻黄四两合桂枝二两。本方炮附子一枚和细
辛二两温肾阳为主,不同于桂枝人参汤中桂
枝合干
姜温脾阳主为。而本主炮附子和细辛温肾阳作用又
不及四逆汤之生附子一枚合干姜一两半
。由方药可
方证:其一,麻黄细辛附子汤亦是扶正祛邪方。其
二,本方证患者已肾阳亏虚,但里
虚不甚,可表里同
治,扶肾阳同时予以解表。
5 心肾阳虚 风寒束表
《伤寒论》桂枝
人参汤证患者表现出了卫阳脾
阳俱虚,又有风寒邪气束表的病理。原因是患者因
卫阳虚而感太阳
病,前医却用“数下之”误治“外证”
而导致表邪未解又增“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
硬”
之脾阳虚证。此时单解表则里证不去,单治里
则外邪不解,故当表里同治,扶正兼以祛邪。桂枝人
参汤由桂枝、甘草、白术、人参、干姜组成。干姜辛、
热,归脾、胃、心、肺经,功效为温中散寒,回
阳通脉,
温肺化饮。炙甘草甘、温,归心、肺、脾、胃经 ,功效
为温养阳气。人参甘、微苦、
微温,归脾、肺经,功效
为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增智。甘草、
白术、人参、干
姜四味组成理中丸温补脾阳,桂枝通
阳解表。由方药反证:其一,本方证患者表里同病,
脾阳较
虚,以温脾阳为主,解表为辅。其二,温脾阳
通阳以扶阳。
4 卫阳肾阳俱虚 风寒束表
如若人体阳气亏虚已进至肾阳虚,又遭风寒邪
气侵袭致病,此时如果治疗不当则病情将愈加严重。《伤寒论》中麻黄细辛附子汤证患者即是这种卫阳
肾阳俱虚,风寒束表的情况。此方证患者因为肾阳
虚患少阴病,出现“脉沉”但是病情不重,阳虚不甚
而且又“始得之”。麻黄细辛附子汤证患者
同时出
现“反发热”,也即同时患外感表证。这是表里同病,
里虚不甚,表里同治,亦予以扶正
同时祛邪。麻黄附
当患者阳虚进一步发展达到心肾阳虚时候,此
时病情危急,机体的抗病能力已
明显衰退,即使有表
证亦当救里急为先。《伤寒论》第92条四逆汤证患
者出现了“发热”、“
头痛”的风寒邪气袭表的表证,
经解表后症状不除,反增“身体疼痛”。再联系“脉
反沉”,说
明表里同病,单纯解表无法解除病情。“当
救其里”反映了肾阳虚较甚,里证较急,当救里,正
虚已甚,当先扶正而后祛邪,急急回其心肾之阳。四
逆汤由附子、干姜、炙甘草组成。干姜辛、热,归脾
、
胃、心、肺经,功效为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炙甘草甘、温,归心、肺、脾、胃经
,功效为温养阳气。
附子辛甘大热,干姜辛热,炙甘草甘温,三者合用具
有回阳救逆作用。本
方是单纯补阳方,桂枝汤通阳,
桂枝人参汤温脾阳,本方与麻黄附子细辛汤皆补肾
阳作用,但本
方作用强于麻黄附子细辛汤。第92条
有表证,但却是用单纯补阳的本方治疗。由方药可
反证:
其一,第92条四逆汤证患者虽然表里同病,但
阳虚很严重,必须先救其里,即正虚已甚当先扶正,治以回阳救逆;其二,5个方证中,第92条四逆汤证
患者阳虚最甚,当然也最易感风寒邪气。以上5个方证都是风寒邪气侵袭人体,但因为
阳气盛衰不同而导致病情不同,治法各异,方药有别。第35条麻黄汤证是较盛的风寒邪气作用于阳
气正常的患者,正邪交争,因此单纯祛邪,祛邪则
可
保阳,邪去正安;第12条桂枝汤证风寒邪气作用于
阳气不足而且营气亦不足的患者,正虚邪
不盛,症状
较轻,治以调和营卫,温通阳气,以通阳补阳形式来
扶阳。第163条表邪未除误治
致脾阳虚表邪不解,
温脾阳的同时予以解表。第301条和第92条是在
患者里阳虚的情况下,
风寒邪气袭表人体。其中第
301条是里阳虚不甚则表里同治,祛邪的同时温补
肾阳,而第92
条虽然也是表里同病,但因里阳虚较
甚而先治里,正虚急而扶正为先,治以回阳救逆。所
以当风
寒邪气侵袭人体时,如果人体阳气正常,祛邪
不使阳气流失即是扶阳;
如果阳气虚但不甚,则在
祛邪的同时根据阳虚部位不同而相应补之,阳足才
可以驱风寒邪气外出,卫阳虚予以通阳,脾阳
虚予以
温补脾阳,肾阳虚予以温补肾阳;如果里阳虚甚,则
当先回阳救急,而后再祛除风寒之邪
。
总之,阳气对人体抵御风寒邪气起着极其重要
的作用。人体阳气越强就越不易受风寒邪气侵袭
,
人体阳气越弱感受风寒后导致病情越重。但即使是
阳气旺盛的正常人,如若没有得到及时的保
护,一样
会受到更剧烈的风寒邪气侵袭。所以我们一方面要
增强自身阳气,另一方面要预防风寒
邪气侵袭。只
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扶阳”。
◆
参考文献
[ 1 ]
黎明.试论扶阳气在《伤寒论》治则中的重要地位[ J ] .湖北
中医杂志,1981
(
6
)
:6.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