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邪学说”在口腔扁平苔藓中的应用探讨重点
古诗签名-家庭育儿百科大全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6年3月第38卷第3期 Int J Trad Chin Med,
March 2016, Vol. 38, No.3
·263·
·思路与方法·
“伏邪学说”在口腔扁平苔藓中的应用探讨
贾莉
“伏邪学说”的概念最早见于《黄帝内经》,至明代
后,吴
又可《温疫论》才有“伏邪”之名
[
1
]
。伏邪的致病
特点为邪气伏
于内,在一定诱因下病从内发,具有反复发
作、迁延难愈、正气内虚等特点。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 OLP) 是较常见的口腔黏膜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是
细胞介
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因长期糜烂有恶变现象,
WHO将其列入癌前状态。中医认为,OLP与“口蕈”
“口
糜”相近,或认为与“口藓”“口破”类似
[
2
]
,具有迁延难
愈、反复发作的特点,与伏邪特点有相似之处,且运用“伏
邪”理论指导临床治疗可获效。因此
,笔者拟以“伏邪学
说”为理论依据,阐释口腔扁平苔藓的诊治规律。
1
“伏邪学说”为口腔扁平苔藓发病的理论依据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指出,“春伤于风,邪
气留连,
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
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
病”。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
对伏邪理论逐步完善,《瘟疫论》云:“凡邪所客,有行邪、
有伏
邪。所谓伏邪者,指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
伏邪乃蛰伏之邪,正虚是邪伏的基础。雷少逸在《
时病论》
中指出,“经谓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是训人有伏气之为
病也;其藏少阴者,都是冬不
藏精,肾脏内亏之辈”
[
3
]
。
口腔扁平苔藓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尤
其是更年期女性。伏
邪发病的重要病机是外因引动内伏之邪而发,常因情志失
调、饮食不节、寒
温不适,或外邪侵袭引动潜伏之邪而发。
肾气不足易招致外邪侵入,邪气直入,正气不能托邪外出
而发病。而伏邪的部位多见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
与口腔扁平苔藓的发病部位在皮肤黏膜血脉、
分肉间不谋
而合。“伏邪学说”不仅应用于外感病,而且主要用于慢
性迁延性、病情反复发作难
愈的疾病。口腔扁平苔藓正是
具有正气内虚、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致病特点。
DOI: .1673-4246.2016.03.018
作者单位:100053 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口腔科
通信作者:贾莉,Email:2350706986@
2
“伏邪学说”为口腔扁平苔藓辨治的理论依据
2.1 从伏邪致病角度看,OLP属本虚标实证:素
体肾气亏
损为本虚;伏邪及外感之邪为标实。所伏之邪包括瘀血、
痰湿、气郁、热毒等,内伏之
邪应时而动,正是OLP发生
和复发的基础。但伏邪是否应时而动,外邪能否引动内邪,
即OL
P是否发生,与正气强弱、感邪轻重以及正邪相争强
弱有关。肾气亏虚,邪毒内侵,不能托邪外出,蛰伏
于内,
耗伤真阴,致正不胜邪,由里而发;其治疗原当“扶正祛
邪”。因此,治疗上应培补后天
以助先天,健脾养肾治其
本;解毒化瘀、祛湿化痰治其标。临床上多用补肾阴药物
如山萸肉、女
贞子、墨旱莲等滋补真阴;黄芪、白术等健
脾益气;金银花、蒲公英、土茯苓等清热解毒;赤芍、牡丹皮、紫草等凉血活血化瘀
[
4
]
。
2.2 口腔扁平苔藓
发病的3个阶段:①初期里热证,以清
热凉血解毒为主:初期病发于里,热郁化火,以里热证候
为基本特点,所以治疗以清其里热为基本大法,使内郁之
邪向外透解,如王孟英所言“自里出来,乃先从
血分而后
达于气分”。叶天士《温热论》曰:“入血就恐耗血动血,
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
皮、赤芍等物。”治疗以清热
凉血解毒为主。在OLP的充血糜烂期,临床表现为两颊、
舌背、
舌腹等部位,在充血的基础上,呈现剥脱糜烂面、
形状不规则、糜烂面周围有白色花纹或丘疹,患者疼痛
明
显;治疗常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为主要方法,常选用清
营汤加减。②中期血燥证,以滋阴清
热、养血润燥为主:
若血分蕴热不能及时清解,继而耗伤阴分之血,造成阴血
亏虚、生风化燥、
肌肤失养而为血燥证。OLP萎缩型,多
为血虚血燥,临床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乳头萎缩斑片、
呈稀疏云雾状白色损害、表面光滑,治宜滋阴清热、养血
润燥,常选用知柏地黄汤合四物汤加减。③后
期血瘀证,
以活血化瘀、通络散结为主:若迁延日久,毒热煎熬阴血,
气血运行不畅,久病入络
而成血瘀证。OLP斑纹型多为血
瘀证,临床表现为白色花纹及丘疹性白色损害,多见于颊、
唇
、附着齿龈及移行部黏膜,损害区黏膜柔性与弹性基本
·264·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6年3月第38卷第3期 Int J Trad Chin Med,
March 2016, Vol. 38, No.3
正常,患者自觉黏膜表面有粗糙感。治宜活血化
瘀、通络
散结为主,常选用桃红四物汤合蝉蜕散加减。
纵观OLP的治疗原则,清血
热、护真阴为其治疗大法,
正如何廉臣指出“伏邪既久,气血必伤,故灵其气机,清
其血热,为
治伏邪第一要义。”柳宝治指出“治伏气温病,
当频频顾其阴液”,乃伏邪治疗的两大原则。
2.3 伏邪致病具有复发性:伏邪致病的另一特点为若后期
调摄不慎,往往容易复发
[
5
]
。因此,OLP的整个发病过程,
从发病到缓解均有正虚的一面,发
病时多从火化,伤阴明
显,扶正当以清补为主,用药多用凉血养阴之品。另外,
邪气久伏体内,
气血失其灵动之机,瘀滞不通,治须行气
活血化瘀。因此,OLP的治疗原则为清热凉血、行气活血、<
br>健脾补肾
[
6
]
,OLP迁延日久,久病入络,治疗时宜适时加
入通络散结之品,多用虫类如僵蚕、蝉蜕等搜风通络透邪
之品,或牡蛎、夏枯草,软坚散结之品
[
7
]
。
3 病例举隅
患者,女性,6
1岁,2014年12月7日以“口腔黏膜
疼痛不适半年余”就诊。半年前因口腔不适于北京某口腔医院就诊,被诊断为OLP。预以白芍总苷胶囊2粒口服,
外用制霉菌素甘油、康复新液,但未见明
显疗效。刻下症
见:口腔黏膜疼痛,进食时疼痛难忍,口干、口苦,纳呆,
食后胃脘胀满,失眠
多梦,大便日行二三次,小便正常,
舌黯红、苔黄、中间有裂纹,脉弦细。口腔局部检查:两
颊
黏膜充血糜烂,周边有白色花网状条纹,下唇有白色凝
乳状斑片、花网状条纹。中医辨证为脾肾亏虚、湿
热蕴结,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活血,兼以健脾补肾。清营汤合加
减;生地黄15
g、当归20 g、金银花15 g、连翘10 g、牡
丹皮15 g、茯苓30 g、泽泻15
g、紫草15 g、玄参15 g、
麦冬15 g、柴胡6 g,水煎服,1剂d,分2次服。二诊:<
br>服药7付后,患者自述口腔疼痛明显缓解,可进普通食物,
仅在食用有刺激性食物时才感疼痛,胃
脘胀满缓解,眠浅
欠安,大便日行一次,小便正常,舌红苔黄,脉弦。复诊
以健脾补肾为主,兼
清余热,前方去金银花、紫草,加生
白术30 g、炒枳实12 g、白芍30 g、甘草10 g,水
煎服,
1剂d。三诊:服药7付后,患者自觉口腔两颊有粗糙感,
眠可,二便调,舌红苔薄黄,
脉弦。口腔检查:两颊黏膜
仅有少许充血白色花网状条纹,糜烂消失。治以行气活血
化瘀,桃红四物汤合当归补血汤加减:当归12 g、白芍15 g、
生地黄12 g、柴胡6
g、茯苓15 g、白术12 g、枳壳12 g、
黄芪30 g、香附15 g
、桃仁10
g、红花6 g、僵蚕12 g、
酸枣仁15 g、牛膝15 g、桔梗10 g,水煎服,1剂d,分
2次服。服用一周后,诸症消失,检查两颊黏膜,仅有少
许白色花网状条纹。前方继服半个月后
,口腔症状基本消
失。嘱患者注意生活调理,饮食清淡,保持情绪舒畅。
4
小结
“伏邪学说”的形成,充实了中医理论,为临床实践
提供了指导和依据,是中医
理论在实践经验中的总结。正
如王景洪所说:“‘伏邪学说’虽源自《黄帝内经》,但实
际来源
于实践……是中医审证求因理论的体现”
[
8
]
。因此,
笔者根据伏
邪迁延难愈、反复发作的特点,将其加以扩展
应用于口腔扁平苔藓,从伏邪的角度探索OLP的病因、病
机及治疗,符合临床客观规律,临床疗效显著。笔者提出
从“伏邪”角度探讨口腔扁平苔藓,为
中医在口腔扁平苔
藓的预防、治疗、调理各阶段提供了理论依据,丰富了中
医理论在现代口腔黏
膜病学中的应用,为临床口腔黏膜病
学的中医理论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
参
考 文 献
[1] 任继学. “伏邪”探微(上)—外感伏邪[J].
中国中医药现代
远程教育,2003,1(1):12-14. DOI:.1672-2779.
2003.01.008.
[2] 陈谦明,周曾同. 口腔黏膜病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01-107.
[3] 徐兴国.
伏邪探源[J]. 山东中医杂志,1994,13(1):509.
[4]
戚清权,蒉纲,廖明娟,等. 辨证分型治疗口腔扁平苔藓临床
观察[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7):10-11.
[5] 孙桂芳,于立,吕建新.
活血化瘀方剂超声雾化治疗口腔扁平
苔藓临床研究[J].
天津中医药,2010,27(4):307.
[6] 程振忠,王利兰,姜红伶,等.
运用温热药物治疗皮肤病的体
会[J]. 中医学报,2010,25(6):1199-1200.
[7] 高昀. 从伏邪论治银屑病[J]. 河南中医,2012,32(2):
139-140.
[8] 王景洪. 试论温病学派的贡献及局限[J].
陕西中医学院学
报,1986,9(1):1-4.
(收稿日期:2015-07-29)
(本文编辑:高荣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