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早期吴越审美文化中的江湖与剑道_以_越绝书_和_吴越春秋_为例
新学期打算-舟山教育网
尽管是在以语言作为材料的文学作品当中描述此
、
类空间感
,
但是由于大量
、
繁复而且交织使用
“
花草
”
“
香草
”
意象
,
就使得楚辞的芳香诗学显得尤其强烈或
者浓烈
,<
br>以至于弥漫于全篇
,
导致在时间绵延上的强
势
,
因而
,
感官的刺激加强就更加强化了内在的空间
《
空间诗学
》
中曾对这种
嗅觉导致的空间感
。
巴什拉在
:“
我一个人
,
体验做过细微
的描述在我对另一个年代
可以打开心底的橱
,
那里面只为我自己保存的回忆中
,
参考
着一种独一无二的香气
,
那是暴晒在柳条筐里的葡萄
香气。
葡萄的香气
!
它是淡淡的香气
,
必须用很多想
”[6](P13)
而在楚辞中的
“
芳香诗象才能感受到它
。
,<
br>学
”
不仅在江南空间想象的维度贡献极大
,
而且在美
学的维度
上
,
也拓宽了审美感官不仅仅局限于视觉
、
听
,“
芳香诗学
”
而且来自于复杂
、
立体的身体诸觉同觉
,
样大有裨益。
文献
[1]M].
武小西译
.
长沙
:
湖南科
技出约
·
瑟帕玛
.
环境之美
[
2006.
版社,
[2]M].
北京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游
国恩
.
游国恩文选
[
[3].
台北
:
桂冠图书股份
有限季铁男
.
建筑现象学导论
[M]
1992.
公司
,[4]M].
武汉
:
武汉出版社
,2001.
徐文武
.
楚国宗教概论
[
[5]M].
北京
:
中华书局
,2
007.
王国璎
.
中国山水诗研究
[
[6].
张逸婧译.
上海
:
上海译文出版巴什拉
.
空间诗学
[M]
2009.
社
,
论早期吴越审美文化中的江湖与剑道
———
以《
越绝书
》
和
《
吴越春秋
》
为例
吴海
庆
(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
浙江金华
321004)
在世
人的心目中
,
吴越文化最鲜明的特征便是温
婉多情
,
吴越大地上的江
河湖泊在数千年的沧桑岁月
中早已化为指向这一文化特征的符号
,
正如余秋雨在
初游西湖者多有旧梦重温的谈到西湖时所说的那样
,
“
摩挲中国文化一久
,
。
味道
,
因为心头都会有这个湖
”
事实上
,
不仅西
湖如此
,
其它如太湖
、
巢湖
、
钱塘江和扬
子江等也
是如此
,
还有那数不尽的小溪与荷塘
,
都在以
自己的潋滟波光诠释着
吴越文化的柔婉与多情
。
然
吴越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绝非仅在于此
,
尤其是当而
,
我们走近吴越早期历史时
,
在其文化基因中我们感受
更
多的是那种山阻水隔的江湖隐忧
,
是那种为江河湖
山的壮阔和丰饶所支撑的江湖宿命意
识
,
是那种为江
湖的起伏动荡与灵智所激起的争锋精神和侠骨柔肠
。
“
苏州不喜欢剑戟
”,
如果说那恐怕只是一种现实语境
遮蔽下的误读而已。
一
、
挥之不去的江湖忧患
吴越之地属亚热带多雨气候
,
在古代水利设施极
内涝和海潮给这里的人民带来了深为落后的条件下
,
重的灾难,
浩浩之水决定着先民们的命运
,
所以在汉以
前
,
纵横
交错的江河湖泊在人们心目中并不是什么地
相反倒是一种发展经济和谋划事业的巨大障理优势
,
碍
,
如管仲所言
“
越之水浊重而洎
,
故其民愚疾而
垢
”
(《
管子
·
水地
》)。
面对这样的自然环境及
其所造就
的社会落后
,
在大多数情况下
,
人们心中涌起的不是温而是无尽的忧患
。
因此
,
在吴越先民心中最婉的诗情
,
敬畏的便是水神
。
在吴郡有很多天后宫
、
天妃宫
,
宫中天妃
,
在这些宫门的石坊上敬奉的是护祐舟楫的天后
、
“
神明在
迩
,
至今仍能见到诸如各宜恭敬
;
官吏士民
,
在
此
下马
”
的字样
,
从这里我们可以约略窥见吴越先民对
而敬重又主要源
于畏惧
。
待水神既敬重又畏惧的心情
,
当然
,
吴越先民也曾
在大禹的领导下取得过对水
“
凤凰栖于树
,
开创了一个鸾鸟巢于侧
,
患的重大胜利
,
(《
越王无余外传
》)
的空前麒麟步于庭<
br>,
百鸟佃于泽
”
盛世
。
但是
,
事实上这个胜
利并未彻底消除吴越人心
置身于水网之中的吴越人依然为水所中的水患意识
,
苦
,
这可以在吴王阖闾
、
越王勾践的言行中得到印证
。
当阖闾接纳谋
士白喜的时候
,
给白喜说的第一句话就
:“
寡人国僻远
,。”(《<
br>吴越春秋
·
阖闾内传
》)
是东滨海
接下来又问白喜不远千里来
到这样一个偏僻的泽国究
竟想干什么
?
又能干成什么
!
可见阖闾对吴
国自然条
至少并不认为面前这些纵横的江湖是自件的不自信
,
己称霸天下的优势
。
越王勾践被夫差击败后
,
卧薪尝
胆
,
图谋东山再起,
但同样认为多山多水的环境很不利
:“
吾欲伐于越国走向强大
。
他在同谋士计倪谈话时说
吴
,
恐弗能取
。
山林幽冥
,不知利害所在
。
西则迫江
,
东则薄海
,
水属苍天
,
下不知所止
。
交错相过
,
波涛浚
沈而复起
,<
br>因复相还
。
浩浩之水
,
朝夕既有时
,
动作流
,
若惊骇
,
声音若雷霆
。
波涛援而起
,
船失不能救
,
未知
。”(《
越绝计倪内命之所维
。
念楼船之苦
,
涕泣不可止
)
无穷无尽
、
经
》
无边无际的浩浩之
水让勾践忧心忡忡
,
,
尤其是担心在与敌人交战的时候
“
独受天之殃
”
所以
勾践不得不接受范蠡和计倪的建议
,
把都城迁到
“<
br>四达
·120·
,
之地
”
同时大兴水利
,
疏凿运河
,
筑堤挖塘
。
其后
,
经过反复治理<
br>,
吴越一带的自然环境逐步显
示出某种优势
,
如到西汉时期
,
会稽郡守马臻在前代修
建的水利工程基础上
,
建成了古越地最著名的蓄淡拒<
br>咸工程鉴湖
,
使鉴湖地区成为富饶的渔米之乡
。
但是
,
江湖之忧已经深深地根植于吴越人的潜意识中
,
并且
在后来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br>,
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他
并以各种方式反映在吴越文化之中
。
们的思想和
行为
,
二
、
扁舟归隐的江湖宿命意识
大凡事物都有其两面性
,
吴越先民眼中的江湖环
另一方面境也是如此
。
一方面他们以江河湖山为患<
br>,
又据之形成极为强烈的江湖宿命意识
。
吴越人的江湖
宿命意识在如下
几种情况中得到了明确的表现
:
第一
,
身居世网
,
向往江湖
自由
。
当年越王勾践战败后和夫
勾践夫人在去吴国的船上看着鸟人一起到吴国为奴,
饿了便到江边啄虾
,
于是感慨万儿们自由自在地飞翔
,
:“<
br>彼飞鸟兮鸢乌
,
千
,
一边哭一边唱道已回翔兮翕苏
。
心在专兮素虾
,
何居食兮江湖
?
徊复翔兮游飏
,
去复返!”“
愿我身兮如鸟
,。”(《
吴越春身翱翔兮矫翼兮於乎
)
勾
践夫人在失去生活自由的时秋
·
勾践入臣外传
》
候
,
羡慕自
由飞翔的鸢乌固然是人之常情
,
但作为一个
她最看重的不是昔日宫庭的奢华生活
,
而是江湖王后
,
上以鱼虾为食的鸢乌的自由
,
这也从一个侧面使
我们
看到了古越人向往江湖
、
热爱大自然的真实情怀
。
第
远
离人世
,
隐居江湖
。
春秋时期
,
越国曾发生过大二
,
。《
吕氏春秋
·
贵生
》:“
越人三规模的入山炼丹事件载
世杀其君
。
王子搜患之
,
逃乎丹穴
。
越国无君,
求王子
”
从之丹穴
。
如果说王子搜抛弃荣华富贵入搜而不得<
br>,
山炼丹是出于保命的无奈
,
那么其大批追随者集体隐
居山中恐怕就不
只是保命这么简单了
,
这其中还包含
吴越先民自觉视江湖为家园的因素
。后来
,
曾经辅助
越王勾践称霸诸侯的范蠡
,
在功成名就之后,
毅然离开
。“
乘扁舟
,”
出三江
,
入五湖<
br>,
人莫知其所适
。
王宫
(《
吴越春秋
·
勾践
伐吴外传
》)
范蠡归隐江湖
,
一方面
“
飞鸟尽
,<
br>是他熟谙良弓藏
”
的历史定律
,
以免步伍子胥
,“
饮
食的后尘
。
另一方面也是缘于范蠡早年地位低贱
(《
越绝外传范则甘天下之无
味
,
居则安天下之贱位
”
)。
江湖流浪生活对于范蠡来说更自由、
更舒适
。
伯
》
再有就是范蠡热衷于风水研究和实践
,
对人的江湖宿
捐尸江湖
,
期待新生
。
为吴王夫差命深信不疑
。
第三
,
:“
令吾家无葬我
,
提解梦而被腰崭的公
孙圣死前曾言
。”(《
越绝外传吴王占梦
》)
公孙圣我山中
,
后世为声响
自己的忠魂一定会在青山间游荡
,
巍巍青山也必相信
,
将陈明自己的冤情
,
颇有英灵不死
、
长存青山之意
。
为吴国称霸立下汗马功劳的伍子胥在得知吴王要处死自
,“
捐我深己的时候
,
对前来执行命令的冯同说
,
我死后
!
伍子胥死后
,
江,
则亦已矣
”
被抛尸于大江口
,
其尸
“
发愤驰
腾
,(《
越绝气若奔马
。
威凌万物
,
归神大海
”<
br>)。
后人传说伍子胥死后成为水仙
,
德序外传记
》
那汹
涌澎湃的钱塘大潮便是伍子胥和文种共同驾驭的
。
后来历代吴越文人多有归隐江湖的倾向,
如晋代
、“
山中宰相
”
的玄学家孙绰陶弘景
、
炼丹家葛洪
、
画家
“
穴居不食
”
宗炳等都有隐居江湖、
成为之仙人的愿望
。
唐代禅僧寒山子与拾得常宿身于浙江台州一带寒岩
,“
好吟词偈
,,
间言语不常
”
后来二人缩入岩石穴缝中
,
“
抿然而合
,(
见赞宁
《
宋高僧传
》
石穴
杳无踪迹
”
卷十
《
唐天台山封干师传
》)。
在吴越文化中<
br>,
九类似的人
物
、
事件和传说还有很多
,
建构这些事
件和传说的因素
如官场失意
、
城市文明带给文人的危自然是多方面的
,
机感等
,
但也不能否认吴越人自古就有的
“
江湖
”
宿命<
br>意识对其产生的深刻影响
。
如晋人张翰曾非常明白地
:“
吾本山林间人
,。”(《
世说新语
·
说过无望于时久矣
)
可以看出
,
识鉴
》
江湖宿命意识在很多情况下主导着
吴越先民们的生活实践方式和价
值取舍
。
三
、
勇于争锋的江湖剑道
众多的江河湖山在古代作为一种不
利的自然条件
逆境图强的精神气质
,
这反而造就了吴越先民艰苦奋斗
、
。《
吴种精神气质最突出的文化表征便是对剑道的崇尚
越春秋
》
上载有越王
勾践向越女问剑一事
,
勾践问何谓
:“
其道甚微而易
,
越女
言其意甚幽而深
。
道有门剑道
,
户
,
亦有阴阳
。<
br>开门闭户
,
阴衰阳兴
。
凡手战之道
,
内实
精
神
,
外示安仪
,
见之似好妇
,
夺之似惧虎
,
布形候气
,
与
杳之若日
,
偏如滕兔
,
追形逐影<
br>,
光若彿彷
,
呼吸神俱往
,
往来
,
不及法禁
,
纵横逆顺
,
直复不闻
。
斯道者
,
一人当
。”(《
吴越春秋
·
勾践阴谋外传
》)
后来越国百
,
百人当万
“
越女之剑
”,
并以之军士根据这位女子讲的剑道练就了
灭夫差
,
霸天下
。
当代作家金庸将这个素材进行演绎
,写
《
越女剑
》。
小说中的越女阿青乃是成了一部武侠小说
《吴越春秋
》
剑道的象征
,
阿青精湛的剑艺据的说法乃一
神秘白猿
所传
,
以此表明天真自然而又勇于争锋
、
善于争
力求上进的剑道乃自
然的精神
。
锋
、
为什么吴越人会特别崇尚剑道并保持了数千年的
铸剑
传统呢
?
首先
,
吴越人认为真正的宝剑是仅属于吴越的
,
具
有吴越独特的地域风范
。
没有吴越之地的高山
、
流水
,。《
越绝书
》:“
王取就不可能有如此之美的传世之宝载
纯钧
,
薛烛闻之
,
忽如败
。
有顷
,
惧如悟
。下阶而深惟
,
简衣而坐望之
。
手振拂扬
,
其华捽如芙蓉
始出
。
观其
烂如列星之行
;
观其光
,
浑浑如水之溢
于塘
;
观其釽
,
”
断
,
岩岩如琐石
;观其才
,
焕焕如冰释
。
风胡子在与楚
观龙渊
,
王谈论干将与殴冶子合造的三把宝剑时说
,
“
如登高山
,,“
巍巍翼
翼
,
临深渊
”
而泰阿给人的感觉则
”(《
越绝外传记宝剑<
br>》)。
在吴越人的心目如流水之波
中
,
剑之美与吴越的山水之美相辉映
,
高贵而美丽的宝
剑是吴越秀丽山川的骄傲
。
其次
,
吴越人认为剑体现了吴越人艰苦奋斗
、
追求
·121·
卓越
的精神风范
。
为了铸就天下名剑
,
吴越人不仅付
出了艰苦的劳动和辛
勤的汗水
,
而且付出了他们宝贵
,“
夫妻俱入冶炉中
”,
的
生命
。
干将的师傅为铸成宝剑
,“
乃断发然后剑乃成
。
干将
之妻为帮助干将制成宝剑
剪爪
,
投于炉中
,
使童女童男三百人鼓橐装
炭
,
金铁乃
。”(《
吴越春秋
·
阖闾内传
》)为了能够濡
。
遂以成剑
铸成精美绝伦的宝剑
,
吴越人虽然做出了
巨大的牺牲
,
却无怨无悔
,
因为他们在这些宝剑上看到了自我
,实现
了自我价值
。
越人薛烛在谈到纯钧等宝剑的成因时
:“
当造
此剑之时
,
赤堇之山
,
破而出锡
;
若耶之溪
,涸说
而出铜
;
雨师扫洒
,
雷公击橐
;
蛟龙捧炉
,
天帝装炭
;
太
天精下之
。
欧冶乃因天之精神,
悉其技巧
,
造一下观
,
为大刑三
、
小刑二<
br>:
一曰湛卢
,
二曰纯钧
,
三曰胜邪
,
四。”(《
越绝外传记宝剑
》)
薛烛认为
,
五曰巨阙曰鱼肠
,
像纯钧这样的宝剑是绝无仅有
、
空前绝后的
,
因为这些
宝剑都是宇宙的精华
,
是天地自然赐给越人的厚礼
,
也
是吴越人艰苦
奋斗
、
不怕牺牲
、
籍江湖山川之精华创造
辉煌的精神体现
。
再次
,
在吴越人的心中
,
剑道在更高的层面上体现
了铁器时
代的人文精神
。
剑是特定时代的产物
,
也是
:“
时特定时代
精神的体现
。
风胡子曾经这样对楚王讲
各有使然
。
轩辕
、<
br>神农
、
赫胥之时
,
以石为兵
,
断树木为
宫室
,
死而龙臧
。
夫神圣主使然
。
至黄帝之时
,
以玉为
兵
,
以伐树木为宫室
,
凿地
。
夫玉
,
亦神物也
,
又遇圣主
使然
,
死而龙臧
。
禹穴之时
,
以铜为兵
,
以凿伊阙
,
通龙
决江导河
,
东注于东海
。
天下通平
,
治为宫室
,
岂
非门
,
圣主之力哉
?
当此之时
,
作铁兵
,
威服三军
。
天下闻
。”(《
越绝外之
,
莫敢不服
。
此亦铁兵之神
,
大王有圣德
)
按风胡子的说法
,
人
类先后经历了石器
、
玉传记宝剑
》
器和铜器时代
,
这些时代
的圣人分别将石兵
、
玉兵和铜
从而成为一个时兵的功能发挥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
代的领袖
,
而当一个时代结束的时候
,
那些曾经给这个
销声匿迹了
。
时代带来光荣的神圣器物便回归自然
,
在人类进入铁器时代以后
,
剑成为铁兵之神
,
天下最锋
利的宝剑配上有圣德的君王便可威服天
下
。
从这个意
义上说
,
剑道乃人道
。
深刻透彻地理
解了剑道
,
也就彻
定可所向披靡
。
底领悟了人道
。
据之入世
,
翻开吴越史
,
我们可以看到
,
剑道乃吴越人的精
魂
,
卧薪尝胆的勾践
、
笑傲江湖的范蠡
、
折服战神
椒丘
欣的要离
,
以及后来多不胜数的吴越壮士
,
他们无不崇
“
内实精神
,
尚外示安仪
”
和
“
一人当百
,
百人当万
”
的
江湖剑道
。
古龙曾写过一部小说
《
剑花
·
烟雨
·
江
,
南
》
小说中的
吴越大地冷艳而高傲
,
透出一种剑花飞
扬的绚丽
,
俨然是一个美轮美
奂的角斗场
,
而由此所折
射出的江湖剑道显然是自古以来就涌动在吴越文化中
的内在魅力与活力
。
良渚审美文化中的玉陶
、
徽饰
、
墓葬及
其江南特质
李
良渚审美文化的构成元素中
,
玉器和陶器地位显
著,
其中玉器徽饰以及出土玉器的墓葬
,
相对同时期同
体现了史前江南地区
人类特定类型的其他史前文化
,
的审美风格与文化惯例
,
折射出江南审美文化
所特有
的本土意识
、
唯美精神和巫术性格
。
一
、
良
渚陶器与江南审美文化的本土意识
良渚文化陶器在造型和纹饰的形态上体现出对本
土自然的塑造
与追求的意识倾向
,
而这往往是通过仿
生性的艺术设计来实现的
。
由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资
料可知
,
陶器的基本造型首先可以溯源自史前人类较
1
](P2)
。
史前人类将葫芦视为植物的为熟悉的葫芦
[
母体
,同时也是地母子宫的象征
。
摹拟葫芦的形象使
震
喇叭形的壶口
,
同时又是鳖首
。
壶身后端有翘起的尾
巴
,
扁圆形的壶身外缘
等距伸出四个半圆形的鋬
,
表示
鳖的四条小腿
。
壶身外缘和背上都刻
有锯齿花边状的
纹饰
,
增强了鳖形壶的仿真度
。
采集自江苏吴江梅堰
遗址的水鸟形陶壶
,
壶身呈俯首勾喙
、
双目圆睁
、
拱北
身体如豚形的水鸟形象
。
而上海福泉山墓葬中翘尾
、
出土的黑陶
鸟形盉
,
整体造型颇似昂首伫立的鸟形
,
非
常接近南方鸟类形象。
良渚陶器中模仿植物造型的同
杯身呈样可观
。
上海马桥出土的黑陶阔把
竹节形杯
,
粗矮直筒形
,
杯身上环饰以数道竹节形凸起
,
陶
杯整体
形成竹节形状
。
福泉山墓葬出土的陶豆
,
在高把上均
饰以数节环形凸棱
,
由此形成竹节形高把
,
并在凸棱间
细刻飞鸟纹<
br>。
在纹饰上描摹自然生物的良渚陶器则更
为丰富
。
福泉山遗址的鱼纹陶
盆
,
盆口外圈四个长方
形鋬上
,
各刻了数条游鱼和水波纹
,
盆内侧面一圈共刻
画了
9
组鱼纹和水波纹
,
底面又饰以四等
分复式的弧
线
,
以象征水波纹
。
不难看出
,
陶盆纹
饰实际是对江南
水乡鱼群景致的写生
。
同样出土于福泉山遗址的带盖
双鼻陶壶
和
T
字型足陶鼎
,
器盖
、
器身
、
腹
、
足部都细刻
(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
浙江金华
321
004)
得陶器象征着人类始祖从中孕育而生的可能与契机
,
这构成了良渚陶器仿生学
层面上造型和意义的一般来
源
。
然而
,
良渚陶器仿生形态的地域特色
在于
,
其摹本
来自颇具江南水乡特色的自然生物
,
由之形成了良渚<
br>陶器表现本土的气质
。
陶器中较有影响的是模仿动物
壶身造型
。
江苏吴县澄湖古井中出土的黑陶鳖形壶
,
作扁腹凹底状
,
呈现鳖身的形态<
br>。
壶身前有上扬的小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