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七
江苏海安-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
中医学课程教案(教案七)
丽 水 学 院
教
课 程
名 称 :
课 程 代 码 :
授课专业班级
授 课 教 师 :
职
称 :
院 别 :
开 课 学 期 :
案
中医学
211062811
临床10专
陈 力
副教授
医学院
20112012 学年第 1 学期
年 月 日
0
:
中医学课程教案(教案七)
教案七
一、授课题目
第五章 病因病机
二、教学时间安排
2学时
三、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掌握病因的概念;掌握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逸的致
病特点;掌握痰饮、瘀血的形成及致病特点;熟悉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
液失常的基本病机变化;了解正邪相争与发病的关系;了解内生五邪的形成及病
理变化特点。
2.能力目标:能够区别不同病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能够初步运用病机理
论分析人体的病理变化;能够初步运用正邪相争理论阐释人体发病原理。
3.素质目标:树立“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思维方式,明确中医病因
学对临床辨证和治疗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正气”在疾病发生、发展、变化中
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六淫概念及致病特点;七情概念及致病特点;瘀血致病特点;邪正盛
衰、阴阳失调的基本病机变化;发病原理。
难点:痰饮、瘀血的概念及致病特点。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适当提问、示范、举例和练习,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教
材。
六、教学过程设计
提问: 复习旧课 (5 分钟)
十二经脉在人体四肢上的分布有何规律?按气血流注次序, 背诵十二经脉的
名称。
讲解新课——同步播放多媒体课件
第一节 病因
病因的概念和中医病因学特点 (5 分钟)
简述病因学说的概念和在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地位
,提出病因的概念;
1
中医学课程教案(教案七)
通过复
习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①启发学生概括出中医病因学说的指导思想是
整体观念;②明确“辨症求因”
、 “审因论治”是探求病因主要的方法,也是中医
病因学的主要特点;
简单阐述中医病因学说的发展历史,了解历代医家对病因的不同分类方法,
重点认识“三因学说” 。
一、外感致病因素
(一)六淫
六淫的概念及特点
六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季节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
化收藏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对于健康的人体来说,不是致病因素)。
六淫(又称为“六邪”),是指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
邪的统称,是属于外感病的一类致病因素。
六气转化为六淫的条件,强调“淫”即侵淫、太过之意。六淫的形成,包括
两种情况:
(1)六气异常变化(如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即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当令
气候变化过于剧烈或急骤),超过个体的适应能力,成为外感致病因素,就称为
六淫。
(2)个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不能适应正常气候变化,六气也能成
为致病因素,变成六淫。
六气与六淫的区别,以致病与否为标准。凡是能够使人发病的气候变化,均
可称之为“六淫”;而不使人发病的气候变化,即称作“六气”。
举例说明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1)外感性:注意强调六淫致病的初期,见有恶寒发热等表证的表现,以
帮助理解各种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2)季节性:暑天中暑;
(3)地域性:居住环境;
(4)相兼性:风寒、风寒湿等;
(5)转化性:一定条件,寒转热等。
六淫各自的致病性质和特点
1.风邪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征:
2
(25 分钟)
中
医学课程教案(教案七)
(1)风邪的概念:让学生概括自然界风的特性、过渡到风邪的概念
。
(2)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风邪致病的表现是以自然界“风”的现象来
比拟人在发病时所出现的一系列症候。要从临床表现,即症状来确认所致病邪,
通过举例来认识风邪性质。
①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表现为头痛、现汗等;②风性善行而数变,表
现为病位游移,行无定处,如关节痛;③风性主动,表现动摇不定,如抽搐、眩
晕等;④风为百病之长,风为各种外感致病邪气的先导,其它邪气常依附于风而
侵犯人体,如风寒、风热等。
2.寒邪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征:
(1)寒邪的概念;外寒病中伤寒与中寒的区别。
(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抓住致病所产生的临床表现的特点来认识性
质和致病特征。
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怕冷;②寒性凝滞——主痛;③寒性收引——无
汗,关节屈伸不利等。
3.湿邪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征:
(1)湿邪的基本概念。
(2)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①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②湿性重浊;③湿性黏滞;④湿性趋
下,易袭阴位。
4.燥邪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征:
(1)燥邪的基本概念:燥邪致病,多从口鼻而入;温燥与凉燥的区别。
(2)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①燥性干涩,易伤津液;②燥易伤肺。
5.火热之邪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征:
(1)火邪的基本概念,火、热、温邪的比较。
(2)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①火热为阳邪,其性燔灼趋上;②火热易扰
心神;③火热易伤津耗气;④火热易生风动血;⑤火邪易致疮痈。
6.暑邪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征:
(1)暑邪的基本概念,暑邪致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2)暑邪性质和致病特征: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最易伤津耗
气;暑多挟湿。<
br>3
中医学课程教案(教案七)
(二)疠气
1.疠气的基本概念:注意讲解六淫和疠气的区别。
2.疠气的致病特点。
3.疠气形成和疫病流行的原因
二、内伤致病因素
(一)七情
1.七情与七情内伤的概念。着重讲解七情的常与变。
2.七情与脏腑精气的关系,包括生理、病理两个方面。
3.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①直接伤及内脏:首先影响心神;数情交织伤心肝脾;易伤潜病之脏腑。
②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惊则气乱,恐则气下,
思则气结。
③多发为情志病证。
④七情变化影响病情。
(二)饮食失宜(自学)
1.饮食不节;
2.饮食不洁;
3.饮食偏嗜。
(三)劳逸失度(自学)
(1)过劳:
(2)过逸。
三、病理性因素
(一)痰饮
1.痰饮的基本概念:注意痰与饮、以及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的区别。
2.痰饮的形成:通过简单回顾水液的运行、输布和代谢过程,总结出痰饮
的形成原因。
3.痰饮的致病特点:
分别论述痰证特点、饮证特点。其病证较多,症状复杂,且变化多端,故有
“百病多由痰作祟” 、 “怪病皆由痰成”之说。
(二)瘀血
4
(10
分钟)
(15 分钟)
中医学课程教案(教案七)
1.
瘀血的基本概念。明确瘀血一是离经之血留积于体内;二是血行不畅而
停滞于脉内。是指丧失了正常功能的、不为生理上所需要的瘀积之血。注意与血
瘀的区别。
2.瘀血的形成:从瘀血的概念出发,启发学生概括出瘀血的形成原因;并
通过图示加深对瘀血的认识。
3.瘀血的致病特点和病症特点。瘀血的致病特点是根据瘀阻部位不同而有
不同的临床表现;瘀血致病的病症特点即瘀血致病的共同特点应重点讲解。
(三)结石(自学)
四、其他致病因素(自学)
(一)外伤
(二)虫兽伤
(三)寄生虫
第二节 病机
一、发病原理
(一)邪正斗争与发病
阐释发病的基本原理:首先说明正气与邪气的概念;着重理解讲述《内经》: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含义,引出发病的三个特点。
1.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
2.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3.正邪相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二)内、外环境与发病
影响发病的因素虽然很多,但可归纳为内环境与外环境二个方面。简单介绍
内外环境与发病的关系。
二、基本病机
讲明病机与基本病机的概念。
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基本病机,是指机体对于致病因素的作用所产生的最基本的病理反应,是各
种疾病病理变化中共同性的一般规律。其内容主要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
气血津液代谢失常等。
(一)邪正盛衰
5
(25 分钟)
中医学课程教案(教案七)
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邪正之间相互斗争,双
方在力量对比上所发
生的消长盛衰变化。
1.邪正盛衰与病邪出入:
正胜邪退:疾病向好转或痊愈方向发展;邪去正虚:多见于重病的恢复期;
邪盛正衰:疾病向恶化、危重,甚至向死亡方面转归;邪正相持:病势处于迁延
状态;正虚邪恋:疾病处于缠绵难愈的病理过程。一般多见于疾病的后期,且常
是多种疾病由急性转为慢性,或慢性病经久不愈,或遗留某些后遗症的主要原因
之一。
2.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通过《内经》原文“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说明虚实的概念及病机特
点。
(二)阴阳失调
1.阴阳失调与发病:强调疾病的本质是阴阳失调。
2.阴阳失调的基本形式:
重点讲述阴阳的偏胜与偏衰,并结合阴阳学说在病理中的应用,再一次解释
《内经》原文:阳胜则热,阴胜则阴病,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阳虚则寒,阴
虚则热。示图讲述、举例。
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
3.阴阳盛衰与疾病转归
阴阳平衡则病症向愈;阴阳亡失则病症恶化乃至死亡。
(三)气血失调
气血失调,概括了气和血的不足及其各自生理功能的异常,以及气和血互根
互用的功能失调等病理变化。
1.气的失调
包括气虚和气机失调。
(1)气虚:明确气虚的概念及主要临床表现特点。
(2)气机失调:重点讲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调而引起的气滞、气逆、气陷、
气闭和气脱等一系列病理变化、表现特点以及与脏腑的关系。
2.血的失调
6
p>
中医学课程教案(教案七)
血失调包括血虚、血瘀、血热和出血等。重点
讲血虚以及血虚与气虚在临床
表现方面的特点比较。
3.气血关系失调(略讲)
(四)津液失常
津液代谢失常,是津液的输布失常、津液的生成和排泄之间失去平衡,从而
出现津液的生成不足,或是输布失常、排泄障碍,以致津液在体内的环流缓慢,
形成水液潴留、停阻、泛滥等病理变化。
津液失常主要包括有津液不足、水湿停聚等。
1.津液不足:区分伤津与脱液的不同表现特点。
2.水湿停聚:是津液的输布和排泄的功能障碍所形成。主要由于肺气失于
宣降、脾气失于健运、肾气的蒸化失司以及三焦水道不利等所致。上述多种成因
中,以脾气的运化功能障碍具有特殊意义。津液的输布障碍和排泄障碍,二者虽
然有别,但亦常相互影响和互为因果,其结果则导致内生水湿,酿成痰饮、水肿
等多种病变。
3.津液与气血的关系失调(略讲)
附:内生五邪(自学)
小结: (3 分钟)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脏腑组织之间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始
终保持着对立又统一的相对动态平衡,从而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如果某
种原因使这种平衡状态遭到破坏, 且又不能自行调节和恢复, 机体就会发生疾病。
病因病机,就是探讨导致破坏这种平衡的原因,以及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
制。
病因虽然多种多样,一般分为四类,即外感病因,六淫、疠气;内伤病因,
七情、饮食、劳逸;病理产物,痰饮、瘀血、结石;其他病因,外伤、虫兽伤、
寄生虫等。
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称为病机。基本病机,指机体对于致病因素
侵袭或影响所产生的基本病理反应,是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亦是其他系统病机
和病证病机的基础。其基本病机主要有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调、津液失
常等几个方面。探讨这些基本病理反应过程,对于把握疾病或病证的发展变化规
律,从而更加
有效地指导临床辨证论治,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7
中医学课程教案(教
案七)
布置作业:
七、思考题及作业
1.如何理解中医的病因?
2.何谓六淫?六淫致病有哪些共同特点?
3.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有哪些?
4.何谓内伤七情?情志致病的特点是什么?
5.瘀血的形成原因有哪些?其致病有何特点?
6.何谓正气?正气在疾病发生发展中有何意义?
7.何谓阴阳失调?其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8.气虚、气陷、气滞、气逆等证的临床表现如何?如何鉴别?
八、主要参考书目
1.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李家邦.中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九、教学后记
(2
分钟)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