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语用失误与中德文化差异
英语阅读材料-置业顾问实习报告
第
7
卷第
6
期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
7
,
No.6
(
SocialScience
)
2005<
br>年
11
月
JournalofNortheasternuniversit<
br>y
Nov.2005
!!!!!!!!!!!!!!!!!!!!!!!!!!!!!!
!!!!!!!!!!!!!!!!!!!!!!!!!!!!!!!
文章编号:(
1
)
06-0452-03
社交语用失误与中德文化差异
王黎红,姜峰
(东北大
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
110004
)
摘要:任何一种文化形式同它所属的文化系统
的其他文化形式都有着内在、有机的联系。
中德谈话方式和写作风格的差异也可以在深层文化中找到根源
。从社交语用学角度出发,分析了
中德谈话切入方式和写作风格方面的差异,认为这种差异的深层文化根
源在于中德语言文字系
统、传统文化、母语习得传统、修辞规范和审美标准的不同。在中德跨文化交际中
,必须了解和重
视中德文化差异,才能减少和避免社交语用失误。
关键词:语用失误;文化差异
;中国文化;德国文化
文献标识码:
A
中图分类号:
H33
社交语用
学主要研究语言在社交场合如何才
能运用得体、合适;探讨人们操外语时因民族文化
[
1
]
差异而导致的语用失误。近十几年来,对跨文化
山,而是多方铺垫,由远及近。尤
其在表达请求
和否定的时候甚至拐弯抹角,闪烁其词,以至于有
些德国人说:“你永远不知道中
国人在说什么。”
早在一个多世纪前,美国传教士亚瑟・史密斯
便对中国人委婉、隐晦的表达方
式有所感觉:“我
们只要和中国人稍有接触就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仅从中国人所说的话里是不可
能判断出他们的意
思的,……即使你精通了汉语,连俗语也听得懂
听得懂所有的词,也许更糟的
是,能够写下你
听到的每一个句子;即使如此,你也不能准确了解
说话者心里的意思。理由很显
然,说话者本不打
算说出心里的话,只能说一些相关的事,希望你从
[
2
]<
br>中推论出全部或部分的意思”
。
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研究已逐渐引起外语界的重视。
对跨文化交际中在打招呼、问候等礼貌方面的语用
失误,已有很多论述。本文试图对中国的德语学习<
br>者在中德跨文化交际中表现在谈话方式和写作风
格方面的语用失误及文化根源进行探讨。
一、社交语用失误
在言语交际中,因没有达到完满的交际效果
[
1
]
的差错,统称为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分为两
类,一类是语用语言方面的失误,即语言表达方式、表达结构等的误用;另一类是社交语用方面的
失误,即由于不了解或忽视谈话双方的社会文化<
br>背景而出现的语言表达失误。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属于社交语用失
误,是指不同文化
背景下产生的交际双方在交际
过程中因未能恰当地把握话语中的文化含义,而
造成对语言的理解
和使用上的失误。这种语用失
误是由于社会文化规则、社会距离、价值观不同引
起的。
中国人在谈到正式问题之前一般有一个较长
的寒暄和铺垫过程,并较多地涉及个人话题,以表
示
对对方的关心,拉近彼此间的距离,之后再进入
正题。或者围绕某一主题,但迟迟不触及主题。
他们会在外部先绕圈子,时机成熟后才进入正题。
他们喜欢把关键的内容放在后面,最后一笔往往
有画龙点睛之韵。而德国人则对此不解甚至反
感,认为中国人拐弯抹角,琢磨不透。德国人期望
从议事主题入手,喜欢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直言
其事,毫不含糊。这在中国人看来过于直率,甚至<
br>会使人感到尴尬难堪。
贾玉新对此作过描述:“中国人和日本人在讨
论某一个问题时,不
是采取直线式或直接切题的
作法,总有一个由次要到主要,由背景到任务,从
二、中德谈话方式
和写作风格的差异
!
谈话切入方式
中国人表达观点往往不是直截了当,开门见
收稿日期:
2005-06-09
作者简介:王黎红(,女,辽宁丹东人,东北大学副教授。<
br>1962-
)
第
6
期王黎红等:社交语用失误与中德文
化差异
453
相关信息到话题的发展过程。人们在向别人提出
要求时,总是先陈述原因
、背景,以使对方有一个
思想准备,引起对方的同情和理解,之后才提出自
己的具体要求。而西
方则相反,他们径直提出要
[
3
]
求,开门见山,对原因的陈述可有可无”<
br>。
[
5
]
普遍的常识和公理对句子的内容加以判断
。
而德语是拼音文字,是一种形态语言,词形变化比
英语更为复杂。名词以及与名词相关的词有性、
数、格的变化,动词要按照人称、时态和式的不同
进行变位。德语的交际对象通过分析句中的词型变化则可得到明确的意思。如汉语“八个人住一
个寝室”和“一个寝室住八个人”表达的意思是一<
br>样的。谁也不会把“一个寝室”作为行为的主体。
这是靠逻辑推断的,即肯定是人住到房间里。而
德语“
(她送给
IhremVaterschenktsieeinbuch
”
!
写作风格
很多中国学生的德语文章句子结构正确,词
汇丰富,但德国人往
往感觉语篇整体上不得体,即
不符合德语语篇结构和语篇类型的特点等语用语
体方面的规范。原
因之一是:语篇中,中国学生更
注重文采,习惯使用大量的成语、谚语、套话,经常
用成语或谚
语作为文章的标题、开头或结尾。在
论证时有些中国学生喜欢用两段法,即论点加例
证、谚语、
引文,使用一个众所周知的谚语、古人和
名人的观点和话语来代替必要的正反两方面的论
证。<
br>德国人则重视语篇结构。强调思路要清晰,
语言有条理,表述有针对性。论证时力求严谨,避免泛泛而论。论证采用以下步骤:提出论点;列出
对立论点;对双方的论点进行论证,展开讨论和进
行评论比较;最后作出结论并表态(赞成或反
对)
[
4
]
。
《德语实用语体学》中指出:“……在德语文章
中,……人们对一篇文章评价时,主要是看它是
否
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而不是以大量的引
证和谚语来表示自己的博学多才和合乎社会道
德
规范。所以,谚语和成语在现代德语中用得越来
越少。它们不再是一种修饰文章、使其生动活
泼
的手段,能起论证或教育的作用,而只能算是一种
。在口头或书面交际中,只是为了
表示讽刺或挖苦,才使用谚语和成语,以引起注
意,达到一定的交际效果”
[
4
]
。
三、中德谈话方式和写作风格差异
的文化根源
用文化发生学的观点来看
,任何一种文化形
式同它所属的文化系统的其他文化形式都有着内
在、有机的联系。中德谈话方
式和写作风格的差
异也可以在深层文化中找到根源。
#
语言文字系统的影响
德
语和汉语的语篇模式的差异可以溯源到两
种不同语言文字系统。汉语是表意文字,一种非
形态语
言。对句子的理解往往要靠语序。尽管汉
语的语序相对比较固定,即主语在前谓语在后,但
这并
不表明主语就是施事者,施事和受事的关系
则需要读者或听者凭借经验作出分析,依靠一些
她父
亲一本书)是靠格的变化使人清楚地知道句
子主语不是句首的
ihremVater
,
而是动词后面的
。
德国人思维严谨,善于推理演绎。他们办事
有条有理,有板有眼,有
时在别国人看来过于古板
教条,不讲人情。中国人善于凭借已有的知识经
验,对客观事物的本质
及其规律作出直观的洞察、
识别和判断。由于这种思维过程不是依据明确的
逻辑规则,因而得出
的结论也带有一定程度的猜
测性、预见性
[
5
]
。
陶嘉炜认
为:表意文字的语言“长于艺术思维
而于逻辑思维有所不足。……双关、比喻、比拟、
夸张、对
仗、反复等修辞手法强化了言有尽而意无
穷的氛围,……汉语的抒情写意功能比叙事写实
功能更
胜一筹”
[
6
]
。中国学生之所以喜欢使用比
喻、形象词语,也可由
此得到部分解释。
!
传统文化的影响
千百年来影响中国文化的儒家思想所提倡的
价值原则主要表现在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轻个
体,重义轻利,重道轻器。由此可见,儒家在群己关系的取向方面表现出重群体轻个体的倾向。儒
家的这种群体原则得到了墨家、法家的确认和强化
[
7
]
。这种传统的群己关系的定位依然被当今
的大多数中国
人所接纳。人们在文化习得的过程
中,无疑会潜移默化地受到这种群体价值取向的
熏陶,在语篇
模式上也留下了痕迹:往往喜欢用名
人或古人的观点、经验化的知识来表明和佐证自
己的观点,
或间接、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德国是信奉基督教的国家,“上帝面前人人平
等”深植
人心。欧洲社会从古希腊延续下来的传
统,形成“求真”的文化取向。欧洲历史上的人文
主义和
文艺复兴运动,对人的价值观产生了极大
影响,历来强调个体与个人价值,培养和崇尚个人
自信
。他们的表达口心一致,直抒胸臆,实事求
是。
德国人讲究秩序,严肃认真,遵纪守法,办事<
br>sie
‘蹩脚的文体’
454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br>7
卷
一丝不苟,锲而不舍,雷厉风行,有始有终,这种特
有的民族品质在很大程
度上受到了普鲁士精神的
影响。
德国人的民族特征体现在语篇层面上表现
为:很多文体
都有较为固定的模式,都已公式化和
典型化。人人都遵守着这一模式。而违反语篇类
型的特点,
不会被视为新颖和灵活,而会被视为是
语体错误,或语体缺陷,破坏了规则和“秩序”。
中德迥
异的传统文化背景,也给语言打下了
深深的烙印。
修辞规范和审美标准的影
!
母语习得传统、
响
中国语文教学的传统和模式也会迁移到德语
学习和使用上来。中国的
语文教学的内容一般都
是名作名篇。教学大纲、课后练习和考试试题要
求学生对名言警句、名篇
佳作进行背诵和默写。
传统的写作教学中,往往要求学生通过对范文、例
文的阅读和欣赏,进行
模仿写作。从作文的评分
标准上也可以反映出汉语的审美标准和行文规
范。林大津在其书中引用
了
Ledermen
等人对中
国高考作文成绩的分析结果:“那些运用大量比喻
及引用文学典故的作文都获得了较高的分数,由
此判断:比喻及文学典故是汉语文章的传统修辞
[
8
]
特点”
。
类型,即语法正确,语用得当,使用语言手段得体
。
[
10
]
重视“严谨性,得体性”,而不是“个性化”
。
四、结论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镜象反
射,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层面,展现在眼前
的乃是
这个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上
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会呈现在语言大系统
的不同
层面上。如果我们了解了语言差异及产生这种差
异的文化根源,并适当地导入到德语教学
中去,我
们的学生在日益增多的跨文化交际中,才能减少
甚至避免语用失误,使交际得以顺利进
行,并获得
交际成功。
参考文献:
[
1
]何自然
.
语用学概论[
M
]湖南教育出版社,
.
长沙:
1988.
2
15
,
226.
[
2
]亚瑟・史密斯
.
中国人气质
[
M
]王丽娟,译
.
兰
.
张梦阳,
州:敦煌艺术出
版社,
1995.
[
3
]贾玉新
.
跨文化交际学[
M
]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
1997.391.
[
4
]汉斯・弗鲁克,贾慧碟
.
德语实用语体学[
M
]
.
上海:同济
大学出版社,
1997.43
,
59.
[<
br>5
]黄崇岭
.
从德语和汉语的句法看德国人和中国人思维方
式的差异[
A
][
C
]
.
中德跨文化交际论丛
.
上海
:同济大学
出版社,
2000.178~179
,
181.
[
6
]陶嘉炜
.
写作与文化[
M
]
.
上海:上海外
语教育出版社,
1998.21.
[
7
]王娟
.
中西文化群
己观的差异对交际模式的影响[
J
]
.
外
语与外语教学,
(
:
2004
,
11
)
34.
[
8
]贾慧碟
.
中德书面交际中的深层文化因素探讨[
A
]
.
中德
跨文化交际论丛[
C
]同济大学出版社,
.
上海:
2000.20
0~
201.
[
9
]崔希亮
.
汉语熟语与中国人文世界[<
br>M
]
.
北京:北京语言
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7.80.<
br>[[
A
]
10
]
sche
[
C
]<
br>StillehrederdeutschenGe
g
enwartss
prache
(
.
)
.
darmstadt
:
W
issenschaftlicheBuch
g
esellschaft
,
1
990.212.
在汉语里,如果一篇文章缺少比喻、成语、谚
语、名言警句,就会让人感到干
干巴巴,缺乏文采。
崔希亮对此有如下解释:“在某些语言里,经常使
用成语被人批评为缺乏创
造性,语言陈腐乏味;而
在汉语里,恰当地运用成语则表明说话人或写文
章的人语言修养很高,
有文化,有知识,有学问。
中国的读书人在讲话、行文的时候会不自觉地使
[
9
]
用一些成语,只有这样他们才觉得写得洗练”
。
而在德国的中学里,注重对各种体
裁的语篇
模式进行训练和规范,强调语体切合情景和语篇
Socio-
p
ra
g
maticFailureandthedifferenceBetweenChines
eand
GermanCulture
WANGli-hon
g
,
J
IANGfen
g
(
Forei
g
nStudiesColleg
e
,
NortheasternUniversit
y
,Shen
y
an
g
110004
,
China
)
Abstract
:
Co-existin
g
inthesame
culturals
y
stem
,
an
y
formofcu
lturema
y
havesomeinternalor
g
anicrel
ationshi
p
swith
p
-seatedcultured
ifferencema
y
alsobetherootofdifferencebetwe
enChineseandGermanfromtheas
p
ectof
talki
n
g
andwritin
g
lan
g
ua
g
est
y
article
,
theauthoranal
y
zedthedifferencebetweenthewa
y
sofcuttin
g
-inandwritin
g
andfinall
y
ledto
theconclusionthatthedifferenceisrootedfromtheling
uistic
st
y
leinthefieldofcommunic
ativelin
g
uistics
,
,,
s
y
s
temsculturaltraditionsac
C
uisitiontradition
sofmotherton
g
ue
,
rto
reduceandav
oidsocial
p
ra
g
maticfailureinthe
p
rocessofSino-German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
onemustunderstandand
attachim
p
ortancetotheculturedifferencebetweenChineseandGerm
an.
Ke
y
words
:
culturaldifference
;
Chineseculture
;
Germanculture
p
ra
g
maticfailure
;
(责任编辑:刘晓萍)
社交语用失误与中德文化差异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
名:
年,卷(期):
王黎红, 姜峰, WANG Li-hong, JIANG Feng
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004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
URNAL OF NORTHEASTER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2005,7(6)
参考文献(10条)
s
W
Gutes Deutsch-besseres Deutsch
1990
2.崔希亮
汉语熟语与中国人文世界
1997
3.贾慧碟
中德书面交际中的深层文化因素探讨
2000
4.王娟
中西文化群己观的差异对交际模式的影响[期刊论文]
-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11)
5.陶嘉炜
写作与文化 1998
6.黄崇岭
从德语和汉语的句法看德国人和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2000
7.汉斯·弗鲁克;贾慧碟
德语实用语体学
1997
8.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
1997
9.亚瑟·史密斯;张梦阳;王丽娟
中国人气质
1995
10.何自然
语用学概论 1988
本文链接:http:odical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