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话语与权力评介
圣诞节英语小报-优质服务心得体会
2009
年
8
月
第
32
卷第
3期
现代外语
(
季刊
)
ModernForeignLangua
ges
(
Quarterly
)
August2009
Vol.32
No.3
《
话语与权力
》
评介
*
浙江大学
/
江苏大学
吴鹏
TeunA.vanDijk.2008.DiscourseandPowe
r.NewYork
:
PalgraveMacmillan.Vii+303pp.ISBN
-
13
:
978-0-230-57408-3
(
hbk
)
;
978-0-230-57409-0
(
pbk
)
.
批评
话语分析
(
CDA
)
旨在从话语角度
批判性地揭示和解释社会中存在
的诸多问
题
,
而社会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其
多学科交融的研究原则<
br>。
近三十年来
,
批评话
语分析广泛征引社会学
、
人类
学
、
心理学
、
认
知科学等众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
,
形成了风
格迥异的六种研究路径
(
Wodak2006
)。
van<
br>Dijk
提出的
“
社会
-
认知
”
模式
(
social-
通过对话语结构的操控去影响个人认知和社
会认知
,进而控制意识形态的过程
。
如果没有
认知层面的调节作用
,
话语
与权力将无法形
成直接的互动
。
第三章主要探讨话语渠道
(
acce
ss
)
与社
会权力之间的关系
。
作者归纳了话语渠道的
不同
类型
,
并以
1989
年
SalmanRushdie
事件中英国各类媒体对非法移民的报道和讨论
为例
,
剖析了占有公众话语渠道对影响
、
控制
公众社会认知和思想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
。
第四章进一步论述
话语
、
认知和社会之
间的辩证关系
。
vanDijk
指出<
br>,
话语
、
交流以
及其他各种形式的行为和互动都受所属群体
的
社会认知的控制
,
而且人们对社会事件
、
社
会机构和权力关系的理解
也建立在群体的社
会认知基础之上
。
因此
,
在对话语进行批评性分析时
,
社会认知角度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
的意义
。
第五章具体
分析了话语
、
社会认知和种
族主义之间的关系
。
作者首先从社会和认
知
的角度对种族主义进行界定
,
继而揭示了西
方种族主义者在日常会话
、
新闻报道和议会
辩论等不同语类中所运用的话语策略以及这
些策略对于受众认知上
的影响
。
第六章对
“
表面否定
”(
denial
)
这一当代
种族主义者最常使用的话语策略进行了细致
分析
。
作者认为
“
表面否定
”
的实质是通过话
语策略对受众进行认知上的操控
,
即一方面
倡导种族平等
,
声称自己的话语是非歧视性
cogni
tivemodel
)
便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研
究路径之一
。
在其新
作
《
话语与权力
》
(
DiscourseandPower
)
中
,
vanDijk
系统论述
了该模式的理论基础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
容
。
1.
内容简介
全书共十章
。前四章是对
“
社会
-
认知
”
模
式的理论构建<
br>,
后六章在具体语境中探讨了
该模式的应用
。
第一章概述了当前批评话
语分析的主要
研究路径和研究内容
。
vanDijk
认为
,
尽管批
评话语分析有着不同的研究路径
,
研究重点
也不尽相同
,但是社会权力
,
特别是非法社会
权力在话语中的再现与合法化是各流派批评
话语分析者共同关心的话题
,
也是最为复杂
的一个问题
。
第二章从
社会认知角度深入探讨了话语
与权力的关系
。
在作者看来
,
社会权力
在话语
中被再现与合法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权力方
*
本文系江苏大学人文社科基金[
2006043
]
阶段性成果之一
。
作者感谢西班牙
PompeuFabra
大学
TeunA.vanDijk
教授的
悉心指教<
br>,
文责自负
。
吴鹏
323
的
,
塑造自我正面社会认知
;
另一方面却运用
各种话语策略组织论据
、
故事和
“
事实
”,
构建
少数族裔负面的社会认知
。
这样一来
,
各种歧
视性观点看起来不仅
“
合理
”,
而且也甚为
“
合
法
”。
第七章深入探讨了政治话语与政治认
知之间的复杂关系
。
作者将政治认知视作
社会认知的一种
,
并将其作
为重要的维度
融入到了对政治与话语关系的解读之中
。
作者认为
,
话
语是政治活动的核心内容
。
通
过认知上对政治语境的定义与管理
,
政
治
人物控制着政治话语的生成和理解
。
因此
,
对政治话语意义的解释
应该包含对政治认
知的分析
。
第八章进而分析了政治话语的语用含义
(
implicature
)。
作者以西班牙前首相
Aznar
在
2
003
年为支持美国入侵伊拉克而发表的
议会讲话为例
,
对其中涉及语用含义
推导的
部分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
,
并指出
,
政治人
物经常
将政治话语与当前的政治环境和常识
性政治知识巧妙地联系在一起
,
以此诱导受
众运用既有的政治认知推导出他们想要表达
的语用含义
。
第九章详细讨论了政治话语
的主要话语
策略及相应的语言表达形式
。
作者重点分析
了
“
正面自我与负面他者
”(
positiveself-
作为西方批评话语分析的先驱和
引领
者
,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起
,
vanDijk
一直致<
br>力于
“
社会
-
认知
”
模式的研究
,
发表了相当数
量的论文和著作
。
在
《
话语与权力
》
一书中
,
2.
简评
vanDijk
总结了自己近二十年来的研究成<
br>果
,
对一些核心问题做出了更为系统和深刻
的思考
。
总体来看
,
该书为批评话语分析的发
展做出了三个重要贡献
:
首先
,
作者系统论述了话语
、
认知和社会
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
批
评话语分析自诞生
以来就不断受到质疑
,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
是原先批评话语
分析
“
话语
-
社会
”
的研究路
径让人觉得微观层面
的话语结构和宏观层面
的社会结构之间可以直接建立联系
,
但实际
上两者之间
的关系则远比想象的复杂
(
van
Dijk1993
)。
虽然各流派
的批评话语分析学
者都较为重视社会表征和社会认知在话语和
社会之间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
但由于关注点
不同
,
他们对于认知层面的研究往往是一带
而过<
br>,
或者语焉不详
。
而在本书中
,
vanDijk
系统
且细致地论述了
“
话语
-
认知
-
社会
”
三
角
分析模式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
,
在话语和
社会之间架起了认知的桥梁,
从而部分回应
了批评话语分析所面临的上述质疑
。
相比传
统批
评话语分析对于话语和社会之间关系的
分析
,
vanDijk
的论述显然更具
说服力
。
另一
方面
,
传统社会心理学虽然对社会认知研究
甚
为青睐
,
却较少涉及话语对社会认知形成
或改变的关键性作用
,
更鲜
有系统的论述
。
因
此
,
本书对于社会心理学研究也具有一定的
启示作用
。
其次
,
vanDijk
对意识形态的认知属性
及其与权力的关系做出了清楚的界定和深刻
的剖析
。
对话语中隐藏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
态的揭示是批评话语分析的初衷和传统
。
与
其他研究路径对意识形态的界定不
同
,
作者
认为意识形态不是信仰和态度的简单集合
,
present
ationandnegativeother-presentation
)
这一基本话语策
略在语义
、
句法
、
词汇以及修
辞上的表达形式
,
并
以英国前首相
Tony
Blair
于
2003
年所做的伊拉克战前演
讲为例
具体说明了如何对话语策略进行语言和认知
层面的分析
。
最后一章论述
了语境的认知属性及其对
理解政治话语的意义
。
作者以西班牙前首相
Azna
r
和反对党主席
Zapatero
就伊拉克战争
的辩论为例
,
系统论述了
“
语境模型
”(
context
models
)
的概念和分析框架
。
作者认为
,
语境
不仅包括环境
、
参与者等客观因素
,
更重要的
是话语参与者脑中模型化的话语目标
、
知识
结构等认知因素
。
324
《
话语与
权力
》
评介
而是一个能够控制社会认知
(
如知识
、
态度
、
社会表征
、
偏见等
)
的产生
、
转变
和应用的一
个复杂认知框架
。
它不仅控制着整体社会文
化知识的发展
、
结构和应用
,
还间接影响着个
人对于所属群体
、
群体成员
话语和其他互动
形式的认知
。
更为重要的是
,
意识形态能够控
制社会成员知识和信仰的形成过程
,
使其个
人认知与群体意识形态保持最大程度的一
致
,
从而保证社会权力的
“
正当
”
行使
。
van
Dijk
指出
,
话语实践在巩固既有意识形态
、确
立新意识形态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
以社会精英
(
el
ites
)
为主要代表的权力群体
通常利用优先的话语渠道
,
如媒体
、
新闻发布
会
、
教科书等
,
通过各种话语策略和语
言形式
传达出符合自我利益的声音
;
而非权力群体
则由于受到话语渠道的限制
,
往往处于沉默
状态
。
这种压倒性的话语实践可以使权力群
体的意识形态在群体内部和更大的社会范围
内达成相对一致
,
从而使社会权力结构和控
制关系得以维续
。
vanDijk
对意识形态认知
本质的揭示不但使
话语和社会之间的认知联
系显得更为自然和合理
,
还理顺了话语
、
意
识
形态和权力三者之间复杂的社会和认知关
系
。
最后
,
作者
提出了全新的语境观
。
尽管在
语言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研究中
,
人们对
于语
境的理解不尽相同
,
但大都将语境视为
“
客观
的
”、“
外部的
”
场景
(
如话语生成的地点
、
参与
者
、
时间
、
社会历史背景等
)。
vanDijk<
br>认为语
境的本质是以心理模型形式存在于话语参与
者脑中的一种记忆表征
。这种认知化的语境
是人们在话语实践中建立起来的
,
因而是一
种动态的心
理建构
。
话语参与者通常根据自
己头脑中的语境模型来生成和理解话语
,它
控制着话语生产和理解的各个层次
。
也就是
说
,
在话
语和社会之间其实并没有直接的联
系
,
把它们相互联系起来是话语参与者脑中
的语境模型
。
因此
,
如果不了解人们理解和
表征社会的方式
,
即社会结构在人们脑中形
成的心理表征
,
就不可能理解社会环境和社
会结构如何对话语产生影响
。
语境模型的提
出解释了话语和话语加工中的许多现象<
br>,
弥
合了社会与话语之间的隔阂
,
较好的解释了
语言使用者<
br>(
而不是情景
)
对话语的控制过
程
。
尽管该书在很多
地方都可圈可点
,
但也
存在一定的不足
。
第一
,
个
人认知是社会认知
的基础
,
虽然
vanDijk
在之前的论著以及本
书中反复强调探讨个人认知与社会认知之间
关系的重要性
,
但始终没有给出细
致深入的
探讨
。
第二
,
作者对于社会认知的具体形成过
程总
是闪烁其词
,
而传统社会心理学对此则
有比较多的研究
,
学科间的切
实交融有待进
一步加强
。
第三
,
在对
“
社会
-
认知
”
模式进行
理论建构和具体分析时
,
作者关注的主
要是
话语的社会和政治语境
,
没有充分考虑到话
语的历史和文化语境
,
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
了该模式的说服力
。
不过
,
这些不足
并不影响
该书对于批评话语分析的重要贡献
。
参考文献
vanDijk
,
T.A.1993.PrinciplesofCriticalDiscourse
An
alysis
[
J
]
.DiscourseandSociety4
,
2
:
249-
283.
Wodak
,
R.200
6.CriticalLinguisticsandCritical
DiscourseAnaly
sis
[
A
]
.InJ.Verschueren&J.
Ostma
n
(
eds.
)
.HandbookofPragmatics
[<
br>C
]
.
Amsterdam/Philadelphia
:
J
ohnBenjamins.
收稿日期
:
2009-03-04
;
作
者修改稿
,
2009-05-15
;
本刊修订
,
2009-
06-15
通讯地址
:
310028
浙江省杭州市浙江大学西溪校
区
北园
17
栋
715
<rocwupeng@zj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