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内瓦会议与老挝_柬埔寨的中立
广东交通技术职业学院-乌鲁木齐兵团二中
〔
11
〕〔
32
〕杜鲁门与麦克阿瑟的冲突和朝鲜战争〔M
〕
.36,108-109.
〔
14
〕
Yearso
fTrialandHope
,pp.342-343;
PresentattheCreat
ion,
pp.535-537.
〔
16
〕〔
18
〕〔28
〕〔
30
〕〔
42
〕〔
46
〕〔
50
〕
PresentattheCreation
,p.53,pp.584-58
57,p.588,pp.587-588,p.
661,p.667,pp.684-688.
〔
20
〕约翰・托兰
.
漫长的战斗———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M
〕
.
孟庆龙等译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82
-83.
〔
25
〕克莱・布莱尔整理
.
将军百战归———布雷德利自
传〔
M
〕
.
军事译文出版社
,1985.724.
〔
26
〕〔
31
〕
an,
teDepartmentYears,Dodd,MeadandCompany,NewYork,1976,p.
282,p.29
8.
〔
34
〕
RosemaryFoot,
anPolicyand
theDimensionsoftheKoreanWar
,IthacaandLondon:Co
rnellUni
2
versityPress,1985,p.83.
〔
3
5
〕〔
36
〕
YearsofTrialandHope
,pp.3
65-366,p.362.
〔
41
〕
FRUS
,1950,Vol
.7,pp.1625-1626,pp.1630-1633;DouglasMacArthur,
Reminiscences
,FawcettPublications,
1964,p.4
30.
〔
44
〕叶雨蒙
.
出兵朝鲜———抗美援朝历史纪实〔
M
〕
.
北京
:
十月文艺出版社
,1990.339-34
1.
〔
45
〕〔
47
〕〔
48
〕
FRUS
,1951,Vol.7,Pt.1,pp.188-189,p.204;p.251,p.255;
pp.439-442.
〔
49
〕聂荣臻回忆录〔
M
〕
.<
br>解放军出版社
,1982.741-742.
日内瓦会议与老挝、柬埔寨的中立
代 兵
〔摘要〕
1954
年日内瓦会议印支阶段的讨论是两大阵营之间的一次严
重外交斗争
,
斗争
的实质是如何构建第一次印支战争后印支地区的政治、军事格局,
而老挝、柬埔寨的中立是会
议实现突破、走向成功的转折点。从
5
月<
br>8
日开始的老挝、柬埔寨问题讨论分为三个阶段
:
第
一阶段着重讨论老
挝、柬埔寨问题是否应与越南问题分开处理
,
但未能取得进展。第二阶段大
会搁置老、
柬问题
,
转而谋求实现印支地区停火、首先是越南停火
,
但因各方分歧较大<
br>,
亦未
能有所推进
,
到
6
月初
,
印
支阶段议程已陷入僵局。第三阶段由于周恩来总理提出极富灵活性
的提案
,
推动会议走
出死胡同
,
日内瓦会议首先在老挝、柬埔寨问题上有所收获
,
并逐渐走向成功。中国以和平共处为特征的会议政策最终挫败了美国的对抗政策。
〔关键词〕
老
挝
;
柬埔寨
;
印支
;
日内瓦会议
;
周恩来
;
中立
〔中图分类号〕
K335.51;K333.59
〔文献
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4769
(
2008
)
02-0051-07
1954
年召开的日内瓦会议从
5
月
8
日到
7
月
21
日
,
讨论了印度支那
问题
,
中、苏、英、法、美、越
南民主共和国、越南国、老挝王国、柬埔寨王国的代<
br>表参加了会议。印支阶段讨论的实质是如何构建
〔基金项目〕教育部
2007
年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冷战时期美国重大外交政策研究”
(
06JZD0013
)
〔作者简介〕
代兵
,
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
,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讲师
,
江苏南京
210093
。
・
51
・
第一次印支战争后印支地区的政治、军事格局
,
最
终由于周恩来总理在老、柬问题上提出极富灵活性
的提案
,
使日内瓦会议
首先在老、柬问题上有所收
获
,
并逐渐走向成功。中国代表团谋求老、柬中立
化、以和平团结印支三国的外交政策
,
与美国试图
把老挝等国纳入东南亚集体防御集团
的对抗性政
策对比鲜明
,
最终中国以和平共处为特征的会议政
策挫败了美国的
对抗政策
,
推动会议走向成功。老
挝、柬埔寨的中立化是日内瓦会议印支阶段议程获<
br>得成功的关键。
一、老挝、柬埔寨问题第一阶段的讨论
5
月
8
日下午召开的日内瓦会议印支议题第
国与印度签订的《关于在中国西藏通商的协定》序
言中,
中国提出了“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
在这次会晤中
,
艾登不顾美国反对
,
明确承认中国
〔
6
〕
是世界五大国之一。
中国灵活的会议态度及与英国相对于其他西
方大国更为密切的接触令英国对日内瓦会议抱有
希望
,
而在与美国筹划东南亚集体防御
体系问题上
裹足不前。
5
月
11
日艾登表示
:
“目
前关于东南亚
集体防御安排的事宜只限于五强范围内
(
注
:
指西方五强美、英、法、澳、新
)
讨论
,
不宜确定最后此组
〔
7
〕
织包括哪些国家”。
17
日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
一次全体会议
一开始
,
老挝问题即成为分歧的焦点
之一。中、苏、民主越南提出老挝抗战政府的代表
也应参加会议讨论
,
老挝王国政府与西方国家代表
竭力反对。法国代表一上来
便抛出其解决印支问
题的提案
,
其中一主要内容是越南与老挝、柬埔寨
问题分
开处理
,
一切进入两国的越盟正规军、非正
〔
1
〕
规军队全
部撤出。
10
日
,
在第二次全体会议上
,
下院演说
,
表示东南亚集体防御计划须待日内瓦会
〔
8
〕
议结果出来后才能开
始。对于丘吉尔的这次讲话
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十分失望
,
他评论道
:
“
4
月
13
日美英联合声明说愿意研究东南亚的集体防御问
题
,5
月
17
日英方将其更改为‘在日内瓦会议结果
出来后再研究这一问题’
;4
月
13
日声明说与别的
主要有关国家一起研究东南亚的集体防御
问题
,5
月
17
日讲话未提这一点
;4
月
13日声明说的是
‘建立集体防御’
,5
月
17
日讲话则更改为‘建
立集
体安全与防御体系’
,
加上了‘体系’一词
,
这意味
〔
9
〕
着将有一个漫长的谈判、批准过程。”对于英国
柬方代表进一步阐明老挝
、柬埔寨问题与越南问题
性质不同
,
后者既有军事问题也有政治问题
,
而老、
柬只存在军事问题。越南的军事问题指的是法
-
越南国军与“叛军”交战的问
题
;
政治问题指停战
后越南政治前途的谋划。在老、柬只存在军事问
题
,
即两国受到越南人民军的“入侵”
,
其解决方案
〔
2
〕
是越南人民军从两国撤出。老挝代表支持柬埔寨
在东南亚集体防御问题上闪烁其词的态度美国十
分着急
,5
月
20
日杜勒斯指示美国日内瓦会议代
表团尽快
弄清英国在东南亚集体防御问题上的立
场。英不宜继续持日内瓦会议结果不出来
,
不在
东
南亚集体防御问题上迈开实质性步伐的观点
,
这会
使印支局势在共产党国家
的军事压力下变得不可
〔
10
〕
收拾。
代表意见。中、苏坚决支持越
南副总理兼代理外长
越南民主共和国提案
:
印支三国问题应一体解决
,
〔
3
〕
不宜分开。
会议进行到
5
月
13
日
,
周恩来将西方国家的
会议立场在发给中央的电报中概括为
:
“先
求得一
个在国际监督下的停战
,
而把高棉和寮国的问题单
独解决”。在此阶段
中国代表坚决支持越南副
总理兼代理外长范文同“印支问题一起解决”的立
场
,
另一方面也在一些问题上表现出相当的灵活
性
:
其一
,
在老挝抗战
政府代表与会问题上未有坚
持
,
而是同意此问题会外解决。直到会议结束老挝
抗战政府代表也未正式参加会议
,
只在会外帮助工
作
;
其二
,
支持
5
月
10
日范文同讲话
,
宣布原则同
意奠边府被困法军伤兵撤出
;
其中尤为重要的是
5
月
17
日在第一次限制性会议上周恩来表示同意
〔
5
〕
“可以先讨论军事问题
,
然后讨论政治问题”。
〔
4
〕
此阶段在老挝、柬埔寨问题上东西
方终因分歧
甚大不能达成协议。
5
月
18
日第二次限制性会议
上
,
关于越南与老、柬问题是否分开处理的争论持
续了三个多小时
,
无果而散。次日第三次限制性会
议上又全力讨论这一问题
,
争论三小时之久仍毫无<
br>〔
11
〕
进展。
5
月
21
日第四次限制性会
议后
,
西方新闻
界普遍认为
:
“我们
(
指中、苏、
越
)
把高棉、寮国问
〔
12
〕
题搁置起来了”。次日
,
美国代表团团长史密斯
等应邀与苏联代表晚宴。饭后
,
史密斯和苏联外长
莫洛托夫的会晤气氛坦诚友好
,
莫洛托夫摆出一个
微妙姿态
,
老、柬问题与越南问题确实不同
,
但仅此
而已。赴宴的美国代表们感到莫洛托夫的态
度比
之斯大林在世时有所不同
,
更坦率、敢走得更远些
,
〔
13
〕
不再指责美国。
不仅如此
,
中方在会外向西方国家明确提出中
国与
亚洲邻邦和平共处的外交方针。
5
月
14
日在日内
瓦寓
所花山别墅
,
周恩来告诉来访的英国外交大臣
艾登
:
“中国同它的亚
洲邻邦都愿和平共处”
,
在中
5
月
25
日第六次限制性会议
上
,
大会正式先
行搁置老、柬问题
,
转而讨论越南的停火问题。・
52
・
二、会议陷入僵局
在有关越南停火的议程中,
会议仅取得一个
成果
:
法、越军事代表立即在日内瓦会晤
,<
br>军事人
员会谈的首要任务是划定双方部队集结区。从
5
月
31
日第九次限制性会议始
,
讨论印支停火后
〔
14
〕
〔
21
〕
并带走大部分英国代表团成员”。同一日
,
杜勒
斯幸灾乐祸
地指示美国代表团
:
“我们认为会议休
会符合我们的利益
,
艾登离开
会议将表明再无充
足理由延宕在东南亚集体防御问题上的对话了。
〔
22
〕<
br>史密斯离开日内瓦的时间也不宜晚于艾登”。
的国际监督委员会的组成及其功能问题。此问题讨论了两周半一无进展。分歧的焦点是如何构
建执行、监督停火协议的国际监控机制。会议认
为
,
停火的执行、监控机制应由交战双方军事代表
组成的混合委员会
,及中立国组成的国际中立监
督委员会负责
,
但在两者的功能如何界定、工作关系是平等还是从属、国际中立监督委员会的组成
国等一系列问题上
,
与会国立场相
差甚远。
6
月
9
日
,
在第六次全体会议后日内瓦会议在停火
问题
上又出现死结。
10
日第七次全体会议上
,
艾登
发表讲
话
,
对前两次会议双方分歧的加深表示遗
憾。与此同时
,
杜勒斯指示
国务院
:
“日内瓦会议
没有出路
,
共产党国家只是以会议为掩护进行
侵
略活动
,
建议降低美国与会代表团级别
,
史密斯可
以回国
,
留下罗伯特森
(
注
:
美国代表团团员
,
时任
美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
)
负责会谈
,
估计英国也会
采取
类似行动。这样
,
美英即能推进
4
月初关于
〔
17
〕
在东南亚采取联合行动的谈判了”。
15
日
,
杜勒
〔16
〕
〔
15
〕
在会议讨论印支停火议题的过程中
,<
br>中国代表
团对老、柬问题的认识也在发生变化。
5
月
30
日<
br>,
周
恩来发电给中共中央
:
“印度支那三个成员国的民族
和国
家的界限是非常明显而严格的……过去我们没
有看得这样严重”
,
“柬埔寨、老挝两个
王国政府在
大多数人民看来仍然是合法的政府
,
并且是被世界
30
多
个国家承认的政府”
,
“这次在日内瓦会议的接
触中我们才懂得……必须严格地以三个
国家来对
待”。他请中央考虑所提意见
,
并与越南劳动党中央
电商。
6
月
4
日
,
劳动党中央复电中共中央
,
同意周恩来的意见。
13
日晚中、越、苏三方代表商谈后决
定
:
由中国
提出老、柬问题必须予以具体讨论
,
并提
出与越南不同的办法
,
而由
越南提出“三国应相约互
〔
23
〕
相尊重独立、统一和国内制度”。
在日内瓦会议步入僵局的同时
,
中、苏、越已酝
酿在老、柬问题与越南问题分开处理的
议题上改变
原有立场。
三、会议的突破性进展
中国代表团准备在老、柬议题上作出破冰
之举
前夕
,
英国代表团也作了最后一次努力。
6
月
15日
,
英国外交及联邦事务部次官卡西亚等与中国代
表张闻天会谈
,
卡西亚表示在从老、柬撤出越盟部
队问题上
,
西方是决不会让步的。如越盟部队从两
国撤出
,
与会各国将没有任何一国会利用这个协议
在老、柬建立基地。艾登希
望在
16
日第
14
次限制
〔
24
〕
性会议
开幕前会晤周恩来。
16
日上午周恩来往
斯举办新闻发布会
,
公布丘
吉尔、艾登即将访美
,
并认为日内瓦会议没有结果。此时
,
史密斯已宣
布于
6
月
13-20
日的那一周内从日内瓦回国。
〔
18
〕
到
6
月
15
日
,
日内瓦会议已经走入死
胡同。同
一天
,
日内瓦会议在朝鲜问题上的谈判也以失败
告终。与此同时,
英国亦对会议陷入僵局表示失
望。
9
日
,
艾登电告丘
吉尔
,
如果共产党人不作让
步
,
有必要结束会议
,
鼓励老、柬向联合国求助。
12
日
,
史密斯又接到艾森豪威尔总统的私人指<
br>访艾登。周表示
,
中国不能看到老、柬成为美国军
事基地威胁中国安全
,
中国愿意看到两国成为像印
度那样的东南亚型国家
,
并愿意与之和平共处。
在
政治上
,
越南民主共和国愿意尊重老、柬的独立、主
权和统一
,<
br>军事方面应该承认有本地抵抗部队
,
也
承认过去有越南志愿军在两国作战
,
有的已经撤
出
,
如果现在还有
,
也应该撤出。艾登表示
,
这也是
〔
25
〕
英国的要求。此时
,
周
恩来已明确表示希望老、
示
,
指示其返美
,
史密斯催促艾登结束会议
。同
时
,
艾登已经感受到英国国内的压力
,
英国媒体经
常引
用美国媒体对他的攻击性语言。艾登知道保
守党已对自己的表现不快
,
甚至一些英国代
表团
的工作人员也对其不满
,
这种不快与不满来自对
美英关系不协调的认识。
艾登只能得到年迈的首
相丘吉尔的支持
,
但这很不够
,
因为丘吉尔已
于
6
〔
19
〕
月
11
日告诉他将于
9月退休。
6
月
10
日第七
柬成为“东南亚型国家”。
7
月
13
日
,
在与艾登的
会晤中
,
周恩来解
释了“东南亚型国家”的涵义。
“东南亚型是我用的名词
,
尼赫鲁总理用的名词是〔
26
〕
中立
,
也就是说像印度、缅甸一样的国家”。从此次全体会议上
,
艾登明确指出会议陷入僵局的症
结
:
其一
,
老、柬问题是否与越南问题分开处理
;
其
二
,
国际监督
委员会的组成等问题
,
“分歧是广泛
与深刻的”
,
“除非我们缩小分
歧不再延迟
,
否则
〔
20
〕
我们的任务就要失败”。
14
日
,
美国代表团致电
次会谈开始
,
中国与越南民主共
和国对老、柬外交
的关键词便是中立与和平共处。比之
1953
年到
1954
年初中国政府强调老挝在印支战争中的军事
国务院
:
“估计艾登将于周四(
17
日
)
离开日内瓦
,
・
53
・<
/p>
价值
,
这是一次重大的对老政策调整。
16
日下午,
第
14
次限制性会议上
,
周恩来提出
意这样的条件<
br>:
禁止老挝等国从自由世界获取军
〔
34
〕
事、经济援助。老
挝、柬埔寨的中立化成为日内
关于老、柬问题的六条建议
,
其核心为
:
一、老、柬的
交战双方司令部代表在日内瓦会晤研究在两国境内
停止敌对行动的问题。这个问
题包括两个方面
:
一
方面是老、柬本国敌对军队包括两国抵抗部队在内
的部署
问题
;
另一方面是一切外国军队撤退的问题。
二、印支全境停止敌对行动的同时
,
停止从印支境外
输入各种新的部队、军事人员和武器弹药。但也可
以考虑老、柬输
入必要的自卫武器问题。三、停战后
任何外国不应在印支国中任何一国建立军事基地。
四、应在
老、柬进行国际监察。
〔
27
〕
瓦会议印支阶段讨论走向成功的突破口。四、以和平团结老挝
6
月
20-21
日
,
日内瓦会议休
会后周恩来并
没有立刻离开日内瓦
,
而是开始着手在和平共处外
交方针下改善
印支三国彼此关系
,
改善中国与老
挝、柬埔寨的关系。周恩来对自己的助手们明确表<
br>示
:
“是用战争能够团结老挝和柬埔寨
,
还是用和
平可以团结
它们
?
是用战争团结东南亚呢
,
还是用
和平团结它们
?答案是用和平可以团结它们
,
用军
〔
35
〕
事手段只会
使它们投向美国”。
20
日下午
,
周恩
周恩来的建议在会上赢得广泛
支持
,
连史密斯
也承认中国代表团的建议是“温和的、合理的”
,
“
许多地方是可以同意的”。
19
日在第
16
次限
制性会议上
,
以中国建议为基础
,
通过了《关于在
柬埔寨和老挝停止敌对行动达成协议的
公报》
,
其
中规定
,
双方司令部代表将立即在日内瓦或当地会
晤
,
就停止敌对行动的各项问题进行研究
,
从撤退
在两国的一切外
国武装力量和外国军队问题开始
,
21
天内向大会提交研究报告。
〔
29
〕
〔
28
〕
来在下榻的花山别墅会晤越南领导人应邀前来的柬埔寨外交大臣泰普潘。会晤中泰普潘对越南侵
犯柬埔寨表示担心。周恩来表示
,
越南民主共和国
不会有这种想法
,
否则就成了小帝国主义
,
我们也<
br>反对。为了消除这种担忧
,
周恩来表示愿意在次日
〔
36
〕<
br>安排范文同与柬代表团进行直接接触。
21
日中
午
12
时,
周恩来在花山别墅会晤了老挝代表团团
长、老挝外交大臣培・萨拉尼空。周恩来表示,
我
们在尽力促成印支三国接近
,
尊重三国的独立
,
反
对美国在三国建立军事基地。萨拉尼空表示希望
能与中国、越南建立外交、经济和文化关系。萨
拉
尼空认为老挝的政治问题不大
,
苏发努冯亲王并不
想要推翻国王
,
只是想参加政府。周恩来还与萨拉
尼空探讨了苏发努冯亲王与富马亲王
(
时为
老挝
〔
37
〕
首相
)
会晤的可能性。
21
日晚
,
周恩来宴请范文
6
月
17
日积极主张和谈的孟戴斯<
br>-
弗朗斯组
成法国新政府
,
在就职演说中弗朗斯保证新政府将
在四周内实现印支停火。老、柬问题的进展、弗朗
斯的保证令英国对日内瓦会议重又充满希望。
22
日
,
艾登告诉英国内阁希望美方不要以东南亚筹建
集体安全机制破坏会议
。
25
日
,
艾登拟与丘吉尔
一同访美
,
艾登认为他
访问华府的目的是说服美国
政府给法一个在日内瓦达成协议的机会
,
在日内瓦
会议之前不要发布任何在东南亚建立反共联盟的
消息。在日内瓦会议结果出来之前
,
英
国不会承诺
〔
30
〕
参加东南亚地区任何形式的联合行动。
6
月
25
同等与泰普潘、萨拉尼空一行。范文同同意从两国
撤出越南志愿军
,
同意继续在老挝保留法国军事基
〔
38
〕
地。席间
,
大家为三国和平和四国友好干杯
,
“三
国都用法语交谈起来
,
互道
过去相识情况及同学关
〔
39
〕
系”。在和平共处方针指导下
,在中国推动下
,
-28
日
,
美英首脑会于华盛顿。杜勒斯对日内
瓦
印支三国领导人坐到了一起
,
这是日内瓦会议的一
件大事
,
也是印支三国关系中的一件大事。到
6
月
底
,
中国关于印支三国间
关系及中国与老挝、柬埔
寨关系的思路已十分清楚
:
印支三国相互尊重主权
领
土完整、和平共处
,
谋求老挝中立化
,
剩下的工作
是落实这些政策原
则。
7
月
3-5
日周恩来在广西柳州会晤越南领导
会议关于老挝、柬
埔寨可能达成的安排表示担心
:
“中立与非军事化的程度对于训练装备两国部队、
安插
外国顾问会有很大的限制性影响。如果没有
〔
31
〕
这些援助
,这些政府不可能存在下去”。但英国
并没有接受美国立场。
28
日美英达成七点共
识
,
其中关于老挝的内容是
:
老挝独立
,
但应可自由取〔
32
〕
得外国军事援助。同日
,
艾登在华盛顿举行记者人胡志
明、武元甲与黄文欢。双方共进行了八次会
谈。周恩来在会晤中明确指出
,
在印支我们
只有一
个任务就是和平。关于老挝的讨论双方达成一致
,
底线是在老挝要求上、中、下
寮各有一块地区的基
础上
,
力争到上寮、中寮有一块地区
,
如不行再
议。
根据柳州会谈精神
,
越南劳动党形成了《七・五文
件》
,
发给在日内瓦的范文同
,
其中关于老挝的内
招待会
,
声称对与社会
主义国家和平共处抱有信
心
,
并说服美国同意在日内瓦会议后考虑东南亚集
〔
33
〕
体安全问题。美英达成共识后
,
又与法国沟通。
7<
br>月
13
日
,
杜勒斯、艾登与弗朗斯会于巴黎
,
三国<
br>达成一致意见
:
日内瓦会议后美国不在印支建立军
事基地
,
但
杜勒斯强调
,
日内瓦会议上西方不能同
・
54
・
容是
:
争取把靠近中国和越南的桑怒和丰沙里两省
划为老挝抗战力量的集结区。<
br>〔
40
〕
员。选举以后
,
抵抗运动方面可以参加王国政府。<
br>划分集结区只是临时办法
,
不是分治。在中国作出
妥协后
,
萨
拉尼空谈到
:
“我们只在报上看到美国
打算建立东南亚防御同盟
,
并
准备把印支三国包括
进去
,
但是我们没有这样的考虑
,
我对许多记者
都
这样讲过”
,
“老挝不应该参加任何军事集团”。周
恩来表示
,<
br>我们曾经提到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可
〔
44
〕
以适用于我们之间的关
系。
7
月
12
日周恩来返回日内瓦
,
继续致力于推
动印支的和平与老挝、柬埔寨中立。这一努力包括
两个方面
:
利用西方国家矛盾
,
阻止老挝、柬埔寨落
入西方军事联盟、阻止美国在两国、特别是老挝建
立军事基地
;
推动两国接受中立。
13
日
,
艾登到周
恩来寓所
会晤周。周表示
,
希望老、柬中立
,
“不希
望老、柬成为任何外国的
军事基地
,
也不希望两国
参加敌对另一方的军事同盟”。
17
日周恩
来往
访艾登
,
会晤中周恩来集中关注两件事情
:
美国是
否会
在老、柬建立军事基地
;
印支三国是否会被
“搞进”美国筹建的东南亚防御同盟中。对
于前一
个问题
,
艾登的答复是明确的
:
“我可以很有把握
地
说
,
美国并不想在这二国的任何一国建立军事基
地”
;
对后一个问题
,
艾登闪烁其词
,
仅表示只能以
个人名义作答
:
“
并没有想到要印支三国成为
(
东
南亚集体防御
)
成员国”。在周恩来
的一再追问
下
,
艾登表示将和史密斯澄清此事。次日
,
艾登
派卡西亚会晤张闻天
,
转达对此问题的澄清结果
:
“英方认为在将达成的解决
办法
(
注
:
指日内瓦协
议
)
中
,
将会使这些国家中立化
,
使它们不和任何
〔
43
〕
方面结成
同盟”。另一方面
,
周恩来积极争取老
〔
42
〕
〔
41
〕
根据以上会晤
,7
月
20
、
21
日
,
日内瓦会议达
成《关于在老挝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日内瓦会
议最后宣
言》。《关于在老挝停止敌对行动的协
定》规定
:
禁止一切增援部队和军事人员进入老
挝
,
禁止在老挝全境建立新的军事基地
,
禁止各种
武器、弹
药和装备进入老挝
,
但为老挝自卫所需
,
〔
45
〕
一定数量和一定类型的武器不在此限。另外
,
成立国际监控委员会负责监察、监督在老挝停止<
br>敌对行动协定的实施。国际监控委员会设立固
定、机动视察小组
,
由委员会组成
国
(
加拿大、印
度、波兰
)
派同等人数的军官组成。在老挝国内政<
br>治问题解决以前
,
抵抗部队转移到桑怒和丰沙里
〔
46
〕两省。在《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中
,
“老挝王国
政府声明”表示
:不允许老挝领土被利用来为侵略
政策服务
,
不在老挝领土上建立外国军事基地(
法
国在老挝保有两个军事基地
)
,
老挝不参加任何外
〔
47
〕
国军事集团。有关柬埔寨的问题也作了类似安
挝代表接受中立
,7
月
14
、
18
日与萨拉尼空两次会
晤。周恩来表示老
挝问题分为两个方面
:
对外方
面
,
希望老挝不让外国在其境内建立军
事基地
,
不
和外国缔结军事同盟。内政方面
,
老挝抵抗部队应
该承认王国政府
,
王国政府也应该承认抵抗部队。
至于老挝抵抗部队的集结地区,
越南的提议是在
上、中、下寮分散为
11
个点
,
萨拉
尼空认为这无异
于老挝分治。周表示已与英、法谈过
,
在老挝东北
两省划定一
个集结地区
,
不要分散在
11
个点上
,
并
设混合委
员会来处理双方关系
,
另外老挝抵抗部队
可以编入王国军队或警察队伍
,一部分还可以复
排。
日内瓦会议基本建立起老挝、柬埔寨中立的国
际安排。中国和
平共处的印支地区政策遏制了美
国以对抗为特征的战争政策。
当然
,
虽然确保
老挝、柬埔寨中立的国际机制
在日内瓦会议上确立起来了
,
但是美国政府并不甘
于失败
,
在美国政府的破坏阻挠下
,
印支地区仍然
存在着对抗与和
平两种力量的较量。
〔参考文献〕
〔
1
〕〔
4
〕〔
5
〕〔
6
〕〔
11
〕〔
12
〕〔
20〕〔
24
〕〔
26
〕〔
27
〕〔
37
〕〔
39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中华人
民共和国外交部档案馆编
.1954
年日内瓦会议〔
M
〕
.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6.213,129,131,237,133,136,
1
65,240-241,244,171-172,329-330,330,244,247-248,252
,332-335,530-531,520-535,507.
〔
2
〕〔
7
〕〔
8
〕〔
9
〕〔
10
〕〔
13
〕〔
14
〕〔
17
〕〔
21
〕〔
22
〕<
br>FRUS
,
1952-1954
,Vol.16,pp.749-750,p.
834,p.834,
p.869,p.868,pp.896-899,pp.938-939,p.
1118,p.1136,p.1147.
〔
3
〕〔
28
〕〔
29
〕陶文钊主编
.
中美关系史
1949-1972:
中卷〔M
〕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111,113,114.
〔
15
〕〔
16
〕〔
18
〕〔
30
〕〔<
br>33
〕
,
Geneva1954:theSettlementoftheIn
dochinaWar
,New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Pr
ess,1969,.298-299.
〔
19
〕
JamesCable,<
br>theGenevaConferenceof1954onIndochina
,NewYor
k:
π
sPress,1986,pp.93-94.
〔
23
〕中共
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
金冲及主编
.
周恩来传
:
三〔
M
〕
.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8.1126-1127.
〔
25
〕〔
35
〕〔
3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
周恩来年谱
1949-1976:
上卷〔
M
〕
.
中央文献
出版社
,1997.385,389,
・
55
・
38
8-389.
〔
31
〕
FRUS
,
1952-1954,Vol.12,p.577.
〔
32
〕〔
34
〕
FR
US
,
1952-1954
,Vol.13,p.1758,pp.1819-182
1.
〔
36
〕〔
40
〕李连庆
.
大外交家周恩来・
舌战日内瓦〔
M
〕
.
(
香港
)
天地图书有限公司<
br>,1994.306-311,335.
1973
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研究述评
孙
德刚
〔摘要〕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
1973
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的研究主要
分为五大议题
:
苏联对第
四次中东战争的影响
;
美国精英与第四次中
东战争的危机管理
;
阿拉伯国家与第四次中东战争
的内幕
;
以色列与
第四次中东战争的过程
;
石油武器与第四次中东战争。从研究资料来看
,
大<
br>多数学者依据当事人回忆录、期刊报纸和政府公报
;
从方法论来看
,
学
者们多采用史学方法。
此研究存在的问题是
:
研究成果几乎被西方学者垄断
,
使学术偏见难以避免
;
跨学科研究方法
的尝试依然处于起步阶段。随着美国、
俄罗斯、以色列、阿拉伯国家等相关外交档案与政策文
件逐步解密
,
重新审视该议题具
有重要的史学价值。
〔关键词〕
第四次中东战争
;
阿以冲突
;
美苏缓和
〔中图分类号〕
K382.52
〔文献标识码〕
A<
br> 〔文章编号〕
1000-4769
(
2008
)
02-00
56-06
目前学界对
1973
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研究的成果可谓
汗牛充
栋
,
当事人回忆录、论著、报告文学、传记、论文、录像
片等相继问世
,依据的研究材料包括当时的新闻报道、政府
政策宣言、联合国决议、领导人讲话、民意测验、宣传图
片
等。从研究内容来看
,
国内外学者对第四次中东战争的研
究主要包括五大议
题。
一、苏联对第四次中东战争的影响
苏联与第四次中东战争关系的历史档案尚未大批解
密
,
但有些公共文件与一手资料已经相继出版
,
如罗伊
(
YaccovRo
π
i
)
编写的《从蚕食到卷入
:
苏联中东
政策的文献
〔
1
〕
研究
,1945-1973
》。
1974
年
,
美国迈阿密大学的科勒
一书
,
认为苏联对第四
次中东战争的政策是在美苏缓和与
构建全球“反帝统一战线”的大背景下制定的
,
苏联
既希望
同美国和平共处
,
又希望扩大自己在第三世界的影响力
,
其<
br>〔
2
〕
对阿拉伯国家的军售是诱发战争的原因之一。以色列希
伯来大学
教授戈兰
(
GaliaGolan
)
在《赎罪日战争及其之后
:苏联与中东危机》一书中也认为
,
苏联的中东政策导致了第
四次战争的爆发
,
①
但是
,
勃列日涅夫曾一度阻止埃及和叙
利亚发动战争
,
甚至冒同埃及断交的风险拒绝向阿拉伯国
家提供武器
,
直至战争爆发前苏联
领导人柯西金仍强调阿
以冲突应当以政治手段加以解决
,
说明苏联对埃及和叙利
亚发动战争加以抑制的一面常常被忽略了。
1990
年
,
戈兰
(<
br>
)
等人便撰写了《苏联与
1973
年十月战争》
①
G
aliaGolan,
YomKippurandAfter:TheSovietUnionandt
heMiddleEastCrisis
,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
tyPress,
1977,pp.1-21.
此外
,
以色列学者迈克尔・康
菲诺等人也对苏联中东政策作了深入探讨
,
参见
Michael,ConfinoandShimonCasselleds.,
MiddleEast
,Jerusale
m:IsraelUniversityPress,1973.
(
06JZD0013
)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冷战时期美国重大外交政策研究”
〔作者简介〕
孙德刚
,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2007-
2008
年美国丹佛大学国际关系学
院访问学者
,
上海
20008
3
。
・
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