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条件下公共舆论环境的发展变化及地方政府的自我调适之策_刘强
湖南三本-爱护公物演讲稿
2013年第3期
58
总第69期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Jour
nalofHubeiAdministrationInstitute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N
o.3,2013
General
2013
No.69
年第
3
期
・管理研究・
DOl:.1671-7155.2013.03.011
新媒体条
件下公共舆论环境的发展变化及地方政府的自我调适之策
刘强,李保林,高云
(云南省行政学院
,云南昆明650111)
[
作者简介
]
刘强(1964—),男,重庆人,
云南省行政学院副编审、博士,主要从事边疆民族政治问题
研究;李保林(1968—),男,云南建水
人,云南省行政学院副编审,主要从事公共行政问
题研究;高云
(
1954—
)
,男(回族
)
,云南大理人,云南省行政学院编审,主要从事行政文化
研究
。
[
摘要
]
不能正确把握新媒体条件下公共舆论环境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
使地方政府处理公
共事务呈现出低水平的结果。地方政府应对舆论环境的动态变化应积极进行自我调适,
即在舆论
环境更富有民主性、选择性、变化性、差异性、开放性、交互性中进行调适。
[
关键词
]
新媒体条件;舆论环境;失当;调适
[
中图分类号
]D63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671-7155
(
2013
)
03-0058-04
不能正确
认识和把握时代进步促成的以网络媒
体为标志的新媒体条件,未能把握公共舆论环境的
动态发展
变化,从而在公共危机事件中屡屡处于被
动境地,已成为一些地方政府的现实窘境。因此,认
识
舆论环境的新特点和传播环境变化的新趋势,分
析我国地方政府应对新媒体条件下公共舆论环境的
不适应及失当表现,探讨其应对新媒体条件下公共
舆论环境变化的自我调适之策,对于提高地方政府<
br>的公共事务处置能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新媒体条件促成公共舆论及舆论环境发展变化的新特点
舆论就是以社会公众为主体,以现实社会以
及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为客体的
某种信念、态度和
情绪表现的总和。其本质表现为:舆论作为公共意
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
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
众利益为基础,以公众事务为指向。舆论至少应包
括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公共性,具体体现为舆论
指向的公共性和作用目标的公共性;二是公开性,
舆论对社会生活
现实直接或间接干预,都是在社会
收稿日期:
2013-02-28
公共领域发挥作用
;三是急迫性,其涉及的都是近
在眼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指向与目标的现实
迫切感决定了
舆论的社会急迫性;四是评价性,它
是一种意见,是对事物做出判断,带有明显的主观
倾向。舆
论环境,可以理解为就是社会公众不同领
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具体舆论的有机联系。近
10
余年来,以网络媒体为标志的新媒体的强势出
现和急速发展,使舆论及舆论环境出现了急剧发展
的变化态势。
1.舆论的社会功能显著增强
在传统媒体条件下,以公开表达的集合式的
公共意见直接或间接地干预社会生活这一舆论属
性基本上没有可能得到显现。但在今天,这正在成
为突出的社会现象甚至成为时代特征之一。无论
是前几年的“周老虎”焦点舆论引发公众对于公共事务机构公信力的忧虑,还是近一两年关于“表哥”、
“房叔”、“房媳”的追踪,其中的舆情即使
不排除具有
猜测性、模糊性和倾向性等缺陷,但其内含的民意
表达和民众力量显现的真实性则是
确凿无疑的。在
2013
年第
3
期
刘强李保林高云:
新媒体条件下公共舆论环境的发展变化及地方政府的自我调适之策
59
这些事件发酵成典型的公
共舆论事件的过程中,传
统媒体如报纸和广播电视几乎没有起到作用,其发
展结果使舆论的本质
特性得到了真实的体现,新媒
体成为舆论的社会功能得以凸显的催化剂。
2.舆论及舆论环境对
公权力的监督职能显著
增强
在现代社会中,舆论及舆论环境重要功能之
一就是对涉及公
共事务的组织、人员的行为实行监
督,进行有效的制约和限制,使之服从于既定的公
共共同意志
,符合公众共同利益,这一直是党和人
民的期望。但是,也是在新媒体条件下,这个期望
的实现
速度和实际效果开始得到了真实而有效的
显现,并且,对于网络监督、网络反腐、网络防腐等
问
题,来自中央高层的积极关注和民间就此的热烈
讨论,为下一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舆论监督
环境展现了令人乐观的前景。
3.舆论及舆论环境在公共事务满足人民根本
利益的过程中发挥
更加积极的作用
“权为民所授、权为民所用”若离开了舆论及舆
论环境对于民意的真实而及时的
表达,难免落空。
而在新媒体条件下,公众共同的意志和要求开始获
得了一些及时发声的渠道,
并且构成对地方政府所
控制的传统媒体的倒逼机制,使传统媒体也开始以
过去从未有过的真实愿
望把反映民众心声、关心民
众疾苦、寻求民众欢迎作为媒体工作的重要环节。
4.舆论及舆论环
境互动性的特质愈来愈明显
新媒体条件下的舆论及舆论环境,对于政府
认识公共舆论和处理公共
事务来说,其所提供的并
非是一个经过精心筛选的纯净环境,而是兼容并包
的复杂环境。这种环
境下的社会思潮与主张良莠
不齐、斑驳芜杂。如何在忠实于公众根本利益的前
提下,因应舆论环
境的这种变化,把握好新媒体条
件下舆论环境主动型、交互型的特质,提升政府舆
论的影响力、
引导力和公共声誉,成为极具挑战性
的新课题。
5.舆论及舆论环境鼓励或约束公众行为的道<
br>德塑造力显著增强
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和舆论环境一方面鼓励
公众成员符合公共道德或职
业道德的行为,另一方
面则约束和制止公众成员违背公共道德或职业道
德的行为。舆论还在社会
改革和革命中担当思想
启蒙、争取群众的先导作用
[
1
]
。新媒体条
件下的舆
论及舆论环境,通过直通公意的渠道和发自于民间
的情感诉求,鼓励或制约公众行为的
道德塑造力不
断增强。近年来,在诸多需要唤起公众高度关注的
公共事件中,网络媒体的导向作
用显然已经远远超
传统媒体。
新媒体条件所促成的舆论及舆论环境的这些
发展变化,在
推动中国时代发展进步的同时,也把
一些因未能适应以网络舆论为标志的新舆论环境
变化的地方
政府暴露在社会公众面前,其素质低
下、处置公共危机能力不足的自身弊端暴露无遗。
所以,研
究这种变化态势的规律与路向,有利于地
方政府明确知晓新舆论环境对政府处理公共事务
能力提
出了哪些新挑战,而地方政府又应完成哪些
角色转换以迎接这些挑战。
二、地方政府应对新媒体
条件下舆论环境动
态变化的自我调适之策
一些地方政府对于新媒体催生出来的舆论环
境
的特点缺乏深入理解和认识,未能顺应舆论环境
的变化以提高自身的公共事务处理能力而陷于被
动境地。因此,正确把握新媒体条件下舆论环境的
新变化实现自身角色和功能的合理调适,则是一些地方政府的理性选择。
1.在把握网络公共舆论环境的民主性不断增
强中进行自我调适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人民民主是社会
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
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
2
]
。民主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催
化剂,舆论环境
民主性的增强必然增强人们思想的
独立性。认识社会主义民主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
展趋势,是地
方政府应对公共事件、提高处理公共
事务能力的重要前提条件。
“文革”当中曾经有过“红海洋
”的浩大场面。
但这种所谓的“大民主”时代的公民缺乏自主选择性,
这个时代最缺乏就是社会
主义民主。因为民主所带
来的社会变化必然是人民自觉政治参与空间的扩大
和选择余地的拓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政治
生活和社会生活民主性的有序发展,人们自觉参与
政治生活的积极
性不断提高,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
依法管理
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
业
[
2
]
,成为我国政治进
步中的历史性潮流,这种进步
也折射到舆论环境当中。具体而言,就是人们可以
有选择性地接收
传统媒体之外的舆论信息。这样,
以人的独立自主性凸显为特征的舆论环境民主性的
增强,对地
方政府理性对待舆论环境和正确处理公
共事务的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但是,一些地方
政府没
有舆论环境民主性增强的发展态势,从而在
工作实践中陷入无法跟上时代发展潮流的困境。
因此
,地方政府在处理公共事务时,必须准确
把握舆论环境的民主性不断增强的发展趋势,实现
政府
工作的改革创新。具体而言,在政府管理工作
中要善于营造尊重人民群众的独立自主性,不仅要
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更要尊重人的思想意识
的独立性。从社会进步的发展趋势看,公共权力机
p>
60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13
年第
3
期
构在面对社会公众时,必须树立起充分尊重民众的
独立意识和独立人格的执政理念,积极回应民众在<
br>网络媒体中反映出来的利益关切和对政府工作的
批判建议,从而树立起自己的良好形象、提高政府
公共事务管理的有效性。
2.在把握网络公共舆论环境下信息选择的多
样性中进行自我
调适
在互联网时代,公共舆论环境的民主性不断
增强的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舆论环境的知
识
性或智慧性越来越明显。知识性和智慧性导致处
于新媒体舆论环境中的各种社会阶层、群体甚
至是
个人趋向于选择接收复杂问题和现象的非简单化
的解释,而非被动地消极地接收唯一性的信
息。
互联网改变了信息传播的单一性。权力意志
下狭隘的、单一性的信息传播,在信息具有选择
性
的舆论环境中已经失去了优势地位。地方政府在自
身形象塑造中,开始通过各种传媒的谈话类
节目和
时评类栏目而直接与网络媒体良性互动,以建立自
己亲民、关注民生的形象。这样,这些
地方政府对待
媒体的态度由原先的僵硬呆板向灵活性、亲民性和
平等性方向转化,而转化的一个
重要支点就是尊重
网络媒体条件下舆论环境的信息选择性。这是一个
积极的转变和变化。但与此
同时,也不乏一些地方
政府在对待舆论环境的信息选择性方面陷入被动。
比如,近几年一系列由
网络媒体首先揭露继而引发
传统媒体跟随曝光的公共事件。在保持沉默已无可
能的情况下,相关
地方政府“当事人”在事件被揭示
之初一般都闪烁其词,对事件发表明显缺乏说服力
和公信力的
“政府说辞”,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意
图十分明显。可是,随着事件的发展,其发生背后的
事
实真相的进一步被披露,这些“说辞”的苍白便导
致政府形象和公信力的下降。究其原因,就是相关地方政府不懂得网络时代的民众有很多信息来源,
政府并不是唯一的信息来源,公众对信息的接收已
经具有选择性。把握舆论环境的这种变化,地方政
府就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引导舆论发展的正确导
向,
尊重社会公众对信息的选择性接收,允许社会公众
质疑自己提供的舆论信息的真实性。这就
要求地方
政府提高自己的舆论引导能力,在正确处理、化解
公共危机中控制社会舆论的导向。<
br>3.在把握网络公共舆论环境的多变性中进行
自我调适
当前,世情、国情发展变化的复杂
性和多样性
是过去时代所无法比拟的,这就使公共舆论环境出
现了多变的特点。一种观念、一种
思想、一种见解
在网络舆论环境中形成热点后长时间不变的历史
一去不返了。地方政府若不了解
舆论环境的变化
性,就不会主动追踪时代的脉动和社会心理的变动
方向而实现自身工作方式和内
容的调整变化。
近年来,“仇富”情绪蔓延下的社会公共事件
频发。“仇富”情绪之所以能不断
蔓延,是因为社会
弱势阶层的存在及他们对富人或权势阶层不满情
绪的日益增长。网络舆论若是
长期定格在对富人
的“抽象”的不满上,那问题就简单了。让人始料不
及的是,在网络媒体的条
件下,“仇富”情绪的衍化、
发酵迅猛而激烈,“房奴”、“车奴”、“蚁族”、“蜗居”、
“
屌丝”、“啃老族”等网络舆论场中的名词在社会现
实中的对号入座,迅速唤起了社会共鸣和反响,并<
br>被按照经典定义不属于社会弱势阶层但其社会经
济地位近年来迅速矮化的“白领”人士所欣赏。这
就使舆论环境中的“仇富”情绪更加复杂化并不断
发展衍化。这种情绪的衍化变化的根源,乃是
由于
经济利益差距的急剧发展导致社会阶层心理和感
情的复杂变化,使社会的价值观念诉求愈加
多元
化、复杂化同时也难以阻止地愈加情绪化。
它真实地反映了多元社会利益群体矛盾的错综交织。但是,有相当多的地方政府并没有自觉认
识到舆论环境这种缺乏稳定性的变化,使得其缓解
社会舆论的紧张感、弥合社会阶层的裂痕、整合各
阶层利益的社会管理职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当然,积极顺应时代变化主动应对舆论环境
的发展变化取得工作主动权的案例也比比皆是。2008年在四川汶川抗震救灾中,我国中央政府和
灾区地方政府在多变的舆论环境中,成功化解地
震
带来的一系列公共危机,正确引导舆论导向,堪称
典范。对比“文革”时期我国对云南通海地
震、河北
唐山地震的具体应对,我国政府在四川汶川抗震救
灾中实现了诸多转变:从狭隘地讲求
政治任务为本
(在唐山大地震后甚至抗震救灾还不忘“批邓”)转
变为鲜明地主张以人为本;从
片面地理解自力更生
到呼吁一方有难八方援助;从片面地宣传国家集体
财产价值至上到高度尊重
人的生命价值;从普遍地
不接受人道主义援助到大力倡导社会慈善;从一切
仰赖国家和政府到大
力提倡公民社会责任意识的
觉醒,等等。审视这一系列变化,探讨由于历史和
认识的原因政府应
对抗震救灾之类公共事件的局
限性,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抗震救灾中政府应对理念的变化,折
射出舆
论环境的发展变化。政府面对舆论环境的变化时
应适时调适自身的角色定位。当前,地方
政府在应
对舆论环境的变化时,应以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
理念为指导,在积极应对中调适自身
的公共事务管
理理念和方式。
4.在把握网络公共舆论的分散性和差异性中
进行自我调
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
2013
年第
3
期
刘强李保林高云:新媒体条件下公共舆论环境的发展变化及地方政府的自我调适之策
61
确立,我国社会群体的分化在逐步加剧。不同社会
群体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获得
的经济
利益存在差异性,他们的社会认知和社会评价尺度
也存在差异性,这就使得社会舆论呈现
出分散化、
情绪化的特点。而这种分散的社会舆论有积极的,
也有消极的;有主流的,也有非主
流的。面对社会
舆论的这种分散化、差异性的特质,一些地方政府
只看到其间消极的情绪化的和
非主流的一面,而对
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进行封堵和防范,在封堵和防
范无法奏效时又采取回避
躲闪的鸵鸟对策,严重损
害了政府的公共形象。
必须看到,网络社会舆论的分散性和差异性,<
br>为地方政府的社会舆论引领工作指明了方向。我
们不能再停滞于社会公众思想意识高度一致的时<
br>代,这样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地方政府应适应
网络社会舆论具有分散性和差异性的现实,直面
分
散化和差异化的社会舆论,深刻认识到分散化和差
异化社会舆论背后暗藏的社会公众在情感、
倾向、
思想、认识和态度上的差异性,充分尊重这种差异
性,承认社会公众分散化的社会舆论所
表达出来的
社会利益诉求。在公众的利益诉求得到政府的积
极回应中,政府把握好引导公众舆论
的时机,提升
舆论引导的主动性和科学性、公信力和影响力。
5.在把握网络公共舆论的开放性
中进行自我
调适
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使
社会舆论环境发生了深刻的
变化,实现了由封闭性
向开放性的转变。在网络媒体环境下,对社会公众
进行思想控制越来越困
难。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
相比,最大的特点是网络媒体的交互性,其主要表
现在网络评论的开放
性,体现在网民对新闻事件的
超时空关注,没有空间距离,没有时间间隔,没有人
为障碍,其参
与性特点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任
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文字的编写者、音频视频的制
作者以及
实事的评论者和新闻消息的发布者,这种
开放性极大地提高了网络新闻传播的社会影响力。
在开
放的网络舆论环境中,隐瞒公共事件的真相,
回避对于公共事件的情感表达,延迟对公共事件的
信息发布,不但很难做到,而且将严重损害公共权
力机关的公共形象和社会公信力。一些地方政府
在公共事件发生后仍然寄希望于用操控舆论的方
式把事件平息,其结果一般是使问题更加复杂化甚至酿成公共危机。
网络舆论环境的开放性,对地方政府的社会
治理素养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地方政府应
把握舆论环境的这种变化,在社会治理中善于利用
网络媒体实现社会舆论的正
确引导及自身良好公
共形象的塑造,树立在社会公众面前透明、诚信、亲
民、公正的公共形象。
同时,地方政府在推出某项
公共政策时,要自觉接受开放的网络舆论的质疑、
评价和批评。政府
工作及公共政策是否得到开放
的网络舆论的认同,是检验其是否得到社会公众认
同和支持的重要
标准。
6.在把握网络公共舆论的交互性中进行自我
调适
2013年1月,中国互联网
络信息中心(CNNIC)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了第31次
报告显示,截
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
互联网普及率为42.1%。在互联网时到5.64亿,
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意见表达、利益诉求、情感宣
泄的舆论主渠道,已经从传统媒体转向互联网。网
络媒体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社会各阶层意见表达、利
益诉求、情感宣泄的舆论主渠道,是因为网络
公共
舆论具有交互性。交互性是指互联网媒体带来了
传受双方的双向互动传播。网络传播的交互
性,使
公众与媒介的传受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网络
传播的环境中,公众不再是单纯的被动的
权威信息
接受者,在接受信息的同时,公众也在影响着信息
的发布者,公众可以通过微博、博客
、BBS、新闻跟
帖、网上签名、网上论坛、专题讨论、网络公共舆论
等各种方式进行互动,交
互性的特点不但表现在网
民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传递信息,同时还表现在受
到网络公共舆论关注
的主体和网民之间也可以产
生有利或者不利的相互影响。
近年来,一些公共舆论热点议题在交互
性的
网络传播中得到了事实真相的揭示和政府的积极
回应。如网络公共舆论对我国高铁高速发展
背后
潜藏的危机和负面效应的追问;对一些省区迷恋于
通过投资拉动GDP增长,进行GDP增
速竞赛的担
忧和质疑;对测试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标准的质疑,
最终促使国家气象局于2013年
1月28日针对霾
预警信号标准进行修订,首次将PM2.5作为发布
预警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交互性的舆论环境
中,公权力机关发布的信息在得到社会公众的关注
的同时也可能得到他们
的质疑和批评。因此,面对
网络舆论的交互性,地方政府不能依靠传统的
“封”、“堵”、“截
”和被动延迟发布消息的模式,而应
转变社会舆论控制的方式与方法,及时进行网络信
息的回应
,积极在网上与公众进行沟通、对话和交
流,实现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
[
参考文献
]
[
1
]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
[
M
]
.上海:复旦大学出
版社,2005.
[
2
]
胡锦涛.
十七大政治报告
[
M
]
.北京:人民出
版社,2007.
(
责任编辑叶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