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意象化的叙事者
163校友录-沈阳体育学院分数线
第24卷第2期
200
9年4月
宿州学院学报
Journal
ofSuzhou
University
V01.24.NO.2
Apr.2
009
《红楼梦》意象化的叙事者
张岳林
(皖西学院中文系,安徽六安
237012)
摘要:“石头”充当叙事者成为意象化的叙事者,这是《红楼梦》独特的叙事特点。从
“以象含事”展开主题意旨、“以象
写事”建构人物形象、“以象运事”推动叙述层次转换等方面,石头
意象发挥了独特的叙事功能,从而使得《红楼梦》
叙事具有了诗化叙事的形式意义。
关键词:“
石头”;意象化的叙事者;诗化叙事;功能;形式意义
中图分类号: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
编号:1673—2006(2009)02一0064一05
一个叙述集团构成的[1’7](张洪波
称之为叙事者的
“多层分身”,而主叙述层是由石头与叙事者曹雪芹
在中国古代小说中,《红楼
梦》的叙事者问题无
疑是最复杂的。这不仅在于《红楼梦》的叙事者不同
于任何一部其他古代小
说的叙事者(说书人式的),
甚至它也不甚符合西方经典的叙事理论。因为《红楼
梦》的主要故
事是记在一块石头上的,经由空空道人
转述,作者“曹雪芹”更出现在文本中,成了一个故事
编
辑整理者。有的研究者把这一特点界定为发现手
稿式口],问题是这块石头又介入了故事中,成为《红<
br>楼梦》意象世界的基石和叙事建构的结点,石头甚至
开口说话,并与宝玉的人生、命运相纠缠,是
宝玉形
象的重要构成成分。显然这是真正独特的。问题是
这一独特性有何意义?有什么理论价值
?目前学界
似乎还没有给予充分的阐释。
目前学界关于《红楼梦》的叙事者问题主要有这
么几种观点。有的人认为《红楼梦》的叙事者就是“通
灵”的石头口1;有的人认为石头是《红楼梦》
主要的叙
事者,但“曹雪芹却赋予‘石头’两种功能:故事内的
自叙者和故事外的说书人”,而
作为“故事的叙事
者”,“‘石头’只是偶而以说书人的口吻介入故事,并
非故事的真正叙述者
”[33;有的人认为曹雪芹虽是
《红楼梦》的叙事者,但他是以“自觉的说书人”与“编
辑兼
叙述者”两种不同身份叙述故事、介入作品
的[4];有的人认为根据叙事分层,《红楼梦》应该有两<
br>个叙述者,即“超故事层”的叙述者与主层叙述或“内
故事层”的叙述者——石头[51;还有的
人认为根据叙
述分层,《红楼梦》由超叙述层、主叙述层、次叙述层
构成,每个叙述层有自己的
叙述者,而主叙述层是由
收稿日期:2008—10—08
双声复调叙述的[6]),凡此等等
,应该说揭示了《红楼
梦》叙事者的叙事特点。问题是叙事者的概念本身是
个复杂、不统一的概
念(有法国结构主义的深层语法
与英美修辞技巧的差异),上述种种观点虽各自抓住
了《红楼梦
》叙事者的某些特点,但也有一些含混不
清的地方,比如多个叙事者的相互关系、“石头”意象
的叙事功能及其形式意义等,更重要的是上述种种
观点主要是从西方叙事理论出发的,多少忽视了《红<
br>楼梦》所代表的中国叙事传统,这正是他们在“石头”
的叙事者地位及其叙事作用上难免闪烁其词
的原
因。因此,在理论问题本身不够清晰的情况下,面对
《红楼梦》异常复杂的叙事者问题,仅
仅描述出这些
特点似乎是不够的,我们应该重新思考相关问题,以
期揭示《红楼梦》的叙事者所
蕴含的独特的叙事学价
值。
“石头”作为叙事者是以意象形态参与《红楼梦》
文本叙事
的。这一点不同于那些从动物、植物等角度
叙事的作品。托尔斯泰的《马》、杰克・伦敦的《远山
的呼唤》、夏日漱石的《我是猫》、王渡的《古镜记》、蒲
松龄的一些小说等,这些作品本质上是拟动
物、植物
叙事,其背后隐身的仍是作者“我”。虽然其中不乏一
些意象参与了叙事,如《古镜记
》中的镜子主要起着
结构作用,《聊斋》中的一些“狐鬼花妖”等起着凝聚
意蕴、提供视角的作
用,但充当叙事者的、全局性的
意象还没有。《红楼梦》中的“石头”是由文本叙事者
基金支持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编号:2006SK263)。
作者简介:张岳林(1962一),安徽
桐城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64
万方数据
提供的,是居
于故事层面的叙事者。它以意象化的形
态作为居于《红楼梦》意象世界的基石和叙事建构的
结穴
点发挥着独特的叙事作用,提供了独特的叙事
跟光,使得《红楼梦》叙事具有了诗化叙事的形式意
义。
在此,有一点需要辨析的是,有研究者认为《红
楼梦》有两个叙事者或多个叙事者,这一
说法存在理
论上的模糊。一般的说,有叙述文本就有一个叙事
者。至于这个叙事者设置多少个替
身,分身为多少个
层级的叙事者可以根据文本叙事需要而定,而不应
笼统地称有几个叙事者。“
也就是说,超叙述的叙述
者、故事外的叙述者也都可能成为文本的叙述对象,
它们一同构成小说
的叙述文本并与故事叙述相映
衬。比如具有多重叙述结构的《红楼梦》,其处于超叙
述层中的‘
石兄自录经历’、‘空空道人的两次抄书’、
‘曹雪芹批阅十载’等不都是在为故事的叙述编织着
种种理由吗?”[7]这即是说《红楼梦》中“石头”与文本
叙事者不是平行关系,而是层级关系。因
为“石头”意
象不仅是文本叙事者提供的,是其替身(不是完全
的),还时而进入故事中,介入
宝玉形象的建构中,这
时它已是叙述对象了,虽然这是戏剧化的。
那么,“石头”作为意象化的
叙事者具有什么样
的叙事功能?其形式意义是什么?目前,研究者一般
认为“作品的主体部分,
即石头所记之事,是由石头
做叙述人。作为石头这叙述者,既是叙述者,又是故
事的参与者,它
幻化的宝玉是作品的主人公,但宝玉
游太虚幻境时,又是不参与情节的叙述者。”[83或
“《
红楼梦》的主体部分,自然就属于全书的主层叙述
或称‘内故事层”’,“而石头则无疑是主层叙述或‘
内
故事层’的叙述人”。至于叙述人多角度复合叙述,则
分为“有节制的全知叙述角度”、“客
观的次知叙述角
度”、“主观的旁知叙述角度”三个方面等[5卫3。。然而,
这里悬置的问题
是,无论“石头”,还是宝玉,都存在
不在场的情况,比如贾琏室内的活动情景等;而把
“石头
”等同于宝玉,则把石头完全人物化了。更重要
的是他们没有回答《红楼梦》文本叙事者何以要创造一个“石头”叙事者,让这个叙事者参与叙事进程,但
又大多时问让其隐身,成为故事的远景,及其
具有的
形式意义问题。
我们知道,红楼故事是记在一块“石头”上的,是
通过“石头”
的眼光来演示的,所谓“石上所记之文”、
“石头所记之事”,“石头”的叙事者地位由此确立,而这块“石头”经由女娲锻造、灵性已通。这样,由文本
叙事者叙述“石头”的故事,由“石头”叙述
红楼故事,
由曹雪芹加工叙述“石头”上所记之故事,《红楼梦》
叙事便在多重叙述眼光的交合
与分离中演进,呈示
万 方数据
出特别的叙事风貌。根本的则是,由“石头”居于红楼
故事之先,“记”出了“石头”红尘历劫之往事。那么,
由“石头”倒叙红楼一梦,红楼故事便被置于神
奇情
境中,以似真似假、真甄假贾的形态展开。这显然是
对“圣人立象以尽意”传统的艺术改写
。王蒙曾幽默
地以为这是作者为红楼故事设置了一个遥远的观察
哨。但透过“石头”眼光看红楼
大梦,从大荒山青埂
峰、太虚幻境来看、来写现实世界,却正是《红楼梦》
叙事的叙事策略。这
样,从“石头”眼光看红楼红尘故
事,便在全知视角中隐含着限知视角,实现着视角的
叠加和叙
事距离(旁观者和当事者)的自由转换。如
此,红楼故事意旨具有着一种超越性意蕴,而不是止
于故事表层内容的展示,不是止于当时流行的观念,
在丰富、细致的故事演示中,给读者一种超越性的启
示,这正是“石头”叙事者从遥远的大荒山、飘渺的太
虚幻境来看红楼现实故事而产生的间离的
叙事效
果。这样,红楼故事便被置于文本叙事者与“石头”叙
事者的不同眼光之中,如33回关
于王夫人是“善人”
的叙述。张洪波认为《红楼梦》的主叙述层是由石头
与叙事者曹雪芹双声复
调叙述的[6]82。但仔细辨析之
下,“叙事者曹雪芹”只是布斯所谓戏剧化的叙事者,
他仍
是文本叙事者的替身,与“石头”处于同一叙述
层。如此,则红楼故事的叙事眼光就更复杂了。它们之问既存在分层的差异,也出现了对话的交锋和互
补,从而丰富了文本的叙事效果。而“石头”叙事
的效
果在于,为红楼故事确立了诗化叙事基调,把红楼故
事置于女娲造人的“史前”的文化情境
之下。
因为女娲造人的见证人正是“石头”。“石头”以
过去现在时,携带着大量的文化信息,
为故事的开场
设置了神奇的艺术情境(故有研究者认为,这是站在
时间之维的前端对其后端之事
的先叙,是打破了线
性时间的[9]。确实,《红楼梦》的这种叙事开场是空间
性的)。首先,
“立象”(“石头”)以点醒超叙述层的叙
述意旨,把红楼故事的事体情理置于传统叙述惯例
的
比照之下,见出红楼故事琐细处的无限烟波。正是
对“才子佳人”、“野史”、“风月笔墨”等传统叙述
模式
的扬弃,使得“石头”的叙事眼光呈示出自我的个性
气质,其追怀性的语调散发着强烈的抒
情气息。当红
楼大梦在追忆往昔、悲悼红尘人生的氛围中隆重开
场,其浓郁的抒情效果把读者带
进了红尘人生的悲
喜场景中,而获得强烈的艺术感召。故孟昭琏认为
“‘石头’充当叙事者为《
红楼梦》故事蒙上一层浓厚
的神话色彩,增加了全书的浪漫主义情调”[3]1”,此
言有理。
深析之,这其实是一种灵动的叙事策略,创
65
设出了一种间离的叙事效果。其
次,以过来人叙述者
的身份见证了儿女真情的发泄、贾府老少爷们的末
日狂欢,“记”出了红楼
世界的种种“末世”象。而小说
的历史意识、客观纪实性也由此呈示。再次,以假(石
头)写真
(人)、以真见假,真甄假贾,真假互见,呈示
红楼叙事的真假有无之趣,尤其是无处见意之趣。我们知道,中国古代艺术传统讲究“虚处传神”、“无中
生有”、以有限表现无限,所谓“大音稀声”
、“于无声
处听惊雷”。《红楼梦》的传神处往往不止于故事的表
面,即叙事者直接叙述出的内
容,而是在叙事者欲说
还休,点到即止处。比如“天香楼事件”、“贾母对宝黛
爱情的态度”等
。所以戚蓼生评之日:“吾闻降树两
歌,一声在喉,一声在鼻;黄华二牍,左腕能楷,右腕
能草
。神乎技矣,吾未之见也。今则两歌而不分乎喉
鼻,二牍而无区乎左右,一声也而二歌,一声也而二牍,此万万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竞得之《石头
记》一书。嘻,异矣!”《红楼梦》中的这种不
写之写、隐
覆之笔、象征之意趣,正是通过“石头”叙事者的点醒
而得到显现和贯通的。故杨义
先生认为意象的叙事
功能之一即是点醒精神、凝聚意义[10’。《红楼梦》中
的“石头”则角
色化地点醒了真假互见、有无相生的
艺术哲理,揭示了红楼一梦的悲悯情怀,而呈示出诗
化叙事
的意趣。因此,“石头”意象的这一叙事维度正
是主题性因素的。詹姆斯・费伦在研究人物的叙事
功能时,认为人物含有三个组成因素:“模仿的(作为
人的人物);主题的(作为观念的人物);综合
的(作为
艺术建构的人物)”。其中人物的主题性因素是指在
主题层面上人物成为作品思想内容
的组成部分,“人
物代表以一种或另一种方式展开叙事主题的一个或
多个群体和功能”[11]
。“石头”意象虽不等同于人物,
在此所呈示的却正是一种展开叙事主题的功能。虽
然“石头”
在叙事进程中兼有三种因素,三种因素存
在相互作用的情况。但就居于文本结构核心的意象
化叙
事者来说,其主题性因素是起着全局性叙事作
用的。由此,我们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石头”叙事者的叙事特点之一是“以象含事”。上述分析已揭示
出“石头”作为叙事者对《红楼梦》叙事意旨、
叙事策
略、叙事眼光的控制。重要的是,“石头”叙事者是负
载着种种文化信息和作者意图来控
制叙述话语和故
事进程的。石器时代的文化密码、石能言的典故、石
破天惊的历史寓意、天产石
猴的小说象征及其“玉”、
“石”两重性等,使得“石头”叙事具有厚重的文化审
美积淀。此时
,“石头”的叙事视角是隐喻性的,而这
是有别于第一人称叙事的个人经历、心理、情感对叙
事
的参与。罗刚在《叙述学导论》中认为区别叙述人
称是有意义的,理由即在第一人称叙事可以传达叙66
万 方数据
述者的情感、心理等[1副。但这是从传达个人叙事经
验的角度来
看的。西方叙事学兴起以来,是以现代小
说注重个人叙事经验的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正
因如
此,传统小说在叙事理论中往往处于被冷落的
位置,即使一批公认的世界名著,如托尔斯泰的《战
争与和平》等由于采取的是“上帝式的全知叙事”而
被认为缺乏现代叙事意义。《红楼梦》却是在中国
文
化传统中诞生的。中国文化强调社会的群体认知和
整体思考,即使是个人经验也要能传达社会
的整体
意识。因此从整体的角度观察对象、认识问题传达的
正是群体的、社会性的叙事经验。这
正如张洪波分析
的:“西方之叙‘述’学,又常被直接称为叙‘事’学,一
般强调所叙之‘事’
(event)为实体性的、因果律的
‘事件’,其‘头身尾’起承转合之曲折发展,便成为
‘
叙事学’所关注之核心;而相形之下,自古以来中国
以历史叙述为主流的叙述观念传统,却很少单独地、
孤立地、割裂地看待某件具体之‘事’,而更注重‘人’
与‘人’、‘人’与‘事’、‘事’与
‘事’之间地联系、渗透、
影响作用,更习惯在诸事、诸人互动牵连、错综枝蔓
的行为‘关系’
与‘网络’之中,来叙述具有整体性的
‘事情’、‘事体’、‘事理’;尤其是发展到明清长篇‘人情’小说如《金瓶梅》、《红楼梦》之中,其小说叙述更
充满着‘无事之事’(non—event
)——如宴饮、闲谈、
游乐等;由此可见,中西叙述传统在对于传‘人’与叙
‘事’之间关系的
理解与处理上,存在着各自不同的
发展轨迹。,,[】3]其实美国学者浦安迪更早时候已提
出
了中国古代奇书文体小说的叙事是“非叙述性”的
观点[1引。而根本的,西方叙事学是建立在二元对立
思维之上的,是割裂内容与形式的,如区分故事与话
语等。这些与中国叙事传统是存在极大差异
的。由
此,那些强调《红楼梦》叙事的超越意义,甚至现代意
义的研究者便不得不面对如此尴尬
:强调《红楼梦》
叙事的现代性,便不得不贬低传统的古代小说叙事
经验;但追述传统,寻找《
红楼梦》叙事艺术之源,又
只能把两者联系在一起。说穿了,这是以西方的叙事
理论来衡量中国
古代丰富的叙事经验,由此贬低“说
书人”叙事、全知叙事传统就是必然的了。虽然,限知
叙事
是现代的叙事要求,要求作者尽量隐退是一种
趋势。但正如布斯所说,作者完全的隐退是不可能
的。西方经典叙事学的一大缺失也正是割裂了作者
与作品的联系,把作品看成了封闭的系统,仅仅探究<
br>其所谓的深层语法或修辞技巧,以致失却了作品的
社会性关联,这是我们建设中国叙事学必须避免
的。
当然,研究者们会争辩说“石头”叙事仍是第一
人称叙事。因为,无论第一人称、第三人称
,还是第二
人称,都是作者的一种设置,其背后都有一个“我”
在。然而强调其
区别的研究者,正是从小说传达个人
叙事经验的角度立论的。但正如我们一再强调的,
《红楼梦
》是产生自中国古代叙事传统的,虽然《红楼
梦》的叙事者自觉运用了限知叙事的手法,通过“石
头”的眼光叙事并适时地让“石头”隐身,这却不是
《红楼梦》叙事的全部特点。因为“石头”作为过
来人
追忆往事,也是带有全知性质的,是全知视角中隐含
着限知视角的。甚至正是这一视角的叠
加与分合,才
造成了《红楼梦》独特的叙事效果。因此,在这里纠缠
下去,问题仍是难以获得解
决的。我们以为跳出这种
纠缠的方法,是重回中国文化的整体意识。“石头”作
为负载种种文化
信息的叙事者,正是从文化的高度、
全局的视野展开叙事的,小说从女娲造人开篇,把过
去、未
来和现在统一起来呈现出非线性的空间化的
特点本身已很能说明问题。“石头”正是在全知视角
与限知视角的叠加与分合中,创造出了独特的叙事
效果的。如此,《红楼梦》以象开场,以意蕴开场,“
石
头”由其负载的厚重的文化信息、创设的浓郁的抒情
情境而成为有“意味”的叙事形式。另一方面,“石头”既记录宝玉的行踪,又戏剧化
地介入宝玉形象的建构中,与宝玉的人生、命运相
纠
缠,从而揭示出宝玉复杂的处境和独特的性格特征
(这里我们以脂评本为准,至于程高本以顽
石人世为
宝玉,那是完全人物化了)。一是“石头”的坚硬与灵
性映衬着宝玉的独立与执着,宝
玉坚持自己的人生
选择,追求自由的爱情,拒绝功名利禄,至死不悔,
“悬崖撤手”,弃绝红尘
,而呈示出十足的石性。二是
“石头”由补天被弃而枉入红尘的尴尬处境反衬着宝
玉拒绝承家袭
业却被当做家族“补天的宝玉”的孤独
处境。一个十来岁的小小少年却具有着常人无法理
解的孤
独感和死亡意识,这时匪夷所思的。甚至“石
头”一而再地被砸,正传导着宝玉孤独无奈的心理。
这样,“石头”与宝玉相互依存、彼此比照,相映成趣。
此时的“石头”正是被叙述的戏剧化的“石头
”,在以
“我”观“我”的意趣中提供了一个模仿的维度,参与
着宝玉形象的建构,以映衬出宝
玉思想性格中那些
不易直接叙述出的特质。
如此,我们以为“石头”叙事者的第二个特点是通过自由分身、出入故事实现了“以象写(衬)事”,
“石头”在记录、观察宝玉的行动的同时,还
以其“象”
写(衬托)出人物思想性格中那些不能直接叙述出的
特质,与人物相互依存、相映成
趣。
同时,“石头”还是红楼故事的生发者。正是“石
头”的静极生动,由大荒山、太虚幻境进
入红尘世界,
而生发了贾府的现实故事的展开。因此,“石头”正是
红楼故事的叙述契机,联结
着人世与出世,从出世来
万 方数据
看人世、写入世的。乐黛云先生认为:“顽石的人世和出世正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一种看法和感受,而主
体故事所展现的种种悲剧则反映了整个社会对渴望
自由与幸福的无辜人们的残酷压迫及其本身无可挽
回的衰亡与没落。从这个主体出发,反观《红
楼梦》的
结构,就可以发现正是石头联结着出世的幻象和人
世的现实世界,而成为整个情节发展
的契机。”[15"I就
红楼叙事的分层来说,主故事层之外,既有一个超叙
事层,交代故事的
缘起和叙事意图;也有故事内人物
叙述的次叙述层。而在这叙述层次的勾连与转换中,
正是“石
头”起着重要的作用,具有着独特的联结功
能,穿插于虚幻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提供了叙事动
书叙事视角和关键人物的双重功能,对《红楼梦》的
山进入红尘,正是红楼故事的起点,也就是原点,把
而在故事的层面,“石头”的每一次“出”、“人”,
67
力。“‘石头’作为《红楼
梦》的‘中心意象’,承担了全
叙事结构的生成起着类似原点和焦点的重要作用。
作者由此一(
一块石头)而二(即一僧一道两个方外
人)、而三(即贾府、大观园、太虚幻境三层构架),多
角度多层面地建构了全书的整体结构”。注意到了
“石头”“承担了全书叙事视角和关键人物的双重功<
br>能,对《红楼梦》的叙事结构的生成起着类似原点和
焦点的重要作用”[1引,这是有见地的。“
石头”由大荒
大荒山、太虚幻境与贾府现实世界勾连起来了。不
过,“石头”的叙事视角背后还
有文本叙事者的眼光,
他们不是合二而一的,这一点前文已有交代;而作为
“叙事者”的石头意
象也不应径称为人物,那是以程
高本以依据的,是取消了“石头”意象化叙事者的独
立性和独特
性的。当宝玉、“石头”一而二,二而一,则
主要叙事者成为宝玉了。虽然,按程高本“石头”、“宝<
br>玉”合二而一,由宝玉充当叙事者,有自身的理论意
义,但宝玉不可能成为红楼大梦的全局的叙事
者,石
头补天被弃也存在于宝玉之先,宝玉是不可能看到
“石头”叙事层之外的事的。至于那些
通过宝玉之眼
看到的故事,如著名的“龄官画蔷”等显然只是被叙
的故事。如此,把“作者、石
头、宝玉”看成“构成一个
基本的自叙层”,“石头与作者又是浑然一体”[16]62,
则宝
玉即是作者,作者就是叙事者,这显然是不合逻
辑的。因为,叙事学的一个基本命题即作者不能进入文本,所以才需要创造一个叙事者来作替身。
还会生发故事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第3回“林黛<
br>玉抛父进京都”的宝玉砸玉,第8回“比通灵金莺微
露意”由“石头”引出金锁,以及脂批所谓“
塞玉一段
又为‘误窃’一回伏线”(甲戌本第二回脂批),“妙!这
便是凤姐扫雪拾玉之处”(
庚辰本第23回脂批),
“《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庚辰本第17回脂批)
等暗示的后半部书情节,正是“石头”的勾连、生发才
使得红楼故事更加丰富多彩。而在故事的全局层
面,
“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都离不开“石头”的联结,
是“石头”的联结使得故事的情节
线索的发展与思想
意蕴的凝聚更具张力,从而展示了“石头”的艺术建
构的功能。虽然,此时“
石头”往往是和一僧一道联系
在一起的,“石头”还要借助僧、道的能量,从而发挥
着更复杂的
叙事功能。
而这正是“石头”叙事者的第三个叙事特点,“以
象运事”、“以象生事”,“象”
发挥着重要的结构功能
和独特的叙事作用,提供了内在的叙事动力,产生了
丰富的叙事效果。<
br>总之,“石头”的叙事功能是多重的,其作为“叙
事者”的叙事意义更为重要,它联结着故事的表
层结
构和深层的叙事结构,把形式和内容统一起来,在
《红楼梦》中发挥了独特的叙事作用,使
得小说具有
了诗化叙事的形式意义。当然,顺便说一句,并不是
所有的意象都适合充当叙事者,
能成为诗化叙事的
艺术形式,如《古镜记》中的镜子。《红楼梦》选择“石
头”充当叙事者既体
现出文化的规定性,更是作者天
才的创造。
参考文献:
[3]盂昭连.红楼梦的多重叙
事成分[J].文学遗产,1988,
(1):102—111.
[4]w.Kong.红楼梦
的叙述艺术[M].台北:成文出版社,
1980.
[5]李庆信.跨时代的超越——红楼梦叙
事艺术新论[M].巴
蜀书社,1995:117—140.
[6]张洪波.试析红楼梦叙述层
面的多重复合特点[J].红楼
梦学刊,2005,(2):175—190.
[7]祖国颂.
叙事的诗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
36.
[8]齐裕jlc昆.红楼梦的
叙事艺术口].福州师专学报,1999,
(1):7—11.
[9]李风亮.红楼梦的诗意叙
事追求及其美学域值界定口].
红楼梦学刊,1997,(4):317—340.
[io]杨
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317.
[11]詹姆斯・费伦.
作为修辞的叙事FMI.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2:169—170.
[123罗刚.
叙事学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170.
[13]张洪波.红楼梦叙事
艺术的现代理论阐释意义FJ].红楼
梦学刊,2003,(4):71—85.
[14]浦安
迪.中国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42.
[15]乐黛云.作为红楼
梦叙述契机的石头[A].引自:透过历
史的烟云[A].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59—6
2.
[16-1孙敏强,孙福轩.再论红楼梦“石头”意象[J].红楼梦学
刊,2005,(
6):268—278.
[1]王彬.红楼梦叙事[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8:3一
12.
[2]马力.从叙述手法看“石头”在红楼梦中的作用rJ].红楼
梦学刊,1980
,(3):201—217.
(上接第122页)Analysis
synchrotron<
br>ofironsulfidesfromU
K
coalby
2019.
jadiation
x—ray
fluorescence[J].Fuel,1989,[1
1]郑刘根,刘桂建,Chou
Chen—lin,等.中国煤中砷的含
量分布,赋存状态,富
集及环境意义[J-1.地球学报,
(68):1480一1486.
[9]Finkelma
n
Robert
B.,William
Orem,VincentCastrano一
2006,27(4):355—366.
va.Health
impacts
of
coalandcoal
use:possible
solutions
[12]唐修义,黄文辉.煤中微量元素及其研究意义[J].中国
煤田地质,2002,14(增刊
):1—4.
[13-]任德贻,赵峰华,代世蜂,等.煤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J].Int
ernational
Journal
425—443.
ofCoal
Geo
logy,2002,(50):
[10]雒昆利,张新民,陈昌和,等.我国燃煤电厂砷的大气
排放量初步估算[J].科学通报,2004,49(19);2014一
[M1.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268--279.
DistributionandEvaluationofArse
nicin
Changchengwobao
Coal
CHENGui—zhen,<
br>GU0
Ya—jing
Mine
(No.101
ProspectTeamofNortheastCoalfield
GeologyBureau;Diaobi
ngshan
Liaoning;112700,China)
Abstract:Coal<
br>combustion
is
responsible
for
oneofthemost
significantportion
ofarsenicinto
theenvironment.
are
Inthe
present
stud
y,arsenic
concentrationsincoal
samples
fr
omthe
Changchengwobao
coalmine
andtheresu
lts
indicate
that:(1)The
average
value
ofarsenicis
thatin
Chinese
coal;(2)Arseni
c
valuesshow
a
analyzed,
84.5mg/kg
inthe
studyarea,more
high
than
on
n
egative
correlationwithcoal
thickness.Manystudiesthe
arsenic
during
coal
explo
itation
is
urgently
needed.
Keywords:C
hangcllcngwobao;Coal;Arsenic;Distribution;Evaluati
on
68
万方数据
《红楼梦》意象化的叙事者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张岳林
皖西学院,中
文系,安徽,六安,237012
宿州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UZHOU
COLLEGE
2009,24(2)
参考文献(16条)
1.王彬
红楼梦叙事[期刊论文]
-
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1998
2.马力
从叙述手法看[期刊论文]
-
红楼梦学刊
1980(03)
3.孟昭连
红楼梦的多重叙事成分[期刊论文]
-
文学遗产 1988(01)
红楼梦的叙述艺术[期刊论文]
-
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1980
5.李庆信
跨时代的超越--
红楼梦叙事艺术新论[期刊论文]
-
成都:巴蜀书社 1995
6.张洪波
试析红楼梦叙述层面的多重复合特点[期刊论文]
-
红楼梦学刊
2005(02)
7.祖国颂
叙事的诗学[期刊论文]
-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3
8.齐裕火昆
红楼梦的叙事艺术[期刊论文]
-
福州师专学报
1999(01)
9.李凤亮
红楼梦的诗意叙事追求及其美学域值界定[期刊论文]
-
红楼梦学刊
1997(04)
10.杨义
中国叙事学[期刊论文]
-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
11.詹姆斯·费伦
作为修辞的叙事[期刊论文]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12.罗刚
叙事学导论[期刊论文]
-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4
13.张洪波
红楼梦叙事艺术的现代理论阐释意义[期刊论文]
-
红楼梦学刊
2003(04)
14.浦安迪
中国叙事学[期刊论文]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15.乐黛云
作为红楼梦叙述契机的石头[期刊论文]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16.孙敏强;孙福轩
再论红楼梦[期刊论文]
-
红楼梦学刊 2005(06)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徐虹
讨论灵感现象与创
造性思维[期刊论文]-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5)
2.
吴亦恬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红楼梦》叙事结构研究述评[期刊论文]-青年文学
家2011(1)
3.
马淞.陈彦希
鲁迅小说叙事艺术探微——
以《风波》为例[期刊论文]-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24(z1)
4.
李珊.Li Shan
试析《红楼梦》叙述视角的策略[期刊论文]-佳木斯教育学
院学报2011(2)
5.
汪小洋
试论《十二楼》的叙述途径[
期刊论文]-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1(3)
6.
温春仙.WEN Chun-xian
论《十二楼》的叙事重点及其形成[期刊论文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3)
7.
苗吉友.蒋雪丽
转变我们认识文学本质的思维方式——几种文学本质观批判[期刊论文]-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0(5)
8.
杨康
多重语境中的文学本质观——兼论文学边界问题[学位论文]2007
9.
伍光辉
李渔《十二楼》中情与理的调和与疏离[期刊论文]-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
07,9(5)
10.
温春仙.WEN Chun-xian
论《十二楼》的叙事结构及其成因[期刊论文]-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27(7)
本文链接:http:odical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