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集》异文问题之我见(下)——兼评田晓菲《尘几录》
学雷锋的作文-儿童祝福语大全
2010年第4期
No,4,2010
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JiujiangUnivemity(Philosophy
andSocial
Science)
(总第159期)
(Aut
NO
159)
《陶渊明集》异文问题之我见(下)
——兼评田晓菲《尘几录》
龚斌
上海200241)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摘要:裁断《陶集》异文,应该从魏晋文学的语境
、作品所用的典故、上下文义的贯通等方
面综合考虑。田晓菲《尘几录》多取《陶集》异文,运用现代西
方的阐释学理论,证明传统的
陶渊明并不存在,其实质是塑造作者所期待的“另一个陶渊明”。
关键词:《陶集》手抄本《陶集》异文<尘凡录》
中图分类号:I
222.7文献标识码:A文
章编号:1673-4580(2010)04-0004一(04)
《陶集》的有些异文会影响到陶诗
的正确阐
释,进而影响到对陶渊明整个人格的评价。因此,
五首之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
山。”“韵”,
曾集本、宋本云,一作“愿”。“韵”是魏晋品藻
人物用语,属于一种审美范畴
。王胡之《答谢安
陶渊明研究者也应该重视这些异文。近读田晓菲
女士《尘几录——陶渊明与手
抄本文化研究》…
(中华书局,2007年8月)一书,看到田女士发
诗》:“我虽异韵,及尔
同玄。”谢混《诫族子
诗》:“康乐诞通度,实有名家韵。”《世说新语・
表了许多关于《陶集
》异文的新见解,感觉既兴
趣又惊奇,遂作此文,以期引起读者和研究者关
注《陶集》异文、关
注陶渊明评论中出现的新问
题。
一、《陶集>重要异文的甄别与选择
任诞》一三:“阮
浑长成,风气韵度似父,亦欲作
达。”同篇四一:“襄阳罗友有大韵,少时多谓之
《陶集》的异
文虽然多且复杂,但就就异文的
性质来说,不外乎二种情况:一种于文义影响不
大。形误、颠倒
衍夺、字义相近、古通用字,坏
字,都可归入这一类。如《停云》:“枝条再荣”,
“枝条”一
作“枝叶”;“蹲湛新醪”。异文一作
痴。”《晋书・殷浩传》:“何必德齐古人,韵齐先
达邪
?”韵,谓性情、气质、风度,多得之于先
天。“少无”二句,谓自少便无迎合世俗的性情,
本
性喜爱自然。故可确定作“韵”是。《尘几录》
出于否定传统的《陶集》版本的选择,一面肯定
“韵”强调人的内在气质,是天生的,“愿”则体
现了后天的意志,一面却说“这里的关键不是字
的‘对错’,而是哪个字受到编者的偏爱和为什
“樽酒新湛”;“飞鸟”,异文作“轻鸟”之类。这<
br>些异文数量最大,有的不排除抄写者出于审美的
么”。(第85页)其意是说“韵”和“愿”是无
所谓“对错”的,不过是编者偏爱“韵”。上文
原因有意改动,但差别毕竟细微,用不到怀疑他
们有不可告人的动机,想借此创造“另一个陶渊
明”。一种数量较少,但产生歧义,甚至能影响
到
某一句诗、甚至整首作品的理解,这就要格外谨
说过,我们选择“韵”是有根据的,而《尘几
录》说成这不过是编者的偏爱。《尘几录》在前
面曾说过对《陶集》中那些不被人注意和重视的
异文,只有“对晋代文学语境的重建,对文字来
源与意义的详细考察,才能窥见端倪”。(第1
2
页)但当我们真要根据晋代文学语境来甄别异文
时,田女士却又说“韵”
“愿”二字
是无所谓
“对错”的。那么,既然对选择“韵”不以为然.
那想必是对“愿”偏爱了。可是,作
者又没有明
言应该选择“愿”。闪烁其词,是这本书文字上的
慎,认真甄别了。以下我们选《陶
集》中一些对
作品影响较大的异文说明之。
语言是历史的,一个时代有它独特的文学语
言。因此,熟悉、理解某个时代的文学语境。有
助于理解和甄别文学作品。处理《陶集》的异文
也必须了解魏晋时代的语境。例如《归园田居>
收穗日期:2010—06—20
作者简介:龚
斌(1947一),男,上海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项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万
方数据
2010年第4期
九江学院学报
・5・
一个特色。<归园田居>五首之二:“白日掩荆扉,虚室
绝尘想。”“虚室”,曾本云,一作“对酒”。作“对酒”虽亦通。但不如作“虚室”妥贴且内涵
深厚。因上旬“白日掩荆扉”,与<归去来兮辞><
br>“门虽设而常关”同意。“虚室”一词有双关的意
思,门关即成“虚室”,“虚室”又有“心斋”
一
层意思,
“室”比喻心,心能空虚,故称“虚
室”。《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
。”郭象注:
“夫视有若无,虚室者也。室虚而纯白独生矣。”
《:淮南子・傲真训》:
“是故虚室生白,吉祥止
止。”高诱注:“虚,心也;室,身也;白,道也。
能虚其心,以生
于道。道性无欲,吉祥来止舍
也。”“虚室生白”,能得道性,尘想可绝,吉祥
来止。可见“虚
室”的内涵远比“对酒”丰富,
属于形而上的道的层面。再有。“虚室”——无欲
家的共有的思
想观念。慧远《万佛影铭》说:
的襟怀一能制止杂乱的“尘想”,乃是道家和佛
“是使尘想制于
玄襟。”此句完全可作陶诗的注脚。
“虚室”义同“玄襟”,可制“尘想”。从当时语
境来审察
,作“虚室”远胜作“对酒”。
《五月旦作和戴主簿》:“南窗罕悴物,北林
丰且荣。”“南窗
”一句,异文作“明两萃时物”。
“明两”出于《易・离卦》:“明两作,离,大人
以继明照以
四方。”孔颖达疏:“‘明两作,离’
者,离为日,日为明,今有上下二体,故云‘明
两作,离
’也。”在晋宋诗歌语境中,明两多喻明
君。如《文选》谢宣远《张子房诗》:“明两烛河
阴,
庆霄薄汾阳。”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
王粲》:
“不谓息肩顾,一旦值明两。”颜延之<
br><三月三日诏宴西池诗>:“明两紫宸,景物乾
元。”若此句作“明两萃时物”,则“明两”作<
br>“日光”勰。但晋宋诗歌中,未见“明两”指日
光的例子。作“南窗罕悴物”,则与下旬“北林<
br>丰且荣”相对,皆写五月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色。
《饮酒》二十首之四:“厉响思清远。”“清远”,异文作“清晨”。清远,亦为魏晋人物品藻
常用语,属审美范畴之一。《世说新语・言语》三
四:“会稽贺生,体识清远。”《世说新语・赏誉》
二九:“康子绍,清远雅正。”《:晋书》
七五《刘
恢传》:“俊少清远,有标奇。”《:莆品》:“嵇康莆
托喻清远,良有鉴裁。”《晋害》七五《王坦之
傅》:“咸以清远相静。”“清远”,为一种脱俗的
精神境界。至于
“清晨”,思之何为?不思也会自
然而至。何况失群鸟,清晨也是独飞而出,一样
不得其所。故
此处当作“清远”。后面写失群鸟托
万方数据
身孤生松,“千载不相违’,便是“思清远”内涵
的具象。
陶渊明读书广博,诗文中常见典故。所以,
选择<陶集:}异文的另一个原则
是考察词语的来
源,注意是否出于典故;若是,应该正确解读。
例如<劝农>:“智巧既萌,资
待靡因。”“既萌”,
一作“未萌”。此二句同上面“傲然自足,抱朴
含真”二句,其实出于《
老子>的思想。<老子》
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十九章:“绝圣弃智
,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
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大道废”四句,
可用来解释“智
巧既萌”二句;而“绝智弃圣”
数句,是主张回到上古时代,即“傲然自足,抱
朴含真”的社会
。这首诗的前面写智巧未萌之前,
后面写“智巧既萌”之后。理解《老子>思想
后,就能作出正
确的选择,这里应该取“既萌”。
作“未萌”则与《老子》思想不合,也不能正确
串讲此诗的第
一章。
注意词语的来源固然非常重要,但还要结合
上下文意考察,必要时运用其他的证据来证明
。
例如<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将军使都经钱溪>最末
二旬:“终怀在归舟,谅哉宜霜柏。”“归”
,苏写
本、曾集本、汤汉本、汲古阁本皆作“归”,云,
一作“壑”。依据版本学,既然各本皆
作“归”,
则当作“归”是。不过,异文“壑舟”一词也有
来历,出于《庄子・大宗师》:“夫
藏舟于壑,藏
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
昧者不知也。”郭象注:
“方言生死变化之不可
逃。”准确地解释了“壑舟”的喻意。除此处异
文外,《杂诗》之五也出
现“壑舟”:“壑舟无须
臾,引我不得住。”这二句说,时光一刻不停的流
逝。我无法停驻生命
的脚步。“壑舟”,正用《庄
子・大宗师》的典故。由于《尘几录》以为《陶
集》的异文反而可
靠,于是选择“壑舟”,说
“‘归舟’把诗的结尾变得十分透明,但也未免使
之索然无味”。(
第4l页)但若取“壑舟”,这二
句诗的意思就成:“生死不可逃是我的终极关怀,
美好啊,岁
寒中的松柏!”这还成诗吗?陶渊明固
然忘不了死,但更多的时候是了然生死,“纵浪大
化中,
不喜亦不惧”,平静地把生命付之于自然变
化。何况乙巳岁使都时离老境还远,这么会心心
挂怀
死亡不可逃呢?而作“归舟”,虽在舟行,却
已想到“归舟”,所谓“一心处两端”,在矛盾中
表达诗人终究回归田园的决心,有何“索然无
味”?作于稍前的《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末
二
句说:“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与<经钱
・6・
龚斌:《陶渊明集>异文
问题之我见(下)
溪》诗意思相同,可以并观。
《陶集》中意义相近、皆可讲通的异文不少,<
br>有可能反映了陶诗的初稿与定稿的差异,或者是
抄写者的改动。遇到这种情况,应该从字词的表<
br>情达意的优劣加以选择。最著名的例子是《饮酒》
之五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见”,
曾
集本、汲古阁本云,一作“望”。
《文选》作
“望”。“见”、“望”二字不可能抄
写致误。恐怕
是抄写者所改。在不同的《陶集》中“见”“望”
并存。在宋代之前就已如此。《
文选》作“望”,
但韦应物《答长安丞裴说》诗说:“采菊露未唏,
举头见南山。”显然仿效陶
渊明,说明韦应物所见
的《陶集》作“见”。另有钱起《晚过横霸见张
蓝田》诗:
“林
端忽见南山色,马上还吟陶令
诗。”也能证明钱起见到的《陶集》作“见”。苏
轼称年轻时见到
蜀本有作“见”而不作“望”,
并分析这二字的优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因采菊
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得妙处。
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一篇神气都索然
矣。”(《东
坡题跋》卷二《题陶渊明饮酒诗后》)
《尘几录》最反感宋人对《陶集》异文“有意的
排除”,
因此怀疑“苏轼自己发明了‘见’的异
文”(第32页)。苏轼于是有了作伪的嫌疑。然而
韦应
物、钱起的诗可证明苏轼的清白,《尘几录》
怀疑苏轼“发明”了“见南山”,岂止是“信口
开
河”,简直有点诬蔑古人的味道了。苏轼以为
“见”境与意会,最得妙处,体现了极其高超的审
美能力,从而极大地提升了陶诗的美学价值。这
就又回到上文所说的,陶诗本身是一块璞玉,它
总有一天会显露它的价值,五百年后,宋人揭示
了它的美妙。如果陶诗本来就作“望”,任你苏轼
舌生莲花,也不可能说成是“境与意会”。所以,
文本终究是第一位的,接受者可以各不相同的阐释,但无法无中生有。
二、《尘几录》对异文的偏爱
上面笔者所谈《陶集》异文选择的主要
几种
方法,其实无甚新意,校雠学的教科书写得很明
白。凡是探求古籍真相的研究者,都会遵循
这些
原则和方法。然而在实际上,这些原则只可为诚
实者道,不可为机心者说也。因为机心者一
开始
就预定目标,他为颠覆传统而来,不是为求真。
凡是不符合其“期待视野”的,一律作相反
的解
读。
《尘几录》颠覆陶渊明的传统形象,方法大体
有二:首先是过分夸大手抄本与
原本之间的关系
和差异。此书的作者从一个古洋人的几句诗获得
万方数据
灵感,把手抄
本和原本的关系,比作爱者与被爱
者:爱者看不到被爱者本人,被爱者的情况是通
过聆听他人的
描述而知道的。与此类似,手抄本
犹如对被爱者的夸张描述,真正的被爱者是看不
到的,那是个
“虚幻的影子”。抄本美化了原本,
看到抄本的人对并不存在的原本产生了爱情。这
一晦涩又夹
缠不清的比喻,成了《尘几录》颠覆
工程的起点。然后,《尘几录》从“厌恶”的对
象手抄本入
手,真正的意图乃在塑造“另一个陶
渊明”。田女士认为阳休之所说的《陶集》中的
“奇绝异语
”,经过辗转抄写,再经宋代编者的删
削去取,已经差不多消失殆尽了,只有在从来不
被人注意
和重视的异文中,才能窥见这些奇绝异
语的端倪(第12页)。这几句话,标明了《尘几
录》“
窥见”“另一个陶渊明”的具体方针,那就
是取别人所舍之异文,重新找回《陶集》中的
“奇绝
异语”,并以此论证作为文化偶像的陶渊明
只不过是“想象的建构”。
当然,如果遵循版本学和
校雠学原则的话,
取《陶集》中的异文非常正常。问题在于,《尘
几录》专取异文,是为了颠覆
传统的阐释,用西
方的话语,经过自己的“想象的建构”,塑造与传
统全不同的陶渊明。读《尘
几录》,很快就会发现
作者偏执的态度令人吃惊。学术应该取科学的、
冷静的态度,以事实为依
据,唯真理是从。若不
顾事实,以偏执的态度对待古籍,必定会狂热而
错乱,即使是才智出众者
亦不能避免。
非常遗憾,《尘几录》似乎不像在从事严肃冷
静的学术研究,作者怀着对宋代以来
基本定形的
《陶集》的厌恶,选择异文多违众逆反,对陶诗作
了大面积的曲解。比如《庚戌岁九
月中于西田获
早稻》开头二句:“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有道”,一作“有事”。“其
端”,一作“无端”。
这二句的异文应该不难选择。人生之道,衣食为
首,这是众所周知的浅显
道理。渊明《劝农》诗
说:“远若周典,八政始食。”王粲《务本论》
说.“八政之于民也,以
食为首。”都证明“人生
归有道,衣食固其端”二句正确无误。但《尘几
录》偏取异文“有事”
和“无端”,称“事”是
“一个意义丰富的字眼”,把“衣食固无端”解释
成为“衣食的需要本
是无穷无尽的”(第99页)。
这很牵强。“无端”,义为无始无终,一般用以指
时间的长度,
与“无穷无尽”有别。《尘几录》
既然常用《庄子》解释陶诗,当然熟悉《庄子・
逍遥游》的典
故:“鹪鹩巢于森林,不过一枝;偃
鼠饮河,不过满腹。”称人生对衣食的需求本是无
<
br>2010年第4期
九江学院学报
・7・
穷无尽的,并不合《庄子>的思想。陶诗
受《庄
子》影响,说:
“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移居:}之一)“营己良有
极,过足非所钦。”
(《:和郭主簿:》之一)所以,即或“固无端”勉强
可通,也与渊明的思
想相违。
此诗后面说:“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
“异患干”,一作“异我患”。《尘几录
》取异文
“异我患”,说“异我”不见得是一个陌生的语
汇,然后引《庄子・庚桑楚》开头一大
段文字,
论证所谓“异我患”:老子学生庚桑楚,来居畏垒
之山。三年,畏垒大丰收。畏垒百姓
在庚桑楚初
来时,都对这个外乡人感到一点惊奇。现在丰收
了,大家都归功于庚桑楚,以为他差
不多是个圣
人,互相商量着要尊之为君,为立社稷,建其宗
庙。庚桑楚听说百姓准备立他南面之
王,很不高
兴。他的学生对此感到奇怪。庚桑楚解释说:“春
生秋实,是天道自行,我哪里是‘
至人’呢?我
能为人准的吗?”关于这段寓言的旨意,成玄英
疏:“老君云:功成弗居,长而不
宰。楚既虔禀师
训,畏垒反此,故不释然。”仅仅因为这段文字中
“异”字出现了三次,《尘儿
录》就把庚桑楚和陶
渊明连在了一起,说《于西田获早稻》诗也写一
次秋收,“诗人似乎是说,
虽然稻谷丰收了,但是
和庚桑楚的情形所不同的是,大概没有必要担心
出现‘异我’之患。”(
第104页)《尘几录》作
这样的“新阐释”,令人吃惊。《于西田获早稻》
写的不过是平常的
秋收,哪里是大丰收呢?陶渊
明归田回乡,与乡邻本来就很熟悉,这么像是来
到畏垒的外地人庚
桑楚呢?从诗里根本看不到其
他乡邻的影子,更无从说起乡亲因丰收感谢他,
立他为南面之王。
何以渊明在“四体诚乃疲”时,
奠明其妙地把自己想象成《庄子》中的庚桑楚,
害怕发生乡邻把
自己看作“特异超群”的人物,
从而引起祸患?至于说“异我”不见得是一个陌
生的词汇,但实
际上在中古文献中却从来没有出
现过。这个词汇是《尘几录》的臆造。《尘几录》
不惜笔墨从《
庄子》中找根据,目的是说明“诗
人与田家的差异”,说明诗人“对这些差异的强烈
而自觉的意
识”,意思是证明陶渊明与农民有根本
的区别。《尘几录》重新塑造陶渊明,看来很费
力。《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之二同样遭到《尘
几录》的全面曲解。这首诗有几处异文不难选择,
但《尘几录》仍用逆向淘汰的方法。“日人相与
归,壶浆劳近邻。”“日入”,异文作“田人”。一<
br>般编注《陶集》者均取“日人”,依据是《击壤
万方数据
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二
句,<庄子・让
王>中的善卷也说过同样的话。从诗的内部结构
分析,{:怀古田舍>第一首写
早晨到野外耕种,
“夙晨装吾驾,启途情已满。”第二首写傍晚归来。
二首诗写了日出至日人的
一天劳作。所以,历来
取“日人”是有充分理由的。《尘几录》舍“日
入”而取“田人”,因为
这样的选择就可以“凸
现了他和农人的区别”,把陶渊明说成是田园生活
的旁观者。
够
了。《尘几录》通过对《陶集》异文的别
样的阐释,努力颠覆传统的陶渊明形象。那么,
《尘几
录》创造的陶渊明有什么主要特征呢?作者
引用西方汉学家的论断:“陶潜的诗充满矛盾,这
些
矛盾是因为一个非常世故,自我意识非常强的
人渴望变得单纯和天真。”(第108页)这二句话
说得直白一点,就是陶渊明是个充满矛盾的人物,
世故却偏要想装单纯和天真——总之,是个善于“作秀”的虚伪人物。不仅止于此,《尘几录》由
评价陶渊明,进而引出对中国文化的总体定性:<
br>“中国文化是世故与天真的混合。”(第109页)
不难发现,《尘几录》所持的批评理论和阐释
学是
西方的。我们欢迎借鉴西方文化中的新理念研究
中国本土文化,尽管在很多时候看到的是肤
浅和
隔膜。但拿西方的话语来颠覆陶渊明、颠覆中国
文化,相信绝大多数研究者还不至于懵懂而
不觉
察。我们本来期待田女士能对陶渊明作出新颖的
解释,因为她毕竟受过深厚的中国文化的熏
陶,
又有西方文化的新视野,然而结果令人失望。失
望之余,还让我们困惑:为什么走出国门时
间并
不很长的年轻学者,居然很有心计地颠覆中国本
土的文化偶像?
当然,《尘几录》
也并不是一无可取。比如从
陶渊明受前代文学的影响的这一认识出发,以为
《拟古》其九“种桑
长江边”,并不是伤悼易代,
“其文学样范乃是郦炎的《见志诗》和繁钦的
《咏蕙草》”(第2
48页)。这一全新的勰释有说服
力,给人启发。说明当《尘几录》遵从文学自身
规律、冷静地
处理文学材料时,能作出有价值的
究中心协办)
参考文献:
[1]田晓菲.尘几录——
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
[M].北京:中华书局,2007.
(责任编辑吴国富)
研
究。可惜这种闪光的地方太少了。(庐山文化研
《陶渊明集》异文问题之我见(下)——
兼评田晓菲《尘几录
》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龚斌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200241
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
JOURNAL OF JIUJIA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2010,29(4)
参考文献(1条)
1.田晓菲
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 2007
本文链接:http:odical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