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生态社会主义思潮评析

巡山小妖精
747次浏览
2020年07月30日 00:4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公输教案-南京会计网


2003

12

石油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 版
)
Dec.2003
          

19
卷 第
6

JournaloftheUniversityofPetroleum,Ch ina
(
EditionofSocialSciences
)
Vol.19
 
No.6
当代西方生态社会主义思潮评析
韩海涛
(
中国人 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北京
100872
)
[
摘 要]
生态社会主义是西方发达国家于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
,
在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反
思和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理性批判的基础上兴起的一种社会思潮和 政治力量。这支以“绿色意
识形态”为其理论支点的社会主义流派
,
提出了一系列蕴涵 时代气息的策略主张
,
具有鲜活的时
代意义
,
但同时
,这又是一种存在明显缺陷的不成熟的思潮。
[
关键词
]
生态社会主义;
基本主张
;
新发展
[
中图分类号
]D18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0-59 51
(
2003
)
06-0033-
(
04
)  一、生态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发展
生态运动开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
,
是西方
能源危机和生态失控直接引发的群众运动。生态社
会主义 是生态运动的一个主要思潮和派别
,
它在绿
色生态运动中逐渐成长起来
,特别是经历苏东剧变
之后
,
生态社会主义的政治理论日益清晰化。
(
)
生态社会主义思潮的产生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相继发生 的
经济危机、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失控以及核战
争威胁日趋严重的现象
,
使得适宜人类生存的空间
日益缩小
,
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日益恶化
,

而使人们产生了强烈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
萌发了一
种“生态意识” 和“生存意识”。在这种情况下
,70

代初
,
在一些发达资本主义 国家
,
兴起了一场绿色运
动。绿色运动兴起伊始以反对环境污染、维护生态
平 衡、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宗旨
,
其后逐步发展
成为一种具有一定的政治倾向和政治 要求、主张把
生态状况与政治状况相结合、实现社会公正的政治
运动。而生态社会主义就是从绿 色运动中分离出来
的左翼势力。
生态社会主义的出现不是偶然的
,
它首先与< br>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苏联、东欧等原社会主义国家的
剧变以及资本 主义国家出现的各种危机有关。一方

,
因一批社会主义国家演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使人
[
收稿日期
]2003-04-07
[
作者简介
]
韩海涛
(
1960-
)
,

,
山东淄博人
,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们对现实
(
或传 统
)
社会主义的希望破灭了。另一方

,
尽管资产阶级宣称社会主义 “失败论”
,
社会主义
已成为历史
,
只有资本主义才是未来的希望< br>,
但人们
又普遍对资本主义的不公正、不平等、低效率的现实
感到不满
,
产生破灭感。这样
,
自我标榜既非“红”

,
亦非“白” 色或“黑”色
,
而是一种“绿”色的生态社
会主义的出现也就不足为怪了。
其 次
,
它与
90
年代初兴起的对社会主义的新一
轮大讨论有关。苏东剧 变后
,
西方一批左翼理论家
并没有放弃对社会主义的追求。他们认为
,
苏东演
变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死亡
,
而只是宣告了某种
特殊形态的、甚至 是一种“不好”或“不够好”的社会
主义形态的终结。因而
,
他们以此为契机
,
结合社会
主义由来已久的危机
,
以及当代资本主义的特点和
科学技 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
对社会主义进行彻底
反思
,
重新展开了一场对 社会主义的大讨论。在这
场大讨论中
,
生态社会主义因其对人类面临的日益
恶 化的生态环境的关注
,
对社会主义的独特见解而
倍受人们的重视
,
它 的发展前景也被看好。可见
,

态社会主义的出现及其发展是当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
,
是社会主义运动中出现的新情况。
(

)生态社会主义的发展
生态社会主义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
第一个阶段是六七 十年代
,
这是生态社会主义
33


的最初崛起阶段。主要代表人 物是前东德共产党人
鲁道夫・巴罗和前波兰共产党意识形态负责人亚当・
沙夫。
60< br>年代末
,
由于生态灾难和生态环境问题成
为西方国家公众关注的热点
,
人们不断走上街头游
行、示威、抗议
,
要求政府当局采取有力措施控制和治理环境污染
,
这就促使绿色公民组织和政党纷纷
成立。新西兰于
197 2
年成立了第一个绿党
(
新价值

)
,
但此后西欧 成了绿党发展的中心。德国绿党的
创立和发展
,
对全世界绿党产生了极大影响。早期< br>生态运动的目的相对比较简单
,
参加生态运动的人
员成份非常复杂
,< br>并且缺乏严密的组织
,
常常是围绕
某一具体生态环境问题而展开活动。
第二个阶段是
80
年代
,
这是生态社会主义的兴
旺发展阶段。主要代 表人物是加拿大学者威廉・莱
易斯和本・阿格尔。随着生态运动的深入
,
特别是在70
年代末
,
人类对生态环境问题危害性的认识有了
很大提高
,
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思索超越了生态
学范围
,
生态运动的目标出现了多元化 趋势。生态
运动成为集环境保护、和平运动和女权运动等为一
体的全球性群众性的政治运动。西 方各国政府迫于
公众的压力都直接干预环境管理
,
组建专门环保机

,
制定污染排放标准和环境法规
,
增加了环保开支
等等。这一时期绿党的队伍 也进一步壮大。
第三个阶段是
90
年代
,
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了体系
,
并且在社会上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代表人
物是乔治・拉比尔、瑞尼尔・格 仑德曼、安德列・高兹、
大卫・佩珀等欧洲学者和左翼社会活动家。
90
年代
以来
,
生态运动出现了新的变化
,
从公众关注生态环
境问题转为公众 与政府共同关心“可持续发展”问

,
生态运动的参与面更广
,
效果 更加明显
,
特别是
公共决策和政治过程的“绿化”
,
使生态运动真正 成
为不折不扣的绿色政治运动“地球村”
,
的意识深入
人心。
二、生 态社会主义的基本主张
生态社会主义者通过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
对社
会变革的 主体力量和途径的思考及对未来社会的经
济构想
,
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生态社会主 义的
基本理论是由生态原则、社会责任感、基层民主和非
暴力四大支柱构成的。
第一根 支柱
:
生态原则。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
,
人们应该把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发 达国家与落后
国家的关系、资本主义制度下出现的各种危机的关

,
看成是一 个整体
,
一切要从整体的利益和需要出

,
去观察、考察和处理问题 。同时强调
,
生态高于
一切
,
必须保护环境
,
维护 生态平衡
,
使人类有一个
34
符合自然界发展规律的生存空间。
第二 根支柱
:
社会责任感。生态社会主义的所
谓社会责任感等同于社会正义。它要求维护人 与自
然、人与人之间的平衡和谐关系
,
以此实施社会正
义。其实社会责任感也 就是要求改变人与人之间的
不平等关系
;
主张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环境之间
实行自主的、创造性的交往
;
反对利己主义
,
强调集
体利益。第三根支柱
:
基层民主。主张实行直接民主
,

公民直接参与决 策和公共事务的管理。他们认为代
议制民主不能真正代表人民
,
反映民意
,< br>保障公民对
政治权利的充分享受
,
其实质是政党斗争。只有实
行直接民 主
,
才能唤起人们的政治热情
,
更好地为保
护生态平衡服务。他们提 倡政治权力分散化
,
反对
权力集中
,
认为这样才能体现社会公正、平 等。他们
还提出政治轮换原则
,
认为官员任期过长会使信息
和权力集中
,
因此必须进行定期轮换。
第四根支柱
:
非暴力。生态社会主义的非暴力< br>原则有两层含义
:
第一
,
非暴力意味着终止个人暴

,
人们极端的暴力行为将受到反对
;
第二
,
非暴力
意味着终 止国家和社会制度的暴力和压迫。从非暴
力原则出发
,
他们反对核军备竞赛
,
提倡人类和平
,
鼓励各国裁军
,
销毁核武器
,
反对 一切战争等。同时
他们也认识到在资本主义仍然控制国家的情况下
,
试图用非暴力来推 翻资本主义几乎是不可能的。
另外
,
生态社会主义比较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
义 的方法
,
去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生态危机。生态
社会主义者把当代资本主义生态危机与 社会主义革
命联系起来
,
认为生态危机的出现表明资本主义的
具有无限倾向的 生产能力与生态环境有限的承受能
力之间存在着尖锐不可克服的矛盾。这一矛盾导致
人们对资本 主义“期望的破灭”
,
并由此引发社会主
义革命。因而主张建立一种新的在人类与自然 和谐
关系基础上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
三、
90
年代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 展
(

)
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更为深刻
七八十年代的生态社会主义者对 资本主义的批
判并没有触及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基本制度
,
它只
是一种改良主 义形式的批判
,
而且具有“开历史倒
车”的倾向。
90
年代的生态社 会主义者对这个问题
的认识则要深刻、激进得多。他们认为应该从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本身去寻找 原因
,
而不是片面地把生
态危机归咎于科技的进步和消费的异化
,
因 此
,
他们
大都一针见血地指出
,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
盾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在
90
年代的生态


社会主义者看来,
资本家对大自然的过度掠夺导致
了奎尼所说的资本主义的生态矛盾“
:
制度不断地吞
[1]
(
P231
)
噬着它所赖以生存的自然基础。” 英国生态
社会主义理论家大卫・佩珀指出“
:
资本主义的生态
矛盾使所谓‘资 本主义可持续发展’、‘绿色资本主
义’成了不可实现的梦想
,
并且是一种自欺欺人的 骗
局。”
[2]
(
P95,96
)
(

)
政治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90
年代的生态社会主义者在理论上更为成熟
,< br>七八十年代的生态社会主义者在批判资本主义
工业化对自然界的掠夺时
,
一般都 采取生态中心主
义的价值取向
,
反对人类中心主义。
90
年代以后< br>,
生态社会主义者则重返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
,
正如
其代表人物大卫・ 佩珀所说“
:
生态社会主义是一种
人类中心主义
(
当然不是资本主义 技术中心意义上
[4]
(
P232-233
)

)
和人道主义。”
90
年代的生态社会主
义学者们在详细地研究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分析的 方
法论之后发现
,
马克思把社会和自然看作是对立统
一的辩证关系
:
一方面
,
二者相互依存
,
社会是自然的
一部分
,< br>自然又是社会化的自然
,
二者是对立的统一
;
另一方面
,二者又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
自然制约并改
变着社会
,
社会又反 过来改变着自然
,
如此循环往复
,
构成一种无限循环的发展过程。正是受这一 方法论
的启发
,90
年代的生态社会主义者明显地开始摆脱
生态中心主义,
重新返回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90
年代的生 态社会主
义在理论上有了更新的发展
,
其体系渐趋成熟、完
善。但从总体上来 说
,
生态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
义仍有本质的区别
,
它试图用无政府 主义的部分主
张来改造科学社会主义
,
更接近于欧洲历史上的“小
资产阶级社 会主义”和现代的“民主社会主义”。
四、生态社会主义给我们的启示及其缺陷
生态社会主义提 出了一系列蕴涵时代气息的策
略主张
,
具有鲜活的时代意义
;
但同时
,
这又是一种
存在明显缺陷的不成熟的思潮。
(

)
生态社会主义的启示
首先
,
生态社会主义作为批判和否定资本主义
制度、关 心人类前途和命运的一种派别和理论
,
对人
类面临的生态危机的严重表现、后果、根源 及其解决
的途径进行了思考。他们联系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
危机理论的不同侧面
,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现状
,
揭露
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和弊端。比起那些抓住当代< br>资本主义的某些新变化
,
否认资本主义危机
,
鼓吹马
克思主义 的危机理论已完全“过时”的论调来
,
生态
社会主义更符合实际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
其次
,
生态社会主义正确揭示了造成生态危机
的根本原因。在西方的许多探 讨生态问题的著述

,
对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
,
或者轻描淡写< br>,

者闪烁其词
,
或者抽象地把它归之于“人类科技进
步”< br>,
有的甚至把目前的主要责任推到了第三世界的
落后国家身上。而生态社会主义者一针见 血地指

,
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无
政府状态。生态社会 主义对造成生态危机原因的揭
示不仅比一般生态主义者、环保主义者的论述要高
35
形 成了一套更加完整、系统的政治理论
:
首先
,
在社
会变革的领导力量 和主体力量方面
,
更加重视工人
运动和工会组织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
在社会主义
变革的承担者方面
,90
年代生态社会主义的代表人
物安德列・ 高兹提出了欧洲左翼应与“新社会运动”
结盟的建议。
90
年代的生态社会主义者还特 别强

,
第三世界国家的反生态帝国主义运动、发达资本
主义国家中的反环境 种族主义运动、妇女运动等社
会力量应联合起来
,
形成一支世界性的“反资本主义体系力量”
;
其次
,
在社会变革的途径方面
,
既坚持< br>“非暴力”原则
,
又重视阶级斗争在社会变革中的作
用。生态社会主义者们认为 “非暴力”
,
只能是一种
斗争的策略
,
如把它变成一种绝对的、神圣 不可侵犯
的意识形态
,
那只能使人们在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
斗争中遭到大量的 不必要的牺牲
,
因为反动阶级是
不会因为你放弃暴力而不使用暴力的
,
但在未来社
会变革的途径问题上
,90
年代的生态社会主义者仍
未彻底摆脱 改良主义的泥潭。
(

)
经济理论更趋现实
90
年代的生态 社会主义者反对“稳态经济”
,

张经济的适度增长
,
认为未来的社 会主义经济应保
持适度的增长
,
当然这种增长是以满足人们的有限
制的物质需 要而不是利润为目的的
,
而且社会主义
经济的增长必须是理性的
,
与 生态环境的要求相容
的。另外
,
七八十年代的生态社会主义者大多接受
舒马赫 主义
,
其代表人物本・阿格尔就曾指出“只有
按小规模技术发展起来的民主地组织和调 节的生产
过程才能使工人从官僚化的组织系统中解放出
[3]
(
P503)
来。”而
90
年代的生态社会主义者大都放弃
了舒马赫主义
,
认为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现实下
,

大的失业大军、严重的资源短缺及人口爆 炸等问题
早已超出一国范围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
根本无法
将其分割为一个个 独立的部分。在这种情况下
,

来提倡小规模、分散化的经济
,
根本 就是开历史的倒

,
是绝不可能实现的。
(

)
在 价值取向问题上
,
重返人类中心主义


明得多
,
而且确 实抓住了问题的实质
,
把解决生态危
机同对资本主义的斗争结合起来。这一点恰恰是当
前西方生态运动所缺少的觉悟和认识。
另外
,
生态社会主义针对资本主义出现 的新变

,
提出了许多值得探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比如
,
生态社会 主义者认为
,
资本主义在发展生产力的过
程中
,
不仅发展了对自然的 统治
,
而且把科学技术变
成了统治人的工具
,
变成新的破坏因素,
因此
,
面对
环境危机的增长
,
不能仍满足于“生产力 是推动社会
进步的最有力的因素”的观点
,
仍把分析的重点局限
于生产领域之 内。他们认为当代资本主义与早期资
本主义有两个显著区别
,
一是资本家操纵了消费< br>,
使
人们产生一种被强加的需要或虚假的需要
;
二是为
延缓经 济危机而力图歪曲满足需要的本质
,
诱使人
们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把追求消费当作真正的 满足
,
从而导致了异化消费。因此
,
他们认为人的满足最
终在于生产 活动而不在于消费活动
,
进步的社会变
革应基于这一点
,
使满足的手 段主要依靠人本身能
从事的活动
,
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对当代资本主义
新变化 作出的概括
,
其中不乏有价值的思想
,
对我们
开阔视野、全面正确地 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坚持和发
展马克思主义
,
是很有意义的。
(
二< br>)
生态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生态社会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群众运动的
基础 上
,
它虽然能够把系统论和生态学结合起来看
待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问题
,
但是它在许多问
题上明显地暴露出其消极面
,
在一些问题上甚至是
完全错误的。
第一
,
生态社会主义把生态问题看得高于一切
,
只是从 人和自然之间的不可分离关系来揭露资本主
义的弊端
,
或用“生态危机论”来取代“经 济危机论”
,
这就自觉不自觉地用人与自然的矛盾取代了资本主
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必然导致否认资本主义社会的
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私人占有、资产阶
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
进而取消社会革命。只
谈人与自然的矛盾
,
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
义产生的严重生态危机的。因为只有生产资料和自
然资源为社会 公有
,
才能从社会均衡发展的需要出
发来调节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矛盾。
第二
,
生态社会主义在理论上彻底否定大型跨
国公司的作用
,
认为正是大 型跨国公司的现代化大
生产导致了劳动破碎化
,
因而力图建立一种小国寡
民式 的经济单位
,
并企图用手工劳动去取代现代化
大生产
,
将符合现代社 会经济发展的大工业分化为
36
前工业化时期的那种自给自足的小手工业。这无疑
是一 种历史的倒退
,
是完全错误的。并且
,
生态社会
主义者企图以只求产 品质量和经济的“零度”增长为
前提
,
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
在当今
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对经济总量的增加形成严重压
力的情况下
,
是不切合实际的
,
而且会带来新的供应
不足的严重后果。另一方面
,
在一个贫富悬殊的世
界里“
,
零度”增长是很难实现的。它对拥有世界人
口 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来说
,
也是不公平的。从
“停止增长”方面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答 案显然是行不
通的。
第三
,
生态社会主义虽然对资本主义持批判和
否 定的态度
,
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并没有科
学的认识
,
只是站在 抽象的人道主义的立场上
,
反对
阶级斗争
,
反对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打 碎旧的国家机

,
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它试图用生态的、社会公正
的、基层民 主的和非暴力的原则
,
在不触动资本主义
制度的前提下
,
在资本主义 宪法允许的范围内
,
用对
话、谈判、游行、示威、舆论和选举等手段
,
通过议会
活动
,
谋求执政
,
走改良主义的道路。在实现目标的依靠力量上
,
又特别强调“生态意识”
,
而具有这种意
识的,
无疑只有他们这些热衷于生态运动、环境保护
运动的人以及一些“中间阶层”
,
即中小资产阶级、知
识分子和青年学生。这说明他们把极具革命性的工
人阶级撇在了一 边
,
陷入了脱离社会基本群众的宗
派主义泥潭。生态社会主义者把解决生态危机的希< br>望寄托在能认识到其理想社会的美好性并能自觉为
之奋斗的中下层人身上
,
并企 图得到其他政党代表、
公司经理们的同情与支持
,
以及政府的“资助”。这
种 企图依靠理想的启迪来实现其理想社会的想法
,
只能是一厢情愿的幻想。
从以上考察和 评析中可以发现
,
生态社会主义
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政治运动
,
它是 随着生态环境
问题影响的日益扩大和人们生态环境意识的日益觉

,
从欧洲走 向世界
,
成为国际政治性问题
,
成为全
人类的问题的。
[< br>参考文献
]
[1]
俞可平
.
全球化时代的“社会主义”
[M].
北京
:
中央编译
出版社
,1998.
[2][< br>英
]
大卫・佩珀
.
生态社会主义
:
从纵深生态学到社 会主

[M].
伦敦洛特雷出版社
,1993.
[3][

]
本・阿格尔
.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
[M].
北京
:
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1.
[
责任编辑
:
王良泉
]

仿真面具-5月4日是什么节日


中秋节农历几月几日-自主招生成绩


王献之的故事-书法比赛策划书


惠州会计信息网-死亡诗社观后感


个人自我鉴定-泰山学院分数线


平顶山学院教务处-卫生主题班会


2012江苏高考英语-及时雨宋江


杭州住房公积金网-广西二本大学